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分析
魯迅的小說中所描繪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主要分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以及覺醒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分析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分析 篇1
魯迅,“中國現代小說之父”,是最早描寫知識分子的作家之一。在《吶喊》和《彷徨》這兩座新小說的豐碑中,命途多舛、窮愁潦倒的知識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創作中,魯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真實而深刻地刻畫出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知識分子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五四”前后時代的急劇變化給各類知識分子帶來的思想靈魂的深刻變化。魯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識分子的靈魂,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他們的思想矛盾和苦悶,并以現代意識觀照他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體現了作家對二十世紀初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魯迅對知識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徹。在作品中,他用許多篇幅來描寫知識分子。他既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心靈的歷程”,也不僅僅是為了寫出知識分子生活的痛苦和無助。他用那匕首投槍般的鋼筆,生動地刻畫了幾種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給世人留下深遠的啟示。
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主要有這么幾類:
一、以孔乙己、陳士成等為代表,深受封建科舉“八股取士”的毒害、充滿著舊社會文人酸腐氣味的舊式知識分子。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個倍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是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
這個始終沒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窮酸、迂腐的性格特點造成了他的命運悲劇。魯迅寫孔乙己,人物出場的第一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就表明了這一點。他做過“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美夢,結果胡子花白,卻還是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沒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學的知識來生活,那就必須依靠勞動來謀求生存?捎捎诜饨ㄉ鐣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使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染上了“好喝懶做”、蔑視勞動的壞習氣。即使窮困潦倒,也不愿意脫下那件作為讀書人標志的“又臟又破”的長衫。而殘酷的現實又把他擠出“長衫主顧”的系列,使他成為“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淪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笑料。他不僅不承認自己的沒落,還時時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處處擺著讀書人的架子。但“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边@樣,充分體現孔乙己窮酸、迂腐的性格,體現了他的“靈魂”。
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是無法避免的。不勞動,就難以維計,弄到將要討飯的境地。但討飯要拋頭露面,他自然不愿意干,最終不得不以最末的手段——偷竊來茍延殘喘。他甚至連書也偷,當人家揭發、譏笑他的時候,他“爭辯道”“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生動地刻畫了他的性格特點。當人家故意跟他開玩笑,詰問他:“孔乙己,你當真識字么?”他倍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更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那自負清高、鶴立雞群的神情躍然而出。這正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在這個已走上窮途末路的讀書人身上打下烙印。但當問到“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孔乙己雖然淪落到了這種地步,但仍忘不了科舉,把自己考不上秀才,當成生平最遺憾、最丟人的事。他對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還沒有任何的覺醒,這正是他最可悲之處。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是無法避免的。他偷了封建科舉制度的代表人物——丁舉人的東西,被打斷了腿。他最后一次在酒店門前出現,“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這個場面是非常悲慘的,令人目不忍睹。在這里,作家更進一步地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進行了血與淚的控訴。在封建社會,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只要中了舉人,就有資格升官發財?蛇B半個秀才也沒考上的人,如果再加上出身貧寒,那就連狗也不如了。
作家最后寫孔乙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長久沒有見過孔乙己”,“終于沒看見——大概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弊骷彝ㄟ^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控訴了吃人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揭露了舊社會對處于社會底層的讀書人的鄙薄,揭露了封建教育的極端腐朽性?滓壹鹤鳛橐粋窮苦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作家在描寫他性格的寒酸,批判他的國民劣根性的同時,還注意發掘了他作為社會底層的一分子的善良一面!暗谖覀兊昀,品行卻比別人都好”。作品通過他熱心教小伙計“茴字有四樣寫法”,以及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等的細節描寫,有力地表現了孔乙己精神上的孤獨,又顯示了他的一片赤誠,更進一步體現出他極其窮酸、迂腐的性格。 《白光》中的陳士成和孔乙己同屬于一個類型。陳士成想象得很美:“雋了秀才,上省去鄉試,一徑聯捷上去”他參加過十六次科舉考試,可“竟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致使他名落孫山,以至心理變態。在與“金榜題名”無緣之后,這位醉心仕途的老童生精神錯亂了,結果在想象的財寶的白光中,淹死在萬流湖里。作品深刻、細致地描寫了陳士成的心理狀態,從他追求功名利祿的舉動中針砭他不勞而獲的國民劣根性。作品結尾關于萬流湖里的浮尸的.描寫,實際上顯示出作家對“病態社會”的憤懣和對死者的同情。
孔乙己和陳士成都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品,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弱點:不敢反抗。魯迅在懷著一定的同情心鞭撻他們的迂腐和缺乏反抗精神的同時,也間接地指出:在黑暗的舊社會,知識分子只有反抗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很顯然,作家的意圖主要不是批判他們,而是發人深省地向讀者提出問題:他們為什么會走到窮途末路?他們的結局是由誰造成的?
