- 高覺新人物形象分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覺新人物形象分析
長篇小說《家》,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在小說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余個,我今天來說說其中的高覺新。
《家》中的高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感到不滿。他的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
高覺新具有美好的素質,才資優異,聰明好學,有著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高覺新自小就是個聽話、孝順的好孩子,這是一種合于傳統禮教的孝子賢孫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寧馨兒“,卻也是導致他悲劇命運的致命弱點。他是成績名列全校第一的優秀生,也曾經有過夢想,想做化學家,曾想畢業后繼續上大學,甚至去德國留學深造。但作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業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統觀念,奉為行動的準則。雖然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對他有所觸動,但他難以擺拖封建思想的束縛。覺新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觀念和封建禮教嚴重地扭曲:他同情弟弟們的斗爭,但長房長孫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養又使他逆來順受。覺新的青春朝氣和青年的夢想在沉悶的實際生活中漸漸消失,生活磨鈍了他的感覺,但自身又無力擺脫困境,經常陷于極度的痛苦之中。
高覺新自幼生活在一個封建大家庭,受到過充分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教育,封建道德意識在他的思想意識中是非常深刻的。“孝道”要求子女無條件地順從父母的意愿,為了實現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都是理所當然的。在祖父與父母面前,他必須要“孝”,父母死后,他必須承擔起“長兄如父”的責任而走向自己的人生悲劇。高覺新的父母早亡,繼母周氏軟弱無能,又不是高覺新父親的原配夫人,而覺民、覺慧與淑華年齡還小,在整個高家都沒有充分的發言權。這樣身為“長子”的高覺新就不得不自覺地承擔起“長兄如父”的重擔。由于頑固的封建勢力和社會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覺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與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協與懦弱。他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五四時期家庭倫理關系的變化和處于新舊思想交替時期人們的精神特征。
覺新悲劇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為悲劇的社會歷史必然性。明知所作所為害人害己,卻不敢也不想改變這灰色的命運。同時,無奈中制造他人的悲劇,所以也就覺得特別可悲、可嘆、可憐、可恨,使讀者于強烈的震撼之后開始反省。高覺新做奴隸而不得的性格悲劇,則深刻地展現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歷史痕跡,同樣警示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進行更高的要求,文學形象是作家對生活的真實的描寫和對生活評價的深刻性的統一。高覺新形象的價值是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揭露和攻擊。
高覺新這個文學形象在巴金先生有潛在的創作動因, 他代表著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特征。即使對當代人, 這些精神特征也沒有變得陌生,因為它的歷史根據依然存在。
覺新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家》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巴金先生的一部長篇小說。巴金,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04年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因從小失去父母,在家庭中受到他房長輩的欺壓,所以能比較真切地感受到家庭專制對年輕人身心的摧殘;推而論之,他對社會上一切壓制人性,妨礙個性發展的專制制度都深惡痛絕。①他曾宣布:“我現在的信條是:忠實地生活,正當地奮斗,愛那需要愛的,恨那摧殘愛的。我的上帝只有一個,就是人類。”②這種“人類至上”的思想后來成為他的人道主義思想的基本核心。他主要是反對專制和強權,追求極端的個性自由。③在這種思想下,巴金寫出了《家》這部小說。這部小說是巴金創作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國新文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收獲.
