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桂劇臉譜的特點藝術特色
桂劇臉譜色彩鮮明,既講究強烈的對比,又注意色彩調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桂劇臉譜的特點藝術特色,希望能幫到大家!
桂劇臉譜的特點
廣西地方戲曲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化妝和臉譜藝術均較簡單。由于化妝色彩的單調,所以一般只用水粉、墨煙和胭脂三種?“绲纳⒌,也只是揉臉。即借助于自己的膚色,薄施水粉。以墨煙畫眉眼,有的則以紅紙濕水涂抹以代替胭脂來畫面紅。直到三、四十年代。由于歐陽予倩等人發起桂劇改革和受京劇的影響,化妝才有了較大的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物質條件有了很大改進,特別是管裝油彩的出現和受話劇化妝的影響,大大促進了個劇種的臉譜和化妝藝術的發展,于是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妝程序,如抹底油、打底色、涂紅描眼、定妝等等;瘖y油彩及化妝用品多達數十種,廣泛用上了各種胭脂、眉筆、無毒油彩、膠粘劑、護膚品、卸妝油、定妝粉、各種須發,以及特型化妝材料和技術。大大豐富了化妝手段。特別是現代劇目,在很大程度上借鑒和融化了話劇的化妝手法。在臉譜的色彩上,則逐漸借鑒吸收了京劇用色,如黃、綠、金、銀色等。圖案變化也更多更活潑,但仍以黑、白、紅作為主色。
臉譜是戲曲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桂劇的臉譜,在構圖的繁簡變化、用色的對比關系、勾描技巧和神韻等方面,均有自己的風格和流派,桂劇與湖南的祁劇,在臉譜的構圖、色彩、不同性格人物的樣式上,雖有淵源關系,而實際上又不盡相同。桂劇老藝人鄭清雄在演出祁劇和桂劇時,畫的臉譜就有所區別。如單雄信的臉譜,桂劇是黑四塊玉,祁劇是紅四塊玉,典韋的臉譜,桂劇為紅三塊瓦,而祁劇開的是爛臉。從構圖、色彩、神韻上看,桂劇和邕劇臉譜的風格大致傾向于豪放粗獷,簡潔鮮明。
桂劇的生、旦均為俊扮。老生化妝程序較簡單,一般為拍粉、揉紅、描眉、勾眼、小生、旦腳則稍繁,為洗臉、搽底油、拍底色、揉紅、畫眉、勾眼、拍粉(定妝)、上胭脂、描眉眼、涂唇紅,并注意頸部、手部的化妝。與京劇不一樣的是,桂劇小生(包括文小生),眉間一般不揉紅(即不畫“蠟簽”)。眉毛的畫法也更接近于生活。桂劇旦腳口紅的畫法,以前是上下嘴唇各畫一點紅,以表示櫻桃小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徐悲鴻在桂林時,曾指點桂劇演員改變了這種畫法。
桂劇的凈行、丑行以及由老生、武小生、旦腳扮演的少數角色,均根據各種人物的不同地位、性格與經歷,勾繪各種圖案的臉譜。圖案大多比較粗放,講究構圖變化,色彩對比強烈、簡潔而不又失細致。桂劇臉譜大致可分為整臉、四塊玉、歪臉、爛臉、粑粑臉、象形臉以及豆腐干臉(丑)。
整臉:全臉揉一色,僅腦門、眼眉、鼻窩勾描略有變化。可以分為紅整臉、黑整臉、白整臉。紅整臉如關羽、趙匡胤、關勝、徐延昭等。這類人物多由老生應工。黑整臉如包拯、尉遲恭等。白整臉如紂王、曹操、嚴嵩等,亦稱為“奸臉”、“粉臉”。
四塊玉:樣式同于京劇“三塊瓦”而稱謂不同,也有稱為“花臉”的。分紅、黑兩式。眉眼、兩頰畫法對稱,以紅為主稱“紅四塊玉”。如樊噲、單雄信、孟良、龍王、鐘馗等;以黑為主稱“黑四塊玉”,如焦贊、張飛、李逵等。也有黑中調紅微紫的“紫四塊玉”,如魏延、慶忌等。
歪臉:象征劇中人容貌奇異,如一目失明,半邊破相的造型,圖案為不對稱式,極夸張。如李克用、夏侯淳、鄭子明等,往往繪成一只斜身的孔雀頭,形成美麗的圖案(也有稱為雞頭臉的)。
爛臉(或稱碎臉):多用于兇惡不正之輩。圖案碎而不對稱,不循一定之規。色彩較復雜,如余化龍、李七、墨水鐘馗(勾黑、碎臉的鐘馗)等。
粑粑臉:桂林話稱小孩為“巴爺”,故轉化為粑粑臉,多用于少年英雄。常由武小生勾臉。勾此臉的亦有太監和一些和尚。皆不戴髯口,較其他臉譜多口部及下巴圖案,唇皆涂紅色。如李元霸、秦英、司馬炎、楊七郎等。
象形臉:以人物性格及神話傳說為根據,用飛禽走獸等形象構成圖案的臉譜。人物多是傳說中的神佛鬼怪。如孫悟空畫猴臉,螞拐(廣西人稱青蛙為螞拐)道人畫青蛙臉,長蛇道人畫蛇臉,雷震子畫雷公尖嘴等。同時,還常用象征性的圖案,顯示人物的地位和特征。如龍王臉上不畫龍,而是以紅四塊玉為基礎,額上寫一“王”字,以代表海龍王。再如在神佛臉上寫“神”字或“佛”字,司馬邈額上寫“正直無私”,廣成子臉上寫“翻天神印”等,則是直接表現人物性格和身份的。
丑腳臉:鼻上畫白豆腐塊,亦稱“白鼻子”。是丑腳臉的共同樣式。但變化甚多,沒有嚴格的規律。藝人多憑自己意愿自由描繪。旦腳勾臉僅只《斬黃袍》的陶三春、《采桑封宮》的鐘無艷、《菜園招親》的孫二娘,均為武旦或潑辣旦。其特殊之處是采取全部開臉的方式。而不是一半俊臉,一半開臉。
桂劇臉譜色彩鮮明,既講究強烈的對比,又注意色彩調和。其主要用色為紅、黑、白三色,經調和的附加色為棕色(或稱紫色,因大紅獲玫紅而異)、粉紅、灰色,共為六色。五十年代后,增用了藍、黃、金、銀色等,但運用較少。一般藝人均能調配顏色,技術較高者,更能充分利用臉的肉色與油彩顏色相結合,使色彩更為生動,有助于面部表情的體現,在顏色作用上,有“紅見忠義、黑見剛正、粉見奸邪”的說法,但主要還是在圖案變化上,顏色只起配合作用,以突出圖案的鮮明感,增強其藝術效果。以紅為主的歪臉、爛臉圖案,就不一定表現忠勇的人物。