二、以四銘老爺和高爾礎等為代表的偽道學家,是完全否定的知識分子形象。
《肥皂》中的四銘老爺,是一個封建衛道者的形象。他組織“移風文化”,企圖指出孔孟僵尸,阻撓新思想的傳播和人民群眾的覺醒,維持封建秩序。就是這個封建偽君子,在街上看見一個年輕的女丐,便以“孝女”為例教育子女,還要寫《孝女行》“表彰”她;但又對那“孝女”充滿邪念,津津樂道地重復著流氓嘲戲女丐的下流話,并真的去買了一塊肥皂。作家撕去了四銘的偽裝,無情地鞭撻了這個封建衛道士、偽君子的丑惡靈魂。
高爾礎,一個對歷史和數學都一竅不通的女校教員,因羨慕高爾基而改名為“高爾礎”,卻大寫特寫鼓吹國粹的文章。他到女子中學教書的目的只是為了看女學生。他不是“學貫中西”的學者,而是一個喜歡“打牌、看戲、喝酒、跟女人”的高等流氓。在小說中,魯迅運用“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的諷刺手法,通過刻畫四銘、高爾礎等的形象告誡讀者:對于某些道貌岸然、文質彬彬,實際內心骯臟、丑惡齷齪的知識分子,應擦亮眼睛,謹防上當,并和他們斗爭到底。在冷靜的客觀描寫中,魯迅對這類表里不一的偽君子進行的諷刺和徹底的批判,表達了堅定的戰斗精神和強烈的憎惡感情,充分體現了“寓熱于冷”的藝術風格。
三、以呂緯甫和魏連殳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他們既受到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到資產階級教育的影響,具有反叛精神,曾和封建勢力作過斗爭,但最終因缺乏韌性而慘遭封建黑暗勢力打跨、碾碎。
《在酒樓上》的呂緯甫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他身上曾閃過民主革命思想的火花,“連日議論革中國的方法”,并有過“去拔掉神像”的激進行動。但當辛亥革命退潮的時候,黑暗的社會現實腐蝕了呂緯甫身上的銳氣,曾經受過民主和科學教育的他,對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了如下概括:像一只蒼蠅“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走出了戰斗行列后的他,只能教教私塾,講授曾經反對過的“子曰詩云”,“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混日子,做些“等于什么事也沒有作”的事。
如為了敷衍母親,給已死多年的小兄弟遷葬,以滿足別人和撫慰自己。而特意買剪絨花送給順姑這一細節,暗示了作為知識分子的呂緯甫和貧苦女子順姑的命運相差無幾!斑B明天怎樣也不知道”,他已經完全失去生活的目標,徹底為黑暗勢力所吞噬了。“你看我們那時候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這句話,不僅是了解呂緯甫思想性格的重要線索,也是作品主題思想的核心——作家要通過呂緯甫的生活變化,對黑暗社會給予無情的揭露和抨擊。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也曾是反封建的斗士,但他的結局比呂緯甫更為凄慘!俺鐾庥螌W”回來的他不甘心與世俗同流合污,但現實又不允許他完全與世隔絕。由于不堪生活和心理上孤獨的重負,他“最終躬行于自己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整天圍繞他的是“新的賓客,新的饋贈,新的頌揚”以此作為自己的“勝利”,而實際上他失敗了,他在“勝利”的喧笑聲中獨自咀嚼著“失敗”的悲哀,最后,“他在這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地躺著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這可笑的死尸”。 呂緯甫、魏連殳是“五四”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孤獨者”形象。魯迅在以人類歷史演進的高度對先行的“精神世界之戰士”的悲壯心理體驗給予肯定的同時,嚴肅地批判了他們的國民劣根性。
四、以子君、涓生等為代表的誕生于“五四”運動時代的當時新一代的知識分子。
他們一開始就受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洗禮,在新思潮的鼓舞下,以大無畏的精神向封建禮教沖擊,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表現出知識分子前進中的坎坷和曲折。
《傷逝》是魯迅小說中唯一的以男女青年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作品不僅歌頌了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斗爭,還深刻地描寫了知識分子心靈的歷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中國青年、特別是婦女,究竟怎樣才能從舊勢力的壓迫下得到解放?作為有著強烈追求個性解放的知識青年,涓生和子君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膽地反對家庭與世俗,自由戀愛成功結合,說明他們是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的。他們對自由的追求,對愛情的忠貞,顯示出一股大無畏的精神,“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這個“五四”時期覺醒了的中國少女,她要求個性解放的呼聲是多么的堅決。
