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唱法的特點有哪些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越劇唱法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越劇唱法的特點有哪些1
戚派:
戚派由戚雅仙創立。戚派的特點是感情真摯濃厚,曲調樸實,花腔不多,但組織嚴密,節奏鮮明,音型簡練并經變化反復出現,形成給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王派:
王派由王文娟創立。她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王文娟博采眾長,追求創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暢、平易質樸、情意真切的風格。
徐派:
徐派又徐玉蘭創立。她吸收了紹劇粗獷悲壯的特點,京劇剛健、堅實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劇早期小生唱腔中樸實、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華彩俊逸,灑脫流暢,奔放高亢,感情熾熱,曲調大起大落,跌宕明顯的特點。
尹派:
尹派又尹桂芳創立。她的表演樸實而不呆板,聰穎但不輕佻,瀟灑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別有風味。尹派的特點深沉雋永,纏綿柔和。
張派:
張派由張云霞創立。其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曲調細膩婉轉,深情意濃;音色柔和甜潤,韻味足。
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創立。在越劇唱腔藝術發展史上,袁雪芬是個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她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創造了[尺調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基礎上發展并豐富起來的。袁雪芬創立的“袁派”對越劇旦角唱腔的發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袁派唱腔的風格是質樸平易,委婉細膩,深沉含蓄,韻味醇厚。
畢派:
畢派由畢春芳創立。畢春芳擅長演喜劇,她發聲清脆且富有彈性,音域較寬,善于唱法的變化來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華,袁派的表演技巧,融匯貫通自成一格。
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創立。范瑞娟戲路較寬,她的嗓音實、聲宏亮、中氣足、音域寬、演唱追求剛勁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創始人之一。范派的特點是樸素大方,咬字堅實,旋律起伏多變,帶男性氣質,陽剛之美。
傅派:
傅派由傅全香創立。其主要特點是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劇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
金派:
金派由金采鳳創立。金采鳳師承袁雪芬,并吸收施銀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華,高雅得體。她擅演大家閨秀,唱腔婉轉回蕩,吐字清晰,運氣自然、富于韻味。
陸派:
陸派由陸錦花創立。她擅長扮演儒生、窮生、巾生。他的演唱不尚華麗、不喜雕琢、樸實清麗、自然流暢。
呂派:
呂派由呂瑞英創立。她的`唱腔在質樸細膩、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礎上,增加了其絢麗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樂感強,有越劇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譽。
越劇的流派藝術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47-48] 然而,唱腔雖然重要,流派卻并非僅指唱腔,更包含舞臺表演藝術等多重內容。通常同一劇目不同流派演繹會有不同風采。
發展基礎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即“尺調腔”和“弦下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發展并豐富起來的。后來這兩種曲調成為越劇的主腔,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越劇流派
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云霞派、呂瑞英派、金采風派、張桂鳳派。 曾得到專業人士地區性推派的則有:竺水招派、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
相關內容詳見:越劇流派詞條
越劇的名人
(小歌班)四大名旦 衛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費翠棠
(小歌班)四大名生 王永春、張云標、張志帆、支維永
(小歌班)四大小丑 馬阿順、張瑞豐、金瑞苗、謝紫云
(小歌班)四大老生 馬潮水、婁天紅、童正初、金曉邦
(早期女子越劇)三花一娟一桂 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
(早期女子越劇)四大名生 屠杏花(文學小生)、李艷芳、竺素娥、魏素云
(早期女子越劇)越中三絕 李艷芳、趙瑞花、姚月明
(早期女子越劇)越劇皇后 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袁雪芬
(早期女子越劇)越劇皇帝 竺素娥(活武松、越劇蓋叫天)、尹桂芳 、徐玉蘭
越劇十姐妹 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
四大老生 張桂鳳、徐天紅、商芳臣、吳小樓
浙江越劇五大小生(浙江五大小生)陳佩卿(浙江陳派創始人)、金寶花、陳書君(越劇第一官生)、尉少秋、王少樓(浙南小范瑞娟)
浙江越劇新十姐妹(1998年評選) 陳藝、俞文娟、陳曉紅、黃美菊、楊慧月、舒錦霞、王杭娟、陳雪萍、朱曉平、趙海英
臺灣地區的越劇皇后與越劇皇帝 吳燕麗與朱鳳卿
新越劇十姐妹(越女爭鋒金獎) 張琳、吳群、楊婷娜、李霄雯、王清、盛舒揚、李璐彥、陳麗宇、章益清、董鑒鴻注:以上各稱謂為不同時期戲迷及報刊對演員的稱呼,彼此之間并無聯系。
包括越劇流派創始人在內,全國各地的越劇名人據《中國越劇大典》記載,有708位之多。正是他們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越劇有了今天的地位與成就。
具體名單請進入詞條《中國越劇大典》查閱《名人卷》。
越劇唱法的特點有哪些2
越劇唱腔在近百年的過程中,有著很多不同的唱腔辦法,逐步也就構成了比擬系統的派別唱腔。越劇派別唱腔構成于五十年代,大局部劇目是較切近生活的反對封建制度、主意婚姻自在的家庭戲,尤其越劇的扮演和唱腔,表示這類題材內容的戲(例如:梁祝、西廂等)恰是揚其所長。
然而構成的一切越劇派別唱腔實質上都渲泄受壓榨的怨苦,揭穿了舊中國的黑暗,表達了新中國人們群眾的心聲。
跟著越劇唱腔的不時開展,接踵呈現了袁、傅、戚、尹、范、徐、王等派別唱腔。越劇不只在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沿海地域生根、開花,同時還擴大到湖北、江西、四川、北京、以致新疆等地域。種種派別唱腔有著種種特色。
袁派唱腔開創“南調”,它接收了紹劇二凡的伴奏情勢,男班時代的節奏情勢(疊句)、灘簧、杭劇的說唱情勢(前四、后三中連接過門)等等。
徐派唱腔則在承繼越劇前期男班唱腔的根底上,溶化了京劇、紹劇、杭劇等兄弟劇種的唱法,構成本人的獨到特性;戚派唱腔擁有深厚、抒懷、婉轉、如泣如訴、最宜扮演悲劇中的人物性情。
傅派唱腔是虛實嗓音適用的,崎嶇變化幅度較大,擁有精美、亮麗的特征和效;王派唱腔不只吐字明晰、精美,并且她的嵊州鄉音味很濃重,有必定的處所風味。固然另有呂派、金派、尹派等等,這些都擁有共同的特色:婉轉動聽,但也是各具特征的,各有所長。
【越劇唱法的特點有哪些】相關文章:
越劇尹派的特點有什么劇目11-18
越劇的特點藝術基本特色02-24
化學有哪些特點09-02
散文的特點有哪些07-11
嶺南的氣候特點有哪些03-18
樟樹的特點及作用有哪些02-18
棗樹的特點有哪些品種11-21
插畫的特點有哪些特征09-05
青銅的特點有哪些特征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