桂劇還有一些特殊的臉譜。如蠟黃臉,僅限于《田氏劈棺》一劇專用。桂劇老生演員王盈秋扮演莊周時,不抹油彩,用一層極薄的湘紙濕潤后貼在臉上,再略勾以眉目,造成一種死后毫無血色的恐怖感。變臉,《三進碧游宮》的通天教主有三次變臉,即在同一戲里根據情節發展和人物情緒的變化,當場更換不同的臉譜。
在桂劇臉譜上近代較有成就和影響的代表人物有李冠榮、周蘭魁、蔣金亮、陽瑞龍、鄭清雄、龍民介等。李冠榮譜式吸取了中國畫的特點,講究“揉”法,使色彩與肉色自然結合,勾描細致,多用間色,特別注重圖案用筆的神韻,寫意傳神,別有神態。周蘭魁譜式講究強烈的圖案裝飾效果,用色對比強烈、明快,講究筆鋒,往往形簡而意達。蔣金亮譜式技巧上集前兩家之長,在構圖上比較嚴謹,注重人物氣質。如他的張飛臉譜,鳳眉豹眼,額上畫一紅桃,以示夸張、簡潔的手法表現了人物的勇猛忠直,粗中有細,魯莽而又可愛的形象。鄭清雄譜式的特點是粗獷豪放,他能夠勾描桂劇和祁劇同一角色的不同臉譜,并加以綜合,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反映了桂劇與湖南祁劇之間的歷史關系,這與他所在的全州縣地處湘桂交界有關。蘇飛麟是武小生,擅演粑粑臉的角色,對粑粑臉和旦腳開臉均有一定的成就。
桂劇角色分類
桂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凈行則分為凈、副凈、末凈;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龍套的下手,統稱為"雜"。各行當在表演上風格各異。
生行:穩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審》的閔爵,《楊袞教槍》的楊袞,《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
小生:瀟灑飄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則儒雅英武。如《黃鶴樓》的周瑜,《柴房別》的李旦,《槍傘》的蔣世隆 等。
旦行:或端莊華貴,或倩麗靈巧,佳者唱做兼備,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瘋》的桃花,《桂枝寫狀》的李桂枝,《斬三妖》的蘇妲己等。
凈行:雄渾威凜,剛武火爆。如《鴻門宴》的項羽,《蘆花蕩》的張飛,《司馬洗宮》的司馬師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詼諧而不油滑,輕松自然,恰到好處。如《化子罵相》的孫巧兒,《古董借妻》的張古董,《乙保寫狀》的何乙保等。桂劇無搖旦專行,搖旦腳色常由副凈、丑、夫等行演員兼演,表演重詼諧。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雜外,均有應工戲。如生,凡老生戲均能飾演;外主演掛白髯的老生戲;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戲;小為文小生,主演文戲;武為武小生,主演武戲。旦,凡旦行劇目都能飾演;占多演文戲;貼多演武戲;夫主演老旦戲。凈須文武皆能,但側重于唱功戲;副凈戲路類似京劇的架子花臉;末凈多飾演不掛髯口的花臉(粑粑臉)角色。(此類角色也可由武小生開臉飾演)丑、副丑原均為文丑,丑主演官衣、褶子戲,副丑主演袍裙、富貴衣戲,后吸收京劇表演,副丑逐步成為專工武戲的武丑。雜為雜角,多演家院、中軍一類角色。隨著清末"三小戲"的興盛,桂劇旦行又逐漸細分為正旦、閨門旦、背心旦等。
桂劇現行的行當體制仍以生、旦、凈、丑為主,在飾演現代劇中的角色時,則多打破行當界限,而以劇中人物性格為依據,由具備相應條件的演員飾演。
桂劇委婉動人唱腔
在小說《花橋榮記》里寫到桂。盒〗瘌P那出《回窯》把人的心都給唱了出來!是的,桂劇的唱功不是以高昂、亢亮、激越為特點,而是以圓潤甜美,秀麗委婉見長。有如緩緩浮云,潺潺流水,也似和風細雨,飄然而來,沁人心脾。
桂劇的聲腔音樂屬皮黃系統的板腔體,以彈腔為主體,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雜腔小調等。彈腔,分南路(二黃)和北路(西皮)兩大系,其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系。北路高亢雄壯,南路委婉低沉;陰皮略帶凄婉悱惻,背弓則長于表現悲壯凄慘的情緒。
桂劇的唱腔并不是開始就以秀麗婉轉見長,歐陽予倩改革桂劇之初,還評論桂劇腔調不如京調的宛轉變化,但覺得它比京調來得樸素一點,尤其是字句比較容易聽得出。他改革桂劇之后,在保持桂劇的音樂特色的同時,大膽地吸收兄弟劇種有益于桂劇的唱腔曲牌來豐富桂劇。再且,從二十年代以后,桂劇名角不斷涌現,桂劇的表演逐漸完善定型,其風格趨向于委婉細膩。
另外,桂劇是以桂林話來唱的,桂林方言發音比較平和,比如“飯”,普通話是第4聲,桂林話是第2聲,“宴”,普通話是第4聲,桂林話是第2聲,“各”,普通話是第4聲,桂林話是第2聲等等等等,用音樂行話講就是低了兩度,唱起來聲調尤其婉轉低回,抑揚有致。
拓展:木蘭詩的藝術特點
1、 刻畫“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藝術形象