魯迅熱情地歌頌了子君為爭取愛情和自由反抗家庭的“無畏和勇敢”,但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她“只為了愛”的錯誤,批判了她的庸俗的生活態度:在獲得幸福和安寧之后,便畫地為牢,沉溺于日,嵤吕,“吃了籌錢,籌來吃飯”。結果生活疲憊、精神空虛、思想狹隘,“已經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通過子君的變化,魯迅深刻地刻畫出愛情至上主義者的心理變遷,暴露出個性解放的個人主義以及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固有弱點。涓生呢,他接受新思想比較早也比較多,但仍生活在空虛寂寞之中,沒有絲毫真正說得上勇敢的追求和行動。怯弱、多慮,使他在別人的反對和阻擋面前,常常失去自制的力量,一不小心就“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他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婚后的涓生,失業的打擊使他蘇醒,“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彼饾u認識到生存溫飽要比愛情來得迫切和實際,認識到“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濒斞冈诳隙ㄋ挠X悟的同時,也批判了他的自私和卑怯,——他的“悔恨和悲哀”,正表現了作家對他的批評。實際上,他還沒有認識到目標和斗爭的艱巨性。他“要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卻無法高飛。
于是,在現實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思想,他錯誤地把墮入困境的責任,全部歸咎于子君。易卜生式的個人奮斗思想,居然使他為自己而愿意埋掉一切,即使“向著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也仿佛只能抱著沉痛和憤激的心情,而在“默默地前行”中 ,用“遺忘和說謊”為“前導”。
小說的結尾,充分地肯定了涓生向新的生活跨出第一步的決心。魯迅寫涓生的內疚、悔恨、悲哀,也是對涓生的行為的嚴厲譴責和批判。魯迅的用意,是讓人們認識到:年輕的知識分子不能再迷戀資產階級的個性解放了,不能再走個人奮斗的道路了,即使是愛情,也不能“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從根本上說,子君和涓生的悲劇是在于他們不懂得個人的解放必然從屬于社會的解放。
魯迅正是通過藝術描寫,提出一個關于人生、關于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的重大問題,向讀者指出:如果離開整個社會政治、經濟上的解放,孤立地追求婚姻自由和個人幸福,在那個時代只能是一種幻想。知識分子個人的生活必須和全社會大多數人的命運連結在一起,才具有真正的意義,才能體現出可貴的價值。
五、以“我”為代表,有正義感,是非心,愛憎分明,能自慚自新的進步知識分子。
在《一件小事》中,魯迅用車夫扶起跌倒的老女人這一件“小事”,同北洋軍閥時期的“國家大事”,即統治階級所謂的“文治武功”作對比,說明后者根本沒留下什么印象,而前者卻總浮在眼前,“教我慚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弊髌犯叨荣潛P了勞動人民的高貴品質,剖析了“我”的思想弱點,表現了知識分子勇于解剖自我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一件小事》在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正面歌頌了勞動人民,并提出了知識分子需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表現了魯迅見解的深刻、獨到之處和預見的科學性、正確性。
《故鄉》中的“我”,作為一個同情勞動人民的不幸,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的知識分子形象,在小說中很有意義!拔摇薄昂芘d奮”,焦灼地希望和貧苦的勞動人民建立親密無間的真誠友誼。但事實上,“我”對故鄉最初、最直接的印象是“沒有一些活氣”。漸進故鄉,“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在這種生活背景下生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靈魂上的疏遠、心靈上的毀滅。這突出表現在“我”會見少年時代的朋友閏土的場景。一開始,“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吃驚”,因為“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尤其令“我”吃驚而痛心的是,“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象一個木偶人了。”“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不平、鄙視、冷笑、憤憤等等,則又告示著又一個靈魂的毀滅。“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
在作品里,作家充分運用對比手法,給人留下了沉思和反省,催人奮進。表面上看,造成這種“高墻”的,是“我”的資產階級世界觀和農民群眾的不覺悟。實際上,更重要的是舊中國的社會制度以及它對于廣大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思想上的統治,造成了城鄉勞動人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十分可悲的變化。
