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如何加強企業質量精細化管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如何加強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它是社會分工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何加強精細化管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何加強精細化管理
安全生產是煤礦行業一個永恒的主題。抓好安全生產,實現礦井的長治久安是煤礦企業管理人員下功夫最大、長期探索追求的大問題。加強精細化管理,是為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建立的一種管理模式。堅持以人為本,是建立和諧穩定礦區的需要。加強精細化管理,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轉變觀念,做到事事有安排
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干部是決定因素,因此,在推進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過程中,管理干部必須認識到位。一要轉變觀念。部分管理人員對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存在一些錯誤認識,有的已經習慣于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對各項工作都是以包代管,大而化之,認為煤礦生產就是粗糙管理,不適合精細化管理;有的認為自己工作已經做的很好,沒必要搞精細化管理;有的認為工作條件差、人員少,為搞不好精細化找理由。這些認識都是推進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中的障礙,要克服這些消極思想,就要采取“走出去”的辦法,到先進單位學習,親身感受到精細化管理帶來的成效,開闊視野,認識不足,找出差距,消除自滿情緒和畏難情緒,樹立推進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的決心和信心。二要轉變作風。單位領導和部門負責人要做到靠前指揮、深入現場,深化、細化、管理,養成“細心、耐心、細致”和“勤思考、親自干、敢負責”的習慣,要經常深入現場、深入基層,嚴密控制各個工作環節,理順工作過程,細分工作職責,明確目標任務,對每項工作、每個任務,都要安排到人,安排到位,不留任何死角和盲點,做到事事有安排。三要加強學習。管理人員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高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成為管理高手和本專業的內行,才能在安排工作中做到科學合理,細致周到,有利于工作任務的完成。
二、完善制度,做到事事有標準
管理制度是職工在工作生產中共同遵守的規定和準則,如果沒有統一的規范性的管理制度,單位就不可能正常運行,因此,要保證單位安全生產的規范化和精細化運作,必須具備規范的、精細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標準,才能依據相應的規章制度判斷是否符合制度和標準要求。目前,雖說公司制定了OPM精細化考核標準,但是,當前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而言,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細化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完善的、細化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標準得不到很好的執行。因此,必須從完善、細化規章制度入手,建立一整套包括組織機構設計、職能分工、崗位職責說明、工作流程以及各個專業的工作標準和管理制度,職工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守。同時,要確保編制的制度和標準是規范的,實施過程是規范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體系的整體運作是規范的。因此,建立的各項制度和標準,必須要深 2
入調研、仔細推敲、認真琢磨,盡量細化,避免管理漏洞,具有可操作性;同時,要把規范職工工作生產行為作為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采取加強教育、潛移默化、循序漸進、持續推進等一系列有效手段,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形成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從而形成覆蓋全面、方便操作、易于判斷、合法合規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并形成制度和標準可以執行、能夠執行、容易執行、自覺執行的環境和條件,確保制度和標準能夠規范職工的每一個行為,具有真正的規范性和執行效力。
三、強化責任,做到事事有人管
