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農村合作社調研報告

時間:2024-03-25 12:37:40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農村合作社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全省“四化”率先發展區的決定》,著力建設現代化農業大市,市政府組織農委、供銷、地稅、工商、質監、信用聯社等部門組成調研組,分別到壽陽、左權開展了調研,聽取了當地政府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的匯報,召開了農業等部門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成員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實地察看了6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將調研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農村合作社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壽陽、左權兩縣政府均把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列入政府重點工作目標任務,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制訂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積極培養了一批章程規范、制度完善、農民得到實惠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典型,促進了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壽陽縣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681個,入社會員13700人,其中種植業312個,占45.81%,養殖業253個,占37.15%,加工業28個,營銷業46個,服務業39個,其他3個。截止2017年底,左權縣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475家,覆蓋所有行政村,達到每村平均兩個,注冊總資金2.45億元,

帶動農戶數3萬余戶,其中省級示范合作社8個、市級10個、縣級15個。

二、取得成效

1、合作社的成立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增強了農民的市場意識和合作意識,成為農民和市場的聯系紐帶,不僅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而且由于對農戶實行產前、產中、產后統一服務,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比如,左權的愛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擁有社員347名,合作社為社員統一訂購化肥等生產資料,統一施肥、噴藥,統一收購銷售,合作社社員人均純收入比非合作社社員增加310元。

2、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發揮地方主導產業優勢,推動產業化發展。壽陽、左權兩縣大部分合作社均建在主導產業區內,按照“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原則,實現了興一社、帶一群、富一方的效果。比如,壽陽的山西晉蕎米業有限公司依托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已形成年加工小米等雜糧4000噸,收購發運玉米、高粱12000噸,年銷售收入3300萬元,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標準化的多元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模式,成為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左權龍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當地地多人少、無污染的優勢,大力發展經

濟林種植、畜牧養殖、小雜糧加工等產業,解決了30余人的就業問題,帶動了300余戶農民受益。

3、合作社為廣大社員提供了優質服務。合作社通過科技示范、組織培訓、座談等多種方式,推廣新型實用技術,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意識。比如,壽陽縣勝利農業綜合開發聯社專門建設了能同時容納1000人培訓的農民科技培訓中心,年培訓農民5000人次,并常年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三、存在問題

壽陽、左權兩縣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近幾年的發展勢頭不錯,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規模不一,發展不平衡。盡管近幾年兩地的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在總體上還是處于發展階段,存在著合作社規模偏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如,壽陽全縣合作社平均注冊資金20.97萬元,有43個合作社的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僅占7.52%。

2、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目前,兩地合作社的參與者基本是農民,人員結構老化,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內部人員擔任,其文化知識、經營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等相對較低,難以適應規模化的經營管理工作。而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也使得合作社更加

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經營人員和管理者加入進來。但是另一方面,合作社的自身條件也難以吸引到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參與到合作組織中來,因此人才問題也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3、制度不健全,內部運作不規范。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內容與執行均不規范,只寫不做,流于形式;組織結構不健全,理事會、監督機制等形同虛設,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監督。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資金積累制度和風險保障制度,財務、社務不夠透明。

四、意見建議

1、加強政策引導,推動合作社發展。

國家已基本確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示范章程》和《財務會計制度(試行)》等配套法規規章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與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框架體系。針對我市合作社數量多、規模小,有相當一部分形同虛設,甚至只是辦了一個皮包公司和同一區域內、同一村內出現多家同類合作社,不利于產業的做大做強的現狀,建議盡快出臺《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辦法》,首先要提高新辦農村專業合作社臺階,限制投機行為;其次是鼓勵資金相對充裕、實力雄厚,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合作社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兼并收購那些沒有發展、難以維繼的合作社,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

真正形成幾個品牌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社會影響力,帶動合作社步入規范發展的良性軌道,從而促進縣域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