長篇小說《家》寫成于一九三一年,它所描寫的是“五四”運動之后,成都地區一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真實故事.故事發展的時間不長,不過就是從一九二○年冬到一九二一年秋的八﹑九月的時間,但卻集中地揭露了封建家長的專制制度的血淋淋的罪惡,展示了在溫情脈脈的家庭關系掩蓋下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無恥,也描寫了新的時代思潮所喚起的一代青年的覺醒和反抗,從而宣告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歷史命運。巴金對自己生活了十九年的封建家庭懷有極大的厭惡感,他通過《家》這小說真實地展現了"五四"時期一個大家族的生活圖景和歷史畫卷,宣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民主勢力急遽覺醒,封建勢力日趨沒落,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以宗法禮教第1頁共9頁 為思想支柱的封建家庭必然徹底崩潰。《家》重點描寫的是封建家庭中叛逆青年同封建家長之間的矛盾沖突和斗爭,出身剝削階級家庭一代青年在五四精神召喚下,逐步覺醒。巴金在《關于〈家〉》中說"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訴'","所以我要寫一部《家》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吁"。④《家》情節曲折生動,矛盾錯綜復雜,尤其是人物性格的塑造,
《覺新人物形象分析》。
顯示出大家風范。
巴金先生在這部小說中,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典型形象.全部作品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很多,而其中主要的一些人物,如: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張蘊華、李瑞玨、錢梅芬、鳴鳳、以及高老太爺、高克明、高克安、高克定等人,都寫得栩栩如生、真實可信而且富有典型意義。 在眾多的人物形象中,高覺新是作者著重描寫的人物之一。覺新處在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在封建禮教的熏陶下成長,又處在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束縛,使他逐漸形成了逆來順受、任人擺布的懦弱性格。他是一個充滿矛盾,有著“雙重人格的人”;在家庭中,他是長房長孫的大少爺;在社會上,他是受新思潮影響的新青年;他信服新的理論,同時又順應舊的環境生活下去。作品通過生動的情節,刻畫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溫良忠厚,優柔寡斷,忍讓退卻,委屈求全。在求之不得的情況下,往往以他的“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來解脫,實際上是犧牲自己,向封建勢力妥協。因此,他即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又無形中成為封建勢力的幫兇。他的一生都在理想與現實、思想和行動、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中煎熬著,他成為了具有“兩重人格的人”。只有當他“關上門,用鋪蓋蒙著頭痛哭” ⑤的一剎那,才接近靈與肉的一致。因此,他留給人們留下的,只能是“哀而不傷、怨而有怒” ⑥的悲哀!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討論一下高覺新的悲劇形象。
一、新舊思想沖突下的高覺新
高覺新是在“五四”運動之前成家立業的人,他接受的是封建正統的觀念,并且奉為行動的準則。他成了一個恭順的封建階級的奴仆,因此被克明選為接管他挽救高家命運的人。從此,他便為了挽救高家的命運而奔波于工作與家庭之間。在這種奔波中,覺新迎來了震驚國內外的“五四”運動,他不能不為新思潮所觸動,因而也對封建家族的腐敗,對自己屈辱的生活,產生了不滿。雖然這樣,但第2頁共9頁
叛逆的火種難以在他的心中燃燒起來。所以他繼續安于現狀,忠實地去完成他“承重孫”的責任。在高覺新看來,封建倫理制度就是金科玉律,是萬萬動搖不得的,而維護封建倫理秩序,就是他應有的責任,盡管很多時候他也感覺這些封建倫理是荒謬的,但他們絕對不敢想去違背它。因此,當他從長輩們手中接過了大家庭的擔子之后,他便肩負著“一家老少的安全與吃穿”的責任,維護封建倫理秩序便成為他神圣的義務。他竭力忠于自己的責任,像“家長”那樣甘心為大家庭的安定和溫飽而鞠躬盡瘁,甚至不惜以犧牲個人的幸福為代價,去換取一個“孝子賢孫”的美名。
但是,他的兩個弟弟覺慧和覺民則與他不同,覺慧和覺民接受了較多的新思想的熏陶,在許多對人、事、物的看法上,與舊家庭顯得格格不入,長輩們對他們存在著強烈的不滿,便叫
