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虬髯客人物形象分析
《虬髯客傳》相傳為唐末杜光庭所作,流傳至今,所得評價頗高。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虬髯客人物形象分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概述
《虬髯客傳》相傳為唐末杜光庭所作,流傳至今,所得評價頗高。金庸先生說此文寫得“虎虎有生氣”,認為杜光庭與其《虬髯客傳》實乃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后人據此文的敷衍改編皆不如《虬髯客傳》來的精彩傳神。“杜光庭之《虬髯客傳》流傳乃獨廣----此傳則記楊素妓人之執紅拂者識李靖于布衣時,相約遁去,道中又逢虬髯客,知其不凡,推資財,授兵法,令佐太宗興唐,而自率海賊入扶余國殺其主,自立為王云。”【1】此文不長,短短幾千字,卻要描繪出漫長而宏大的歷史畫卷,所以作者只選取了幾個極具代表性的場景描寫,不究前因,不考詳細進程,卻寫出人物的各自特色,推演出了歷史的發展變化。其中豪邁絕倫的虬髯客、豪爽脫俗的紅拂女、英豪中帶有書生之氣的李靖這“風塵三俠”塑造得很成功,豪俠之氣引人稱羨。在此我且談談我看見的豪俠虬髯客一角。
二、虬髯客之“三氣”
看這豪俠出場:“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驢而來。”【2】文中的這位張三郎不識其具體來歷,只在與紅拂的對話中知其姓張,排行第三,因外形“赤髯如虬”被稱為虬髯客。我認為其人性格豪爽、形象豐滿,具有“三氣”。其一氣乃豪俠之氣,其二乃妖魔之氣,其三乃帝王之氣。下面我且詳細述之。
1、豪俠之氣
《虬髯客傳》本是一篇俠客傳記,其中最成功的便是豪俠之風的塑造,作為主人公,身上的豪俠氣可是必不可少的。俠客這一人物形象在中國可是由來已久,先秦時期就有不少俠士,發展至唐代,其形象更加豐滿多變,更具有立體感,但始終不變的是那份俠義之氣,重承諾,守道義。俠客從來都是不拘小節,爽快利落,所作所為都是隨心而發,虬髯客就是這樣。那么,作為一個俠客,張三郎是怎樣展示出他豪俠的一面呢?“投革囊于爐前,取枕欹臥,看張梳頭。”俠客行為一直都是不拘一格的,因此他才不會有什么顧忌,東西一放,招呼也不打,隨意躺臥,看紅拂梳頭,這般行為甚是無禮,幸而紅拂李靖二人也不是一般常人,否則該是生發矛盾了。對于俠客來說,即使是陌生人,只要看對眼了就能在初見之時稱兄道弟、把碗共飲,自此肝膽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第一次見面,虬髯客就與紅拂兄妹相稱,毫不客氣地吃肉喝酒,與李靖暢談胸中謀劃,引為知己。這些表現多與一般俠客類似,而虬髯客的豪俠之氣最重要的體現不是在于這些細枝末節之上,而在于當本是志在乘社會動亂之機、圖謀帝王之業的他見得“真命天子”李世民之后,默然心死,他的朋友道士見到“真天子”:“精采驚人,長揖而坐,神氣清朗,滿坐風生,顧盼煒如。”【3】,驚呼“此局全輸矣”,對虬髯客說:“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虬髯客于是決定將自己為了起事奪天下斂集的巨
額財富盡賦與李靖紅拂夫婦,讓他們輔佐李世民起義興唐,創建不朽功業。而自己卻退出中原逐鹿,遠去千里之外另謀事業。這樣的俠義才是大俠風范,是一般的俠客不能及的。自陳勝吳廣當年反秦時高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每到風云變幻、朝代更迭之際,有志之士揭竿而起,爭霸豪杰全力謀劃,“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死不休,有誰能夠這般將資產拱手讓人,為他人做嫁衣?大概是沒有的,只要是真的有逐鹿野心,還有很好條件,總是想試一試,爭一爭的。因此虬髯客的行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豪杰大俠士,具有不尋常的意義。不過正因為此,才能看出小說的虛構,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這樣的人的。正如吳志達先生所說:“虬髯客作為一個藝術典型,其競爭帝王的事跡,雖與李密較為近似,他的外形特征,又頗似李世民,但其實是以晚唐時期割據一方、野心勃勃、妄圖稱王稱帝的那些地方豪強為素材,加以概括、集中而塑造出來的。”【4】虬髯客這一形象是綜合多方元素加以虛構出來的,因此才具有常人不能及之氣概。
