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養生」立夏防暑熱藥湯
進入夏季后,隨著氣溫升高,胃腸功能趨向虛弱,另外,貪涼等因素也容易導致拉肚子。夏季體虛健康狀況下降時,可以有選擇地喝些藥湯,這樣有助于調整身體的功能,快速恢復健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醫夏季養生湯的知識,歡迎閱讀。
消暑消食湯
山楂、甘草、麥芽各50克,清洗干凈,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置于火上,煮沸10分鐘后,放人薄荷葉50克,立即蓋上鍋蓋并離火。5分鐘后,去渣取汁,即可飲用。這一劑湯具有消暑解渴、健脾消食的作用,對于暑天的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目赤等病癥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清暑養陰湯
枸杞子、五味子各12克,甘草9克,清洗干凈,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置于火上,煮沸10分鐘后,加入9克薄荷葉,加蓋,離火。5分鐘后,加入白糖攪拌均勻,即可飲用。這一劑湯具有益氣養陰的作用,對于暑天的中暑、內熱等病癥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防暑清咽湯
玄參、麥冬各15克,桔梗、甘草各5克,清洗干凈,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置于火上,煮沸15分鐘后,離火,加入白糖、洗凈的胖大海10克。涼后置入冰箱,適時取用。這一劑湯可解口干舌燥并治療急慢性咽喉炎等病癥。
祛暑涼血湯
大青葉、白茅根、魚腥草、金銀花、淡竹葉各20克,清洗干凈,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置于火上,煮沸(沸后小火)20分鐘后離火。去渣取汁,加人白糖,攪拌勻。涼后置人冰箱,每日飲用2~3次。這一劑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適用于治療暑天咳嗽,清熱利尿,效果極佳。
祛暑益氣湯
太子參、沙參、麥冬各15克,用水浸泡l小時后,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置于火上,煮沸30分鐘后離火。加入白糖攪拌,晾涼后,擠檸檬汁數滴,置人冰箱冷藏。這一劑湯具有益氣養陰、潤胃生津的作用,適用于治療眩暈、心悸、乏力者以及老人和兒童飲用。飲用時,可取一份加入涼開水稀釋沖和。
立夏防暑方法
鹽開水:中醫稱“白開水是百藥之王”。從營養學觀點來看,任何含糖飲料都不如白開水的價值大,因為純凈的白開水進入人體后能很快被胃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同時調節體溫、清潔人體內環境。喝白開水應選擇沸騰后自然冷卻的新鮮涼開水(20至25℃),這種白開水具有特異的生物活性,容易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很快被吸收利用。喝白開水時最好加些鹽。夏季高溫,出汗過多,體內鹽分減少,體內的滲透壓就會失去平穩,從而出現中暑,而多喝些鹽開水或鹽茶水,可以補充體內失掉的鹽分,從而達到防暑的功效。
茶水:有經驗的保健醫生常指導人們用喝茶的方式補鉀。鉀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鉀能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別是心肌的正常運動。如果缺鉀,人就會感到倦怠乏力,且耐熱能力降低。缺鉀嚴重時,會導致心律失常和全身肌無力。科學分析表明,茶葉含鉀較多,約占其比重的1。5%左右。鉀容易隨汗水排出,溫度適宜的茶水應該是夏季首選飲品。
陳醋:夏季人們飲水較多,胃酸相應減少,使食欲減退。適量食醋可增加胃酸的濃度,生津開胃,幫助消化。如果在烹調時加些醋,可使胃酸增多增濃,從而增加食欲。夏季是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吃醋還能提高胃腸道的殺菌作用。另外,如在烹飪時加入幾滴醋,就會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而且有利于食物中鐵的吸收。
綠豆湯:綠豆湯有獨特的消暑清熱功效。中醫認為,綠豆具有消暑益氣、清熱解毒、潤喉止渴、利水消腫的功效,能預防中暑。有關實驗表明,綠豆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保肝等均有明顯作用。惟一不足之處是綠豆性太涼,體虛者不宜食用。
苦瓜:有人把西瓜當成夏日解暑的珍寶,其實從理論上說最開胃爽口、祛暑清心的瓜類食品卻是苦瓜。苦瓜因其味苦而清香可口,被人們視為難得的食療佳蔬。我國民間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熱”、“苦味能健胃”的經驗之談。尤其到了炎熱夏天,人們都要祛暑熱解勞乏。中醫認為,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熱瀉火。苦瓜的微苦滋味,吃后能刺激人體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熱防暑,因此,夏食苦瓜正相宜。用鮮苦瓜搗汁或煎湯,對肝火目赤、胃熱煩渴、胃脘痛、濕熱痢疾,皆為輔助食療佳品。苦瓜泡制的涼茶,飲后消暑怡神,煩渴頓無。
人丹:主要成分是薄荷冰、滑石、兒茶、丁香、木香、小茴香、砂仁、陳皮等。具有清熱解暑、避穢止嘔之功效,是夏季防暑的常用藥。主要用于因高溫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腹痛、水土不服等癥。此藥能促進腸道管蠕動,緩解腸痙攣。中暑、急性胃腸炎、咳嗽痰多者服用為宜。
【「中醫養生」立夏防暑熱藥湯】相關文章:
二十四節氣立夏中醫養生常識05-06
二十四節氣之立夏中醫養生小常識06-12
中醫養生保健小常識04-28
中醫養生夏季防中暑知識07-10
中醫針灸養生保健知識03-26
中醫養生小常識130條06-11
老人中醫夏季養生保健常識01-20
中藥湯劑的熬制方法09-19
中醫養生知識:經絡不通百病生10-13
中醫中醫內科重點知識梳理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