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覺新形象分析
我覺得《家》中的高覺新,是一個比覺民、覺慧都要復雜的人。他的性格具有兩面性,而這種性格的形成、特點、影響等等方面都是覺民和覺慧所不曾有的,而且從這個兩面性上,如何評價高覺新這個人物,也遠比覺民覺慧復雜。
第六章可以看作是高覺新的一個正傳了。對他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的比較徹底。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在這一屋里是長子,在這個大家庭里又是長房的長孫。就因為這個緣故,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
他按照祖父、父親的意愿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不說一句反抗的話”,“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也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于是一切都按計劃在軌道上行駛著,他也安然接受這樣的宿命,直到父親的去世,讓他看到這個家庭的本來面目。
高覺新自己說:“我不是青年,我沒有青春,我沒有幸福,而且也永遠也不會有幸福。”他的處境與覺民、覺慧的不同,所以三個兄弟的性格才會有極大的差異。覺新是“自愿的把但在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他用母親的死、五妹的死、父親的死、大姐的死,使他下定決心“好好使弟妹們長大,好好的做人,替爹媽爭口氣”,這樣他一生的愿望也就實現了。覺新這種特殊的身份,使他“心甘情愿的”用這種方式來保全自己的家庭。
高覺新的那個年代,使他的思想局限性在“反抗”之外,因此即使在他認清了這個家庭的丑陋之后,他也不可能選擇反抗。他的不抵抗已經使他有了一種“慣性”。在另一方面,他的憤怒與奮斗之可能給他招來更多的煩惱和敵人,因為他的勢力太弱小,太單薄,只有“無抵抗”,只有“作揖”來保全自己的家。“他疲倦了”,“只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
所以說這應該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由于頑固的封建勢力和社會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覺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與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協與懦弱。
那么五四之后呢?他顯然也受到了影響,但這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與其說他具有“雙重性格”,不如說他沒有放棄自由的希望。也正是由于這希望,他開始逐漸的先進了起來。這個轉變的過程十分的漫長,貫穿《家》《春》《秋》始終,在《家》中體現得尤其不明顯,但也可以找到蹤跡。例如,在妻子瑞玨的悲劇產生之后,覺新決定幫覺慧出走,這可以看成是他的一個轉折。在自己絕望的時候,給覺慧、也給自己,同時也給自己的家一個希望。他想:“我們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他自言自語道:“你們看著罷,家里頭并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在他說出這樣的話時,他的內心已經明顯的“反叛”、“不服從”起來,而且這時可以看出他的態度有些強硬了。例如,在談到續弦的時候,他說“別的事情他們可以強迫我做,這件事我無論如何不答應。”(不過,他當時只是“苦惱的分辨”,并未義正詞嚴的徹底堅決,但已經很不容易了,對于他來說。)
她在結尾的態度已然和從前不同了,例如他從前在對待覺民的婚事問題上,一味的勸覺慧把覺民叫回來,連覺慧都罵他“真是個懦夫!”
類似的事情,作者描述了很多,關于覺新的大部分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都在寫他的懦弱。例如他的妻子瑞玨的悲劇的形成。由于陳姨太所謂的“血光之災說”,他答應長輩讓瑞玨遷出公館,而且要遷到城外,加上過一座橋。覺新在長輩們面前沒有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妻子,而且在瑞玨難產的時候,還堅持著“不能進月房”的教訓,任其妻子痛苦的哀號,他只是“用手蒙住耳朵”,“瘋狂的走進窗前伸長了脖項去望”。顯然他是深愛著瑞玨的,可他的愛不敢沖破封建的牢籠,他用他慣常的懦弱的“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來應對。對于瑞玨,“他只有一個思想”,“我害了她”。
作者在寫覺新的痛苦之余,還寫了他的“健忘”。覺新是這樣理解覺新的健忘的:大概是因為這樣健忘,所以才能夠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罷。其實這種“健忘”也是無奈,情有可原,可以把它當作覺新在慘苦的生活中的一種掙扎,只是這種“健忘”不要成為阻礙他前進的絆腳石,而結尾他說不會淡忘瑞玨,也許是一種回答了。
高決心在《家》中有很多的悲劇,例如梅的悲劇和瑞玨的悲劇,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上也有表現著他的悲慘,他成為大方的替罪的羔羊。但他本身不是一個悲劇人物,還充滿了希望。
以下談高覺新成為大房的替罪的羔羊的“好處”,也就是說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妥協和懦弱引導下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作用。