相對于虬髯客的豪俠之氣,妖魔氣與帝王氣應該是起輔助作用的,才使得此豪俠別具一格,不同于凡常。
2、妖魔氣
其實作為一個人來講,此妖魔非彼妖魔。在唐代傳奇中有不少描寫妖魔神怪的,如《任氏傳》中的任氏就是一只美艷狐妖,《補江總白猿傳》中有一只大白猿,《古鏡記》中有一只鸚鵡小妖------但是在杜光庭的筆下,確確實實是寫的有血有肉的凡人,所以我所說的妖魔氣不是真正的妖魔鬼怪之氣,而是其身上的野性、魔氣、妖孽的行為。看他“開革囊,取一人頭并心肝。卻作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之。吾憾釋矣。’”
3、帝王氣
隋朝末年,社會動亂、群雄并起,各方勢力蠢蠢欲動,英雄豪杰們有心逐鹿中原,成一代帝王霸業。我們不知虬髯客究竟有何出處,但從其家財萬貫,手下眾多,還有謀士獻策,也可看出此人勢力非凡,有能力征戰一方。虬髯客是有這番雄心壯志的,斂聚財富、廣攬有志之士,圖謀帝王之功。不過,在中原這個豪杰英雄眾多之地,太原李世民一代真命天子橫空出世,王氣沖天,天命不可違逆,虬髯客有自知之明,激流勇退,不與爭鋒。但是作為一個也有帝王之心的人來講,雖然退出爭霸,也不可能屈服,成為輔佐他人一代臣子,因此他將家財贈送,勉勵李靖夫婦助李成事,既成全了知己,讓其有資本輔清平之主,最后位極人臣,又助于推動李家王朝的建立。臨行前他自信的囑托:“此后十年,當東南數千里外有異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與李郎可瀝酒東南相賀。”不肯居人之下的他率眾遠赴千里之外另謀基業 ,多年后,他真的成功殺死扶余國國主,自立為王,也算成就了一番王侯之業。在他身上,有帝王之雄心,霸主之自信,也有稱王之能力。
三、行文之因與結言
由此觀之,虬髯客不可謂不是一個杰出的英豪,他豪邁大氣、英勇有膽識、懂謀略識人才,有領導之功,是個能成大事之主。那么此文僅僅是為了塑造這么
一個大英雄么?顯然不是這么簡單,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其特定的行文之因。作者寫此文之時已是唐朝末年,其社會狀況猶如隋朝末年一樣動蕩難安,大唐帝國正如一耄耋老人正在走向生命的盡頭,虛弱不堪,地方割據勢力擁兵自重,對大唐統治是莫大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堅決擁護唐王朝的官吏來說,寫這樣一篇文章實際上在為李唐王朝唱了一曲挽歌。小說旨意作者于結局交代:“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我皇家垂福萬葉,豈虛然哉。”【6】像虬髯客這樣的人才面對真命天子都只有退讓的份,說明了李唐王朝的統治是正統的,天意所向,不可違亂。“在當時群雄紛爭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想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反對‘人臣思亂’,反對分裂割據,有其合理性。”【7】但是現如今的狀況已無力挽救,所以作者哀嘆,道家的避世思想影響下,他只希望能有一位“真天子“能掌控大局,一統天下,恢復天下太平,人民安定。大抵就是這樣的想法了。
那場動亂如今一去千年,其立意于當今已無實際意義,不過文中塑造的三位俠客,尤其是虛構的虬髯客與紅拂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有了不朽的意義。
注釋:【1】:《中國小說史略(釋評本)》,魯迅著,周錫山釋評,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P73
【2】:《唐人小說》汪辟疆校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新1版,P178
【3】:同【2】,P180
【4】:《唐人傳奇》吳志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P81
【5】:同【2】,P179
【6】:同【5】,P181
【7】:同【4】,P81.
