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請同學們試讀課文圈畫生字詞及不會讀的句子,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答謝中書書》學案
八年級語文《答謝中書書》學案
主備:李鋒審閱:班級姓名
學習目標(目標明確,行動才有效)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學習重點:熟讀成誦,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學習難點: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前熱身(做一做,記一記,你一定能過關)
1.、《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我國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人。有《陶隱居集》。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了解作家作品:
陶弘景:是南北朝時南朝的齊梁時作家,字通明,華陽隱居,有作品《陶隱居集》。齊高帝曾經召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一課時
一:自主先學:(用心研讀教材,你一定能行)
自學指導一
1.請同學們試讀課文,圈畫生字詞及不會讀的句子。
2、查工具書解決字詞并積累在下面。
3聽錄音,標出朗讀節奏。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4、小組合作互讀課文,比一比誰讀的好。學生互相評議,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點評。
方法鏈接
一要注意句中停頓,如“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倍⒁庹Z氣,如“實是欲界之仙都”感嘆語氣,“曉霧將歇”陳述語氣。
5、再自讀課文,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嘗試疏通文意。將譯文中遇到的疑難用紅筆勾畫,先在小組中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溫馨提示盡可能用直譯的方法;切不可遺漏關鍵詞語;字字落實。
自學檢測
1.給加點字注音。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
2、掌握重點詞:
交輝四時俱曉歇亂頹競未復與
3、翻譯重點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③實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4、同桌輪譯課文,檢查效果,將譯的不通暢的提出來,共同解決。
自學困惑(自學中遇到哪些困惑或疑難,請記在下面)我的問題:
小組問題: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目標明確,行動才有效)
1、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過程:
一、自主先學(用心靈去呼喚知識)
1、朗讀課文,標出文中的寫景句,給課文分層,然后小組合作交流。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
二、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小組討論交流。)
1、陶弘景描繪了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復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提示: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
“我從文中__________句中,讀出了___________之美,作者寫出了它______
______的特點。”
示例:我從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出了晨昏變
化之美,作者寫出了“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钡臒崃覛g快的晨景,和清靜幽寂的暮景。
2、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名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展示點評:(重點展示疑難問題)
四、總結提升:(請將你探究過程中的感悟或收獲,簡單扼要地寫在下面。)
五、檢測拓展(比一比,賽一賽,看誰做得好又快。
必做題:(相信你一定能輕松過關!)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什么?
2.能概括全文主題的句子是什么?
3.這篇文章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選做題:(試一試,你是最棒的。)
美麗的風景勾起了我們無限的暇思。讓我們拿起筆,寫出自己的經歷體會。
(恭喜你!已經完成當堂任務!你是最棒的!加油!)
答謝中書書學案
初二語文《答謝中書書》學案
課型:新授主備人:審核:初二語文組時間:第14周
目標定向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限時預習
1、作者作品
陶弘景,字,人,號。南朝時家,家。著有。
2、文體背景
《答謝中書書》寫自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因局勢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看透了渾濁的人世,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便是如此,隱居茅山。這些文人在他們的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主旨感悟:
本文以描寫為主,在描寫山水的過程中沒有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即萬物的無限生機,通過,和視覺聽覺的不同感受來傳遞自己與自然界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的志趣。
4、識記字音
昔日欲頹沉鱗競躍能與其奇..
5、解釋詞語
五色交輝昔日欲頹
四時沉鱗競躍
曉霧
歇于
欲界之仙都康樂
6、古今異義
四時俱備古義今義曉霧將歇古義今義昔日欲頹古義今義
7、這篇文章作者是怎么寫景的?
當堂檢測
一、重點練習
1、山川之美,在詩人陶弘景的筆下是怎樣的情景?(引原句)
2、作者是怎樣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來寫一天中的景物變化?(引原句)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自己隱居地的秀美景色?
4、陶弘景是怎樣贊賞謝靈運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5、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6、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边@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二、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書”的意思是________,“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統領全文的句子。
3.下邊兩個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4.本文分_______層,寫出各層大意。
5.寫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小組展示:
1、根據內容,分配任務,小組討論。
2、確定展示學生名單,學生展示。
3、師生共同解答疑難。學生整理學案。
《答謝中書書》導學案設計
《答謝中書書》導學案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課文。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學習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資料鏈接: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陶隱居。南朝齊梁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好讀書,喜道術。20歲前曾擔任諸王的侍讀,37歲(齊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辭官隱居于句容茅山,繼續鉆研學問,煉丹習道,并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經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學情分析:學法指導:
一、情景導入,認定目標:同學們,我們曾隨著酈道元一起暢游三峽,領略了它的雄奇險拔、清幽秀色。其實,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再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學案引領,自主學習: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3、理解背誦課文。
4、品味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5、感受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2、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質疑答疑。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并向全班質疑問難。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例:1、四時俱備:俱,全都2、曉霧將歇:歇,消散3、夕日欲頹:頹,
墜落。4、沉鱗競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著跳躍(出水面)5、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yù,參與,文中指欣賞。譯為: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4、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理清背誦思路(介紹你背誦的竅門)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四、啟發引導,精講點撥:1、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優美的意境;點睛之詞;2、“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五、系列訓練,當堂達標:1.填空題!洞鹬x中書書》作者________,字通明,號________,有《________》。2.默寫課文。________,猿鳥亂鳴;夕日欲頹,________。3.判斷下列說法的正確與否,對的打“√”,錯的打“×”。A.“月色入戶”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地與他作伴,有意慰藉我們這位失意的詩人。()B.“念無與為樂者”寫出作者被貶期間難尋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著的叫張懷民的人。()C.“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話,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動靜結合,正面形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D.“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绷攘葦嫡Z,感慨深長。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種慰藉的心情。()六、閱讀鏈接:妙詩欣賞: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