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前班新學期育兒知識
進入學前期以后,兒童逐漸產生了各種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羨慕、義務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誼感等等。下面百分網小編整理了相關學前班新學期育兒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教育孩子你能幽默點嗎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大都嚴肅多于寬容,從一些俗話便可見一斑,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在這種教育思想影響下,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往往弄得非常對立。殊不知,最好的家教應該是略帶一些幽默。
朋友4歲的孩子因為癡迷于武俠電視劇,天天沖沖殺殺的,朋友很是擔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槍,纏著要買,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積如山。朋友說:“兒子,你的軍費開支也太大了,現在是和平時期,咱們裁減點軍費如何?”兒子撲哧一聲笑了,從此,再也沒有要父親買過武器玩具。
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說來,不外乎疾言厲色、心平氣和、風趣幽默三種。家庭教育的本質在“教育”二字,無論哪一種教育方式,都離不開生活理念的灌輸,但是不同的灌輸形式產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厲色的教育可以威懾孩子,但它容易讓孩子產生對抗心理,是一種不得要領的教育方式。心平氣和式的教育能使孩子體會到自己與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于語言平淡,不疼不癢,無法產生持久的效果。風趣幽默的教育觸動的是孩子活潑的天性,因而更能在他們的心靈中留下不滅的印跡,使他們時刻以此警示自己。
幽默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絕痛苦,有人拒絕憂傷,但決不會有人拒絕笑聲。在教育孩子時,一個父母如果經常能想到“寓教于樂”,再頑皮、再固執的孩子也會轉變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實際上它貫穿的是一種樂觀精神,一種堅信“明天會更好”的執著,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質。
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
進入學前期以后,兒童逐漸產生了各種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羨慕、義務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誼感等等。
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后,隨著兒童交往的發展,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感很膚淺、易變,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學前中期兒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會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中班兒童常向老師“告狀”,就是由道德感而激發的;學前晚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復雜化,他們對好與壞、行為的對與錯,有了比較穩定的認識。
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狀態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情感。學前兒童已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會由他人的情緒狀態而引起自己與之相一致的情緒反應。可以置身于他人處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
在道德判斷方面,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情緒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說是好的,或自己覺得有興趣的,就認為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同時,他們在判斷行為時,還不能把行為的動機和結果結合起來,常常只看到行為的結果,而注意行為的動機,僅根據結果來判斷行為;學前晚期兒童,開始注重行為的動機、意圖。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亂扔打碎了一個盤子,小朋友B幫媽媽刷碗打碎了一打盤子。讓兒童來評價哪個小朋友好一些時,學前早期的兒童會說A好,因為他只打碎了1個盤子;而學齡晚期的兒童會說B好,因為他是在幫媽媽干活。 成人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兒童的道德意識水平。比如,告訴兒童不要玩某個玩具,對一組兒童說:“這個玩具很嬌氣,拿了很容易打破。”對另一組兒童則說比較抽象的道理,比如:“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對3歲的兒童第一種(具體道理)比較有效,而對5歲兒童第二種(強調所有權)比較有效。
由于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可以對他們進行有系統的道德品質教育。但是,由于他們的道德意識還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結合兒童道德發展的特點,避免空洞說教才會有效果。
讓孩子提高注意力的最佳方案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齡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時間越短,到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集中注意力時間至多也只有15分鐘,那么1—2歲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會超過3分鐘。然而,有些孩子的情況更糟,幾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種事物所吸引,雖然他們也有興趣愛好,但對感興趣之事也無法主動集中注意力。像這類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較大的氣質特點,應該及早給予幫助,否則到學齡時期就會出現多動癥癥狀,影響學習,影響紀律。
訓練開始前,先要尋找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后在他的愛好中挑選文靜的活動,如講故事、畫圖、拼板……從這些內容開始訓練注意力,每日多次,每次幾分鐘,直到注意力不能再集中時停止。可挑選講故事作為訓練注意力的項目之一,具體做法是:講故事前,先與孩子面對著面手拉著手坐好,再開始中有聲有色地為孩子講故事,并經常用眼神和體態、語言與孩子交流,還可用提問形式讓孩子參與講故事。直到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實在無法堅持集中時,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講到這里,明日繼續。”隨著聽故事時間的延長,注意力的提高,可以發展到讓孩子聽電臺里的故事。其他活動形式也可按類似方式進行。