虬髯客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小說中的紅拂,原名張出塵,由于南朝戰亂,隨父母流落長安,迫于生計,賣入司空楊素府中成為歌妓,因喜手執紅色拂塵,故稱作紅拂女。后嫁于李靖為妻,與虬髯客,合稱“風塵三俠”。紅拂是位有膽有識的紅塵俠女,周身散溢著濃郁而清新的俠義之氣。她的俠氣形象主要表現在勇敢地追求理想愛情,處事的干練與老辣,及對光明、自由、獨立的追求三個方面。
一、追求理想愛情的過人膽識
在“衛公李靖以布衣上謁、獻奇策”之際,紅拂“立于前,獨目公”,對其人進行極為細致的觀察,并認定“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毅然決定以身相許,再無猶豫之意。為實現自己的愿望,敢于“其夜五更”扮作擔囊男士,去叩敲素昧平生的李靖之門,氣度與膽識可謂過人,那種一旦認定就一往無前的精神實乃紅塵中難得的女俠氣慨。
小說中,紅拂原為豪門侍妾,卻無視封建道德禮教的束縛,敢于自己選擇理想的愛情,一旦遇到絕不放棄。這個形象真實地體現了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渴望和追求。一個妙齡少女與自己夢中的白馬王子一見鐘情,相約私奔。
二、處事的干練老辣
紅拂不僅貌美,更重要的是其具有俠義風范,她既有識人慧眼,又能遇事機警沉著,作為“風塵三俠”中唯一的女性形象,處事可謂是老辣干練。當虬髯客在旅店乜斜紅拂美貌時,李靖面露怒色,欲要發作,紅拂及時制止了他,且主動與虬髯翁搭訕。知其亦為張姓,就立即以兄長相稱,與他做了結義兄妹。化干戈為玉帛,眼前一場一觸即發的沖突,經她巧妙周旋,傾刻化為烏有,而且轉怨為喜,氣氛頓變。這種不計小節,善于從大處著眼的應變能力,不能不讓人欽服。
正如虬髯客所說:“一妹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之貴,以盛軒裳。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榮一妹。”
三、對光明、自由、獨立的追求
紅拂形象還體現了人類對光明、自由、獨立、解放等美好理想的追求。紅拂身為當時高權在握的楊素府上侍妾,可其實際上是處于被奴役的地位的,盡管在楊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永遠是被管制被奴役的對象,沒有自由沒有獨立。紅拂身為豪門侍妾,卻無視封建道德禮教的束縛,敢于自己選擇理想的愛情,大膽與李靖私奔,就是逃脫奴役壓迫,奔向光明獨立,奔向自由平等。紅拂這種形象是對封建腐朽勢力的蔑視,也可見唐代的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舊唐書》中說李靖年輕時“姿貌瑰偉”,心懷大志,深通兵法謀略;紅拂女則是一個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而且“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在權臣楊素府中得見李靖之后,心甚慕之,深夜越宅相訪,遂成秦晉之好,并馬行走江湖。《虬髯客傳》中的紅拂是為有膽有識的紅塵俠女,關于她的故事并不復雜,卻帶有強烈的傳奇色彩,是古今少有的俠女。
拓展:虬髯客傳作者是誰歷史文化故事
在唐傳奇中,有一篇頗著名的作品叫《虬髯客傳》,為歷代文人廣為傳布。然而,它的作者究竟是誰?長期以來,文學史家卻紛爭不休,終無定論。據現有的資料看,《虬髯客傳》最早見錄于宋代李昉等編纂的我國古代小說總集《太平廣記》中,文末注云“出《虬髯傳》”,不言其作者。稍后,《崇文總目》史部傳記類和鄭樵的《通志。藝文略》等書中亦錄有此篇作品,但都沒有注明作者。可是,宋代洪邁編的《容齋隨筆》卷一二《王珪李靖》條和《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卻稱《虬髯客傳》的作者是唐僖宗年間的杜光庭,其根據是說杜光庭的《神仙感遇傳》中收有此傳(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五代史補》、《青城山志》、《通鑒綱目》等書介紹,杜光庭,字圣賓,晚年自號東瀛子。唐代括蒼人,因應百篇不第而入天臺山為道士。