《木蘭詩》是一首英雄的贊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蘭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著力歌頌了花木蘭英勇善戰的英雄氣概,不慕功名的高貴品質,熱愛家鄉的平民愿望。從木蘭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美德。木蘭原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平民女子,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兩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她這一行為是何等大膽,她拋棄兒女情長,越過重重關山,勇敢地來到前線,這與中國古代女子“繡花樓上,足不出戶”形成鮮明對比,她身經百戰,歷時十年,打敗敵人凱旋歸來,直到這時同伴才發現她是女郎,經過戰爭的磨練,從一個普通姑娘成為一個堅強無畏的將軍。但她功成不求賞賜,只愿回家與親人團聚,恢復她當年“當戶織”的勞動生活。文章通過木蘭織布時“唯聞女嘆息”的異乎尋常的情態描寫;通過“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的旅途思親的刻畫;通過還鄉后“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一系列行動,細膩而真實地揭示了木蘭豐富的內心世界?傊,文章塑造了一個聰明果敢、堅毅質樸、不貪功名、熱愛家鄉的巾幗英雄形象。
2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
這是《木蘭詩》有別于北朝時期其他樂府民歌的一大藝術特色!赌咎m詩》的前部分—— —木蘭決計從軍,匆忙備械,萬里行軍,十年征戰,是從不同的角度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譴責戰爭的罪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嘆息”中流露出人們的痛苦和無奈;“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年邁之人都不能幸免,寫出兵役負擔沉重的苦難現實;“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表達了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愿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戰爭的長期性、嚴酷性。木蘭從軍這部分,作者運用的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赌咎m詩》的后部分—— —還朝拒賞和回鄉團聚,寫出木蘭的愿望和理想—— —熱烈地渴求和平安寧的生活。這部分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讀完《木蘭詩》我們冷靜理智地想一想,木蘭,不是什么將門之后,未習武,未讀書,而是在家織布的尋常女子,在長期酷烈頻繁的戰亂中能活著回來,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跡;而她不僅活著回來,還建功立業,官封尚書,闔家團聚,在那“野死不葬鳥可食”、“尸喪狹谷口,白骨無人收”的慘痛現實里,這無疑是浪漫的夢,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義色彩。《木蘭詩》在塑造木蘭形象時,沒有沉溺于血與淚的現實不能自拔,而是擺脫了沉重現實的束縛,在地獄般黑暗的現實中燃燒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們看到希望。它不僅寫出現實生活是怎么樣的,而且給人一股清新的力量!赌咎m詩》寫出的理想,是那樣的明快、熱烈、溫馨。黑格爾說:“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木蘭詩》敢于對現實生活的材料,根據理念的感性來改造,不僅以個別顯現一般、以偶然展現必然、以現象揭示本質,還在描寫中融注優美的愛憎鮮明的感情,體現崇高的道德和審美的品質,從高尚的情懷里迸發出詩的光輝,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輝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寫對象,使本文脫穎而出!赌咎m詩》前部分寫現實,后部分寫理想,它不僅寫出了苦難,而且還寫出了希望,將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結合起來,表達了遭長期戰亂蹂躪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聲,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獨占鰲頭的重要原因之一。《木蘭詩》之所以被譽為“樂府雙壁”之一,也是因為《木蘭詩》不僅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而且還寫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僅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而且還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
