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措施在生活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措施是管理學的名詞,通常是指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方式、方案、途徑,可以分為非常措施、應變措施、預防措施、強制措施、安全措施。你知道怎樣寫措施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歡迎閱讀與收藏。
外科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污染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為有效預防手術部位的感染的發生,制定以下預防控制措施:
一、手術前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
2、 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
4、 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
5、 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
6、 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
7、 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
二、手術中的預防控制措施
1、 手術室通向外走廊的門應當關閉。手術室通向內走廊的門盡量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
2、 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
3、 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
4、 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
5、 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免形成死腔。
6、 手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
7、 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
8、 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
三、手術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1、 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連續進行換藥操作的醫護人員需要進行嚴格的手衛生消毒。
2、 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先換清潔傷口、再換感染傷口、最后換隔離傷口。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應嚴格進行隔離并做好自己防護。
3、 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4、 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
手術切口感染預防措施
術前:
充分告知醫生自己的健康狀況。過敏、糖尿病以及肥胖都有可能影響手術方案以及后續治療。
戒煙,在吸煙患者的身上更容易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強烈建議術前跟醫生聊聊切實的戒煙計劃。
不要在預定的手術切口附近剃除體毛。采用剃刀的方法剃除體毛很容易刺激皮膚,從而增大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概率。
術中:
當發現醫護人員試圖用剃刀去除體毛時,說出你的反對意見。
詢問在進行手術前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術后:
提醒醫護人員在檢查傷口之前清潔他們的雙手,使用流動水加皂液或者酒精手消毒劑均可。
禁止參與護理或者前來看望的親友觸摸傷口或者覆蓋在傷口上面的敷料。
親友在看望前后都要洗手,使用流動水加皂液或者酒精手消毒劑均可。
出院前詳細詢問傷口自己護理的要點。
在做傷口自己護理的前后都要洗手。
出院前需明確回家之后發生問題而需要尋求幫助的緊急聯系人。
一旦發現感染癥狀,比如紅腫、疼痛、流膿或者發熱,立即聯系醫生。
讓我們對患者進行科普教育,醫患共同配合,把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
手術切口感染原因
1易感因素
(1)患者切口皮膚引起感染。開放性損傷患者由于其皮膚的完整性受到了損傷,屏障功能被徹底破壞,皮膚喪失了正常的防御功能,而導致細菌進入機體引起切口的感染;閉合性損傷患者,在進行皮膚清洗和消毒時,處理不規范,導致切口發生感染的概率增加。
(2)局部組織炎性反應異常。外傷患者由于創傷的影響,會出現組織出血、缺血、水腫等反應,這些反應會導致巨噬細胞在局部向微生物趨化聚集而導致炎性反應。
(3)機體的抵抗力下降。開放性損傷患者一般都伴有局部血管損傷、臟器破裂、穿孔等,由于突發的創傷和大出血,患者的血容量急劇下降,導致機體的低抗力下降,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風險。
(4)術中因素。術中手術人員的無菌操作不規范、植入物滅菌不合格、組織創傷大、止血不徹底、局部有積血積液、有死腔或失活組織、手術時間長、留置引流等均可引起手術切口的感染。
2感染途徑
(1)患者自身的皮膚狀況。由于患者自身攜帶有致病菌,當皮膚清潔不徹底時,導致皮膚細菌通過切口進入組織引起感染。
(2)污染的外傷傷口、感染的病灶、空腔臟器病變。病灶上的細菌通過器械、敷料及手術人員的手向周圍組織散布,污染正常組織。
(3)手術人員的操作帶入。由于洗手不規范、術中無菌操作不嚴導致手套污染、手套破損未及時更換、手術人員自身攜帶致病菌等。
(4)手術室空氣。由于急診搶救時需要較多的人力、物力的配合,降低了手術問空氣的質量,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機會。
(5)隨手術物品帶入。由于手術物品過期、滅菌不合格、物品在保存的過程中被污染等。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相關文章:
重點感染部位的預防與控制措施11-23
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11-23
醫院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11-23
什么是外科手術部位感染07-06
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措施10-09
尿路感染預防控制措施11-23
血液透析室的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11-23
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11-23
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預防及控制措施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