后王建據蜀,賜號文成先生,除諫議大夫,進戶部侍郎。歸老于青城山)。然而,后來的文學史家經過詳盡考證,都認為此說并不可靠。其理由有二:一是與杜光庭同時代的蘇鶚(字德祥,僖宗光啟年間進士)在其所作的《蘇氏演義》一書中曾有這樣一條頗值得重視的記載:“近代學者著《張虬須傳》(即《虬髯客傳》——引者注),頗行于世。乃云隋末喪亂,李靖與張虬須同詣太原尋天子氣。”(據《藝海珠塵》本)按常理,蘇鶚看到杜光庭的作品是有可能的,但這里蘇為何不明寫《虬髯客傳》是杜所作,而稱作“近代學者”呢?況且從古籍的記載得知,唐宋人習慣稱的“近代”,均指比較接近的前代而非當代。如杜甫詩《寄高適岑參三十韻》:“舉天悲富駱,近代惜盧王”(指唐初的盧照鄰、王勃——引者注)。顯然,蘇鶚所謂“近代學者”,不會是指與他同時代的杜光庭;二是杜光庭的平生著作雖多,但其不少神仙傳記作品,大多是編纂而成的。從他的《神仙感遇傳》所收的這篇傳奇看,它比《太平廣記》本所錄的要簡略得多。據此,收入《神仙感遇傳》的《虬髯客傳》,也很可能是杜光庭纂集而來的,并非杜親手所作。根據這兩點,《虬髯客傳》肯定不是杜光庭所作。那么,《虬髯客傳》的作者究竟是誰呢?明人陶宗儀在《說郛》卷一百十二中,又說它的作者是盛唐時期的張說(字道濟,又字說之,唐代洛陽人)。可是近人在汪辟疆編的《唐人小說》一書中,又否認了此說,其理由是《說郛》一書曾經過清人陶珽重編,已非宗儀原本,且《說郛》一書要比洪邁的《容齋隨筆》晚出,故不足為信。
其曰:“清陶珽刊本《說郛》卷一百十二,載《虬髯客傳》,下題唐張說撰,明清間通行《五朝小說》及《說薈》并同,不知何據。“現代一些文學史家,經過對資料的反復辨別和詳盡考證,則認為陶說頗值得重視,張說有可能作過《虬髯客傳》,但真正的作者有可能是托名張說的。如王運熙在《〈虬髯客傳〉的作者問題》一文中,就通過對張說與唐代傳奇小說的關系的詳盡考證,最后得出結論:”張說有可能作了這篇小說,但更可能是中唐時代的一位作者所寫,托名于張說的。因為《虬髯客傳》的藝術技巧比較圓熟,盛唐時代或許還不能產生。“(見《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的確,據《舊唐書。張說傳》載,張說”為文俊麗,用思精密“,在當時文名極盛,曾與許國公、蘇顏等人齊名,世號”燕許大手筆“。他不但精干寫碑志,尤喜寫傳奇。世傳的《鸚鵡告事》、《傳書燕》等傳奇故事就是他寫的,可惜原文沒有流傳至今。至于出自他手筆的《綠衣使者傳》,不論思想還是藝術都取得較高的成就。正因為他喜歡記那些異聞軼事,善寫傳奇小說,故而后世常有托名于他的小說出現,據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一文中的考訂,盛傳的傳奇小說《梁公四記》就是托名于他的。由此可見,王運熙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張說(或托名張說)是否真的是《虬髯客傳》的作者,不僅文學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而且今人的考訂亦缺乏充足的論據。因此,《虬髯客傳》的作者究竟是杜光庭,還是張說(或托名張說),或是出自無名氏的民間說唱藝人,至今仍是個謎,有待文學史家們再進一步考訂。
【虬髯客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信客的人物形象分析11-24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09-06
邊城人物形象分析11-23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11-23
保爾人物形象分析11-23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07-23
藺相如人物形象分析11-23
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1-23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