在此,魯迅以其深刻的筆觸揭示了悲劇的根源,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作品的結尾,“我”的抒情獨白,既富有詩意更飽含哲理,說明了“我”對新一代農民的殷切期望,表達了作家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反封建思想啟蒙戰士的思想和藝術追求,希望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共同行動起來,在荊棘叢中踐踏和開辟出新的生活道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一件小事》、《故鄉》等作品中,魯迅通過對那些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正面人物的典型描寫,揭示了中國知識分子前進的必然道路。
總的來看,魯迅寫知識分子的小說,是從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的關系來探索和揭示知識分子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表現出“憂憤深廣”的藝術特色。他寫知識分子的弱點和缺點,批評他們,是出于同情、本著愛護的精神,分析他們的缺點的影響、危害及歷史根源,并著重通過表現他們的不幸來解剖他們的生活環境——“病態的社會”,使人們對這個罪惡的淵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魯迅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出發,通過這一系列知識分子形象的刻畫,揭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無力和脫離群眾,要求知識分子擺脫“空虛”和“動搖”,改造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在魯迅看來,知識分子也和勞動人民一樣,不是花鳥,有著諸多痛苦。在舊社會里,知識分子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處境是大體相同的。 就這樣,魯迅,作為一個偉大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家,真正從生活實際出發,用革命的觀點認識現實,反映現實?梢院敛豢鋸埖卣f,讀魯迅的這些作品,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歷史,認識新舊民主主義革命交接時期的中國社會。他開創了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傳統,顯示了作為新文化運動主將的高瞻遠矚和卓越貢獻。
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分析 篇2
魯迅的小說中所描繪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主要分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以及覺醒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的舊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與魯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歷程。
我要講的,主要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因為在這些人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世界的某種認識。魯迅先生一生善于罵人,卻極少稱贊人。而這些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就正是為先生所稱贊的為數不多的人。
首先,還是略微談一下其他的兩種知識分子形象: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識分子形象;
由于從秦初到清末,封建階級始終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魯迅的小說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寫和封建思想有關的知識分子。在他們當中,我們可分為兩小類:
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陳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維護者(四銘《肥皂》,高爾礎《高老夫子》等)。
對于受害者,作者對他們的描寫除了批判與同情之外,主要是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質,用以驚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層文人。而對于維護者,作者對他們只有批判沒有同情。而對于他們的刻畫,魯迅始終是抱著“啟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說的題材“多采至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效的注意”而反諷則是魯迅小說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與封建有關的知識分子的可悲可嘆之處時,才能夠真正的驚醒世人,達到療救世人的目的。
二、具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形象。