在覺新看來,他的“兩大主義”是他暫且過上了安靜的生活,但他沒有看到,他的兩個弟弟也沒有看到,他所作的犧牲,真正的換來了覺民和覺慧的幸福。如果覺民和決慧從一開始就沒有大哥的庇護(盡管庇護的羽翼不豐滿),那么他們也不可能正常的成長,不可能在封建勢力強大的家庭中成為先進的青年。高覺新起了促進的作用。
《《家》覺新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當然,不是說這“兩大主義”教育了覺民和決慧,而是覺新用這“兩大主義”擎起了一張傘,讓他的家庭安康的成長,而覺民和決慧也在認識到這兩個主義后朝相反方向的更加先進起來,并且這其中,我覺得高覺新性格中的先進的一面也起了作用。
在巴金先生《呈現給一個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覺新的原型是巴金先生的大哥,他們的經歷很相似,而巴金先生對他的態度是:因為你做過這一切,因為你是一個懦弱的人,我就憎恨你嗎?不,決不。
巴金先生的大哥留戀生活,但還是選擇了自殺,“做了一個完全不必要的犧牲品而死了”,也許從這里我們可以端正一下對覺新的態度。
巴金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提到:“我寫《家》,就像在挖開回憶的墳墓。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得到悲慘的結局,我寫小說的時候,仿佛在同這些年輕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鬼下面掙扎。”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高覺新的人物形象的意義。巴金先生在他大哥自殺后,寫道:“然而我是不會死的,我要活下去,我要寫,我要用我的這管筆寫盡我所要寫的。這管筆……會使我時時刻刻都說著你,而且它會使你復活起來,復活起來看我怎樣踏過那一切骸骨前進。”
作者就是通過高覺新這類人物來“像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訴”,從而讓千千萬萬的讀者知道,在那個年代,有多少美麗的青春這樣的綻放與凋謝。
《家》覺新形象分析 [篇2]
巴金在《家》中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塑造了眾多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高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這個家庭的主宰人物高老太爺專橫跋扈、荒淫無恥,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在高家,他是一尊帶著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氣的偶像。他為了維護腐朽的封建制度,為了維護吃人的封建禮教,為了維護自己的家長尊嚴,不惜犧牲年輕人的幸福和生命。高家的第二代人既維護這個家又毀壞著這個家。克安、克定貪婪、險惡、荒淫墮落、愚蠢偏執,只是他們相同的一面,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克安狡猾、精明,他在進行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時用正經堂皇的外表作掩護,他在墮落揮霍的同時還設法賺取錢財,這一點更像他的父輩們。克安卻是個肆無忌憚、不知羞恥的敗家子。嫖妓、玩丫頭等都公開進行,即使事情敗漏也毫無懼色。克明在第二代人中算是比較正統的,他極力維護著這個家,企圖讓這個家沿著舊軌道繼續下去,可為了爭奪遺產,竟在父親靈前大鬧一場,這就充分暴露了他虛偽、自私的階級本性。這個家的第三代人中,作者著力塑造了覺新、覺民、覺慧這兄弟三人。他們性格不同,結局也不同。覺新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懦弱、順從、毫無反抗意識,不敢多用思想,在順從中毀掉了自己的一切;覺民自信自己可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婚姻問題上,與舊的封建禮教、封建家庭進行了不屈的斗爭。盡管這種斗爭只是為了個人,但這種大膽的舉動無疑是給了封建制度有力的一擊;覺慧深受新思想的鼓舞,成了這個家的叛逆者,他不但自己與這個家抗爭,而且不斷鼓動大哥起來反抗,鼓勵、幫助二哥抗婚出走,并毫不遲疑地沖出家庭的牢籠,奔向自由的新天地。另外,作者還塑造了梅、琴、鳴、鳳這四個女性形象。梅,美麗、善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她離開自己的意中人覺新而遠嫁他鄉,婚后不到一年就失去了丈夫成了青年居孀。她也曾有過對美的幻想,可當封建勢力向她襲來時,盡管她內心充滿了矛盾和不平,但是她缺乏抗爭的勇氣和精神,成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琴和梅同是封建家庭中長大的女子,但琴被“五四”的新思想所喚醒,為了自己的婚姻,為了自身的解放和封建禮教進行堅決的斗爭,并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讀者面前。鳴鳳是高家的丫頭,她美麗聰敏,只因出身低位只能與三少爺覺慧偷偷相愛。她雖然明白自己的這種愛是一種奢望,但她仍然全心地投入到愛河中。當做馮家姨太太這個無情的現實、悲劇的厄運降臨到她身上時,她不甘心命運的安排,進行抗爭,當她的一切努力都失敗后,她倔強的以自己的死去殉自己的愛。在那個社會里,鳴鳳這種身份的女子,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只能以死來和命運進行抗爭。
在眾多的人物形象中,在高家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作者著力塑造了覺新這個中心人物。覺新這一人物形象在《家》中,是作品布局的主干,作者著墨較多,因此也叫豐滿。
