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雪的課文賞析
《雪》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5年創作的散文詩。此文通過對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壯美的細致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北方的雪的喜愛之情,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雪的課文賞析,歡迎查看。
《雪》原文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①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②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③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④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⑤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⑥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⑦……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詞句注釋】
1、胡 蝶 :同蝴蝶
2、壺盧: 同葫蘆
3、脂粉奩(zhī fěn lián):裝胭脂和香粉的盒子,化妝盒的古代稱謂。(脂粉:胭脂和香粉,均為化妝用的物品。 奩:盒子 )
4、大阿羅漢:是對佛陀的尊稱,此處借指佛陀的形象。
5、朔方:(shuò fāng)北方。
6、天宇:(tiān yǔ)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7、精魂:(jīng hún)精靈,魂靈。
【賞析】
這是魯迅先生在《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先生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冬天初像意境的唯美畫面,這在先生的作品中是難得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幅山水畫:在白雪皚皚的冬天,一個稍嫌破舊的老房子獨座曠野,黑褐色的墻上朝上推開了一扇木質窗戶。朝窗戶內看去,沿窗臺擺放了一張四方桌,桌前擱置的是一方端硯、一架毛筆,在桌子的另一邊攤放著一疊毛邊稿紙。桌旁坐著一中年留須男子,身著藍布棉襖,一手扶在桌上,一手卻搭在窗臺上,正扭頭朝窗外注視。如果你能看清他的表情,則會發現他時而木然,時而眉頭緊躇,似乎在思索什么事情。窗外雪花紛紛飛揚,甚至有一兩片飄落在中年男子的手上,但絲毫不見他動彈一下,仿若他就是一尊雕像般。他在思索什么?他仿佛看到在不遠處有一群永遠也不怕凍著的孩子們正在嘻鬧,他們正在推著一個雪人。然而,這孩童的嘻鬧聲卻并沒讓他感到半點生趣,反而讓那個世界更顯得安靜。
先生在文章開頭是以南方的雨開頭,來襯托北方的冰雪之堅硬。談的是雪,卻用雨作鋪墊,用雨的綿軟、單調來襯托冰雪的堅硬、冰冷和有力。作者對雨的溫軟無力表示出哀傷之情,“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隨后,他在文章中卻勾畫出南方下雪的視覺美。雪中有花、有蜜蜂嗡嗡、有畫得美人一般的雪人。而雪人卻獨自坐在晴天和寒夜中變得面目全非。然后作者筆鋒一轉,描述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如精靈般漫天奮飛,寥寥數語,讀者看到的只是滿天飛舞的絮雪,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描寫。在文章結尾,作者將雪比為死掉的雨,化為雨的精魂。
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5年1月寫的,如果我們認為先生有心情來描寫風花雪月,那會讓先生不能安臥于地底下,只怕會從地下爬出來罷。1925年1月,當時正處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國共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革命形式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斗爭極其激烈。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種雪:一是尚未化為雪的“暖國的雨”;二是滋潤美艷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獨、自由、奮飛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寫被化妝、快速融化的“雪羅漢”。我查閱了一些別人對這篇文章的讀析,大部分的讀者認為作者是通過描述南方的雪,從而表露出自己對南方的局勢朝著好的一面發展的殷切向往。而通過描寫北方的雪則是對北方局勢的不滿,并認為要像北方的雪一樣通過奮斗來爭取自由。