從清末到民國中后期,大資產者和封建買辦及帝國主義共同統治著中國,而魯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樣的年代。因此在魯迅的小說里所反映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寫具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的,而在這些具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中又無非是寫了大致的三種類型:即革命者(夏瑜《藥》)、投機者(假洋鬼子《阿Q正傳》)、消沉者(呂緯甫《在酒樓上》、魏連殳《孤獨者》、N先生《頭發的故事》、方玄綽《端午節》、文學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傷逝》)。其中我最推薦的是《孤獨者》,這本書中描寫的淪落過程和淪落前后社會對于魏連殳的態度的改變頗有深意。而對于喜歡言情小說的同學們,我建議閱讀《傷逝》一書,這書要是放到現在,起碼是女頻霸票倆月的內涵曖昧流神作。
接下來切入正題,即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現覺醒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時,主要寫出了幾種類型,即已經覺醒的狂人(《狂人日記》)、瘋子(《長明燈》)和正在覺醒“我”(《一件小事》)。而在這幾種類型,不論是哪一種,作者都賦予了極其深刻的意蘊。魯迅先生在描寫這一類知識分子形象的時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寫以及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魯迅先生自己也在經歷著一次心靈上的覺醒的過程。同樣的,作為讀者的我們,在讀到這些描寫的時候,也不免會和主人公一起覺醒。而在這個覺醒的過程中,我們會再次感受到那個年代和那個社會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在感受了那個時代之后,我們便可以理解那個時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時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一、已經覺醒的“狂人”。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魯迅先生根據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和看過的外國作品構思而成的。這是個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時具有“瘋”與“不瘋”這兩面。如果說他是個瘋子,可是他卻能夠從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偉大呼聲,并且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如果說他“不瘋”可是他又確實是一個非正常人,一個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不過我并不知道“迫害狂”是個什么癥狀,魯迅先生是學醫的,想是知道了。迫害狂?是迫害自己?還是迫害他人。
其實,狂人并非來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義,他是作者對一個啟蒙者,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在當時社會的真實處境的象征性表達。之所以采用“狂人”這一詞來定義這一覺醒的知識分子,是因為他在愚昧的群眾眼里和一個真瘋子沒有什么區別——如果他試圖進行啟蒙的話。小說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時期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對封建禮教進行了徹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會的吃人的本性,最后發出“救救孩子”的呼吁。因此,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于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于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的象征形象。
除此之外,狂人在整部小說中,主要都是在與“大哥”斗爭。他一直以為以大哥為代表的鄉親要將自己烹了來吃,我們應當注意,為什么會是“大哥”和“鄉親”?很顯然的,魯迅先生這一筆是為了在已經很可怖的吃人行為上再加一條更可怖的事——吃親人。
是的,在那個社會中,封建禮教的吃人是無論吃什么人的。只要是肉,便要“養肥了,然后他們自然可以多吃。”而儒教卻天天說著“倫理綱!薄靶€┲x”云云,這難道不是魯迅先生對于封建禮教的深刻諷刺么?
再一點,魯迅先生在本書中多次提到“都是他娘老子先教的”。這句話代表著的便是魯迅先生對下一代,對小孩子們的那絲擔憂。連孩子們都沾染到了吃人的風氣,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钥袢嗽谧詈笠豢,會喊出“救救孩子”的文字。
二、《長明燈》中的瘋子。
在《長明燈》中,作者通過吉光屯的命名,影射長期封建社會形成的迷信習俗已經成為了人們長期尊崇的信仰,而所謂的梁武帝點燃的長明燈是封建社會的宗法的圖騰象征。瘋子吹滅了長明燈,象征著反封建斗爭掀起的浪潮。在作品里,瘋子盡管是孤軍奮戰,受到人們的敵視和禁錮,但他浩然的正氣使得凡夫俗子感到膽戰心驚。《長明燈》實質上是對不合理的社會的反抗。
這本書中的瘋子形象,與《狂人日記》里的狂人一樣,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們是真的瘋了么?書中是把他們當作瘋子來寫的,但是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把他所頌贊的進步知識分子寫作瘋子呢?為什么不寫成夏瑜那樣勇敢無畏、信仰堅定的斗士形象?