2、改進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當前,我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正處在發展的關鍵階段,質監部門責無旁貸,我們將簡單地為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輸血”變為通過提供優質服務提高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對符合取證條件的企業,盡早幫助其辦證。對尚不完全符合取證條件的企業,幫助其完善條件,爭取早日取證。優先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質量、計量檢驗檢測,優先提供質量等各類信息,優先為企業辦理標準備案、代碼、條碼。定期開展送“標準、質量、計量”進企業活動,對新辦企業有針對性開展綜合技術服務和名牌產品的規劃培育,全力爭取各方支持,幫助一批骨干企業爭創名牌產品和市長質量獎。通過一系列的幫扶措施,盡快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自身的發展促進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上檔升級。

晉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二0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農村合作社調研報告 [篇2]


為進一步了解農民合作社在促農增收脫貧攻堅中功能作用,根據《云南省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在促農增收脫貧攻堅中功能作用調研的通知》(云經管函 [2017]2號)精神,我縣結合實際,積極組織縣經營管理站人員開展了農民合作社在促農增收脫貧攻堅中功能作用情況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合作社發展的基本情況

截止2017年12月31日,梁河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16個。其中:種植業110個;林業8個;畜牧業84個;漁業3個;服務業5個;其他6個。實有會員5343人,注冊資金26896.9萬元。2017年共獲得縣級示范社8家、州級示范社5家、省級示范社2家。目前,全縣已累計獲得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社9家,州級示范社16家,縣級示范社32家。

二、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幫助成員脫貧的經驗做法

(一)努力提升品質,提高效益。合作社立足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經濟效益。(二)積極開展品牌創建。合作社積極創建自己的品牌,不斷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三)多渠道爭取項目資金扶持,不斷擴大經營規模,使受益人口不斷增多,促使更多人口脫貧致富。

三、地方政府發揮合作社作用開展脫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是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政府相關部門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從梁河的實際出發,重點引導發展茶葉、養牛、養豬、蔬菜、甘蔗、西瓜、養魚、烤煙、草果、魔芋、馬鈴署、食品加工、農機等專業合作社。

(二)是不斷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積極幫助專業合作社創建示范社,使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中的引領和示范效應不斷顯現。

(三)是積極幫助專業合作社申報項目,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自2017年以來,從農業部門幫助專業合作社申報中央、省上的項目獲得了27個,扶持資金共347萬元。通過項目建設使部份專業合作社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抗風險能力得到提高。

四、貧困地區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起步晚,發展緩慢,具有規模和操作規范的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一些鄉、村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持觀望態度,沒有長遠發展的思想。

(二)資金投入不足。農民專業合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成員股金、會費和自身積累,由于我縣農民收入較低,拿不出更多的資金入股,其資金來源僅只是微薄的成員會費收入,導致設備簡陋;加之,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專門的生產基地支撐,形不成較大規模,合作社的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

(三)缺乏新技術。由于沒有得到很好的培訓,農民文化水平低、視野狹窄,缺乏經營管理、開拓市場的能力,加之,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的時間短,基礎薄弱,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差,一旦出現市場突然波動,難于承受經濟損失的打擊,極易動搖成員的信心。

(四)管理不規范。從現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一是有的合作社雖已成立,但尚未開展生產,沒有進行運作,成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發展生產和產業,而是為了套取項目,指導思想不正確,形成了平常所說的空殼專業合作社;二是一部份合作社的章程、制度不完善;三是絕大部份合作社還沒有建立會計賬,財務管理制度不建全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五)部份專業合作社,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沒有長遠規劃和打算,草率成立,導致所涉產業發展不起來,形不成規模,甚至有的合作社面臨倒閉或撤銷。如:姬松茸、養兔等產業。另外,有一個自然村成立兩個相同農產品的專業合作社,客觀上難于形成規模。在全縣已成立的216個專業合作社中,運轉正常和初具規模的屈指可數,不到30%,絕大部份不具規模,帶動能力不強。

五、對于發揮合作社促農增收、脫貧攻堅作用的對策建議以及今后工作打算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廣泛宣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相關政策,使廣大鄉村干部明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的和意義,善于發現鄉土人才,加大引導和發展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力度。

(二)組織人員到外地參觀考察學習。要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組織農村黨員、鄉土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到發達地區參觀學習,求取真經,通過交流學習,開擴視野,加快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程。

