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工論讀書筆記
《社會分工論》,埃米爾·迪爾凱姆,渠東 譯
對聯系、連接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紐帶及其網絡的研究。
如何將人們凝聚為群體,并以群體的權威維持行為規范(不僅是一種習慣上的行為模式,而是一種義務上的行為模式,道德意義上的規范)。
法人團體的宗教性質——葬禮,團結并一起長眠
曖昧不清的意識狀態不利于作出改變,要脫離或只是嘗試擺脫傳統的強大慣性影響,必須發展出要求意識變得明確,或只是顯得明確的氛圍、環境。
兩性同質性增強,相互間的需要程度則下降,婚姻關系的凝聚力降低,異質性是產生彼此間需要的條件。-》古代性別分工
源自兩個意象的相似性,以同情心(自足性的結合)為基礎的機制而來的結合(agglutination);源自兩個意象的異質性、互補性而來的契合/融合,對自我意象的補充、完整。(互補性結合)
分工過程需要并且生產了社會秩序、和諧以及社會團結,分工形塑了社會連接的方式。
法律可以作為社會成員行為方式、互動頻率的外在表征。
集體意識并不可等同于整體上的社會意識,“尤其在高等社會里,它卻是社會精神生活很小的一部分”,這一術語特指由社會相似性構成的總體。(注:應當特別注意P43的注釋1、2,渠東,2000年版)
“我們不該說一種行為因為犯罪才會觸犯集體意識,而應該說正因為它觸犯了集體意識才是犯罪的。”
“傾向和意向乃是根源,快樂和痛苦只是枝蔓,社會生活也同樣如此。”對美好之類絕對標準的拒斥。
犯罪行為的界定和懲罰具有社會性,“原始的宗教在本質上是宗教的”,是共同體對某種超自然的存在的維護和響應,而基礎則是共同的情感。更私人性質的罪行及制裁措施只有在社會相應的發展之后才(可以)會出現。(犯罪威脅到以相似性為基礎的社會凝聚力)
犯罪是對集體性感情的挑戰,“它總是攻擊作為權威之根本的一致性。”——》組織化的壓制和分散的壓制
“犯罪在本質上是由對立于強烈而又明確的共同意識的行為構成的。”——》“懲罰所制定的規則本身就是社會相似性最本質的表現。”
“一切契約都假定,社會存在于當事人雙方的背后,社會不僅時時刻刻準備著介入這一事務,”而為契約本身提供合法性的依據。——》在那些看似最私人的事務中,社會依舊是最本質的。
恢復性制裁法并非表征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是社會中某些具體而有限同時又相互作用發生聯系的特定社會要素之間的關系。——》社會對其處理的事務的介入方式不同,由特別中介機構(專門的)介入,而壓制法所規定的關系,不需要中介,它直接將個人意識維系于社會意識。
“物”的團結把物與人直接關聯起來,這種作為“物權”的義務通過物權形式確立人際關系,只能通過明確社會各部分之間的界限維持社會紐帶。(“各種團結的消極方面”)
“消極團結完全是從積極團結里產生出來的:它是來自另一源頭的'社會感情在物權領域里的回聲。”
個體類型、集體類型
契約并非社會的基礎,而是相反。通常契約法是對已有的社會行為結構的一般性狀態的確認。契約是嵌入在社會中的。
“根據人類的經驗,只有千金難買的中用(aureamediocritas)才能算是幸福的條件。”
“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種具有客觀確定性,又能夠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接近的絕對幸福。”——》幸福與分工并無直接聯系
“幸福就是健康狀態的表征。”
“社會容量和社會密度是分工變化的直接原因,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是因為社會密度(社會互動頻率)的恒定增加和社會容量的普遍擴大。”
分工中的遺傳影響=>傳統工藝的復雜程度以及行業-種族的壁壘,在工業流程簡化,工人技術水平要求下降之后,家族、種族等分工界限被打破。
【社會分工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學習論 讀書筆記11-30
論人生讀書筆記12-30
《論快樂》讀書筆記03-21
正義論 讀書筆記08-04
鹽鐵論讀書筆記06-28
《正義論》讀書筆記06-21
《人性論》讀書筆記07-11
國富論讀書筆記06-29
優秀的教學論讀書筆記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