首先,大家都知道,《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白話小說,這時的魯迅,寫的文章仍然是重于一些隱晦的文字,當然,這兩本書在我們看來已經是很露骨的描寫了,但是如果拿來和魯迅先生之后的那些文學作品比較的話,它們的確是很隱晦的。而狂人和瘋子的形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其次,魯迅先生這么寫,也正好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現象——進步的人,是要被當作瘋子的。這是社會現實。在那個年代,兩千年封建禮教的約束造就了一批甘愿吃人、并且甘愿被吃的人。在他們看來,這種社會是正常的,是天經地義的,而作為進步人士的覺醒的知識分子,卻反對封建禮教,反對那兩千多年的“傳統”,這在大多數群眾看來,的確是瘋了的。魯迅先生只不過是將這種現象經文學加工,擴大化地描寫了出來。
再次,剛剛覺醒的魯迅和當時的大多進步人士一樣。他們的進步只是相對于廣大群眾而言的。他們本身其實也存在著許多的疑惑,所以,狂人才會無法勸說那些吃人的人放棄吃人、瘋子才會孤軍奮戰,并遭到周遭人們的禁錮。
三、正在覺醒的“我”。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個正在覺醒的知識分子。小說的故事主要講述了:“我”,坐人力車去上班時,撞倒一個老女人,沒有傷,也沒有人看見!拔摇币詾檫是一走了事,不必自找麻煩,但車夫卻主動扶著老女人,走向巡警分住所。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了我對車夫由開始的不滿,繼而自愧,最終無比敬仰的心理變化過程。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正在覺醒的知識分子,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本小說是最短的。線索也極單純,但是它所蘊含的思想卻極其深刻。
本文中的這個“我”,是個值得推敲的人物!拔摇币婚_始并非進步的,正相反,“我”是一個希望一走了之的人,更甚者,“我”對于車夫的善行,開始時是本著一種不滿的態度的,在這方面看來,“我”本不是個覺醒的人。而覺醒了的人是“車夫”。車夫顯然不會是一個體驗生活的知識分子,那他代表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下層民眾。
我們從魯迅先生其他的諸多作品中不難看出,魯迅先生對于中國的民眾,一向是有很深的成見的。他認為中國的老百姓大多是麻木不仁的旁觀者形象,而在這里,作為知識分子的“我”表現的是劣根性,而代表群眾的車夫卻是一個良善之人。這個問題,我認為可能有如下解釋:
1、魯迅先生還是希望中國民眾能有善良品質的;
2、魯迅先生認為中國民眾并不是一味的麻木,或者說,不是認為知識分子是一味的進步;
3、魯迅先生認為中國民眾的良心只是沒有被喚醒,而車夫正是為數不多的覺醒者。
對于本文,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的覺醒歷程,魯迅先生寫得較為細致。我認為本文可以被作為一本教科書。引人向善,使人覺醒的教科書。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過的,“我”的覺醒歷程,為什么不能成為“我們”的覺醒歷程呢?
至于魯迅先生為何一定要選取“知識分子”這一典型形象來做描寫,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知識分子從來都是一個特殊的階級,以“知識”為本的他們,任何時代都承擔兩項基本義務——建設、改革。這決定了知識分子的進步性。如此一來,假借知識分子形象,也就可以更好的抒發魯迅先生的思想觀念。
2、知識分子不僅代表了當時社會的進步力量,另一方面,封建力量的主要掌權派也是知識分子。在兩個不同的知識分子團體中間,夾著的是廣大勞動人民,而對于勞動人民的描寫,魯迅先生在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涉及。而現在,通過對處于社會兩極的知識分子的描寫,正好可以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社會的總體特征和意識形態。
3、知識分子所了解的東西多于其他任何一個階層,這決定了他們不會如勞動群眾或地主劣紳一般見識短淺、畏首畏尾、抓著一個看法就能活一輩子。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或行為)往往是有所改變的,其中,魏連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樣的形象,對于文學藝術來講,正好符合了小說“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藝術特征。
縱觀中國文學史,像魯迅先生這樣憑借為數不多的小說作品獲得了不朽地位的,恐怕并不多,這不只是時代所決定的,更多的是由先生的小說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蘊和藝術成就所決定的。先生的小說,是作為意識形態存在的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它的現代化起點要從五四時期算起。而他本人就是這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嶄新的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小說現代化征途上邁出的第一步,先生的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及至世界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意義正在這里。而先生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無疑是其文學成就的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分析 篇3
內容摘要:魯迅始終站在現實主義立場上,來審視特定歷史時期內關于“國民性”的問題,對積存已久的社會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和犀利的見解。在“五四”時期,魯迅創作了大量的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其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可分為覺醒者、麻木不仁者、先行者等不同類型。魯迅以剖析知識分子和封建制度的關系為重點,注重展示社會劇變時期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尤其注重對知識分子歷史責任感、推動歷史進程方面作用的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知識分子 形象 革命者 封建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具有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等多重身份,他的作品以思想性、文學性和革命性著稱于文學史,率先開創了農村題材與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譜寫了現代文學史的新篇章。魯迅始終站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來審視特定歷史時期內關于“國民性”的問題,對積存已久的社會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和犀利的見解。