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滬劇的特點有什么特色
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滬劇的特點有什么特色,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滬劇的特點
滬劇唱腔音樂來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廣采博取,逐漸形成了其豐富多彩的曲調以及獨特的風格。它既擅于敘事,也長于抒情。
為了適應劇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時巧妙地運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變化其節奏、節拍、調式與伴奏過門等,從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調主要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大類: 板腔體唱腔包括以長腔長板為主的一些板式變化體唱腔,輔以〔迂回〕、〔三送〕、〔懶畫眉〕等短曲和〔夜夜游〕、〔寄生草〕、〔久聞調〕、〔四大景〕、〔紫竹調〕、〔月月紅〕等江南民間小調。 長腔長板包括一系列不同速度的板式,因其代表了滬劇的風格,應用廣泛,所以一般稱為“基本調”。
在其演變形成的過程中已男女分腔,采用同調異腔方式。女腔為商調式,男腔為羽調式。 另一類板式唱腔,是在滬劇發展早期即吸收“蘇灘”的太平調、快板、流水等唱腔的音調、節奏,與滬劇曲調結合衍變形成的。 曲牌體唱腔,多數是明清俗曲、民間說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另有從其它劇種吸收的曲牌,也包括山歌和其它雜曲。如[夜夜游]、[寄生草]、[四季相思]等。在傳統戲中,多數情況下只應景應時作插曲性質的運用,有的只在翻牌點唱或電臺廣播中演唱。
滬劇的伴奏樂器,從對子戲時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鑼,到40年代時較大的滬劇團已使用五至七、八件樂器伴奏。以竹筒二胡為主(俗稱“申胡”),輔以琵琶、揚琴、三弦、笛、簫等,屬于江南絲竹類型配備,也采用支聲復調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數廣東樂器,使一些江南絲竹樂及廣東樂曲的音調融入唱腔過門中。
滬劇的表演藝術,沒有那種配合虛擬夸張的程式動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種鑼鼓點子的運用,打擊樂很簡單,并有在靜場及某些情節中奏一段民間樂曲作為氣氛音樂的做法。建國后,有的劇團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的弦樂、木管樂(有時還有銅管),組成中西混合樂隊;有的還設置電聲樂器,應用復調、和聲以管弦樂技法配器,向新歌劇及電影音樂借鑒,戲劇配樂和劇情緊密配合。與此同時,發展了前奏曲、幕間曲及貫穿全劇的主題音樂的運用
滬劇的經典劇目
楊乃武與小白菜
又名《楊乃武》、《余杭奇案》。劇情簡介:余杭縣知縣劉錫彤之子劉子和,仗勢奸污了因貌美而號稱“小白菜”的民婦畢秀姑,并趁其丈夫葛小大患病之際,下毒謀害,以圖長期霸占畢氏。案發后,劉家父子與師爺錢某合謀誘騙畢氏,嫁禍于曾與畢氏有情的楊乃武。楊雖經抗辯,卻在酷刑下屈打成招。眾鄉紳不服,聯名上告,浙江巡撫受賄枉斷,楊胞姐淑英入監取得乃武親筆訴狀,冒死進京滾釘板告狀。適逢官場內訌,清廷才命刑部重審。畢氏受騙不肯吐實,刑部置密室讓臨刑前的楊、畢相會,竊聽得二人互訴衷情,方使案情大白,三載冤獄得以昭雪。民國16年(1927年)施家班據文明戲改成幕表的連臺本戲,首演于虹口新市場,施春軒演楊乃武。1950年10月,中藝滬劇團以嚴雪亭的彈詞為藍本,趙燕士、張智行、張幸之改編,莫凱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首演于中央大戲院。1956年9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以“中藝”本為基礎重新改編,編劇樹人、宗華、幸之,導演莫凱、邵濱孫、楊觀復,作曲馬駿之、萬智卿,舞美設計姜云峰。主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人滬”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6年收入《全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1988年及1991年上海滬劇院攜此劇赴香港演出,茅善玉、徐俊、孫徐春等主演。1956年,努力滬劇團演出此劇,編劇王峰,劇情無官場內訌情節。此本后由北京市曲劇團改編演出,魏喜奎主演,拍攝成戲曲藝術片。1957年,勤藝滬劇團也演出此劇,改編整理金人,導演商周。
啼笑因緣