我在仔細通讀幾遍后,想談一點個人粗淺的看法。
按當時局勢而言,上述看法應該是有其道理的。但在作者文章中,我卻發現了幾個待商榷之處。
下面我還是從頭到尾談談我的讀析吧。首先作者在開頭用“暖國的雨”比喻國共合作前的局勢,并認為其“單調”從而“不幸”。然后,作者大談“南國的雪”,用“江南的雪”來比喻南方的當時局勢,“滋潤美艷之至”、“青春”、“處子的皮膚”,作者的這三個用詞頗具有女性化,用在這里,估計是他認為國共合作的表象只是有肉無骨,尚不成熟。且作者這里故意插入了“嗡嗡鬧著的蜜蜂”,作者在這里說他記不清了冬天是否有蜜蜂,但作者是真的不記得了嗎?絕不會!我以為作者在這里用蜜蜂來比喻為國共合作叫好的記者、作家、政客等人,并定義為“嗡嗡鬧著”和“采蜜”。在第二段,作者細致地描述了“堆雪羅漢”,很多人認為這是作者在渲染“南國的雪”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種氣氛。但我以為作者只是描述了一種“活躍”的假象,用“孩子們”和“父親”來隱喻為制造這種和平假象的人們,用“雪羅漢”來隱喻“國共各作”,甚至被小孩化了妝——“抹了口紅”,這是一種粉飾太平的做法,作者認為。在第三段,更是將我的這種臆測進行了進一步的證明,“第二天”來比喻將來,但他(雪羅漢)“終于獨自坐著”,經歷了“晴天”和“寒夜”后,又變得“不知道算什么”,而人為的“胭脂也褪盡了”。在第三段,作者已經看到了這種“國共合作”的表象不會持續太久,會在黑惡勢力的破壞下瓦解崩潰。如果作者只為烘托一種美好的氣氛,對惜墨如金的先生來說,是沒有必要如此大費筆墨的。在《彷徨》中,作者也有描寫堆“雪羅漢”的場景,但先生僅僅是幾筆帶過而已。在第四段,作者通過對“朔國的雪”的描寫,“蓬勃地奮飛”、“燦燦生光”、“升騰”、“閃爍”,指出革命仍需向北方的雪一樣,雖然艱苦、孤獨,但能撒向整個地面,并且,只有通過這種北雪一樣卓絕艱苦的努力,才可能會成功。在第五段,用“無邊的曠野”和“凜冽的天空”比喻當時的黑暗勢力和局勢,用“雨的精魂”比喻為革命不畏犧牲的同仁志士。最后作者用這樣一句話結束: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一次強調,只有通過斗爭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并謳歌了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斗士。
所以,我認為作者在通篇文章并沒有流露出半點高興和欣喜之情。相反,表現了作者對南方局勢的擔憂: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種暫時假象,是沒有生命力的“雪羅漢”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無數革命志士通過奮斗去爭取,才會有光明的一天。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我甚至認為這篇《雪》的寫作手法比《題辭》更為經典。以上只是我個人一點看法,雖不入大流,但也算是一點個人心得吧。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正是春暖花開,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冷酷的季節,魯迅將自己的心境寫入文中,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精神,去尋求“革命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
思想內容
這首散文詩通過“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對比,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體現了詩人敢于直面慘淡人生、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詩人其時身處北京,面對“彌漫太空”,“旋轉而且升騰”的朔方的雪天,詩人一著筆就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知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了?”詩人起筆沒有去直接寫雪,而來寫暖國的雨,旨在說明雪是雨所凝結而成的,二者是同質的姊妹,又為篇末稱贊“旋轉升騰著”“蓬勃地奮飛”的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作伏筆。
