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
全詞委婉纏綿,別具一格,詞人將游子思鄉之情與閨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寫出兩地互為相思的情思,可謂新穎生動。雖為常見的離情別緒的題材,但詞人所運用的奇妙手法,使本詞跳出俗套,讀來清新雅致,令人神往。整首詞意境優美,融情于景,情寓景中,表現了歐詞深婉的風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詞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 篇1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釋]
①候館:旅舍。
②征轡(pèi):馬韁繩。
③危欄:高樓上的欄桿。
④平蕪:平坦的草地。
【譯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春風踏芳草遠行人躍馬揚鞭。走得遠離愁越沒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評點】
本篇抒寫遠別離愁。
上片寫遠行人在春日離家后隨著行程的漸遠,愁也越來越重,越強烈。“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是遠行人途中所見之景,“梅殘”、“柳細”、“草熏”等詞渲染出悲情氣氛;“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寫離家日漸遙遠觸發離愁,詞人以春水迢迢比喻離愁的綿綿不斷,真切生動,真實而自然地表現了其望歸的愁情。
下片則從閨人著眼,懸想閨中人思念遠行人的情態,表現閨中人相思的痛苦。“寸寸柔腸,盈盈粉淚”,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兩對句、八字即寫出閨中人的纏綿深切的相思之情。接下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既是遠行人對閨中人的深情的囑托,又表現了閨中人倚樓望遠而又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補充說明上句,即使登樓也枉然,因為什么都看不見,你遠眺到的只是平坦的、一望無盡的草地,原野盡頭是重重青山,而你思念之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早已渺不可尋。即使望斷春山也是徒然,更見閨中人的失望和感傷。此二句既刻畫出閨中人的神態,又揭示出其內心深處悠遠纏綿的情思,為宋詞中的名句。今人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贊曰:“平蕪已遠,春山則更遠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則人去之遠,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寫來極柔極厚。”明王世貞《藝后卮言》說:“此淡語之有情者也。”
全詞委婉纏綿,別具一格,詞人將游子思鄉之情與閨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寫出兩地互為相思的情思,可謂新穎生動。雖為常見的離情別緒的題材,但詞人所運用的奇妙手法,使本詞跳出俗套,讀來清新雅致,令人神往。整首詞意境優美,融情于景,情寓景中,表現了歐詞深婉的風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詞作。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傷別之作。上闋寫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時空的轉換,寫人在旅途,漂泊無際,且無止期,從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斷的離愁。下闋寫居者對高樓的企盼和懸想。寫遠望之人的內心活動,春山本無內外之別,詞人將其界定,寫出居者念遠的迷茫心境,頗令人玩味。結構的“蒙太奇”處理是此作最大特色。上下闋是兩個生活畫面的組接,前者寫行人,后者寫思婦,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讓此情有一個交流互感的過程,比“單相思”來得厚重和深沉。
這是一首通過離別來寫愛情相思的詞作,是歐陽修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這首詞的顯著特點是構思別致,它打破了一般詞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尋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別描寫與離別有關的`兩個方面,并用離情相思這根線索把二者緊密地穿連起來,揉成為統一的藝術整體,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運用于各片之中。很明顯,這首詞的前片寫行者憶家,后片寫居者(閨中的少婦)憶外。前片以景帶情。例如,望見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無窮無盡的離愁。后片由情人景,是憶極而生的想象虛擬之辭。但它卻景緣情生,景中有人,讀來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縈帶;景耶情耶?上下難分。這二者相互交融,曲盡其妙。同時,這首詞還很注意層次的安排。例如開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寫景,實則它不僅交待了遠行的時間、季節,而且還暗暗描繪出遠行的全過程,用筆細膩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啟發性。