覺新是一個受封建禮教的熏陶,但又受到“五四”時期新思想的沖擊,渴望有新生活,但又不敢走向新生活得這樣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曾擁有過自己的美妙的夢幻,渴望自由幸福的思想也不止一次的激動過她的心。但當他站在長輩面前時,封建倫理又主宰了一切。他順從長輩的遺志,一切找他們的話去做。當長輩毀滅了他的理想、前途時,當封建禮教毀滅了他熱愛的生活時,盡管他憤恨,他痛苦,但是他卻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這一切不平。沒有絲毫的反抗意識。
《《家》覺新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順從,順從,在順從,就是覺新做人的態度。順從長輩的意志是覺新性格的表現。覺新在順從中破滅了自己青年時代的夢境,在學校他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本打算中學畢業后到上海或者北京大學繼續研究自己喜愛的化學,還想再到德國去留學,可父親打破了他的夢幻。他和梅表妹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她曾想以后選梅做自己的妻子,但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他們不能結為伴侶。父親給他定下了李家的婚事。當父親告訴他年內完婚時,他痛苦,他絕望,因為他也曾作過才子佳人的好夢,他心中也有個能了解他,安慰他的錢家表妹,然而,現在父親卻為他選了另外一個不認識的姑娘,讓他放棄學業而成家。對于這一切,盡管他非常痛心,可“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而且沒有反抗的思想,只是點頭表示愿意順從父親的話”。他的順從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破滅了自己美妙的夢幻,也使梅在愛情和生活的折磨中死去。對于梅的死,盡管他痛苦、愧疚、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覺悟,他仍信從著他做人的態度----順從。他的懦弱、順從終于有促成了他另一個所愛的人----瑞鈺的死。瑞鈺臨產時,正趕上高老太爺去世,陳姨太們以所謂的“血光之災”的迷信謬論唯有,逼瑞鈺到城外去分娩。這些對覺新“雖然是一個晴天霹靂,但他和平的接受了”,帶妻子來到城外一座潮濕的房子里等待分娩。在這里瑞鈺因難產而死。瑞鈺的悲劇是覺新“寧可哭在心里,氣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絕不反抗”這種屈辱的性格造成的。
覺新“為了可以改變的環境”犧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了一時的安靜,把“作揖主義”和“不抵抗主義”作為自己的處世哲學。為了過幾天安靜的日子,他配長輩打牌,幫他們買東西,在長輩面前他總是把微笑掛在臉上。但他的屈從、忍讓并沒有給他帶來一點安靜,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痛苦,就連長輩對弟弟的不滿也都發在了他的身上。
覺新的順從,斷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斷送了她所愛的人的生命。她的心在流血,但他并沒有覺醒,更沒有改變自己做人的態度。它不僅自己一次次的順從封建家庭的擺布,順從長輩的意志,而且竭力的勸說弟妹們也順從爺爺的意志,不要去參加學生運動,勸覺慧聽三爸的話不要離家出走,盡管自己身手包辦婚姻的毒害,內心對二弟將要遭受的與自己同樣的厄運深表同情,但仍勸說二弟覺民順從爺爺,接受爺爺定下的親事。因此,他不僅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同時也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
覺新的懦弱、茍安、逆來順受的性格,在封建統治者給那些封建衛道士來說是值得贊美的,然而巴金卻看到這種性格怎樣是一個青年變得消沉和萎靡。巴金通過在封建禮教的牢籠里掙扎的覺新,通過他痛苦的呻吟,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禮教怎樣殘忍地摧殘這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從而對覺新的懦弱等待性格進行了批判,并用活生生的事實揭示了這種性格的實質和根源。
覺新雖然接受到了一些新思想,但新思想對他的影響太少了,他并沒有覺醒,仍屈服于封建勢力,在長輩的威壓下茍活著。并在封建家長和青年叛逆者之間極力地調解、周旋、打圓場,希圖能一切如舊的維護下去,這實質是一種改良主義的表現。這種改良雖然不能觸動舊制度的根本利益,但仍與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發生矛盾與沖突。這種結果和覺新的本意是相反的,因此覺新在這些矛盾沖突中,不得不進一步妥協、退讓、委曲求全。這又使他的命運多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瑞鈺的死就是他進一步妥協、退讓、委曲求全的結果。另外,在當時無產階級開始革命的年代里,推翻封建統治,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已成了不可抗爭的歷史潮流,因此,覺新的這種改良主義道路只能促成他的悲劇的命運。
