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定風波》全詞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定風波》全詞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① 三月七日:指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處,又名螺師店。
③ 狼狽:形容處境困窘、難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嘯:吟詩、長嘯。
⑥芒鞋:草鞋。
⑦煙雨:煙波風雨。
⑧料峭:開容風力寒冷、尖利。
⑨ 蕭瑟:風雨穿林打葉聲。
【譯文】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有什么可怕!我披著一身蓑衣,只管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譯文二】
莫要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低吟長嘯緩步徐行。竹杖草鞋輕松勝過騎馬,風狂雨驟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煙雨度過此生。
料峭春風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頭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看那剛下過雨的地方,回去吧,風雨雖已停止天還未放晴。
【評點】
本篇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樂觀情懷。
詞的上片以“莫聽穿林打葉聲”開篇,一方面寫出了風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寫出外物不足縈懷之意,即使雨再大,風再烈,都不會受影響;“何妨吟嘯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長嘯緩步徐行,突顯出詞人的情趣和興致。“何妨”二字寫出一絲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戰的意味。前兩句是全詞的樞紐,以下詞句皆是由此發出。“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腳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輕勝馬”三字傳達出從容之意,“誰怕”二字詼諧可愛,值得玩味;“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進一步寫到整個人生,表達了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喜悅和豪邁。
下片寫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風吹酒醒”寫醉酒被春風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風吹雨停,詞人突然感覺有點冷,抬頭一看“山頭斜照卻相迎”,已雨過天晴;“回首向來蕭瑟處”,回頭看看那剛下過雨的地方,發出感慨:“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乃本篇的點睛之筆,道出詞人對天氣微妙變化的頓悟,表達了詞人寵辱不驚的超然情懷。“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是大自然的風雨,又暗喻了政治風雨和人生的榮辱得失。
全詞即景生情,語言幽默詼諧,值得一讀再讀。
[賞析]
這是一首即興感懷之作。“穿林打葉”指雨急風驟;“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嘯,徐行,指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騎“馬”是官宦氣派。“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風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風,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態度。“也無風雨也無晴”,將全詞意境和情緒作一總收束。通過冒風雨前行的活動經歷,悟出人生哲理,表明處世態度。
這首詞作于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這首詞作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從這首詞里,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
賞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當時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官在黃州。為能深入地去理解這首詞表現出來的那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當時政治的斗爭中的遭遇作個簡單的回顧。
蘇軾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曾熱切期望能繼承和發揚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事業,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在他考中進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張。由于他對尖銳的社會矛盾的認識沒有王安石深刻,所以當王安石提出比他激進的變法主張并雷厲風行加以推行的時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終于站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變法的舊黨營壘中去了。但是蘇軾的反對新法與舊黨領袖司馬光等人的頑固態度是很有區別的。對新法,蘇軾并沒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豐財”“強兵”“擇吏”等主張的各項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為此,他遭到了舊黨中頑固派的排斥。激烈的新舊黨爭,使他遭致了一連串的打擊。可貴的是,挫折和不幸,沒有使他消沉頹喪,他總是以豪爽樂觀的性格和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把自己從苦悶和失意中解救出來。這首《定風波》詞就表現了他的這種態度。
在《定風波》詞牌下,作者加了一個小序,對為什么寫這首詞作了說明。小序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其中“沙湖”是地名,位于黃岡東三十里。“雨具先去”是指攜帶雨具的人先走了。“狼狽”,是進退都感到困難的意思。