覺新去勸說他倆。這時的覺新夾在新舊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是矛盾的。他明明知道長輩們的要求無理,卻又幫助長輩勸年輕一輩服從長輩們的要求或安排,企圖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結果卻是兩頭碰壁。如在覺民的婚事上,高老太爺準備與馮家連親,而此時的覺民正與琴表妹處于熱戀之中,覺民不愿同馮家連親,于是央求大哥覺新幫他向高老太爺求情,解除與馮家的婚約,但覺新卻無力說服高老太爺解除婚約。當他站在高老太爺面前時,卻不敢說出半句反對的話,反而,秉承老太爺的旨意同意這樁婚事。覺民堅決不同意,他在覺慧的鼓勵下,采取了逃婚政策。覺民逃婚后,長輩們把矛頭指向了覺新,責怪覺新沒有把兩個弟弟教好,讓覺新找回覺民并勸服他同意與馮家的親事。覺新向覺慧追問覺民的下落,但覺慧明明知道卻不告訴他。覺新無計可施,只得對高老太爺說出實話--覺民不同意這樁婚事,但得到的是高老太爺的責備,并讓他盡快找到覺民,與馮家結親。覺新只得再去找覺慧,又碰了覺慧的釘子,使覺新如同一只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覺新實在活得太苦、太累,在長輩們面前常常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而在具有新思想的弟妹們面前又瞻前顧后、顧慮重重。他是一個深受新思想影響的封建秩序的維護者,他贊同弟妹們的思想行為,又不敢公開支持他們。他心中裝滿了苦水,卻又無處傾泄。其內心之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二、“不抵抗主義”的悲劇
第3頁共9頁
高家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種種矛盾錯綜復雜,新舊思想的矛盾沖突非常尖銳,可以說是勢不兩立。就是封建家庭內部,善與惡、正與邪的矛盾也很尖銳。高覺新正是處在新與舊、善與惡、正與邪的種種矛盾沖突的風口浪尖上。在這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覺新總是采取回避、調和的態度,采取“不抵抗主義”、“作揖主義”,他總是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往往以犧牲自己來求得矛盾的緩和,從而使自己獲得暫時的安寧。然而矛盾并沒有能解決,風波不會平靜。當矛盾進一步激化時,他將付出更大的犧牲,造成種種悲劇。就是由于他的不抵抗主義,既坑害了自己,又坑害了別人。譬如,覺新本來也有著美好的前程,但是他的父親高克文卻對他說:“到下面去讀書,爺爺也一定不贊成。”由此斷送了覺新的前程,使他過早地背上了家庭的重擔。又如,覺新的終身大事對他今后的生活來說,具有很大的影響。他與梅芬兩人的感情很好,但由于兩人的母親在牌桌上的一點點意氣之爭,毀滅了他們的婚姻。后來,覺新的父親卻告訴他:“你爺爺希望有一個重孫,我也希望早日抱孫。”覺新的終身大事就這樣決定了。后來,在覺新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父親用“拈鬮”的方式為覺新選定了妻子,這就是李瑞玨。覺新對這門親事并不樂意接受,但他卻不敢反抗,默默地聽從了長輩們的安排。李瑞玨是位溫柔賢淑的女子,結婚后,覺新在妻子瑞玨無微不至地照顧中,
《覺新人物形象分析》。
漸漸地愛上她。兩人的婚姻生活倒也美滿。在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海臣之后,覺新更加愛瑞玨,幾乎連班也不想去上了,這時的覺新幾乎忘記了梅芬。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覺新在街上遇到了梅表姐,梅表姐正陪著她的母親買衣料。這時候的梅表姐已經死了丈夫,她憂郁、孤獨。兩人相見默默無語。從此,覺新陷于矛盾之中,他不能忘記梅的舊情,又愛著妻子瑞玨。梅表姐雖然出嫁,但是她心中仍然愛著覺新,可是又可望而不可及,也處于痛苦之中。瑞玨全心地愛著自己的丈夫,當她知道覺新和梅表姐的關系,知道覺新舊情難舍的時候,她自然也有痛苦,但她不是嫉妒,她反而更愛覺新,也同情梅表姐的遭遇。這種種不幸不能不怪覺新的不抵抗主義。如果他能像覺民那樣勇敢地去愛梅表姐,拒絕家長的包辦婚姻,梅表姐就不會在憂郁、孤獨的生活中死去,瑞玨也不會因自己的丈夫心中總愛著另一個女人而痛苦。當覺新聽到梅表姐悲慘死去這個消息后,覺得頭有點暈,身體無力,他勉強走了幾步,但是喉管好象有什么東西似的,他第4頁共9頁
忍不住咳出了一口痰,他無意間一看,卻是一口紅紅的痰。他并沒有返回房中,繼續往外面走。他來到錢家,望著死去的梅表姐,他愿意他能放聲大哭。他望著梅表姐那微微張開的嘴唇,好象要說什么話沒有說出來就斷了氣似的。覺新心中暗暗祈禱:“梅,我來了,我在這兒,你有什么未說的話,快說呀,我聽得見!”可是梅表姐再也不能說話了,她再也說不出她心中的怨、心中的恨和她心中的愛了。⑦
覺新的不抵抗主義造成的另一個悲劇,就是妻子瑞玨的慘死.瑞玨生產的日子也近了,這件事情引起了陳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四叔、五叔等的焦慮,他們擔心的是“血光之災”。他們對覺新說出了心中的焦慮,要覺新馬上照辦,并說高老太爺的喪事超過一切。這些話對覺新雖然是一個晴天霹靂,但是他卻和平地接受了,雖然他不愿把臨近生產的瑞玨送至城外。回到房里,覺新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瑞玨,瑞玨并不說一句抱怨的話,她只是哭,覺新心中也非常痛苦,但他并沒有想到要反抗,他只有與瑞玨抱頭痛哭。第二天,覺新便出城為瑞玨尋找能避免“血光之災”的房子,找到房子后,陳姨太等人對房子沒有意見,便叫瑞玨搬了過去。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覺新每天都要去城外看瑞玨,在瑞玨分娩的這天,覺新因為家里有點事情,比往日去得遲一點,他走進院子,剛要進房間,卻被仆人張嫂攔住了,不讓他進去。原來,覺新是不能進月房的,他站在院子里,聽到從房間里傳出了瑞玨凄厲的叫聲,他擔心瑞玨會出什么意外,他想去安慰她,但記起長輩們曾經對他說過的話,他的勇氣都被那些話趕走了。孩子出世了,覺新心中的大石頭好象已經搬開了。他感到一陣輕松。然而,善良的瑞玨因為難產失血過多而離開了覺新。
