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各朝各代的服裝更是有著不同的特點。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 篇1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于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
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黃制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并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并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后,再用畫筆添繪。
商代的服裝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為多,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兩種,一種齊腰,一種至膝蓋,襦為一般人平時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稱裳.衣後的褲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民間女子著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 稱為襜。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范社會,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于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秦朝
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裙裾長可及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
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領口很低,可露出里衣。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
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秦漢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漢朝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露出里衣。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用綢帶系束,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男女均可穿著。在西漢時就出現,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形式得到改進。由于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余,至東漢以后,直裾逐漸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漢代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漢代的染織工藝有著飛躍的發展,染織工藝的進步是漢代服裝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
魏晉南北朝
風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這一時期男子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習俗,稱為袍的.袖端當收斂,并有祛口,袖口寬敞。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并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有所改進,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并層層相疊。另外,由于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
隋唐
隋唐服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反映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唐初,婦女的短襦小袖,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以絲帶系扎。披帛,又稱“畫帛”,通常輕薄的紗羅制成,印畫圖紋,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并盤繞于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圓領式樣很早便出現,到隋唐才盛行為官式常服。延續了唐,五代,宋,明,并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唐代男子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后,人們在幞頭里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其形狀各個時期不同。除巾子,幞頭的兩腳有許多變化,晚唐五代,已由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中晚唐時期一般婦女袖寬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簪有金翠花鈿,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戴幞頭,腳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后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婦女的穿著與漢代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并不復雜,除披帛,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褙子,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綴有帶子的樣式。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后兩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掛著作裝飾用。穿褙子時,在腰間用勒帛系住。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加長,發展為袖大于衫、長與裙齊。
元朝
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明朝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范,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織繡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豐富。棉花為服裝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裝上衣拉長,露裙縮短,以圓領為主。裙邊有繡邊,裝飾作用。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備。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與“鳳冠”一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裙幅初為六幅,后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明末,腰間的褶裥變密,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后下垂至地以壓裙幅,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官員戴烏紗帽、幞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后,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穿公服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以上服飾,與展腳幞頭搭配,多用于重大朝會。