劇情簡介:民國初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平,青年學生樊家樹來北來求學,在天橋結識賣藝的關壽峰、關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鳳喜。樊不愿與表兄介紹的交際花何麗娜交往,卻傾心于沈鳳喜,并幫她擺脫了賣唱生涯。樊、沈之戀為表兄陶伯和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為由,促樊南歸。樊、沈車站惜別,被軍閥劉將軍見,遂以約請唱堂會為名迫沈去劉府,沈在劉將軍淫威之下淪為小妾。一月后,樊返平,由進入將軍府明為丫環、暗中保護鳳喜的關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農壇相會,沈隱痛難言,以重金酬樊,以報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不義。沈羞愧中歸還定情飾物,痛哭而去。樊、沈相會被劉將軍知悉,盛怒之下,鞭打鳳喜,鳳喜深受刺激,當即精神失常。劉將軍又見關秀姑貌美,強欲占有。關秀姑用計騙劉將軍去西山成婚,會同關壽峰將劉刺死。初由宋掌輕根據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成幕表,由石根福、石筱英所組的“福英社”,于民國19年(1930年)5月21日首演于中南劇場。后由石筱英、衛鳴歧、邵濱孫、筱愛琴組成的中藝劇團于民國37年重演于東方劇場。筱文濱領導的文濱劇團,也于民國29年1月1日由范青鳳改成幕表演于大中華劇場。在三四十年代經常為各班社演出于江蘇、浙江、上海各城鎮,為申曲時期較有影響的劇目之一。1961年由何俊改編成劇本,由長江滬劇團首演。1969年何俊重新整理,由徐匯滬劇團演出。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滬劇院一團演出,沈鳳喜、何麗娜兩角由馬莉莉一人飾演,陸敬業飾樊家樹,韓玉敏飾沈母。何俊幾次改本均無“刺劉”結尾。
十不許
劇情簡介:一對年輕情人,男的外出經商,音訊全無,待返回后再相會時,女的責怪男的不應忘恩負義,在外樂而忘返。男的乃告知在外經商賠本,流離失所,漂泊碼頭,有家難歸之苦。女的不信,男的即將所到之處的詳情述說,女的聽后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個不許”要男的承諾:不許他外出游碼頭;不許他走夜路與別的女子鬧私情;不許他練拳頭,以免失手傷人;不許他去偷尼姑;不許他吹簫,多吹要傷身;不許他上茶樓,以免交上壞朋友;不許他另娶別的女子為妻等。男的全部允諾,兩人重歸于好。此劇也可單列折子戲,如《游碼頭》、《練拳頭》(又名《疊沙頭》)、《水晶宮》、《上西樓》等數折,其中尤以《游碼頭》更具特色。
小分理
又名《小分離》。劇情簡介:青年書生與富家女有私,約期相會。但三次約會,書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約在八月中秋,女準備了豐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見書生到來,無奈只得請父母同飲賞月,此時,該書生前來踐約,見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翌日晚上,書生爬過女家圍墻欲去責問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臥病不起。病愈,書生再去看望,女的責怪書生不該四次失約,書生說明前三次原因,亦責女不該在第四次戲弄他,經解釋,雙方誤會冰釋,重歸于好。該劇語言比較典雅,常為其他戲種移用,故為滬劇對子戲演唱時期較為典型的劇目之一,常演不衰。解放后,“愛華”與“勤藝”等劇團曾整理演出過。
女看燈
原名《嫂告》,是灘簧時期女角演唱的劇目之一。劇情簡介:姑嫂二人,姑以欲知男女私情之事向其嫂探詢,嫂乃告之。其中嫂唱的賦子板,一口氣要連唱一百多句,板式要求口齒清楚,越唱越快,一氣呵成,頗具功力。早年較著名的女演員如筱月珍、張麗君、凌愛珍及后來汪秀英等均擅唱此劇。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整理。整理者文牧將其內容改為“拾包”“尋包”“戲嫂”“逼嫂”“嫂告”等情節。主要保留了賦子板一段。導演王興仁結合傳統表演增加了舞蹈身段。由向佩玲、許幗華分飾姑嫂,參加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獲導演獎及青年演員獎。劇本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8年上海滬劇院參加香港’88中國地方戲曲展時,由學館畢業的王惠均、倪幸佳扮演。
滬劇的角色行當
滬劇不用時期角色行當各有不同。
對子戲時期,戲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
此時,角色的動作也很簡單,角色跑圓場及穿插行走,稱為“串鏈條”、“如意頭”等。動作則稱為“手面”、“掠發勢”、“撥鞋勢”及繡花、搖船、推磨等小步以示上樓,以扇搭肩作挑擔等虛擬動作,還沒有形成武功表演技巧。
