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峒氓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柳州峒氓
唐代: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鵝毛御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譯文: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柳州城南連接著四通八達的渡口,峒人服飾不同言語不通無法親近。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葉裹著鹽巴,趕集來的人用綠色荷葉包著食品。
鵝毛御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
用鵝毛裝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雞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為判決案件要靠翻譯發愁,真想脫掉官服當紋身峒人。
注釋:
郡(jùn)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郡城:郡治所在地。這里指柳州。異服:不合禮制的服飾;奇異的服裝。殊音:異音。特殊的樂音或聲音。
青箬裹鹽歸峒(dòng)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青箬:箬竹的葉子。箬竹葉大質薄,常用以裹物。趁虛:即“趁墟”。趕集。
鵝毛御臘縫山罽(jì),雞骨占年拜水神。
御臘:就是御寒的意思。臘,臘月,即陰歷十二月,是天氣很冷的時候。山罽:山民用毛制作的氈毯一類的織物。這里指用鵝毛縫制的被子。雞骨占年:雞的骨頭。古時或用以占卜。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公庭:公堂,法庭。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裝。文身:在身上刺畫花紋。這是古代越地的`一種習俗。
賞析:
此詩頭二句寫初到柳州時的感受。“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這兩句是總起,“不可親”三字,深含感嘆之情,很自然地開啟下文。
中間四句接著寫峒氓的生活、習俗。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鹽,要到郡城集市去買,所以三、四兩句接著描寫他們趕集的情景:“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這兩句是用倒置法,說峒氓們趕集買鹽往返甚是辛苦。第五句“鵝毛御臘縫山罽”,寫峒氓御寒之物,說在天氣寒冷的臘月里,峒氓們用鵝毛制成的被子來抵御寒冷。下句接著寫峒氓的迷信風俗。“雞骨占年拜水神”。“雞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風俗,以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壞。“拜水神”,即向水神禮拜。峒氓們用雞骨去占卜,問水神祈禱一年的好收成。以上四句描寫了柳州峒氓的貧苦生活和迷信風俗,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最后兩句抒寫心意,表示愿意隨俗。“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莊子·逍遙游》里說:宋國人到越國去販賣章甫這種禮帽,越國人斷發文身,用不著這種禮帽。這里化用這個故事,表示愿意隨俗。作者不樂意只在公庭上通過譯員來和峒氓接觸,而寧愿拋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裝,隨峒氓的習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紋,學習他們的樣子,與他們親近。
這首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描寫出詩人和柳州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況。起初雖然感到“異服殊音不可親”。最后卻“欲投章甫作文身。”詩人自己本來不信神,而民間有迷信風俗,但他不肯疏遠他們,而愿意和他們在一起,表現出了入鄉隨俗的思想。對一個封建社會中的地方官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因為這樣,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夠從人民的生活實際出發,為他們興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減輕賦稅,引導人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特別是想方設法贖回許多被典質的貧苦人民的子女,使他們從奴隸的命運中解放出來,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雖僅四年便病逝了,卻一直深為柳州人民感激和懷念不已。至今柳州還有紀念他的“柳侯祠”。
【柳州峒氓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牡丹賦原文、注釋及賞析11-22
深慮論原文、注釋及賞析10-26
杜鵑行原文、注釋及賞析10-18
驄馬原文、注釋及賞析10-16
民勞原文、注釋及賞析10-15
蜀國弦原文、注釋及賞析10-15
詠菊原文、注釋及賞析10-15
秋來原文、注釋及賞析10-15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