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個人形象禮儀
禮儀形象是個體形象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禮儀形象的高低往往反映出一個人教養、素質的高低。形象就是一個人的外表包括穿衣打扮,妝容,發型,配飾等是否得體。就是外貌呈現形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個人形象禮儀,供大家參考。
教師個人形象禮儀 篇1
一、儀表形象
儀表是人的心靈的外在表現,是人的情感的外露。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質,因此,和學生見面,必須衣著得體,舉止大方,神情端莊,態度和善。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學生見了有親近感。這一良好的形象可為溝通師生思想的大門,順利做好教學工作創造有利條件。教師如果穿奇裝異服或過于暴露或濃妝艷抹,那勢必會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學生見了有厭惡感。同樣也要反對一些教師著裝不注重,一是隨意性強,不修邊幅;二是色彩偏暗,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這些不良的形象會拉大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為以后的教學工作受阻埋下伏筆。正因為如此,教師應注重自身的儀表形象。
二、語言形象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際活動的工具。語言的`運用,關系到交際活動的成功與否。因此,教師面對學生講話,尤其是課上講話,必須針對所講的內容,對所運用的語言仔細推敲,反復提煉。要做到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使學生聽了產生“有水平”之感,從而使他們信服、佩服。這樣,學生才能聽而有行,行而有規,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講話羅嗦、拖泥帶水,會使學生生厭;講話云山霧罩、不著邊際,會使學生心煩。這對教學工作會造成不良影響。正因為如此,教師應注重自己的語言形象。
三、行為形象
育人一靠言傳,二靠身教,身教重于言傳。教師要做好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就必須時時處處注重自身的行為表現。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帶動學生。如果教師不能處處以身作則,他就無法贏得學生的信任。正因為如此,教師不僅要做履行教師職業道德的模范,而且要做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表率,注重自身的行為形象。
四、教學形象
教學是培養教育學生的主渠道和主戰場。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取得學生尊重、信任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所以,教師必須上好每一節課。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備好課;在講課中,既要恰當發揮自己的才智,又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講課成功,學生就會尊重你,信服你,這樣就能為做好教學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備課不精,講課平庸,學生就會心煩、生厭,這樣就會為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隱患。正因為如此,教師要注重自身的教學形象。
總之,儀表、語言、行為、教學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素質。面對素質教育的逐步實施,教師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
現階段教師在遵循禮儀方面就存在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對學生缺少應有的熱情
主要表現在內心冷漠、表情嚴肅、講課根本不看學生、不顧學生的感受。教師對“差生”少了很多應有的微笑和熱情,表明教師已經缺少一定的職業責任感和事業心,缺少對這些學生的愛心。教師都知道心里學,了解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就是被欣賞,教師對學生的欣賞就是盡力發覺學生他們身上之得稱贊的東西,給予真誠的鼓勵和贊美。
2、對學生關心不夠
很多教師只為分數而忙綠,沒有時間傾聽學生的心聲,不了解學生的情況,不考慮學生的要求,沒有將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去關愛、愛護,很少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更不去了解學生的特長和愛好。所以相當一部分老師和學生有了一定的隔膜。我們倡導教師要做一個多面手,成為一個千手觀音,將無私的愛先給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學生。
3、對學生缺乏尊重
教師不能和學生站在同一位置進行對話和交流,往往表現為傲慢無禮,看不起學生,說話帶有輕視的口吻,諷刺、挖苦、嘲笑、對學生指責等。說教多尊重少,偏袒成績好的學生,對后進生不聞不問。批評學生部注意場合分寸,語言粗俗,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隨意拖堂和占用學生的體育活課和晚自習時間,不像學生道歉。
4、形象舉止過于隨意
老師上課不注意自己形象,不修邊幅、衣冠不整,衣服暴露、緊身衣服、上課吸煙、亂打手機、雙手插入口袋,給學生留下和隨意的惡劣形象,坐著課,有事甚至坐在學生的課桌上訓斥學生。
