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
機械基礎是技工學校機械類專業的基礎課,其機構組成較為繁雜,工作原理抽象,對于中技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編制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為教師順利實施教學提供有效的表達工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運用動畫模擬激發興趣
心理學證明:活動的對象易于被感知。傳統的機械基礎教學方式以采用掛圖、實物模型為主,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接觸機械設備機會少,缺乏一定的感性知識;另一方面,靜態掛圖配實物模型使學生在接受教學內容時,缺乏直觀的機械運動逼真性,及機構內部結構的可見性,造成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理解差距,加大了學習難度。引入多媒體后,那些難以想象的機械運動過程和工作原理以清晰的畫面演示出來,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表現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如:一對漸開線齒輪的嚙合過程,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讓同學們能清晰地觀察到一對漸開線輪齒齒廓在不同點的嚙合狀況,體會到齒輪傳動是依靠每一對齒輪的輪齒齒廓的逐點嚙合實現的。實踐證明,通過具有形象的、直觀的多媒體教學,使得形、光、聲、色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能夠使學生積極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運用演示實驗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學重點、難點皆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而言。因此,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機械基礎中,有許多重點和難點的內容是比較抽象的,由于大多數學生缺乏與學習內容相應的感性認識,因而難以開展抽象思維活動,不能較好地理解,甚至越解釋越糊涂。此時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例如在鉸鏈四桿機構的急回特性這一節中,當曲柄作等速回轉時,搖桿作變速的擺動。在證明這一問題時,學生缺乏對曲柄搖桿機構運動特性的感性認識,在理解曲柄與搖桿其位置的一一對應關系特征的時候,就時常感到困惑。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曲柄搖桿機構運動的過程,演示時可使運動中的曲柄與搖桿停留在任何位置,幫助學生獲得對曲柄搖桿機構運動特性的感性認識,使他們理解了曲柄搖桿機構在工作時具有急回特性。又如:螺旋傳動機構中,差動螺旋的運動分析是本章的難點,主要就難在對“差動”這一概念的理解上。在教學中,先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讓同學們觀察差動螺旋機構傳動的.動畫,并與同學們一起回顧和分析普通螺旋傳動機構的基本應用形式,及普通螺旋傳動直線移動方向的判定,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究竟差動螺旋機構各構件間的相對運動是怎么樣的?該機構是怎樣實現差動位移的?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理解
“差動”這一概念。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能夠將書本上的抽象概念和原理等難點問題變成生動、形象、直觀的動態形式,不僅使抽象轉化為形象化,化難為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積極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習目標的全面實現。
三、運用聲像材料創設學習情境
據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時,視覺的注意效果高于聽覺,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使教學內容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圖、文、聲、像并茂,調動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例如:在平面鉸鏈四桿機構的教學中,通過具體實例設計情境,聯系實際進行教學,先放一段“牛頭刨床”工作過程的視頻,使同學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然后依據畫面提出問題:畫面中牛頭刨床有幾種運動形式?這幾種運動都是由平面鉸鏈四桿機構的哪些類型實現的?針對問題讓同學們展開討論。通過這種教學設計,由感知轉化為問題,再由問題啟發思考。接著展示牛頭刨床橫向進給運動機構、滑枕往復運動機構的動畫課件,并進行驗證和說明,最終使同學們“豁然開朗”。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機械基礎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只有結合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情況,依據教材內容,合理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并融合傳統的教學方法,才能發揮多媒體在機械基礎課教學中的作用,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相關文章: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05-01
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05-01
運用多媒體依托互聯網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06-30
關于提高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05-01
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05-01
運用提問技巧提高教學效果05-01
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05-01
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做法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