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濕熱體質養生小技巧
為什么你看起來健康,可是身體總是會出現一些忽大忽小的問題呢?中醫告訴你,這和我們的體質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你是濕熱體質,那么你的形體偏胖或消瘦,皮膚易生痤瘡,發紅、膿皰,性情急燥、容易發怒等,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濕熱體質如何調理吧。
一、濕熱的癥狀有哪些
1、總體特征: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2、型體特征:形體偏胖或消瘦。
3、面部,發黃發暗,面部油膩。
4、唇紅齒黃、牙齒黃、牙齦紅、口唇紅。
5、皮膚易生痤瘡,發紅、膿皰。
6、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體味大。
7、大便燥結或粘滯不爽,異味特別大,臭穢難聞。小便黃赤、顏色很深。
8、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常有白帶多,色黃,外陰經常瘙癢。
9、舌像:舌紅苔黃。舌質紅,舌苔黃厚。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發怒。
11、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石淋、熱淋等病。
12、適應能力:不能耐受濕熱環境;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13、濕熱體質容易生病。脂溢性脫發、痤瘡、體味、淋證;泌尿道感染,帶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皮膚特別容易生膿腫瘡瘍、容易得癬癥:皮癬、腳癬、體癬、黃疸。還有對肝膽的感染性疾患。這種體質的人特別容易出現筋骨肌肉的疲勞,易腰酸背痛、渾身疼的難受。
二、濕熱體質如何養生
春季,應多拉伸關節和筋骨,多做側部伸展運動。夏季,可多喝涼茶。注意皮膚清潔,環境如果濕熱,可以使用空調。秋季,多食清甜、水分多的水果,多喝白粥,每日清晨喝一小杯淡鹽水。霜降時節可以用藕、梨燉豬脊骨,滋陰補腎。冬季,不宜多用補品,以防助濕生熱。
濕熱體質養生方法
1、四氣
中醫學認為不同性質的食物對人體有不同的功用。例如:綠豆、芹菜和西瓜等寒涼食物大多有清熱作用;而韮菜、羊肉和辣椒等溫熱食物則大多有御寒作用;至於大米、黃豆、鯉魚和士多啤梨等平性食物,性質平和,各種體質的人均可進食。
2、五味
不同味道的食物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功用。酸味(包括澀味)食物有收斂止汗、止咳或止瀉等作用。例如,烏梅、石榴,可舒緩口渴或脾胃虛寒引起的泄瀉癥狀。
根據小編的介紹,我們知曉濕熱體質的人養生要注重四氣五味,只有了解了了適合的濕熱體質養生方法才會更好的恢復大家的健康,保證大家的安全,最后實現科學養生,延年益壽。
三、濕熱體質吃什么好
一、生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濕。適用于脾虛泄瀉、水腫及風濕人士。建議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
二、黑豆
黑豆性味甘平,能補腎益陰,健脾祛濕。適合脾虛、浮腫人士。
三、冬瓜
冬瓜性味甘、淡、涼,能利水消腫,消熱解毒。適用于口干、水腫、小便不利等人士。以連皮冬瓜加具有補脾健胃及利水消腫的鯉魚同煮。
四、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腫。適用于有肥胖性水腫、腳氣、腹脹腹瀉等癥人士。可用赤小豆、桑白皮,水煎煮約20分鐘,飲湯食豆或煲湯時加入赤小豆。
五、黑芝麻
黑芝麻性味甘平,能補肝腎、潤五臟、潤燥滑腸。適合肝腎不足、頭發早白、病后體虛等人士,亦治津液不足、腸道燥結等癥。用作煲湯或煮成芝麻糊,煮時宜少下糖。
四、去濕熱的食療方
一、板藍根燉豬腱
材料:板藍根8克、豬腱60克、姜1片、蜜棗半粒。
做法:清洗豬腱(即豬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沖洗一下板藍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猛火燉3小時,保溫至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提點:豬腱肉質嫩滑,經過燉煮以后稍帶肉質纖維,頗有咬頭,蘸點豉油來吃是不少男士的至愛。