江南的雪景如此美艷,必然會給人們增添無限的生活樂趣。詩人在這里主要是從孩子們的角度著筆,就使得這種樂趣愈加顯得活潑而純真。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不畏冬日的寒冷,一起來塑雪羅漢。這并不是孩子們所特有的樂趣,它對成人們同樣也有魅力。不見“誰家的父親也來幫忙了。”這確確是一妙筆:它將雪天給孩子們所帶來的歡樂,擴大到成人們的心間。由于成人的熱心幫助,一個“比孩子們高得多”,“上小下大”,尚分不清是細腰兒的胡蘆還是大肚皮的羅漢的雪的堆積,很快塑了起來。然而,孩子們的興趣是有限的、易變的。雪羅漢的好景也便短得可憐:非但終于“獨自坐著”了,而且在晴天和寒夜交侵之下,于雪化冰消的自然淘汰之中,很快被剝蝕得形奇狀怪,說不上還像個什么了。作者雖處在嚴酷的“冬天”,心中卻存在著“春天”的理想,寫江南的雪景美和懷念故鄉的童年,表現了詩人對于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江南雪景是春天和光明的象征,寄寓著詩人對美好的春天來臨的熱望。還有,對江南雪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故鄉風物的眷念之情”或“對故鄉和童年的眷戀之情”。上述種種,或者不免失之籠統,或者是不盡確切的。
當時,戰斗在朔方冬日的魯迅先生,對于南方革命的情勢是熱切關注著、神往著的。這一點是確確無疑的。但是,由于遠離當時革命的中心地區,他對工農革命運動的力量尚沒有多少接觸和認識;把十月革命的勝利與人民群眾的力量聯系起來考慮問題,認識到人民群眾既已被壓迫到“與牛馬同流”,就會像野牛那樣,結成大隊“排角成城以御強敵”,便足以推翻一切反動統治,尚是作《雪》之后三個月的事。因此,詩人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以方興未艾的工農革命洪流為依據看到工農斗爭必勝的光明前景。而況,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看事情太仔細,一仔細,即多疑慮”;“我的習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即使是在北伐軍捷報頻傳、滬寧克復之后,他“還是胡思亂想,象樣點的好意思總象斷線的風箏似的收不回來”,而要說幾句“掃興”話的。所以,在《雪》中,魯迅先生對南方革命的向往就決不會是十分熱切的,也不會說怎樣的“好意思”的話,更不會輕意用“美艷之至”一類的美言大加贊頌的。固為詩人深知,“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穢和血,決不是如詩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 ;而“謳歌”、慶祝之類又“會使革命精神轉成浮滑”。再從江南的雪由于自身的“滋潤”“粘連”“依戀”“著物不去”特質,使它不能像朔雪那樣“蓬勃地奮飛”,而被堆塑、被冰結、被消釋、被嘻弄、被遺忘和被冷落,“終于獨自坐著”,終于被自然陶汰的不幸結局來看,詩人對江南的雪景描寫,并不僅僅是要贊美它,也不僅僅是要表現所謂對故鄉風物和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恰恰相反,他是要以柔軟纏綿的江南雪和朔雪相比較,喪現對一無眷念、毫無掛礙地投身社會斗爭的熱切神往的意緒。江南的雪,它雖然熱情地裝點著“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的江南大地,但它又有著“滋潤”“粘連”“著物不去”的致命弱點。因而它既是可愛的,又是需要熱情而認真的批評的。魯迅先生熔寫實、繪景、言志、抒情于一爐,創造了頑童戲雪這一新美而幽遠的意境,寓寄了深刻而現實的思想:不奮飛于社會革命斗爭之廣闊天宇者,到頭來只能為歷史的辯證法所玩弄、所拋棄而已。
最后,詩人以深情而又嚴峻的文字,寫朔雪的特征和異樣的景色。詩人用“但是”一詞重轉,首先寫出與上文中南方的雪截然不同的朔雪的特有質地和形狀:永遠“如粉,如沙”,“決不粘連”,沒有“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的任何地方,這雪都永久不融化。這是由朔方冷峻蕭殺的嚴冬氣候所決定,也是由朔雪自身的特質所決定的。在朔方,雪花只是冷落地撒在毫無生氣的“屋上、地上、枯草上”。因為沒有絢爛奇麗的冬花,也便沒有戀花的蝴蝶和蜜蜂;因為嚴寒,尤其是朔雪不能象江南雪的“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也便沒了孩子們嘻戲雪羅漢的樂趣。然而,朔雪卻能造出別種奇麗壯觀:“在睛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大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只有朔雪才能夠創造出來的壯麗奇觀,這就是詩人遒勁有力而又飽和著愛慕癡情的詩筆所描繪出的一幅宏偉壯麗力朔雪搏擊圖。