瑞玨的慘死,從表面上看,是封建迷信“血光之災”造成的,與覺新并沒有直接關系,實質
上是封建專制家長制的罪惡。因為照這個制度看來,死了的高老太爺的尸體,也比活著的瑞玨和她未來的孩子的生命更重要。
覺新雖然受到新思想的影響,但是并沒有徹底覺醒起來,更不敢付諸行動,而只能終日惴惴,如履薄冰,在靈魂的煎熬中苦苦掙扎。表現得極其無奈,卻從不想著與他的兄弟們一樣反對那錯誤的禮教。
最終,覺新只能用“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第5頁共9頁 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一方面使他能夠“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生活平靜的時候他也覺得自己并不矛盾。但是,如果平靜的生活出現了波瀾,他就會受到思想的折磨,他害怕別人說起“幸福”,也沒有勇氣聽別人說“把幸福爭過來的話”,面對這種矛盾與痛苦,他只好“承認自己是個懦夫”。但他確實又不完全是懦夫,然而他卻沒有奮爭的勇氣,他唯一的出路就只有“處處讓步”,他“只好讓自己變得糊涂點,可以在遺忘中過日子。”但在這種“讓步”的“戰略”在“短時間以后就失去了它那種麻醉的效力,痛悔便跟著來了。”然后他便在無盡的矛盾與痛苦中掙扎著,直到下一次的“遺忘”。
這種反反復復矛盾著的“人格”使他每天每夜都飽受靈與肉的折磨。在他身上,集中了新與舊、愛與恨、前進與倒退、盡忠與盡孝、憂慮與希望、追求個人幸福與犧牲個人利益等多種矛盾的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性格因素。正因為如此,他才是悲哀的。
三.重長孫的無奈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古老國度,家庭是中國封建社會之根本。因此,家族制度成為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核心。家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把它的全部成員牢牢地吸附在同一條命運之舟上,而封建家長就是家庭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家無二主”,父子是君臣的社會基礎。以家長為中心,以長子繼承制為基本原則,就是封建家族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長子責任重大,負擔家庭主要事務,但隨著近現代社會歷史變遷和封建大家庭的崩潰,長子喪失了自己特殊的權力和地位,反而集中了家庭中文化、時代與父子之間的種種矛盾和對立,負荷著沉重的文化心理沖突,他要滿足父輩和子代的希冀和要求,任何一方希望落空,他都將承受打擊。這種代際矛盾最終都將轉化為長子的痛苦和受難。在這樣一種尷尬的兩難困境中,長子無法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但他又必須面對現實,充當起矛盾調解人的角色,所以,他只能以自己的犧牲換取矛盾的解決,求得秩序的穩定。這樣,封建家族制度本身就把這些長子們推進了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漩渦之中,使他們“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地制馭著,不能
動彈,也不想動彈”⑧。第6頁共9頁
這正是造成覺新這類長子們悲劇的歷史原因。高覺新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封建大家庭中,因為是長子長孫,所以他自一出世,命運就已被決定了。他像封建社會其他的長孫們一樣從小過著少爺般令人羨慕的生活,腦子里也充滿了美麗的幻想,“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并“順應著舊的環境地生活下去”。他也很希望能夠有自己的前程和美妙的幻夢。于是,他一面維護著舊家庭,為家庭的日常生活而奔波;一面又不滿舊家庭,但他缺乏覺慧那樣的勇氣離家出走;他一面受封建倫理之害,一面又要維護封建倫理,幫著封建家長做著害人害己的事。他本不愿娶李瑞玨,但他的父親卻為選定了這門親事。這正體現了在封建社會里,家長制是整個封建專制制度的社會基礎。所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這個道理。又如當他聽到高老太爺要覺民同馮家聯姻時,他明明知道覺民正與熱戀著琴表妹,同馮家聯姻肯定是一樁不幸的婚姻,但他卻不敢反抗,反而去勸說覺民答應馮家這件婚事。