(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州、縣人民政府要盡快出臺《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見》,從稅收、資金、政策上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四)積極為專業合作社申報項目,發改局、財政局、農業局、扶貧辦、供銷社等部門要從不同渠道積極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項目,不斷壯大專業合作社的實力。當獲得項目時,要側重建設專業合作社的基礎設施,包括廠房、倉庫、機械、設備、基地等,盡量避免給會員進行補助,造成分光吃光,影響專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五)工商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做好專業合作社的辦證登記工作,簡便手續,免收一切費用。農村信用社、其青團、婦聯、勞動保障局等要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貸款上給予傾斜,特別要幫助解決短期流動資金的需要。

(六)搞好技術培訓,結合新型農民培訓、陽光工程培訓,根據“一村一品”的發展要求,結合各地的情況,在全縣展開大規模的農民技能培訓,尤其要強化實用技術培訓,使一部份農民的技能得到提高,成為帶領村民致富的能人。

(七)規范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縣財政局和縣經營管理站,要按照《財政部 農業部關于認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的通知》(財會[2017]9號)文件精神,多渠道爭取資金,組織培訓好專業合作社會計人員,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計工作步入規范化軌道。

(八)加強制度建設,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序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完善各種制度和管理措施,按照“自愿互利”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規范運作。

(九)積極創建專業合作社示范社。進一步有計劃地努力創建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增強專業合作社的帶動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農民合作社作為新形勢下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全面了解我市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促進我市農民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市政協組織部分棠委、委員深入6縣(市、區)、市直相關單位,圍繞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

(一)總體情況

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我市農民合作社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業務部門的指導下,數量突飛猛進,合作領域不斷拓展,綜合能力不斷提升。截止2017年底,全市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作社有4851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1946家,占40.1%;林業的575家,占11.9%;畜牧業的1757家,占36.2%;漁業的17家,占0.4%;服務業的346家,占7.1%;其他210家,占4.3%。全市農民合作社總資產達到了6.74億元,入社農戶13.4萬戶,帶動農戶16.8萬戶,分別占全市農戶的22.5%和28.2%。2017年全市農民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總值10.3億元,實現經營收入11.3億元,實現盈余1.9億元,上繳稅金337萬元。

(二)合作模式

我市通過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不斷探索合作模式,經營機制不斷創新,合作層次不斷提升,綜合發展能力日益增強,統一經營得到了較大發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種合作模式:

1.企業帶動型。模式為“企業+合作社+農戶”,由合作社把企業和農戶聯系起來,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大、生產標準化高、經濟效益好。如高平市興農草莓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立足于無公害、綠色果蔬的開發,主要提供種植標準、分級包裝、品牌銷售服務。目前已帶動農戶200余戶,種植草莓400余畝、蔬菜200畝,合作社生產的“金田一號”草莓遠銷廣州、深圳、太原等城市。

2.產業拉動型。模式為“產業+合作社+農戶”,由合作社把基地和農戶聯系起來,其特點是實現生產基地化、專業化、標準化,形成了產加銷產業化發展模式。如陵川縣五花參飲品專業合作社,通過建設萬畝五花芯黨參基地和300畝種苗基地,建成參杞棗茶和無糖營養茶生產線,項目年銷售收入可實現5400萬元。

3.能人領辦型。模式為“能人+合作社+農戶”,其特點是由德高望重的村干部、懂管理會經營的人才、掌握農業技術的能手、大學生村官等能人,依靠當地的產業優勢和地理人文優勢,組建專業性強、社員聯系緊密、生產效率高、輻射面廣的農民合作社。如陽城縣目前大學生村官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已超過30多個,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懂管理、善經營,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4.園區牽頭型。模式為“園區+合作社+農戶”,由現代農業園區牽頭,把同類農產品生產的合作社組織起來,其特點是生產技術成熟、成本節約率高、經濟效益較好。如城區司徒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建設占地250畝的貿易中心和占地200畝的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可以吸納3000戶農民創業經營,提供1萬個就業崗位,帶動上百個農民合作社從事規范化生產。