清朝
清朝入關后,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特點為用料節省、制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扣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不同時期的旗袍個性特征的。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一般穿在里面, 樣式較窄小。一種多鈕扣的馬甲,四周鑲邊,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用淺湖色緞,冬用絨或皮,稱“領衣”,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形似菱角,上面繡以紋樣,多用于官員朝服。
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不斷的演變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婦, 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采用馬褂、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長衫上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孫中山先生當年十分喜歡穿著這種服裝,稍作改制,后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
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從20年代起,旗袍開始在上海普及并逐漸傳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還沒有從清末旗裝中脫胎出來,至20年代末,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發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特點,不斷創新,不斷變化。旗袍變化先是流行高領,轉而又流行低領,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時而又流行短袖。至于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曾經流行長式;后來又改為短式。
總的說來,各朝代的服飾是不斷發展的,它們的特點鮮明各異,體現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點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的智慧。由于民族和地域的關系,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國文化如此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爭奇斗艷。徜徉在這些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中國古代服飾中,我們更加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底韻和內涵,博大與精深。真可謂是“此衣只應天上有”。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 篇2
一、遠古時期的服飾
遠古時期的服飾相對簡單,多為樹葉或者獸皮遮擋。這時候的服飾主要是為了御寒,而不是具有美感。遠古時期的服飾實物至今考古界沒有重大發現。
二、 夏商周時期的服飾
考古資料顯示,夏代的絲麻紡織手工業已經大力發展,王公貴族等上層人士的奢華生活中就包括了絲織品的使用。
商代的服飾進一步發展,商代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制作精美綢子的技藝。從出土的隨葬品中發現殷商時期的絲織品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商代的貴族以精美的短衣彰顯身份,這與之后人們普遍認為的貴族形象大相徑庭。
西周時期,人們的服飾開始規范化,服飾也是身份的象征,體現著等級,而且不同的場合所穿的服飾也不同。
夏商周時期染色染料已經興起,而且養蠶也是被視為重要的農事活動。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階層的人都穿袍,只是平民階層的服飾質地較差。這時期的絹、錦、紗、羅、綺各具特色。服飾紋飾不僅僅有龍鳳圖案,也有幾何紋飾。從出土的實物和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資料不難推斷出當時的絲織品甚為發達。
四、秦漢時期的服飾
秦朝時期專門設立了天子服、后妃服、皇太子服、文武百官服、士兵服、懦生服、商人服、農民服、奴隸囚犯服等等。這些不同的服飾有助于體現不同的身份。秦朝的印染業十分發達,秦始皇兵馬俑就是最好的體現。秦朝服飾的材料主要是絲、麻、毛皮等等。
漢代的服飾工藝非常高超,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衣長僅128厘米,薄如蟬翼,重量才48克,是我國一件非常罕見的服飾國寶。其他漢代的服飾五彩斑斕,異常華美,而且漢錦、漢綺也是漢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織物,這些豐富多彩的織物出現可見當時的絲織品業是多么發達。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使得各民族互相交融,這也體現在服飾上。這時期的男子多穿著寬大的長衫,婦女的服飾多沿用漢代風格。少數民族的服飾主要是以便利為主。中國服飾的演變這一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服飾色彩之分也體現著森嚴的等級制度,黃色、紫色、朱色、赤色、黑色,這些顏色只有皇家和王公貴族才能使用。青色、綠色、白色皆為身份低的官員或者平民才能使用。
六、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對中原文化影響頗深,這也體現在服飾上。胡服也是當時人民可選的服飾。唐代常服是男子比較普遍的服飾,而且幞頭這種頭衣也較為流行。唐代婦女的服飾也出現了新風尚,如女性服飾男性化,婦女可著戎裝,種類豐富的各式裙子,再加上印花技術的成熟,使得唐代的服飾大放異彩。
五代時期的服飾多沿用唐代,但是幞頭略有改動。婦女的裙子也不同于唐代。婦女纏足之風由五代興起,這種行為殘害了婦女千年之久。五代時期的`服飾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特點,尤其婦女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
七、宋遼金西夏時期的服飾
宋代服飾色彩之美,式樣之多,造型新奇大膽。此時的絲織業大力發展,著名的云錦、織成、緙絲、刺繡等工藝精湛程度堪比宋代的繪畫。
遼代對服飾的管理有南、北之分,也就是一部分人穿漢服、一部分人穿契丹服。
西夏時期由于成吉思汗的侵入,致使西夏文物古籍損失慘重。西夏服飾的文獻記錄幾乎不多,而且考古出土文物也不全面,只能從西夏遺留的壁畫大致推斷。西夏的服飾和回鶻服飾比較接近。
金代由于火葬盛行,因此遺留下來的服飾并不多,但是結合文獻資料和壁畫情況略知當時的服飾。金代注重服飾的禮儀制度,也有南北之分。從樸實之風轉向奢華,多沿用宋代衣著服飾風格。
八、元代時期的服飾
元代官民以戴帽為多,而統治者的帽子多鑲有華麗的寶石。元人也在這時期將龍和蟒區別開來。民間有許多顏色不許用,靴子式樣不許多樣化,故民間服飾多為灰色。
九、明代時期的服飾
明代時期調整了服飾相關制度,如禁止胡服,大力恢復漢服等一系列措施。巾式、帽子、鞋類都比較多樣化,但是對于服飾的顏色管理更加嚴格。紅色、黃色等都是皇家所用,平民的服飾不可以用金繡。絲綢、緞、絹、羅、紗、綾、錦、棉、麻、毛織品各具特色。
十、清代時期的服飾
清代的官員主要著長袍馬褂,袖口為“馬蹄袖”。官員的帽子分為斗笠和緯帽,帽子后面插有孔雀翎。平民男子主要是著長袍和馬褂,但是設計都較為簡單。女子的服飾有滿漢之分。滿族女子穿“旗裝”、花盆鞋,而漢族女子多為明代款式,直到乾隆時期,女子的服飾式樣更加多樣化。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相關文章:
韓國服裝的風格特點07-12
中國茶藝的特點06-08
唐朝服裝的幾大特點01-09
中國舞的身韻特點06-15
中國民族舞蹈的特點12-22
中國畫的分類及其特點06-02
中國漢唐古典舞的風格特點06-20
中國古典舞“神韻”的特點04-04
中國民族舞蹈的藝術特點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