3 、繁簡適宜、詳略得當,放出奇光異彩
《木蘭詩》可稱得上繁簡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時用繁,用墨如潑;有時用簡,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筆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繪之處。木蘭織布時心事重重,嘆息聲聲,幾經詢問,說出緣由:原來木蘭無心織布是因為可汗大規模征兵,征到了父親頭上,無法逃脫,父親年老體衰,木蘭沒有兄長,思慮再三,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此處描寫,極為詳盡,交代了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準備行裝時,木蘭連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購置戰馬鞍具。奔赴戰場時,辭別父母,途經黃河,到達目的地黑山頭,僅用了兩天時間,夸張地表現了木蘭出征的路線,行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反復運用“不聞…… ,但聞……”的句式,用荒涼的夜間環境烘托出木蘭離家思念親人,離鄉越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蘭辭官回家,親人團聚,恢復女兒裝,欣喜興奮的感情。這些內容,作者不厭其繁,精心描繪,細致入微,可謂是潑墨入水。
4 、反復運用對照,暗示其含蓄意義
對照是《木蘭詩》反復運用的藝術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澀,更不是為了晦澀,作者總是要運用象征、暗示、隱喻、反襯、寄托、提示、對照等,將作品深藏的意義揭示出來!赌咎m詩》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寫現實: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譴責戰爭;后部分寫理想:木蘭征戰凱旋歸來,回到家鄉,追求和平安寧的生活。前后兩部分相對照,用其“譴責戰爭,熱愛和平”這方面來理解文章的主旨。木蘭“出征前的嘆息,與還鄉時的歡欣”相對照,木蘭的愛憎思想就體現出來了。木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兩相對照,木蘭反對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顯露出來!澳咎m不用尚書郎”和“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相對照,勞動人民“渴求和平安寧的生活”與封建知識分子“萬里覓封侯”的理想,真是涇渭分明呀。
5 、互文手法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互文”也稱互文見義,是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的兩部分,看似無關,實則相互交錯,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題思想表達得更加深刻。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不幸戰死,有的勝利回來了,而不是“將軍經歷多次戰爭戰死沙場,壯士征戰十年回來了”。此類互文的句子在詩中還有許多,如,“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理云鬢”和“帖花黃”的動作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再如,“東市買駿馬…… 長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另外,全詩用口語寫成,生活氣息極濃,如,“唧唧”、“濺濺”、“啾啾”、“霍霍”這些擬聲詞的運用,樸素自然;“阿爺”、“阿姊”、“可汗”這些新詞,都是俗文學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暢等。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桂劇臉譜的特點藝術特色】相關文章:
彩墨畫的特點有哪些主要藝術特色06-14
滬劇的特點有什么特色05-31
京劇的藝術特點08-08
秦腔的藝術特點08-29
中國舞的藝術特色08-08
工筆花鳥特點有哪些特色02-20
漢劇有哪些特色-關于漢劇的藝術特色07-28
插花藝術的底蘊與特點10-15
淮劇有哪些藝術特色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