教師個人形象禮儀 篇2
禮儀修養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高職學生的禮儀素質,除了來自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外,更多的來自于教師的言傳身教。因此,高職教師禮儀素質的提升應當放在高職院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語言表達文明規范。
語言表達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方式。教師表達語言時應遵守禮儀禮節、文明規范,講究語言藝術,用美的語言去感染學生,語言要自然、準確、生動。
(1)表達準確。教師在教學中應使用規范的普通話進行教學,要注意語言的方法和技巧,講普通話、吐字要清晰、語速均勻、語氣柔和、表達完整,不可庸俗隨意。
(2)音量適中。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音量的適中,給學生以和風細雨的感覺。聲音不宜過大,否則會給學生以聲嘶力竭之感,教師也容易產生疲勞之感,如果聲音太低則會很難聽清,影響教學效果。
(3)語氣親和。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親和友善的語氣能縮小師生之間的溝通距離,增強育人的感染力,語調流暢、抑揚頓挫、風趣幽默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語言文明。教師要注意語言文明,避免臟、亂、差的語言。對不認真上課的學生和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要進行干預,維護課堂教學秩序,但不能在課堂上辱罵和訓斥學生,否則會在學生面前自毀形象,在學生中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二、衣著服飾整潔得體。
教師的著裝不僅反映著一個人的個性、文化素養和審美品位,還體現著社會風尚。教師的著裝應符合身份,教書育人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著裝要莊重整潔、適宜場合、大方得體;要符合時間、場合、季節、身體特征和身份的要求。在校園內尤其是講臺上,教師著裝要端莊整潔,不能打扮休閑,女教師衣服不能短、露、緊、透、艷、異,男教師不能臟、亂、破,要符合教師身份。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地成為“審美的客體”,教師通過自己服飾和儀表形象的示范,實質是對學生進行禮儀美的熏陶。服飾禮儀美和心靈美的和諧統一,是當代高職教師自我禮儀形象塑造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1)符合原則。教師的著裝要符合禮儀服飾的“TOP”原則,即著裝要符合時間、地點及場合的需求。教師在校園和教室的工作氛圍中,應注重自身的職業形象的需求,著裝要與工作環境相適應,避免違反禮儀原則,也避免在學生面前呈現不恰當的職業形象。
(2)拉近距離。教師著裝要注意拉進與學生的距離。教師在校園中的著裝應以學生為主要的面對對象,因此,時髦時尚有時候在教學環境中并不適宜。因此,教師在工作時間內應盡量與學生拉進距離,著裝應給學生以親切親近之感,而不是距離很遠的時尚人物。
三、儀態舉止端莊大方。
舉止是指人們的儀姿、儀態、神色、表情和動作,可以體現人的思想和感情。高職教師在人際交往中要使自己的舉止得體。以高雅的舉止展現自己良好的禮儀形象,需要做到端莊大方、自然得體,以從容自信的步履、端正挺拔的站姿、親切坦誠的目光、準確生動的手勢等給學生以精力旺盛、穩健敏捷的美的感染力。
(1)表情要親切自然。教師要善于運用坦誠的目光和親切的笑容來表情達意,正確地體現教師的態度和評價,讓學生從教師熱情注視的眼睛里看到啟迪和肯定。如講課時,教師的目光要柔和、親切、有神,給人以平和、易接近之感。與學生交談時,目光要禮貌地注視對方眼睛到下巴之間的區域,不要游移不定,要坦然親切。
(2)手勢要禮貌大方。手勢是教師最明顯、最豐富、也是使用最頻繁的“教具”之一。教師在講課、談話時手勢要自然、舒展、恰如其分,要隨著相關內容進行,既不要過分單調,也不要過分繁雜。一般說,向上、向前、向內的手勢表示成功、肯定、贊頌;而向下、向后、向外的手勢表示失敗、否定、惋惜等。教師不要指手劃腳,忌諱敲擊講臺桌子、黑板或用手指指點學生等不禮貌的手勢動作。
(3)站姿要端莊穩重。教師端莊穩重的站姿,有助于穩定學生的聽課情緒,振作學生的精神。教師站在講臺上要站穩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聳肩,或過于昂著頭,忌諱縮脖、塌腰,手放在兜里、擼臂;忌諱雙手扶桌,重心在講桌上,用腳蹭地面、腳尖不斷點地等不良的站姿。
教師個人形象禮儀 篇3
教師禮儀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禮儀規范。教師不僅僅是教授知識的源泉,而且是傳承文明的導師,是育人的園丁,是道德的楷模。我國有著悠久的尊師重教的傳統,并賦予教師崇高的地位,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形象和表現出的禮儀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作為教師應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儀容、衣著等,要處處“為人師表”。即教師應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的穿著要整潔、樸素,不必入時,但必須得體。教師的服飾是無言的課本,絕不可以掉以輕心,隨隨便便。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服裝往往可以表現人格,一個人的著裝就是其自身修養最形象的說明”。試想,一個蓬頭亂發、衣冠不整、不修邊幅,或者濃妝艷抹,衣著過于絢麗、暴露的教師,站在講臺上給學生講課,即使他有著淵博的知識,在學生的心目中也不會是一個受人尊重的教師,學生也不會樂意與你交往。