5.協會改建型。模式為“協會+合作社+農戶”,農業協會為提高經營效益和享受國家政策而改建,具有號召力強、科技力量雄厚、社員數量多分布廣、帶動范圍大等特點。如盤松惠農蜂產品專業合作社,就是由原來的澤州縣蜂業協會改建發展的,目前社員已發展到265戶,各種蜂產品年銷售收入達415.8萬元。

6.政府資助型。模式為“政府引導+合作社+農戶”,政府部門為確保實施的農業產業項目拓展延伸,資助當地的專業大戶或村干部興辦的合作社,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專業性較強,鞏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如沁水縣緊緊依托森林覆蓋率高、資源相對豐富的林業優勢,大力發展林業合作社,目前已有84個合作社從事核桃、連翹、花椒、山茱萸、仁用杏等干果經濟林生產。

(三)主要作用

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是最貼近農民的組織形式之一,在我市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1.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民合作社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目前,我市以農民合作社為基本主體,以“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為抓手,堅持工業化理念,實施產業化運作,集中打造畜牧、蠶桑、蔬菜、干鮮果、小雜糧、中藥材、食用菌、苗木花卉等八大特色產業,基本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的民辦經濟組織,與廣大農民有著密切的利益關系,有效克服了分散經營的農戶無法對接大市場的弊端,有利于形成名特優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和區域布局,促進農產品生產規模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225家,總資產38.63億元,年產值41.3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近10家。同時,大力培育企業品牌,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有中國名牌產品2個,山西名牌產品4個,山西省著名商標21個,獲得綠色食品認證12個,有機食品認證32個,無公害認證170余個,有效提升了企業產品質量和知名度。

3.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耕地規模偏小、地塊零碎分散是我市農業生產社會化的根本制約因素。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抗御市場風險。農民合作社作為一種自愿組織起來的聯合體,能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推動農業實施規模化經營。截止2017年底,全市6個縣(市、區)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轉中心,75個鄉鎮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共流轉土地面積29.8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3.4%,涉及農戶8.6萬戶,占總戶數的18%。

4.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參加農民合作社,首先降低了生產資料購買費用,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參與市場競爭,農資購買量大幅度增加,農戶可享受到批發價或出廠價;其次新品種、新技術大面積推廣,使農產品質量和品質提高,增強了產品市場競爭力;再次是節約了交易成本,合作社集產、加、銷于一體,通過內部服務使交易成本降低。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農民認為通過參加農民合作社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參加合作社的社員人均收入達萬元以上,比普通農戶高出25%。

5.改善了政府與群眾的關系。通過參加合作社,增強了農民的合作意識、管理意識、法治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了社員之間的互助誠信精神,和諧了干群關系。農民合作社已成為聯系政府和農民的一種新的橋梁和紐帶,改善了政府對農村經濟的管理和調控方式。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400家合作社獲得市級示范合作社稱號,有114家合作社獲得省級示范合作社稱號,有25家合作社獲得國家示范合作社稱號。全市實施標準化生產的合作社有427家,擁有注冊商標的合作社有176家,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合作社有58家。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盡管我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勢頭強勁,但從總體上看仍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地方重數量、輕質量,一些合作社有名無實、流于形式,發展質量、規范水平、人才隊伍、外部環境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規模不大。一是社員人數少。截止目前,我市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合作社社員為13.4萬戶,僅占全市農民總戶數的22.5%,大多數合作社是幾個農戶、十幾個農戶的松散式聯合,甚至有少數合作社是“空殼子”、“虛架子”。二是資產規模小。盡管全市合作社注冊資金達到6.74億元,但由于相當一部分社員是采取以土地、林木等實物作價入股,以現金方式入股的并不多,從而形成合作社賬面資產數額龐大,而實際可營運的資金很少的狀況。三是基地規模小。一些合作社在基地建設方面意識不強,力度不夠,加之自身條件所限,合作社的生產基地小而散,規模效應、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二)合作層次較低。一是服務范圍窄。絕大多數合作社服務的范圍僅限于本鄉鎮,相當一部分局限于本村、本組的幾戶、幾十戶,跨鄉鎮發展的合作社還非常少。二是合作環節少。多數合作社合作項目少、合作內容單一,基本停留在農資供應、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環節上,在產品加工、倉儲、運輸、品牌創建、營銷網點等環節上還比較欠缺。三是產業鏈條短。盡管我市農業特色產業較多,但就合作社而言,其主要經營模式還是生產、銷售初級農產品,從事系列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經營的少之又少,因此導致農民合作整體市場競爭力比較弱。