詞開頭的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聲”是指風雨穿過樹林在葉子上發出的沙沙聲響。用“穿林打葉聲”來描寫風雨聲,很形象,給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風雨來臨時,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邊并沒有雨具,一般的人在這樣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狽,會急于慌慌張張地去尋找個避雨場所。事實也是這樣,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狽”。可是蘇軾卻一反常人之所為,不但沒有一點驚慌狼狽之態,而且顯示了少有的從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態。他出人意料地來了個“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是“不妨”。“吟嘯”,是指吟詩長嘯。“徐行”,是慢慢地走。蘇軾在風雨之中獨自漫步吟詩長嘯,這種表現是何等地與眾不同!極富于浪漫色彩,通過這句,就把蘇軾鮮明獨特的個性一下子突現出來了。蘇軾的這一表現,使我們很自然地聯想起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他在《歸去來辭》中寫道:“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陶淵明要登上東邊的山崗放聲長嘯和面對著清澈的溪流而寫作詩章的舉動和蘇軾上述表現何等相似!正是由于兩人性格和氣質的接近,所以蘇軾是那樣地欽佩和贊賞陶淵明。接下來的一句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芒鞋”是草鞋,可見作者這次出外郊游是一身野服打扮,他手持竹杖,腳穿草鞋。在蘇軾看來這種打扮比起穿了官服騎著馬要強得多,這里從一個側面,透露了作者一貫喜好自然、無拘無束的性格。在上片結束時,作者用了這么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個不同凡響的驚人之筆!它畫龍點睛般地表現出了作者的胸懷、抱負,體現了全詞的中心思想。這句從字面上解釋,無非是說,“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著蓑衣在風雨之中過來的,對此我早就習以為常、處之泰然了。”“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飽經風雨,早已聽其自然的意思。當然,這里的“風雨”,不僅是指自然界的風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風雨。古往今來,詩詞中的一些帶關鍵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語雙關或富于多方面的涵義,具有十分深廣的思想容量,經得住人們反復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只要想想蘇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們就能掂出這句的份量。確實如此,蘇軾所經受的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實在太多了。他一生長期被貶在外,嘗盡了人世的艱辛。生活磨煉了他的意志,他對來自各方面的打擊和挫折早已習以為常了。不驚恐、不退縮、任其自然,坦然處之。總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非常形象地描畫出了蘇軾的氣度、胸襟以及對人生的態度,給了人們難以忘懷的印象。
下片中,自然界情況發生了新的變化。換頭后的第一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從“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蘇軾是在帶有醉意的情況下出游的。在被貶黃州期間,蘇軾處境艱險、內心苦悶,因此借酒澆愁就成了常事,有時竟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是說經略帶寒意的春風一吹之后,酒醒了,這時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緊接著來的是“山頭斜照卻相迎”一句,它寫出了自然界天氣變化之快,剛剛自己還在風雨中行進,現在迎著他的卻是山頭的斜陽了。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而政治舞臺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會上政局猶如自然界的氣候一樣,變幻莫測。“回首向來蕭瑟處”,這里的“蕭瑟處”,是指作者剛才遇雨的地方。天氣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來蕭瑟處”的興趣,看看原來下雨的地方,現在又發生了什么新的變化呢。全詞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束。這樣結束,初看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仔細一琢磨就會感到這樣寫實在太好了。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對此究竟應作怎樣的理解呢?有的解釋是這樣的:“政治場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歸去,做一個老百姓,不切實際地幻想著‘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解釋當然也不失為一家之言,但似乎和前面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中所表現的情緒,以及蘇軾其人一貫的氣質并不太吻合。看來還不如作這樣的解釋為好:“回去,對我來說既沒有晴天也沒有雨天。”也即無所謂晴天、雨天。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對我說來都是無所謂的。這樣就同前面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前后呼應的,通過這種寫法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對人生的態度,從而作者的個性也就表現得更鮮明了。
總之,這首《定風波》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在種種打擊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喪氣,坦然處之的曠達心境。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風雨和政治變化中的風風雨雨聯系起來,給人們以多方面的聯想,大大增強了詞的韻味。
【《定風波》全詞賞析】相關文章:
定風波的賞析07-13
定風波賞析11-16
定風波原文賞析02-26
《雨霖鈴》全詞賞析04-24
《臨江仙》全詞賞析10-15
蘇軾《定風波》經典賞析04-03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07-07
《竹枝詞》全詩及賞析03-19
涼州詞譯文及全詩賞析12-02
《浪淘沙》全詞翻譯賞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