朔方的雪唯其“如粉、如沙、決不粘連”,才能以巨大的旋風為動力而“蓬勃地奮飛”;唯其熱切地追求光明,才能在睛天之下,被日光照封得“燦燦地生光”;唯其“屋上、地上、枯草上”都有積雪,各自蓬勃地奮飛而又向著同一的光明目標,才能既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的美景奇觀,又有“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的磅礴大氣與偉力!于此,詩人是對銀焰似的雪的大霧充塞宇宙景象的真實描寫,也是對朔雪所象征的戰斗精神和風格贊美摯情的熱烈抒發。詩人內心蕩漾著的戰斗激情,與朔雪客觀上的氣勢磅礴的景象,在藝術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從而給人們以渾然一體,奇麗壯觀,奮勁有力的印象,給人們以追求光明與真理的蓬勃向上的巨大感召力量。這一切,與褪盡了唇的胭脂,“不知道算什么”,“獨坐著”的雪漢羅相比照,詩人在《雪》中妥告訴人們些什么,贊揚什么,否定什么,就是十分清楚的。
全文最后兩段很短,卻慧眼獨具,完全擺脫了景物的描繪,這是作者心象的披露,也是常人難以想到的:但一經作者點破,讀者也會感受到在無邊的曠野上,凜冽的天宇下,雨的精魂如何“閃閃地旋轉升騰著”,于是,心中會為崇高的美感而震撼,身心會隨之而升華。篇末用“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來歌頌朔方的雪,使詩的主題升華到一種哲理的境界,含蓄蘊藉,余味無窮。在這兩自然段,是對上文所描寫的雪景以判斷的形式進行抒寫的。這里詩人明確地指出雪是雨的精魂。雪與雨的關系,就如“精魂”之于軀殼。精魂如若不擺脫沉重的軀殼的拖累,便不能自由地于太空遨游。雨是沉重的,只有從傳統的拖累中徹底地解放出來,才一能“蓬勃地奮飛”。說朔雪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就是說,它是已經掙脫了舊的意識、人情牽制等沉重的拖累而獲得了自由的無所掛礙的“猛士”。“死”在此不是消極意義上的,“消亡”,而是積極意義上的轉化和升華,猶如火中鳳凰之“涅巢”是徹底地否定舊我而后的更生。顯然,唯朔雪才稱得“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江南的雪彼此“粘連”在一起,只能一并消亡,這當然仍是不幸的。此后不久所作的小說《傷逝》中涓生、子君的悲劇,正是《雪》中所傳達出來的這種意緒的刻描。朔方的雪又是“孤獨的雪”,隱隱地透露了一種凄涼之感。詩人稱之為“獨戰的悲哀”。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典型情緒。它曲折地反映了詩人艱苦求索而尚未走上共產主義道路、“要找尋生力軍、加多破壞者” 而尚未得的求戰心情。它與消沉、戀觀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因之全詩的基調是昂揚、奮發的。
藝術特色
作者運用十分切貼而又富于聯想啟示的比喻,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鮮明性,從而深化了詩的意境。譬如,詩中用“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來比喻江南的雪,極寫其滋潤、潔自、健康美,令人不禁想象到它無比的青春活力。用“紫芽姜一般”來比孩子們玩雪時被凍得通紅的小手兒,既表現出那一雙小手的細嫩狀態,又使人們聯想到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莫大興趣。用“如包藏火焰的大霧”,來比喻那生光、閃爍、彌漫太空的“雨的精魂”,除渲染朔雪那種“蓬勃地奮飛”、升騰的磅礴氣勢外,還使人聯想到它對于黑暗現實反抗與搏擊的巨大戰斗力。詩篇運用對比的手法極精細地刻描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不僅使兩種雪的特征都給人們以深刻鮮明的印象,而且于否定江南的雪的致命弱點的基礎,贊美朔雪的長處,更具有令人折服的思辯力量。比喻、對照手法的妙用,很好地深化了詩的意境。再次,善于駕馭抒情文字,也是這首散文詩的藝術特色。詩人不是以哲理性的議論性文字來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詩的形象間接地抒發情懷。這樣,讀者就只能在詩的形象所激動起思想情緒時,才能與詩人發生共鳴。
詩人善于把語言的色彩變化和音樂旋律,與自己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十分和諧地統一起來;而二者的相適應,則最易于激動讀者的思想情緒。江南的雪景中隱約著青春的訊息,因此,對她的描寫,是突出詩的形象的奇麗絢爛;在那美艷之至的場景中,蜜蜂的叫聲,兒童的嘻笑,仿佛是奏著極其和諧動聽的春樂曲。朔雪象征真的猛士們的戰斗精神,對她的描寫,則突出詩的形象的恢宏峭拔;而在“蓬勃地奮飛”的場景中,“雨的精魂”們顯示出“燦爛地生光”,“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的戰斗雄姿。孩子們嘻弄雪羅漢,是詩人對同志和人民弱點的熱情的批評,因而在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訪雪羅漢,嘻戲和拋棄雪羅漢,寫雪羅漢的不幸結局的文字,則又是頗具摯切同情的幽默情調。詩的語言的色彩感和音樂性,加強了詩的形象的鮮明性和情感蕩漾的音樂美,從而也深化了詩的意境。