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細化各種目標,層層簽訂生產、經營、管理責任書,明確責任,推行管理目標責任制,是我們實行精細化管理一條最基本、最有效的做法。通過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和各項工作的量化分解,使每個崗位都有責任、各項工作層層分解,實現從單位、班組到個人,都權責清晰、責任明確。要本著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領導干部第一責任人制度,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做出表率,自覺履行自身職責,才能起到示范、督促作用。同時,按照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原則,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層層負責的責任制,在臨時工作中,指定責任人,賦予其一定的職責,并加強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對于不能嚴格履行職責、按時完成任務的,要根據規定,進行責任追究,做到對號入座,一視同仁,才能確保層層有壓力,工作有動力,事事有落實。
四、實行風險抵押,做到事事有考核
實行風險抵押金制度,保證責任目標的實現。從公司領導到各基層單位負責人都實行風險抵押制度,通過風險抵押、責任承包、目標分解,有效地調動廣大管理者及員工的工作熱情,增強各級人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為企業各項任務的完成奠定基礎。要保證風險抵押金制度貫徹實施,必須嚴格考核:一是考核要具有層次性,一級考核一級;二是考核必須具有全面性,從領導到每一名職工,從經營管理到安全生產,都要進行考核;三是考核要做到嚴字當頭、鐵面無私、嚴格標準、嚴格要求,領導干部和工作責任人要以身作則,帶頭執行;四是考核要真實有效,一切從實際出發,查實情、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做到數據準確、過程-真實、結果可靠,被考核者信服。五是要根據考核結果,嚴格獎懲兌現。
總之,在安全生產工作中,想要牢牢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動權,消除每個薄弱環節、每個細節的事故苗頭,徹底消除不安全死角,唯一途徑就是大力推進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通過轉變觀念、完善制度、強化責任、嚴格考核,形成一個持續推進、循環往復過程。只有把各項措施和制度嚴格落實到位,才能實現礦井的長治久安,才能實現煤礦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拓展資料:精細化管理辦法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和細化,運用程序化、標準化和數據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專注于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上,并保證精確、高效、協同和持續運行。班組在生產作業、管理活動中要加強精細化管理基礎,大力培養班組員工的精細化管理意識,做到精確定位、精益求精、細化目標、量化考核。實施班組精細化管理有如下具體方法:
一、工作安排精細化。
一是安排工作要有計劃性,班組長事先要對每一項工作任務“胸有成竹”、“了如指掌”,對每一位員工的技能、體力、身體健康狀況有清晰的了解。二是安排工作超前性。班組長在做好日工作計劃的基礎上,做好周、月工作計劃。三是安排工作周密性。班組長要提前做好順利完成任務的保障工作,對材料準備是否齊全、工具攜帶是否齊全、影響現場工作的外部因素是否解決等進行具體檢查和安排。四是安排工作量化。班組長在做產品數量計劃時,要估算每一個量化細部的勞動強度、勞動時間,確保每一個工作過程的勞動力布局合理,不窩工、不過量。
二、安全管理精細化。
一是配備完善安全衛生設施,要保障員工在遵章作業的情況下不會發生安全事故。二是機器設備整潔,安全附件齊全,嚴格執行設備巡檢制度,要及時消除事故隱患。三是班組人員必須經過安全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要嚴格執行安全規則、工藝要求、勞動紀律,各種原始記錄做到標準化、規范化。四是材料、備品、備件擺放整齊,各種工具器材實行定置化,做到物流有序,安全標志齊全,安全色標醒目。五是崗位工藝技術規程、設備維護檢修規程、安全技術規程齊全,建立健全班組安全規章制度。六是班組員工在生產現場要做好各種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處理工作,要及時了解安全生產情況,及時處理生產中反映出的問題。
三、驗收考核精細化。
一是制定科學合理的質量驗收標準,嚴格按質量驗收標準進行操作。二是要精確檢驗技術、工作件的達標情況,做到精益求精,按標準進行檢驗原料、工件、產品。三是對檢驗的結果要做出詳細的檢驗記錄,造冊入表,登錄備案,做到原始記錄準確、無誤。四是嚴格按驗收考核情況運用相關結果。
四、人員管理精細化。