訓練剛開始時,可能孩子合作得不太好,父母這時切忌打罵,否則他們會對訓練產生厭惡情緒而無法深入下去。訓練內容一定要圍繞著玩兒,切忌認字、寫字或課堂式教育。訓練時間長短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特征決定,切忌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與要求小孩。注意了以上幾點,訓練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學前教育的基本內容
從許多研究發現,學前的兒童,特別是5歲以前,是人類發展階段中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強,凡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求知欲濃厚,對許多事物都特別敏感。如果父母能把握機會,給予符合年齡特點的教育,就能促進他的智能發展,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例如18世紀、19世紀德國著名的詩人歌德,在幼年的時候,他的母親每天都對他講故事,而且在關鍵處就突然停住,讓歌德接著去想以后的情節;第二天,在講之前先問他是怎么想的,等他說完了之后,再繼續講完故事,所以歌德的想象力就是這樣被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曾有外國學者研究發現:嬰幼兒出生后,如果缺乏適當的學習機會,學習能力就會隨年齡的增加而衰退,達不到他本來能達到的智能水準。
根據大腦生理學的研究,嬰幼兒智能迅速發展與此一時期大腦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系。5歲幼兒的大腦已發展到接近成熟,為學前教育和智能的迅速發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礎和可能性。而學前教育如能提供豐富、復雜多變的環境刺激,可以促進大腦皮質細胞體積增大,細胞之間的聯系也隨之增多。因此早期教育的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幼兒潛能的發展,實在值得幼教工作者及父母們的重視。
父母親在輔導幼兒時,宜考慮到學齡前幼兒的特點。幼兒除了只有前述好奇心及求知欲的特點外,其身心亦處于迅速發展時期;因此,其學習反應帶有很大的具體性、不穩定及隨意性,在輔導時應誘導、啟發其求知欲及好奇心,不應強迫灌輸知識。所有的學習活動應和幼兒的生活、游戲連接,尤其應特別注意趣味性。具體的方法如下——
1、正確的組織和指導游戲活動,從游戲中發展幼兒的聰明才智。
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活動,也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最好活動方式。幼兒的游戲有許多種類,例如創造性游戲:平面和立體的造形、拼貼、壓印等繪畫活動;看圖編故事、玩木偶、故事接龍;自唱自演,隨音樂自由創作的動作……等。感覺運動游戲:可安排走、跑、跳、爬、推拉、跳繩、拍球等大肌肉方面的游戲;可以安排剪貼、玩黏土等小肌肉的游戲;也可以運用視、聽、觸、嗅、味等游戲;模仿家庭角色或社會上的人物,玩扮家家酒等等。幼兒由于知識經驗少,獨立活動的能力較弱,因此在游戲時盡可能要有引導,給予積極的協助。
2、要循循善誘,啟發幼兒求知、探索的精神。
幼兒的知識經驗缺乏,以及智能正在發展,當他們接觸到復雜的社會和自然時,處處感到新鮮、好奇、疑惑、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頭腦中藏有許許多多的“為什么?”這是智慧的火花、創造力的萌芽。父母要能把握這大好的學習機會、循循善誘,啟發其進一步探索的動機,以培養出積極主動的學習意愿。
3、編述故事,用故事來擴大幼兒的知識領域。
一般來說,故事有內容、有情節、形象生動,幼兒都非常喜歡,也容易接受。好的故事不但能擴大幼兒的知識,而且能使幼兒的智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父母在編述故事時,應考慮到幼兒身心的特點,將一般知識融入故事中;講述時,要有感情,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出來,反映在臉上,語言明白生動、通俗、避免用成人的語言。另外在故事中可穿插一些問題來啟發幼兒的思考,有時候也可用親子故事接力的方式。
4、開拓幼兒生活領域,培養廣泛興趣。
經常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大社會中的種種事物,讓孩子有機會到處游覽。去博物館、科學館、動物園、公園、名勝古跡,讓孩子體會世界的大、事物的多,也讓孩子從參觀中擴充見聞,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參觀前后能有機會和孩子討論,搜集整理資料,都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5、父母親的良好示范作用,讓孩子耳濡目染,繼而模仿學習。
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親又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目標。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縮影”一點也不錯;應該重視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把自己的好習慣、學習精神、創造開放的態度,在不知不覺中傳給孩子,以產生良好的認同作用。
在幼兒園里社交
想讓你的孩子在未來做個優秀的公民嗎?在幼兒園里他就要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對大部分幼兒來說,在幼兒園里成為一個classmate(同學)是他們在家庭之外首次參與社交活動。這些經驗可以豐富一個孩子受用一生的關于平等、合作和公民的思想觀念。在幼兒園里學習忍耐和慈愛是一種新穎的模式,它可以促進幼兒的同情心。
在教室里老師們幫著幼兒們建設一個包容和關愛的團體。即使在安全的教室里,孩子們也會感到失落或出現戰斗。下面是解決方案,父母將發現這些策略在家里也管用。
身份確定。帶領孩子們展開討論和參加游戲(角色扮演不同膚色的人和來自不同階層的人),這在教室里公開表明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價值。讓孩子知道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道理。
培養公正。設計學習活動幫助孩子們理解公正的概念。例如,用戲劇表演、采訪和講臺談論社會道德問題,或讀兒童文學進行討論,或扮演出假設的社會道德問題。
培育性別平等。通過你的自我行動打破性別差異(例如,一個女教師在駕駛一輛貨車或一個男教師在補一件娃娃衣服)。讓孩子們知道男女平等,所從事的工作不分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檢查記錄、張貼板和公告牌對性別平等來說也很重要。
建立友誼技能。讓孩子們畫與小朋友們一起玩的畫,給自己的藝術品貼上標簽,并向大家展示。表明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好朋友,只要大家彼此接納就行。
面對偏見。扮演一個生動的角色來反對發生在孩子們中的受傷害的情形。例如,一個孩子使用一句種族歧視語言或歧視窮人的語言。老師要解釋這樣的話使人感到很糟,可能引起對他人的傷害并導致嚴重后果。
鼓勵自律。創造peace table(和平桌),孩子們在那里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評判哪種方法最精彩,啟發孩子想出解決最佳方案。
回應特殊需要。創造一種輕松的氣氛,提問和回答關于殘疾和其它引起同情的問題。邀請特殊客人參與在教室的活動。
處理失落感。為孩子們提供機會通過玩和做活動紀念已離開的孩子,如做紀念品,種一束花,點一支蠟燭或栽一棵樹。關心從小集體中離開的孩子,表達孩子們的關愛。
【學前班新學期育兒知識】相關文章:
科學育兒知識05-01
春季育兒知識02-22
大班育兒知識06-16
育兒知識大全11-21
中班育兒知識08-23
冬季育兒知識12-22
育兒知識小班03-21
媽媽育兒知識05-08
簡短的育兒小知識08-30
大班初夏育兒知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