最后,要提及的是詩人采取象征手法,迎過一系列富有象征性、暗示性的詩的藝術形象的創造,隱晦曲折地傳達出自己的志趣意緒,表現詩的主題,而使這首詩篇的意境新奇而又幽遠,余味無窮。
另一方面,從節奏上來看,節奏是詩歌的靈魂。郭沫若在《論節奏》中說:“節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雪》的情感節奏是建立在段落內部、段與段的聯接中的。它的推移不是平鋪直敘,而是一波三折的。詩歌以“冷峭”的筆致略寫“暖國的雨”的“單調”,簡略且不切題,給人困惑與好奇之感,這是“抑”。緊接著,詩人的思路跳至“江南的雪”,運用意象排列和夸張性聯想,詳細地描寫雪景的“美艷”,于是從困惑中清醒過來,這是“揚”。整個首段先抑后揚的節奏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第二、三段從段意上說是自成一體的,描寫了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全過程。然而,第二段是首段“美艷”的江南雪景所引發情感的延續,詩人寫孩子們的不畏嚴寒,寫“雪羅漢”的“灼灼”,表現了人類的創造活力。不過由于詩人有意用樸實的白描壓制此情感,所以此段的情感振幅屬于“次揚。這為第三段“雪羅漢”的消釋帶來的遺憾,再“抑”讀者的情感做了舒緩的過渡。最后三段,詩歌以“但是”的突接,進入抒寫“朔方的雪”的激情中。在讓讀者經歷了多次抑揚交替的情感迂回后,詩歌以“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簡捷收束,統貫全篇。最終,詩人的稱許,讓讀者與詩人的心靈獲得了強烈的共鳴。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筆名。其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雪》課文教案
創意說明:
《雪》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本文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寫,表現了張揚個性和勇于斗爭的主題。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達到了非凡的表達效果。學生主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每位同學都見過雪景,都曾被它的純潔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潔白、天地一色的氣勢所震撼。你們可曾想過面對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詩人卻會動情;游子身覺寂寞,孩子卻感到快樂。為救國救民而棄醫從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魯迅,面對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樣的心情呢?請同學們走進魯迅先生為我們描寫的《雪》景世界。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己速瀆課文并完成:
1.圈出并借助工具書認讀生字:凜冽 脂粉奩
2.文中寫了哪些地方的雪景?這樣安排的順序有什么好處?
3.理解“暖國” “朔方”的含義。
三、細讀品味
1.學生自己找出優美的語句,并朗讀體會。
2.小組內朗讀比賽。
3.班中交流朗讀并評價。
四、語言賞析
1.學生組內交流語句、詞語的優美之處。
2.教師點評。
五、研讀探微
1.請同學們體會: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國”“朔方”的雪中分別去找)
2.作者更喜歡哪一種雪景?為什么?
六、師生小結本課收獲
(語言特色、表現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小結)
七、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任選或另選一項活動:
1.搜集有關描寫雪景的詩文,并朗讀體會。
2.閱讀魯迅的《野草》。
【雪的課文賞析】相關文章:
豐碑課文賞析03-29
《秋天》課文賞析10-13
《豐碑》課文賞析03-16
風波課文賞析02-15
棗兒課文賞析03-24
社戲課文賞析03-18
春酒課文賞析03-23
臺階課文賞析03-19
《心聲》課文賞析08-21
白楊課文的賞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