同場戲時期,原先上手(男角)在不同劇目中演唱各種角色,后來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別。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場小生、風流小生;丑又稱撮角、觸角。表演上生行舉止穩重,談吐文雅;丑角則動作夸張、油腔滑調。旦角總稱頭笄,又名包頭,分正場包頭、娘娘包頭、花包頭、老包頭、邋遢包頭等。雖然分工有所細致,但由于本灘班社演員較少,所演角色大多串扮,演小生的藝人戴上胡子,就成為老生,旦角換個包頭,小姐就變成了娘娘。表演上,動作極為簡單,跑圓場及穿插行走,稱為“串鏈條”、“如意頭”,手面有“掠發勢”、“拔鞋勢”,此外有繡花、搖船、推磨、挑擔等虛擬動作。
滬劇早期由男角扮演“女口”(下手)時,作女性頭飾,稱“扎頭髻”(一作“扎頭肩”),模仿女性舉止體態,在發聲上也模擬女聲,由此有旦行的稱謂。原先,上手(男口)在不同劇目中演唱各種角色。后來有了“先陽”(生行)、“觸角”(丑行)的分野。生行舉止穩重,談吐斯文;觸角則舉動夸張,腔調油滑。這種具有生、旦、丑行當雛形的不同性格色彩的表演,未發展為成熟的角色行當,后向文明戲、話劇的表演方法發展,而唱、做、念均未形成行當,演唱都用真聲。
歷史淵源
滬劇是上海地方戲曲劇種。清嘉慶年間,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農村有山歌,又稱東鄉調。以后出現灘簧,又稱花鼓戲。到同治光緒年間,表演演員有上、下手,成為自奏自唱“對子戲”。
同治七年(1881年),遭江蘇巡撫嚴禁。
光緒五年,灘簧藝人許阿方等在上海各縣鄉鎮上海縣城新北門、十六鋪一帶賣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許阿方、莊羽生等8人在公共租界升平茶樓登臺坐唱演出。灘簧有別于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等,稱本地灘簧,簡稱本灘或申灘。
1914年,演員施蘭亭、邵文濱、丁少蘭等發起組織振興集,將本灘易名為申曲。
1915年后,申曲進入游樂場演出。
1918年起,施蘭亭等率班巡回演出于天津、北京、武漢等地,擴大申曲影響。
1925年,文明戲演員范志良等轉人申曲班子,導入文明戲劇目,演出實行幕表制。編排反映上海現實生活的《離婚怨》,開創申曲演時裝戲的先例。
1930年初,又演出大量取材于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的時裝戲《黃慧如與陸根榮》等。
1934年11月,上海申曲歌劇研究會成立。
1937年上海淪陷后。申曲演出一時繁榮,觀眾驟增。不久,文月社改為文濱劇團,各商業電臺競相邀滬劇班社播唱特別節目,上海街頭巷尾終日有申曲播唱。
1941年1月9日,上海滬劇社成立,在演出廣告上標明“過去的本灘叫做申曲,今天的申曲改稱滬劇”,首次為“滬劇”劇種定名。同時,根據美國電影《魂斷藍橋》改編成同名滬劇,演出用固定劇本,舞臺軟景改為立體布景,化妝改水粉為油彩,用燈光效果。此后各個劇團相繼效仿。演出的新劇,有《秋海棠》《啼笑因緣》等。
20世紀40年代初,《賢慧媳婦》《恨海難填》《閻瑞生》拍攝成滬劇電影。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初,全市有13家滬劇團。8月,滬劇界幾乎所有主要演員參加演出《白毛女》,舉辦3屆戲曲研究班和2屆春節演唱競賽。
1952年,上海滬劇團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新創作劇目《羅漢錢》,獲劇本獎。
1953年2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成立。1953年,各劇團進行“民主改革”,上海滬劇團改制為由國家主辦的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各民辦滬劇團改集體所有制。創作演出《星星之火》《為奴隸的母親》《蘆蕩火種》《雞毛飛上天》《紅燈記》等現代劇,整理《女看燈》《庵堂相會》等一批傳統劇目,新編改編清裝歷史劇《陳化成》等。后《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拍成電影。
20世紀60年代,上海市有上海人民滬劇團、藝華、愛華、長江、努力、勤藝等6家滬劇團。
1981~1995年,創作演出《一個明星的遭遇》等新劇目。
1982~1991年,連續10年每逢春節前下鄉聯合“回娘家”慰問演出。
1987年11月,一批年逾花甲的知名演員,聯袂演出《陸雅臣賣娘子》,時稱“千歲老人演百年老戲”。
1987~1995年舉辦14場老中青演員和個人演唱專場。
1990年10月,上海滬劇院“六代同堂”會串暨部分優秀劇目展演月首演。
1991年2月,第十次滬劇界“回娘家”到青浦縣演出。9月,上海滬劇院吸收由上海市戲曲學校38名滬劇畢業生組成青年演出隊。
1994年,長寧滬劇團新編《情深緣淺》演出300場。
【滬劇的特點有什么特色】相關文章:
滬劇藝術有哪些特色07-27
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08-04
工筆花鳥特點有哪些特色02-20
桑樹的特點有什么作用09-26
虎鯨的體型特點有什么11-03
盆景的特點有什么特征05-30
梅樹的特點有什么作用12-14
海桐花的特點有什么特征05-15
好斗的人有什么特點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