在“五四”時期,魯迅創作了大量的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其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可分為覺醒者、麻木不仁者、先行者等不同類型。魯迅從新舊時代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入手,以剖析知識分子和封建制度的關系為重點,注重展示社會劇變時期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尤其注重對知識分子歷史責任感、推動歷史進程方面作用的思考與探究;谝陨戏N種問題的考量,魯迅在小說中塑造了許多具有典型意義、時代特征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發人深省的文學形象造就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輝煌,豐富了文學史的人物畫廊。本文擬以具體的小說文本為例,對出現在其小說中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進行初淺的研究,借以探究魯迅在創造這些形象時所持的態度與這些形象在文學史上產生的意義與影響。
一.魯迅對知識分子的態度
對于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在魯迅眼中,知識分子群體與阿Q這樣的貧苦農民有著類似之處,他們的身上都帶有一定的病態特征,是生活在特定歷史年代的“不幸的人們”。魯迅對這些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首先,二十世紀的中國充滿動蕩和變革,這對于生活在這個歷史時期內的人們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精英階層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所處的境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峻,知識分子們面對這樣復雜的文化背景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心態。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大都生活在新舊文明交替的時代夾縫中,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就促使知識分子要承受來自內心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他們在舊文化背景成長起來,如今要斷然割裂與舊文化的聯系去適應新的文化,因而遭受種種挫折,內心備受煎熬,出現了文化的斷裂,成了不新不舊的“兩截人”。比如孔乙己,他的內心中滿是沉陳腐的思想,而他的身份也很特殊。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穿長衫表明了他的知識分子身份,而站著喝酒,則說明他的地位低下。孔乙己明明做了偷竊的勾當,卻漲紅著臉狡辯說“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種蒼白的狡辯,只能使他進一步成為食客和老板面前的小丑,知識分子的斯文掃地。還有一部分人積極向新文化靠攏,但卻并沒有領略到新文化的精髓,反而打著新文化的旗號,在新文化外衣的掩蓋下做著齷蹉的勾當。比如《肥皂》中的四銘,作者將他塑造成一個虛偽的封建衛道士。
其次,在其小說集《吶喊》《彷徨》中,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占有重要的位置。魯迅對知識分子的命運是非常關注的,一方面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和尷尬處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試圖找出造成他們這種悲劇命運的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在創作的過程中,魯迅把知識分子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中,對他們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背景加以再現,真實地反映了時代洪流之下個體命運的渺小與無奈。比如魯迅在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時一方面對他的種種“不合時宜”的行為和“窮酸氣”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揭露,另一方面對他的遭遇也表示出了一定的同情和惋惜。魯迅認為造成孔乙己這種不幸的根源是已經千瘡百孔的'封建制度,正是封建制度殘害了諸如孔乙己式的人物。雖然孔乙己的行為荒唐而又可笑,但他只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而對于諸如《狂人日記》中以狂人為代表的先行者則對他們大膽抗爭的行為寄予著深情的贊美和殷切的期待。
二.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
《吶喊》和《彷徨》是魯迅最具代表的小說集,在這兩部作品中他主要塑造了兩類人物形象,一類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受盡剝削壓迫的貧苦農民,另一種則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形象按照性格特征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比如以孔乙己為代表的受封建思想迫害嚴重的,以夏瑜為代表的率先覺醒的革命的先覺者以及以涓生為代表的生活在城市中的小資產階級。
首先,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層,在封建社會如此,現代社會依然。20世紀初期是中國知識分子大放異彩的年代,知識分子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與貧苦的農民相比,知識分子的境遇更好一些。然而由于他們思想活躍,反映敏捷,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新知識,掌握新的社會潮流,因而統治階級對他們的思想束縛和政治壓迫就較一般群眾也就更為嚴厲,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時期受到的迫害就格外嚴重。以傳統知識分子形象為例,所謂的傳統知識分子如孔乙己、陳士成等。他們大半生生活在封建社會,所接受的教育、思想都是典型的封建式的。當社會巨變來臨之際,他們的命運不可避免的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最后成為行將崩潰的封建社會制度的犧牲品。還有一種是產生于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型的知識分子,以呂緯甫和魏連殳等為代表。他們在少年時期接受封建教育的熏陶,青年時期又受到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身上體現出來一定的反叛精神,滿懷理想和激情與封建勢力作斗爭,借以探索和追求新的生活道路,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滿懷期待,然而他們身上的小資產階級固有的弱點與缺陷使他們遠離人民群眾,最后只能以失敗告終。