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就應把個人的煩惱、不快拋開,用輕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學生,呈現給學生朝氣蓬勃的形象。因為人的情感對認知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情感發生障礙,就會降低認知效率。假如教師不能處理好自己的個人情緒,不能處理好社會、家庭矛盾,而把苦惱和愁容帶進課堂,就有可能因為心境不好,精神狀態不佳,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教師可能會把學生作為發泄的對象,給學生施以壓力,從而使學生莫名其妙,造成心理緊張;或者因為精神萎靡不振,魂不守舍,上課時思維混亂,稀里糊涂,使學生無所適從。這樣,既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給學生留下了不良印象,也疏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三、教師要有美好的內在形象
如果說較好的外在形象是學生對老師的感性認識,那么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廣博的知識等內在素養,就是學生對老師的理性認識。后者遠比前者更為重要,對學生的影響也更為深刻和久遠。首先,教師的道德不同于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勞動自始至終是人與人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其勞動對象是人,勞動產品是人,勞動手段也是人。教育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職業道德比其他行業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師應具有敬業精神,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教師的勞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奉獻。其次,教書育人,以教在先,教師如果沒有專業知識,不懂專業知識,則只會誤人子弟。一個教師僅僅具有瀟灑的外表,而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專業知識素養,那么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說來,教師的`學識越豐富,教學水平越高,學生所付出的時間越少,得到的東西越多,學生學得越易,興趣越高,效果也越好,這樣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非同一般。只有品行端正、知識淵博的教師才會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四、為人師表,身正為范
“身教勝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就是榜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其自身的言談舉止、道德風貌、敬業精神、工作態度、生活作風,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具有榜樣示范的力量。試想,教師在課堂上生動而形象地給學生講授道德修養,可在課下卻說話不文雅,與同事不團結,斤斤計較個人的名利。這樣的教師無論有多么高的教學水平和淵博的學識,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黯淡無光的。
五、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作為教師,如果除了上課,絕少與學生接觸,不尊重學生,不關心學生,學生就會對你敬而遠之。那么,這樣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為此,教師要常與學生接觸交談,交談時要熱情、親切,即使批評學生時,也不要用輕視、蔑視的眼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個體的差異,對學生一視同仁,以“寬容”之心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有錯誤的學生;辦事要公道,不徇私情,要分清是非,主持正義,賞罰分明。教師尊重、關懷和理解學生,是建立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傳統的中國教師是講“師道尊嚴”的,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師生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教學效果未必好。而現代社會講“平等”二字,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應該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可以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學生喜歡某個教師,就會對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就能提高該科的學習成績。所以,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很大影響。
【教師個人形象禮儀】相關文章:
個人的形象禮儀02-19
個人形象的禮儀07-02
個人形象禮儀07-05
個人形象禮儀02-05
女士個人形象禮儀02-13
男士個人形象禮儀05-04
禮儀對個人形象塑造07-21
個人形象禮儀包括12-16
教師禮儀職業形象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