(三)內部管理薄弱。一是財務核算急需規范。合作社作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所有生產經營活動都必須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財務核算。目前,我市按照《農民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要求規范建賬的合作社不足10%,有的沒有專門的財會人員,有的沒有建立財務核算工作,已建賬核算的合作社,在票據使用、資金監管、物資收發、產品銷售、項目建設、成員賬戶等方面還很不規范。二是民主管理有待加強。雖然我市合作社普遍建立了以“三會”(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架構,但實際運行情況并不理想。有的合作社“一股獨大”,少數人說了算,有的合作社在財務收支、社務公開、經營決策等方面遮遮掩掩,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廣大社員參與管理、加強合作的積極性。三是檔案管理需要強化。檔案管理是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但絕大多數合作社在檔案管理上沒有抓實。很多合作社的財務、合同檔案處于凌亂無序狀態。

(四)人才缺口偏大。一是人才數量不足。我市農民合作社缺乏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社發展進程。從調查走訪中了解到,有90%的合作社反映缺乏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有79%的合作社反映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引進人才力度小。盡管一些合作社通過自身努力,也培養和引進了不少專業技術人才,但由于農民合作社大多地處偏遠地區,工作環境、各種待遇與城市相比差距較大,造成了合作社人才引進難和留不住人才等問題。三是人才素質不夠高。我市農民合作社存在人才年齡結構和人才層次結構不盡合理兩種狀況,一方面,人才隊伍老齡化現象嚴重、中青年人才非常短缺,另一方面,初中級人才多、高級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少。從調查走訪中了解到大專以上學歷的占13%,中專以下學歷的占80%,無學歷的占7%;50歲以上的占38%,4050歲的占43%,40歲以下的僅占19%。

(五)外部環境不佳。一是資金扶持力度不夠。盡管市財政以往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今年安排150萬元貸款貼息扶持資金,但相對于數千個合作社而言,額度明顯太少。還有的縣(市、區)沒有把扶持農民合作社資金列入財政預算,雖然有的縣(市、區)出臺了一些獎勵補貼政策,但資金數額不大,發揮的作用有限,這與我市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速度是不相稱的。二是融資渠道極為不暢。作為一種新型市場主體,由于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有效的擔保機制,無法進行信用評估和評級授信,合作社很難獲得金融部門的支持。三是配套政策難以落實。省、市、縣一些法規和文件中,都明確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發展的優惠政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許多政策未落實到位,尤其是在項目扶持、用電用地、環境評估、稅收優惠等配套政策落實上還有很大難度。