一是民主管理,以理服人。班組長有事要同班組員工共同商量,征求班組員工的意見,廣開門路、集思廣益。工作中出現了問題班組長要主動承擔責任,共同分析查找原因。二是注意有效溝通,以情感人。班組工作中有矛盾,班組長不要回避,要誠懇、耐心與員工進行溝通交流,并注重團結那些對自己有過意見的員工,員工有了困難班組長要主動、熱心的幫助。三是多注意發現員工的優點,不要吝嗇表揚。班組長在工作中不
要只盯著組員的缺點,要注意發現優點,引導班組員工改正缺點。四是培養員工樹立班組團隊觀念。班組的榮譽取決于班組的每個成員,要積極樹立班組集體意識,團結一致的共同做好班組各項生產管理工作。
理論淵源
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早年做過學徒,后來不斷從雜工、技工、技師、維修工長一路成長為總工程師。1881年,25歲的泰勒在鋼鐵廠工作期間,通過對工人操作動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動作,改正錯誤的動作,確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選定合適的工具……這些讓泰勒總結出來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訓工人,使大多數人都能達到超過定額。1911年,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細化管理著作。
二次世界大戰后,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日趨復雜,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縮短,生產協作要求更高。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經營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要求。于是,包括決策理論、運籌學、系統工程在內的很多理論被引用入經濟管理領域。這些理論和方法以決策過程為著眼點,特別注重定量分析與數學的應用,以及系統結構與整體協調,所以被稱為管理科學。
后來,日本的精益生產思想對精細化管理思想的形成都有相當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管理的理論往往形成于美國,但其應用、普及卻在日本開花和結果.....在質量管理方面也是如此。美國有兩位管理大師,朱蘭和戴明。他們的管理理論也是如此。
在制造企業中,精細化管理涉及到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MES制造執行系統通過集中監控從物料投產至成品入庫的全生產過程,采集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所有事件,并對物料消耗、設備監控、產品檢測進行管控等,為企業營造快速響應、有彈性的精細化管理平臺。
科學管理
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美國工程師和發明家。名言:“幾乎沒有一個熟練的工人不是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可以如何慢速工作,并且還使雇主相信他的工作速度是恰到好處的。”代表作:《科學管理的原則》(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少年時期他就開始了古典的歐洲之行,行程持續三年之久。后來他通過了哈佛的入學考試,但由于視力差沒有入學。泰勒先后獲得了一百多項專利。
泰勒提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徑:分析某一特定工作,找10或者15個特別擅長這一工作的人;研究每個人精確的一系列基本操作或運動,以及每個人使用的工具; 用跑表來計算每個基本活動所需要的時間,然后選擇完成那一工作每一部分的最快方式; 去掉所有錯誤的、緩慢的、無用的動作; 把最快、最好的動作和最好的工具收集成一個系列。斯圖爾特說,詰難泰勒是一種時尚,但重要的是要記住“科學管理”是一大飛躍,不僅僅是從生產力方面,而且就勞動力的尊嚴而言都是如此。
為質量而管理
W.愛德華茲·戴明(W.Edwards Deming)(1900-1993),美國顧問和學者。代表作《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
戴明先在懷俄明大學學習電子工程,后獲耶魯大學數學物理學博士。1939年,戴明成為美國人口普查的首席統計學家。1945年紐約大學統計學教授。1947年應麥克阿瑟將軍的邀請,戴明首次訪問了日本。
戴明的觀點是“為質量而管理”,管理層要對出現的問題負90%的責任。1950年,他對日本的企業家做了一系列有關“質量控制”的講座。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合會于1951年設立了年度“戴明獎”。在1980年,當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就日本作為經濟強國的崛起制作一出電視節目(《如果日本能,我們為什么不能?》)時,戴明才被重新發現。
戴明著名的14要點:
創造產品與改善服務的恒久目標。 采用新的(管理)哲學。 不要依靠檢驗去保證產品質量。 不要只以價格高低來決定采購對象;相反,要與單個供應商合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總成本。 持續不斷地改善計劃、生產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 實行崗位培訓。 運用并構建領導藝術。 驅走恐懼心理。 消除員工之間的隔閡。 不能只對員工喊口號、下指標來提高質量。 不要對員工和管理人員設定量化的任務和管理目標。 要使員工都能感到他們的技藝和本領受到尊重,取消年度評比或評優機制。 要有一個強而有效的教育培訓計劃,以使每個員工得到自我提高。 使公司的每個員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各得其的,以完成公司的改革。 豐田汽車設在東京的總部大樓,大廳里顯眼的地方掛著三幅肖像畫:豐田公司的創始人、豐田公司現任總裁和W.愛德華茲·戴明。
我們對質量的理解: 質量是產品滿足顧客需要的程度。質量保證是為了達到或維護質量,由組織制定的一整套政策、規則的系統。包括質量工程和質量管理。質量工程指保證質量的一系列的設計;質量管理指對質量的評判及其處理。目的都是通過預防活動和修正措施來達到和維護質量標準。
質量差異來源于可指出因素和一般因素。工具磨損、機器安裝不當、原材料質量不達標、人員操作失誤等屬于可指出因素;材料限制、環境條件、人員情緒等引起的隨機性和可能的差異,很難控制,為一般因素。統計質量管理關注可指出因素。
豐田生產方式
豐田生產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中國認為的精益生產,始于豐田佐吉,經豐田喜一郎,到大野耐一成形。
《豐田生產方式》出書始于1978年3月,中國翻譯出版始于2006年8月。在大野耐一主持下40年代中開始的“多品種,少批量”的豐田生產方式,目的在于“徹底杜絕企業內部各種浪費,以提高生產效率”。
“準時化(JIT)和自動化(Jidoka)”是貫穿豐田生產方式的兩大支柱。準時化:就是在通過流水作業裝配一輛汽車的過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時刻,以需要的數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產線旁邊。自動化:不是單純的機械“自動化”,而是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動化”。
“人性自動化”的精神產生于豐田公司的創始人豐田佐吉(1867-1930)發明的自動織布機(經線斷了一根或者緯線用完,織布機立即停止運轉)。機器的高速化使得工廠稍微發生一些異常情況就非常麻煩:不同規格的材料混進了機器、邊角料卡住模具,設備和模具就會損壞;絲錐一旦折斷,就會造出沒有螺紋的不合格品,這些不合格品眨眼間便堆積如山。豐田公司的任何一個工廠幾乎所有的機器設備(包括新的和舊的)都裝有自動停止裝置:“定位停止方式”、“全面運轉系統”、“質量保險裝置”。人只是在機器發生異常情況、停止運轉的時候才需要,一個人可以管理好幾臺機器。自動化的關鍵在于賦予機器以人的智慧,同時還要設法讓操作者的單純“動作”變成“工作”,使人與設備有機聯系起來。為了便于理解,我們把豐田汽車的兩大支柱通俗解釋為:準時化就是剛好來得及;自動化就是故障自己停。
“均衡化生產”是豐田生產方式的一個重要條件。“看板”方式對于縮減工時、減少庫存、消滅次品、防止再次發生故障起到巨大作用。徹底找出無效勞動和浪費現象并著手消除是豐田的務實態度。
把物、機器和人的作用組合起來的過程稱之為“作業的組合”,而這種組合集中起來的結晶就是“標準作業”。標準作業表的三個要素:
周期時間:指生產一件工件或一輛汽車需要的時間,這是由生產量(即需求量)和機器的開動時間來決定的。一天的需求數量,以勞動時間除一個月的需要數量就能算出來。所以,周期時間是一天的需要數量除勞動時間得出的結果。
作業順序:指操作人員在運送工件、機器上下物件時,按時間先后排列的工件加工順序(但這不是產品沿著流水線移動的作業順序)。
標準存活量:指作業時一些必要工程上的在制品以及停留在機臺的物品數量。
作用及意義
精細管理是整個企業運行的核心工程。企業要做強,需要有效運用文化精華,技術精華,智慧精華等來指導,促進企業的發展。它的精髓就在于:企業需要把握好產品質量的特性、處理好質量與零缺陷之間的關系,建立確保質量形成的體系,為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創建品牌奠定基礎。它的精密也在于:企業內部凡有分工協作和前后工序關系的部門與環節其配合與協作需要精密。
精細管理的本質意義就在于:
第一、它是一種對戰略和目標分解細化和落實的過程,讓企業的戰略規劃能有效貫徹到每個環節并發揮作用的過程,同時也是提升企業整體執行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二、企業管理更重要的是以實現提高企業運營績效為目的,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要向科學管理要效益、要能力。
第三、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企業有強大的執行能力和運作水平,所有這些都依賴于精細化管理的強大支撐。
【如何加強精細化管理】相關文章:
淺談如何加強企業質量精細化管理11-24
如何推動精細化管理11-24
如何抓好精細化管理05-13
班組管理如何精細化10-13
企業如何精細化管理11-24
醫院如何精細化管理11-24
如何把公司管理精細化08-11
如何實現精細化管理06-24
如何推進精細化管理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