評點:湯色深沉,中藥味道也比較濃,怕喝中藥的人可能相當抗拒,但喝了以后喉嚨很舒服。
二、土茯苓燉水蛇
材料:土茯苓10克、水蛇仔50克、紅棗兩粒、姜1片。
做法:水蛇當刂好切段,洗干凈,飛水(用熱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紅棗、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盅,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提點:買時要區分“水蛇”和“泥蛇”,泥蛇皮色較黑。它們外貌非常相似,但燉湯效果有很大區別,水蛇湯色清澈鮮甜。燉湯水蛇最好選幾兩重的小蛇,更易出味。
評點:湯水較滋補,蛇肉鮮甜,味道比很多燉湯要飽和。
濕熱體質夏季的養生技巧
1、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睡個好覺舌苔會變薄,證明濕氣減少,保持充足而有規律的睡眠和午休。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內衣以天然纖維、棉麻、絲綢等寬松舒適、透氣性好為宜。濕熱體質的人,不可憋尿憋大便,要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濕熱積聚。
2、保持居住環境干燥通風
平時要保證居住環境的干燥,經常通風。不要住在潮濕低洼的環境中。如果是盛夏暑濕的氣候應該減少戶外活動。
3、飲食清淡
調養應以健脾去濕、疏肝利膽為主。飲食上宜食清淡去濕之物,如冬瓜、苦瓜、綠豆、薏米、海帶等。粥湯類即容易消化,也可以補充夏季高溫流失的津液,鴨肉、豬骨、羊腎、海帶、玉竹、沙參、綠豆、藕、絲瓜、枸杞都可以用來煲湯,有滋陰之效。
同時濕熱質容易上火,要多吃些符合此節氣養生之道的苦味食物,以平抑過旺的心火,可以改善失眠多夢、口舌生瘡等問題,如苦瓜、穿心蓮、蓮子芯、苦菜等。
4、少吃冰鎮食物
不要飯后立即喝冰鎮飲料、吃瓜果,容易引發上吐下瀉的問題。不要吃辛辣甘酸滋膩的食物,也不要吃辛溫助熱的食物。不要吸煙,不要喝酒。
5、吹空調要注意
使用空調,要適可而止,把溫度控制在25°以上,過低的溫度除了對身體的排汗不利以外,對能源也是無謂消耗。而“以熱除熱”是夏季比較好的養生方法,用溫熱毛巾擦臉,擦身,不僅可以擦掉汗水,還能促使皮膚透氣,有利于降溫。
6、克制自己的情緒
濕熱體質的人性格多急躁易怒,愛發脾氣。應保持平衡的心態,遇事不急不躁,冷靜處理棘手的事。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學會克制感情上的沖動。根據情況分別采用節制、疏泄、轉移等不同的方法,使不良情緒得到化解和釋放。應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法、養花等。
7、多做運動
趁著夏季氣血在外,用汗水排出積聚在皮膚內的垃圾,也符合夏季養生之道,令氣在外。但不可大汗淋漓,傷陰耗氣,及時補充水分。多做運動,運動的時間可以延長,平時可以中長跑或者游泳,爬山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是夏季應該選擇早晨或者涼爽的傍晚運動。
濕熱體質的養生食譜:
1、綠豆薏苡仁粥
綠豆50克,薏苡仁30克,大米100克,冰糖適量。把綠豆、薏苡仁、大米洗凈,煮粥,待熟后再加入冰糖,拌勻即可食用。綠豆薏苡仁粥有清熱、祛濕、解暑的功效。
2、泥鰍燉豆腐
準備500克泥鰍和250克豆腐以及3克鹽。把泥鰍處理洗凈,將豆腐切成塊狀,首先將泥鰍入鍋,然后加適量的清水和鹽燉煮五成熟后加入豆腐,等到泥鰍熟爛后即可食用。泥鰍燉豆腐可以清熱利濕。
3、袪濕消暑湯
白扁豆、赤小豆、生熟薏米、蘇葉、佛手、蓮子、白茅根各等分適量。將材料加入鍋內,加開水10碗慢火煲約2小時,加瘦肉類煲亦宜,用鹽調味食用。袪濕消暑湯可祛暑、清熱、利濕。
【濕熱體質養生小技巧】相關文章:
春分體質養生不同體質方法不同09-04
9種不同體質的養生調理方法09-27
中醫養生保健小知識12-17
除濕熱的中藥方03-30
生活中實用的小技巧12-17
保持心理健康的小技巧03-04
簡單實用的將軍棒養殖小技巧11-18
大寒與養生04-11
驚蟄怎么養生03-07
中醫養生的方法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