三、促進我市農民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進一步營造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良好氛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重大意義。把發展農民合作社作為我市深化農村改革,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突破口,給予高度重視,加強組織實施;要堅持發展與規范并舉、數量與質量并重,結合我市地理環境特點、農業產業特色,強化指導服務,抓好督促檢查,不斷增強農民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在全市范圍內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相關政策,通過舉辦咨詢活動,解答農民疑難問題,使《合作社法》扎根農村,深入人心,讓更多的農民加入合作社;要突出示范引領,認真總結推廣各地依法辦社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樹立一批可學可比的標桿和樣板,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辦社的積極性,努力營造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實力。將農民合作社作為涉農項目的重要承擔主體,既是國際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提高財政支農效率的改革方向。一是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全市各級各部門在安排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等涉農項目時,要把合作社作為支持重點,優先考慮,優先安排,積極探索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落實項目資金和農業扶持資金的新途徑。二是保持財政扶持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各級政府財政應將扶持資金納入預算,設立專項合作社扶持資金或貸款貼息資金,重點扶持合作社的基礎設施、人才培訓、公共服務等能力建設。三是涉農金融部門應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把農民合作社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評定范圍,切實把合作社當作經營實體進行扶持。為有效解決我市農業產業化信貸投入不足問題,解決現代農業發展融資難題,分擔銀行風險,建議市政府投入注冊資本金,成立晉城市農業信用擔保公司,為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四是環保部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特別是在偏遠山區、欠發達地區適當降低環評費,降低養殖戶入社門檻,為養殖合作社規模擴張創造條件。五是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合作社生產經營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依法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合作社創辦養殖小區、從事農產品收購、加工和農機作業服務等用地,可依法申請集體農用地和原有的建設用地。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筑牢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基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提高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的關鍵。要堅持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為全市農民合作社輸送更多的實用人才。一是更新觀念,發掘本土人才。我市農業部門有一批理論知識豐富、專業技術過硬的科技人才,廣大鄉村有一批實踐經驗豐富、操作業務熟練的技術能手,要通過“田間學校”、“專家門診”和“科技入戶”等形式,盡力發掘本土人才,充分發揮本土人才的積極作用。二是改善環境,用好現有人才。要引導農民合作社積極創造條件,優化發展環境,用合作社規范發展的好勢頭留住人才,形成在合作社工作大有可為的良好態勢。要充分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積極性,在人才使用上,不搞內外有別,不設門檻,對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增加農民收入中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人才給予獎勵。三是創新機制,培養新型人才。要總結大學生村官到合作社任職的成功經驗,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有計劃有步驟地向社會公開選拔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鼓勵大學生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要充分發揮職業中專、農廣校以及各類民辦職校的作用,分類型、分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培養合作社專業技術人才,切實提高農民合作社的人才素質,為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四)不斷拓寬服務領域,進一步提高農民合作社的帶動能力。構建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就必須筑牢農民合作和聯合的組織載體,為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務。一是強化組織功能。市級涉農部門應指導合作社真正承載起組織功能,把勢單力薄的農戶組織起來,參與到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之中,有效降低分散農戶參與市場競爭的風險和交易成本。二是強化服務功能。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結合農民生產需要,強化農民合作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的能力,力求以服務為宗旨,發揮獨特的中介優勢,在農村經濟的服務領域里占據主導地位。三是強化帶動功能。應積極倡導農民合作社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逐步建成一批規模宏大、獨具特色、品質優良、區域性強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農產品深度系列開發。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帶領農民闖市場的重要依托力量。

(五)深入推進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民合作社的整體水平。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民群眾自愿聯合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生命力強弱取決于能否讓農民持續受益。只有引導農民合作社健全規章制度,依法辦社,依章辦事,才能維護好成員權益,切實增強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制。指導農民合作社規范組織形式,實行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明確“三會”的職責和權力,保證合作社組織內部運作的公開、公平。二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嚴格遵守《合作社章程》規定,認真履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程序,確保合作社成員的主人翁地位和經濟利益。三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指導合作社正確處理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分配關系,從兼顧投資者與生產者雙方利益出發,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真正做到聯辦、聯心、聯利。四是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按照農業部《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標準》的要求,繼續推進農民合作社“四級示范社”建設行動,積極開展示范社評定,建立示范社名錄,實行示范社動態監測,引導農民合作社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真正實現民辦民管,吸引更多的農民加入合作社,確保廣大農民群眾從中受益。

【農村合作社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專業合作社調研報告07-05

農村調研報告04-03

關于農村的調研報告02-23

農村調研報告集合12-19

農村低保調研報告11-23

農村農業調研報告11-24

農村養豬調研報告11-24

農村問題調研報告11-24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11-24

農村高中調研報告1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辽源市| 内乡县| 达孜县| 丘北县| 富锦市| 绥江县| 乌恰县| 怀柔区| 阜城县| 遵化市| 红桥区| 彰化市| 玛沁县| 榆中县| 余庆县| 洛扎县| 越西县| 措美县| 顺昌县| 东丰县| 合阳县| 攀枝花市| 张家界市| 登封市| 浦城县| 隆德县| 赤水市| 临江市| 澄江县| 汝南县| 巴彦淖尔市| 临武县| 崇明县| 喀喇| 双流县| 洪湖市| 武乡县| 宁南县| 永年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