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湖州歌·其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時間:2023-11-03 13:30:55 秀雯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湖州歌·其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湖州歌·其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湖州歌·其六

  宋代: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譯文: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注釋: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yōu)悠。

  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現(xiàn)在河北、山西兩省北部的廣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復的北邊失地。這里代指北方地區(qū)。大江:指長江。悠悠:形容水滔滔。

  夕陽一片寒鴉(yā)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目斷:看不到。東西:一本作“東南”,四百州:指南宋統(tǒng)治下的府、州、郡一級行政單位。宋朝全盛時號稱“八百州”,南宋時的半壁江山,約為一半,作者故稱為“四百州”。

  賞析:

  原詩是南宋滅亡后,作者作為俘虜被押送到燕山一帶去的途中所作。北望燕云詩人有無限感慨,此次北去,吉兇未卜,江水悠悠東去,象征南宋國運已一去不復返了

  詩人與被俘人眾懷著凄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維艱,卻后退不得。舉目北望,哪里是個盡頭?眼中所見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國風物,頭頂天空再也不是故國的天空。“不盡頭”,是指北國的云天蒼茫彌漫,神秘莫測,這艱難的路程沒有盡頭。這三個字透露出詩人前程未卜、追懷故國、難舍難休的心態(tài)。第一句就以沉緩迷惘的語氣奠定了全詩纏綿惆悵、凄神哀腸的感情基調(diào)。

  第二句寫大江東流的壯闊之景。面對浩大之物,人們往往感到宇宙時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暫,既而或看破紅塵,游戲人生,或情動于中,積極奮進。詩人正處此境,面對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萬千。“水悠悠”似乎說詩人的痛苦永無斷絕,象悠悠的東流水一樣。孔子指著江水說“逝者如斯夫”。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而詩人心中的亡國之思隨時間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樣滔滔不停永無盡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詩人或許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榮辱之變,但最為刻骨銘心的卻是故國之思,是對國事變遷的沉痛追懷。故國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時光之水是否真能沖刷掉心頭的哀傷愁緒?詩人以“大江東去水悠悠”的壯闊之景襯托心中難耐的孤凄無助、恍然如夢的思緒,傳達出哀怨、惆悵、悲涼的心境。

  “夕陽一片寒鴉外”,化用秦觀的詞:“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見,真情實景,便自然無痕,不覺生硬。畫面很簡單,夕陽漸沉,暮色蒼茫,寒鴉歸巢。但那種孤寂清冷、悲涼凄惻的情緒卻深入人心。這動人心弦的畫面與前兩句所述是同一雙憂郁眼睛所見,同樣都折射出詩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目斷東西四百州”,讀至此處,我們仿佛聽到了一聲喟然長嘆。環(huán)顧四野,高天長云,大江東流,夕陽寒鴉,暮色暝暝,故國神州何處?我身何處?“目斷”是思而望,望而不見。從詩的第一句起,詩人就開始了尋找,東西南北望斷,只落得心中一聲無奈的嘆息。“四百州”說明了魂牽夢繞的故國曾經(jīng)是地大物博、國強民盛,而今再也尋不見了。國勢衰微至此,連皇帝都成了敵人的俘虜,想想真是淚眼望穿,愁腸寸斷。

  “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tǒng)領(lǐng)作用。四句詩只寫一個“望”字,緊緊圍繞一個“望”字來寫。北“望”燕云,不知命運如何;眼前“望”著大江東去,無力挽回頹勢;向東西的四百州一“望”,不勝依戀之情。

  “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fā)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cè)重現(xiàn)實,這不同于蘇軾的,蘇軾的詩句表達的是對歷史流轉(zhuǎn)、英雄不在的感慨,側(cè)重懷古。

  評價:讀后我們仿佛能看到他那緩緩四顧的身影,他那憂郁渴念的目光,聽到他那失望無奈的嘆息。他曾有詩“書生空有淚千行”,說的就是這種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國之音,寄托“亡國之苦,去國之戚”。李鈺的《湖山類稿跋》評汪元量詩:“開元、天寶之事,紀于草堂,后人以詩史目之。水云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也。”從此詩可見一斑。

  詩人生平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汪元量生平汪元量出生在一個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輕時,因精于彈琴作畫、寫詩填詞,“以詞章給事宮掖”,成為供奉內(nèi)廷的琴師,侍謝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儀(度宗之嬪),并與柴望(著有《秋堂集》)、馬廷鸞(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詔三宮北遷大都。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太皇太后北行,“杭州萬里到幽州”,親眼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慘一幕,也親身經(jīng)歷了三宮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寫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強烈紀實性的詩史作品,以獨特的視角記錄宋元更替時期的真實事件,以補史書之不足。

  文天祥兵敗被執(zhí),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并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寫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詩,勉勵文天祥盡節(jié)。在文天祥壯烈殉國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為文天祥招魂。

  汪元量伴隨三宮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間常出席元主舉行的各種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別恩遇。他還授瀛國公趙顯詩書,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太皇太后、王昭儀仙逝,十八歲的瀛國公趙顯入吐蕃學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離析,此時汪元量毅然決然地上書太祖請求南歸,至元二十五年(1288)終得黃冠歸,自號水云子。南歸后,他組詩社,過瀟湘,入蜀川,訪舊友,后于錢塘筑“湖山隱處”,自稱“野水閑云一釣蓑”。據(jù)傳他行蹤飄忽,被時人稱為“神仙”,終老山水。

【湖州歌·其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塞下曲·其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1-14

《飲酒·其十七》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3

《垓下歌》項羽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易水歌》荊軻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同聲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26

競渡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26

好了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8

《昨日歌》《今日歌》《明日歌》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明日歌》錢福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8-11

《明日歌》文嘉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2-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锦屏县| 沂源县| 包头市| 工布江达县| 大同市| 建平县| 营口市| 苏尼特右旗| 宁蒗| 灵石县| 车致| 和田县| 新营市| 额济纳旗| 湖州市| 陕西省| 哈密市| 茂名市| 武陟县| 太湖县| 自贡市| 奉贤区| 云和县| 红原县| 老河口市| 朝阳县| 通州市| 浦城县| 贞丰县| 镶黄旗| 富阳市| 海兴县| 富宁县| 广东省| 渑池县| 浦江县| 翁源县| 贵港市| 永福县|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