由于這件事沒辦好,既受到老太爺的責難,又受到覺民、覺慧的埋怨,但他無論受到怎樣不公道的待遇,寧可哭在心里,氣在心里,哭在心里,在人前他絕不反抗。他忍受著一切。他也不去考慮這樣的忍受是否會損害別人的幸福;就這樣,覺新既想反抗舊家庭,但又無力反抗舊家庭。他變成了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在舊社會里,在舊家庭里他是一個十足的少爺,受到單位下屬和仆人們的尊敬。當他和覺慧、覺民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新青年。新文化和舊文化分別拉扯著他的兩手,他發現自我的失落,想要找回自我,然而又脆弱得無力找回自我。他承受著封建壓迫的痛苦,又加以自身思想矛盾的痛苦,這樣的人極可能在痛苦中毀滅自我。他既受到了舊禮教的迫害,又時時處處以舊禮教為處世行事的最高準則;既渴望著自由解放,又無力與舊家庭決裂;既嚷著要為別人犧牲自己,又常常讓別人為自己的孝道而犧牲;既想為國赴難,又缺乏沖出舊家庭的勇氣;既極其痛苦,又在麻木中茍且偷生;既追求新文化,又無法割舍與舊文化的聯系。他對舊家庭始終有所留戀,有所幻想,但又無力承擔起支撐衰敗大家庭門楣的重任。高爾基所說的那種“既非孔雀,又非烏鴉”,大概就是指他這一類的人吧。覺新性格中所包含的這多重矛盾,正是時代在人物性格上的折射,它反映了現代意識與封建傳統文化體系之間的對立與斗爭,同時也是與五四時期的時代特征的體現,狂飆突進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其排山倒海之勢沖擊著傳統第7頁共9頁
的封建倫理道德,從而加速了封建大家庭的沒落。
四、覺新悲劇形象的意義
巴金雖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但他對封建主義存在著強烈的不滿.所以作者對覺新采取了既同情又批判的態度.從主要方面來說,覺新是受害者、犧牲品,在民主勢力和封建勢力
的斗爭中是中間派,應當教育、爭取。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對覺新的“不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不留一點情面的作了深刻的批判。它告訴我們:在專制和壓迫面前,奉行“不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企圖走改良主義的道路,只能是對黑暗勢力的妥協,等于自殺,甚至比自殺更慘,作反動勢力的幫兇。覺新的悲劇形象明白的告訴我們:知識分子的軟弱性,歸根結底是在于他沒有拿出自己的勇氣,去面對現實。導致自己做了黑暗勢力的幫兇,幫助他們去做一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事實告訴人們:覺新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要么,像覺慧、覺民那樣走向自新,謀求新的生路;要么,就難以自拔,走向滅亡。
總的來說,《家》這部小說描寫了高氏官僚地主大家庭的崩潰、沒落。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新思想的影響,卻又留戀舊家庭,一心一意想挽救他那個封建大家庭的覆沒。所以他在邪惡勢力面前采取了“不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企圖以他的逆來順受、忍辱負重來調和矛盾,來振興他那個曾顯赫一時的大家庭。盡管他的不抵抗,逆來順受、忍辱負重換來的不是幸福;不是大家庭的復興,反而是他的災難,他的痛苦,然而他仍然想自拔而又無力自拔,只能在痛苦的深淵中愈陷愈深。作者對他的種種不幸充滿了同情,對他的“不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給予深刻的批判。覺新形象的塑造,告誡著人們、警醒著人們;不能再走覺新的道路,否則,只能自討苦吃,只能自取滅亡。在整部書中,他是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覺新的形象與覺慧、覺民還有琴等人的形象,截然不同。覺慧他們是受“五四”運動新思潮影響的新一代,他們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時代的影子在這兩代人身上各有表現。從高家三代人來看,頑固站在封建立場上的,多已腐敗,是等著進棺材的;頭腦清醒一點的,卻又無力回天;一些優秀分子,再不做封建家庭的孝子賢孫,毅然地背叛了家庭。這樣,煊赫一時的封建家庭,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個家庭的崩潰,預示著一個階級的滅亡。覺新的悲劇也就預示著封建家庭的沒落與滅亡,預示著封建階級的沒落與滅亡。 第8頁共9頁
【覺新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高覺新人物形象分析11-23
《家》覺新形象分析11-23
覺慧人物形象分析03-23
覺新的人物形象分析11-2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11-23
對蘇武的形象分析11-23
沙僧形象分析11-23
企業形象的分析08-03
山鬼形象分析10-16
晉文公的形象分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