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碧海無波》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踏莎行·碧海無波》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的詞意:登高樓極目望遠方,蕭蕭細雨灑梧桐,天已近黃昏。
出自宋代詞人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參考譯文
碧海波平無險阻,瑤臺有路可通行。細思量,當初就該雙飛去。想當時,輕別意中人,現(xiàn)如今,山高水遠何處尋。
灰塵落綺席,煙霧鎖香閨。寫好的書信,如何送給你。登高樓極目望遠方,蕭蕭細雨灑梧桐,天已近黃昏。
賞析
《踏莎行·碧海無波》是宋代詞人晏殊的詞作。《踏莎行·碧海無波》當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貶知宣州途中。作者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此詞即在途中所作。
此詞寫離愁別恨,作者回憶了過去的離別之景,表達了對閨中人的牽掛,凄哀婉轉(zhuǎn)。全詞從內(nèi)心的懊悔和近癡的行動來表現(xiàn)深情,風格深婉含蓄,不脫大晏詞風,而結(jié)筆蘊藉,神韻高遠,堪稱佳作。
此詞寫別情。上片起首三句:“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楚辭·離騷》有瑤臺這個詞,但可能從《穆天子傳》寫西王母所居的瑤池移借過來,指陸上仙境。說要往海上仙山,沒有波濤的險阻,要往瑤臺仙境,也有路可通,原來可以雙飛同去,但當時卻沒有這樣做;此時“思量”起來,感到“不合”,有些后悔。接著兩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是說放棄雙飛機會,讓“意中人”輕易離開,此時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長水遠”,不知她投身何處了。“輕別”一事,是產(chǎn)生詞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癥結(jié)所在。一時的輕別,造成長期的思念,“山長”句就寫這種思念。它和作者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詞中的“山長水闊知何處”,同一意境。
下片,“綺席凝塵,香閨掩霧”,寫“意中人”去后,塵凝霧掩,遺跡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紅箋小字憑誰附”,音訊難通,和《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的“欲寄彩箋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樓目盡欲黃昏”,既然人已遠去,又音訊難通,那么登高遙望,也就是一種癡望。詞中不直說什么情深、念深,只通過這種行動來表現(xiàn),顯得婉轉(zhuǎn)含蓄。最后接以“梧桐葉上蕭蕭雨”一句,直寫景物,實際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長。比較起來,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雖然妙極,還是失之顯露;而作者的《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詞中的“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另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的“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結(jié)筆的.妙處正相同,都是以景結(jié)情。
這首詞寫離愁別恨,側(cè)重“輕別”,有其“個性”;它從內(nèi)心的懊悔和近癡的行動來表現(xiàn)深情,婉轉(zhuǎn)含蓄,不脫晏殊詞的特點;而結(jié)筆為最妙,蘊藉而韻高,尤堪玩賞。
注釋
碧海:傳說中的海名。
瑤臺:指傳說中的神仙居處。
思量:考慮;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戀或?qū)僖獾娜恕?/p>
綺席:華麗的席具。古人稱坐臥之鋪墊用具為席。
香閨:青年女子的內(nèi)室。
紅箋:紅色箋紙。
附:帶去。
晏殊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進賢)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晏殊自幼聰慧,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被任命為秘書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選為升王府僚,后遷太子舍人。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因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一度升至樞密副使,后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在地方大興學校,培育人才。仁宗親政后,他更受寵遇,最終官拜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成為宰相。晚年出知陳州、許州、永興軍等地,獲封臨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開封病逝,享年六十五歲。獲贈司空兼侍中,謚號“元獻”。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后世尊其為“北宋倚聲家初祖”;亦工詩善文,其文章又能“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主要影響
政治
宋仁宗剛剛即位時,由其嫡母章獻明肅太后權(quán)掌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都想單獨見太后奏事,一時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簾聽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見。這一建議,對穩(wěn)定當時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宋夏戰(zhàn)爭爆發(fā)后,晏殊時以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去監(jiān)軍,不以陣圖授諸將,使諸將對敵時能隨機應變;他還建議整頓財賦制度。這些建議均被仁宗采納。
晏殊樂于獎掖人才,當世名士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歐陽修等皆經(jīng)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又能識富弼、楊察于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晏殊執(zhí)政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時稱“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
文學
詞
晏殊自少好學,能詩善詞,晚年仍孜孜學習,不知疲倦,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而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晏殊的詞作,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chuàng)北宋婉約詞風,馮煦《蒿庵論詞》稱之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與歐陽修共“開江西一派”。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認為,晏殊在詞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啟后,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優(yōu)秀詞作帶動了詞壇的繁榮,即“臨川(晏殊)珠玉繼陽春,更拓詞中意境新”。
一方面,晏殊詞大多為娛賓遣興、流連光景之作。晏詞有的描寫男歡女愛、春花秋月,有的抒寫傷春怨時、離情別恨,多有清新之辭、嫻雅之氣。其詞還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與人生體悟,具有士大夫的氣質(zhì),可謂由“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者。晏殊也是北宋專攻令詞并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晏殊詞風格溫潤秀潔,雍容典雅,語言清麗自然,音律婉轉(zhuǎn)和諧。他善于捕捉瞬間情景,即景傳情,構(gòu)造纏綿悱惻的情詞,多有繼承南唐的風格和形式,尤其受到馮延巳詞風影響較大,學習馮詞的明麗與疏朗,脫去了花間派的脂粉氣,多所創(chuàng)新。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近代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屬于“第一境界”。
詩文
晏殊的文章內(nèi)容豐富,詞藻華麗,“為天下所宗”;他還創(chuàng)作了上萬首“閑雅有情思”的詩歌,其詩則有閑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宋祁《筆記》載:“晏相國,今世之工為詩者也。末年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所未有。”
教育
晏殊任地方官時,極重視書院的發(fā)展。他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chuàng)大辦教育之先河。
慶歷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nèi)容,官學設(shè)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shè)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歷興學”。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并非虛譽。
【《踏莎行·碧海無波》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踏莎行·碧海無波原文翻譯及賞析07-17
踏莎行·碧海無波原文及賞析09-27
《踏莎行》全詞賞析09-10
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01-24
《踏莎行雪似梅花》的意思及全詞賞析07-15
《踏莎行》翻譯賞析07-03
踏莎行翻譯賞析09-13
踏莎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2-23
《踏莎行》翻譯和賞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