為了使覺新的的形象更加真實、更具有典型性,作者不但多側面地描寫了他性格的雙重性以及這種性格的實質,而且進一步揭示了形成這種性格的歷史根源和現實的因素。一方面,覺新的性格是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產物。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血腥鎮-壓人民的同時,又用封建禮教來毒害人民的靈魂。覺新在封建禮教的毒害下,逆來順受,不敢越出封建禮教這個牢籠半步,讓封建思想的繩索緊禁地捆住了自己。當我們聽到覺新說“我擔不起那不孝的罪名,我只好照他們的話去做”時,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思想已深入到了他的骨髓并毒害了他的靈魂。另一方面,覺新所處的特殊時代和他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也造就了覺新的特殊的性格。覺新生活在封建社會日漸衰敗的時期,而高家這個封建大家庭,使這個封建社會的縮影,它的內部也發生著急劇的變化,正像黃媽媽說得那樣,已由“清水”轉為“渾水”了。高家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崩潰終歸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覺新“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這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覺得矛盾”。于是他變成了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他是一個暮氣十足的地主少爺:當他和兩個弟弟在一起時,他又是一個新青年。正是他雙重性格,才使他懷著極大的悲哀,然而又是心甘情愿得多了封建禮教、封建勢力的犧牲品。
覺新雖想順著舊的生活環境走下去,但是他畢竟和竭力維護封建禮教、維護封建家庭的克明等人不同。家庭的矛盾沖突和本人的痛苦遭遇,使覺新思想上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不大。當他看到自己所愛的人被奪去了生命時,他痛苦,他悔恨。他認識到了封建家庭必然崩潰的命運。瑞鈺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是整個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迷信。但他無力掙扎,無力抵抗。因為他明白自己是一個無力的、懦弱的人。新思想的春雷并沒有把它喚醒。在覺民的婚姻問題上,他雖然對覺民及其同情,但他仍然勸覺慧找回覺民來接受爺爺定下的親事:盡管他幫助了家中第一個叛逆者------覺慧出走,但是這并不代表覺新本人的反抗力量,這只不過是他自己希望的一點寄托而已,只不過是讓覺慧替自己出一口氣,讓家里的人看看“家里頭并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新思想的影響,舊禮教的重壓,使覺新的心在受煎熬,正像覺慧所想得那樣,“給他們(覺新一類人)帶來新思想,使他們正開眼睛看見世界的真面目,不過是增加他們的痛苦罷了”。是的,覺新的痛苦正在于此。他不甘心手封建禮教的宰割,又無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因此他一次次的順從長輩的遺志,而順從帶來的痛苦又使他一次次受著折磨。他那帶有改良色彩的“順從,順從,再順從”的人生哲學,最終將他作為一件犧牲品送上了封建制度的祭壇。
巴金在《家》中真實地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并塑造了覺新這一個典型的人物,是因為作者“熟悉他所描寫的每一個人”那些人都是他“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他“所愛過和恨過的”。覺新就是以作者的大哥為原型來塑造的,作者站在“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立場上,塑造了覺新這一形象。巴金曾說過:“覺新就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愛得最多的人”,他曾親眼看到大哥在那個舊家庭里所受的種種折磨,他為大哥不曾有過美好的青春而痛苦,他為最終沒能使大哥“睜開眼睛”而感到終生遺憾。因此,在塑造覺新這一形象時,作者傾注了他全部的愛和恨。通過作者想象的描寫,揭示了覺新這一形象所蘊含的深刻思想意義。通過對發生在覺新身上的一幕幕悲劇的曝光,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是怎樣埋葬了覺新的青春,理想和相符,怎樣奪去了一個個年輕的生命。這有力地鞭撻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并通過覺新所信奉的“作揖主義”和“不抵抗主義”給他帶來的種種悲慘遭遇,對那種帶有改良色彩的“主義”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使我們看到妥協和忍讓只會帶來自身的毀滅。作者通過覺新的悲慘命運以及覺民、覺慧的光明前程喚起了人民的覺醒,從而從正反兩個方面啟發讀者,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不反抗那個代表舊社會的“家”,不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就會像覺新那樣遇到不幸,只有勇敢的反抗封建勢力,才會得到自身的解放和幸福。
巴金通過覺新這一典型的形象,向那個“家”,向那個社會,向那個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并告訴讀者:對封建勢力采取“作揖主義”和“不抵抗主義”不但會害了自己,也使自己不自覺地充當了封建勢力的幫兇。覺新的懦弱、順從和改良主義造成的悲劇,是那些屈服于封建勢力、封建禮教而不敢反抗的人物的一面鏡子。這一點,在今天仍居于重大的現實意義。
【《家》覺新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覺慧人物形象分析09-20
覺新的人物形象分析11-23
高覺新人物形象分析11-23
《家》人物形象分析09-22
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10-30
睡不著覺的句子01-01
遲覺的花香作文10-17
(經典)睡不著覺的說說10-20
睡不著覺說說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