其次,魯迅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年代之一,舊的封建制度已經被推翻,但新的制度尚未建立,一切都在摸索、徘徊中前進。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對舊的社會制度感到不滿,努力在尋找新的出路,他們雖然首先覺醒,信心滿滿的走在前進的道路上。但鏟除舊勢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他們很快因為舊勢力的反撲敗下陣來,生活也因此陷入一團糟。如《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以及《孤獨者》中的魏連殳都是這種類型的人物。呂緯甫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下成長起來,經歷了革命的洗禮,成長為一個英雄。然而革命過后卻仍然擺脫不了孤獨、彷徨的命運。在依舊強大的封建殘余勢力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屈服,又過上了之前平庸的生活,頹廢的度過一生。如出一撤,《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在現實壓力之下重蹈覆車,竟然過上了自己曾經所憎惡、反對的生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魯迅在描寫這些知識分子時能后深入到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和精神世界,揭示知識分子性格中的弱點,展現出他們在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后這一特殊時期內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內心世界。endprint
三.知識分子形象塑造的意義
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最了解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清楚地指導知識分子的長處和短處。魯迅是預言家,他能夠高瞻遠矚預見到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時期遭受的苦難。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作家,魯迅善于挖掘知識分子的不幸,在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背后隱藏著的是魯迅對當時病態社會的認知。因而他以生動的筆觸創造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形象。在他的筆下知識分子迷失、彷徨的痛苦心境展露無疑。
首先,魯迅常常采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在刻畫知識分子的形象時,將這些人物置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加以表現,不僅包括人物生活、工作的小環境,同時尤其注重大時代背景對人物性格形成的影響。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深刻的時代動因做支撐,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刻畫出來的人物具有非常強烈的典型性,人物被賦予一定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意義。小說《傷逝》的創作受到當時流行的個性解放思潮的影響,在新的時代潮流影響下,知識分子率先覺醒,他們竭力主張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是時代的先覺者,是勇于開拓新路的探索者,涓生和子君就是如此。二人通過重重阻力組成家庭,本以為生活會一直幸福下去,然而在美好的愛情生活也難抵過婚后瑣碎而又平淡的現實生活,子君不再是令涓生仰慕的女神,變成了一個平凡的女人。當涓生失業之后,他們的關系徹底破裂。小說的以子君的離世和涓生的出走告終。事實上,子君和涓生愛情的破裂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他們在進步思潮的感染之下力圖改編生活,但卻不得不面對瑣碎的現實生活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在各方面的現實壓力之下最后精神崩潰,成為“迷惘的一代”。在這類人物形象上給予著魯迅對知識分子現實出路問題的思考。
其次,魯迅把探索知識分子的命運問題與考察中國革命和未來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描寫知識分子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年代的處境和他們的歷史使命,通過塑造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形象對他們在新舊交替時代的遭遇進行描寫,試圖尋找中國未來的出路。這些人物形象具有非常深遠的社會意義,它刻畫出了一類人的生活與生存狀態,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窺見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這一大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的歷史狀況與人性深度。如《藥》中犧牲的革命者夏瑜和《狂人日記》中勇于反抗舊世界的狂人,他們是新舊時代交替進程中最先覺醒的一批人,代表了探尋革命道路過程中走在時代最前沿的知識分子的堅定的身影。
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看,魯迅的小說對中國文學史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他開創了嶄新的文學題材,對中國小說的現代化進程發揮著重要的指導和典范作用。他所塑造的鮮活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這些人物形象使他的小說充滿活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宋祖建.略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01):33-34+47.
[2]張惠平.試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1):151-152.
[3]張恩和.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01):161-177.
【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魯迅人物筆下經典形象分析06-17
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1-23
魯迅社戲人物形象分析03-26
魯迅藥人物形象分析12-07
小說人物形象分析方法01-02
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11-23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03-10
小說閱讀人物形象分析07-19
小說《子夜》吳蓀莆的形象分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