另一顯著特點是比喻貼切。特別是上下片結尾兩句,用比巧妙生動。“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兩句,雖然可以使人聯想到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變換句法,并且使這一生動比喻跟全詞的整體形象,跟詞的意境結合得十分緊密,故貌似仿效,而實則是創新,天然渾成,不露痕跡。下片以“春山”喻遠,引出佳人登高遙望,更覺委婉纏綿,別饒韻味。
歐陽修雖受“花間”和馮延巳的影響較深,但就本篇來看,他能摒棄“花間”鋪金綴玉的積習,洗凈了濃脂艷粉的氣息,發展了詞的抒情性與形象性的特長。
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 篇2
白石飛仙,紫霞凄調,斷歌人聽知音少。幾番幽夢欲回時,舊家池館生青草。
風月交游,山川懷抱,憑誰說與春知道?空留離恨滿江南,相思一夜蘋花老。
翻譯
草窗詞有白石飛仙的飄逸清空,兼紫霞翁的凄迷諧婉之調。豈料如今一曲歌罷,賞音寂然,知音頓少。想必草窗曾幾番幽夢,魂歸人間,但見舊家池館,人物兩非,叢生青草。
清風明月交游的逸興,山川萬物引發的慨然懷抱,此時憑借什么才能告知你春天又已來到?空留下寫滿江南離恨的詞卷,夜夜思念故人,萍花也凋殘衰老。
注釋
踏莎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長春”“惜余春”“轉調踏莎行”等。雙調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韻。
草窗:即周密。
草窗詞卷:指周密《蕷洲漁笛譜》。
白石:指南宋詞人姜夔。周密詞即學白石詞的清空俊雅。
白石飛仙:借用白石先生事指白石道人姜夔。據《神仙傳》,白石先生為中黃丈人弟子,至彭祖時已二千歲。不肯修升天之道,唯取不死而已。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而居,時人號曰“白石飛仙”。
紫霞:南宋詞人楊纘,他善識曲創調。這里指周密的詞嚴于音韻。
風月交游,山川懷抱:指周密詞多寫自己陶醉山水,隱居山林的情懷。
創作背景
此詞為題周密詞集《蕷洲漁笛譜》所作。王沂孫與周密詞作唱和甚多,故而不僅是交游而已,對彼此的性情、懷抱亦是極為相知。二人共同經歷了國破家亡之痛,詞也多是悼懷故國之作。
賞析
這首歌詠友情的詞,寥寥數語便道盡友人周密的身世、創作和境界懷抱。上、下片結尾之四句,尤因能從對面設想而更見出王沂孫與周密相知之深、情誼之厚。
詞從草窗的藝術淵源與師法門徑落墨寫起。開篇扣詞卷,而草窗平生之事業正在于此。上片立意于草窗的師法淵源,下片則概言草窗詞作的主要內容。起句以“白石飛仙”、“紫霞凄調”來總結周密詞的特色。既有姜夔詞的“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的.清空,又有楊纘詞凄婉的情韻。周密詞學姜夔,又曾學音律于楊纘,兼有清剛峭拔、凄側纏綿的風格。但“斷歌人聽知音少”,白石、紫霞皆往矣,又有誰是真正的賞音知音之人。“幾番”二句,為對面寫法。南宋亡國后,兩人一別經年,幾次在惝倪的夢境中欲回故鄉,卻終究夢不到家,令人悵惘。想見舊居的池沼,在這春日,也應已是一池綠水,生滿了春草。此句化用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意,實有褒揚周密詞句清麗別致之意。“風月交游,山川懷抱”,二句總括出草窗詞境。草窗酷愛自然,筆觸多及湖山勝景、風雅閑情。李萊老題《草窗韻語》詩云:“綠遍窗前草色春,看云弄月寄閑身。北山招隱西湖賦,學得元和句法真。”可作此印證。“幾番”兩句既見其飄零之身世,又狀其才思之敏捷。“風月”“山川”,二句八字,將草窗筆下萬千景物與心情籠于其中,清雅而凝重。風月依然,山川破碎,詞人身世浮沉如雨打浮萍,行蹤無定。即便有滿腔愁情,卻無訴說之處。用筆簡煉,而草窗之性情畢現。“風月”句,重在“交游”。既指周密詞中描寫清風明月、山川美景的詞作,也借詞回憶了二人昔日共賞春風秋月的往事。全詞由詞卷而身世,由其性情寫到己之相思,層層展開,而用筆筒煉渾樸,頓宕有致,亦如“白石老仙”之清勁。“憑誰說與春知道”,正點其欲言無處。愁情訴之于“春”,可知通解者少;又言“憑誰說與”,方曉身畔無人,更見其哀。“空留”兩句收歸作結,突出表現了對故友的思念之情。此處“春”字,上接“風月”而言,卻兼有啟下之功。故結筆總挽全篇,敘出“空留離恨滿江南,相思一夜蕷花老”。
這雖是一首題卷之作,將對友人的思念、牽掛,融合在對其詞集的總結和評價中,深深地寄托了作者的懷友之情,知其人,論其詞,沉郁清剛,無虛飾之語,知其苦痛,言其心志,亦隱以自道。統歡全篇,作為題詠之作,碧山以其極強的概括力,準確精當地描述了草窗詞卷。由此而及的懷友之情,質樸深厚,沉摯動人。
這首詞情緒蒼苦,悲從中來,回憶與相思交織,低回掩抑,耐人尋味。
【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踏莎行》全詞賞析09-10
踏莎行翻譯賞析09-13
《踏莎行》翻譯賞析07-03
《踏莎行·碧海無波》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11-24
踏莎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
秦觀《踏莎行》的翻譯賞析07-05
《踏莎行》翻譯和賞析10-26
《踏莎行雪似梅花》的意思及全詞賞析07-15
姜夔《踏莎行》翻譯賞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