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的特點劇目藝術特色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俗稱“二黃”,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戲劇,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漢劇的特點劇目藝術特色,希望能幫到大家!
漢劇的特點
漢劇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陜西、四川部分地區。清代中葉形成于湖北境內,發展成為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清末民初,成立了專科班,培養出余洪元、吳天保、董瑤玠等一批名角,漢劇隨之興盛。抗日戰爭爆發后,漢劇藝人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成立了漢劇流動演出隊。1962年建立了武漢漢劇院,主要演員有陳伯華等。
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兼有歌腔、昆曲、雜腔、小調等曲調。高亢激越,爽朗流暢。在漢劇中,鑼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樣,分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馬鑼,節奏感強,氣氛強烈。腳色行當分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凈、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末腳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勝;旦行唱腔絢麗多彩,以聲傳情,聲情并茂。
漢劇的傳統劇目
漢劇傳統劇目有660余個,多是歷史演義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英雄志》、《祭風臺》、《李密投唐》等,以《宇宙鋒》等劇的演出最為人稱賞。漢劇還有很多雜腔小調和豐富的曲牌。專唱曲牌的劇目有《大賜福》、《草場會》、《五才子》等。
抗日戰爭爆發后,漢劇藝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在郭沫若、田漢、洪深等人的領導下,組織了十個漢劇流動宣傳隊,由傅心一、吳天保、周天棟等率領,分赴川、湘、鄂西等大后方演出。在重慶、成都一帶演出了《淝水之戰》、《江漢漁歌》、《文天祥》、《岳飛》等劇目,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傅心一還在重慶北碚開辦漢劇訓練班,學生畢業后組成"五一漢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回鄂后改名為黃石市漢劇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漢劇再一次獲得蓬勃發展的機遇。全省相繼成立了二十多個漢劇團。1962年武漢市成立了武漢漢劇院,由陳伯華任院長,吳天保、胡桂林、李羅克任副院長,承擔起研究和革新漢劇的重任。1958年湖北省戲曲研究所舉辦了漢劇演員進修班,湖北省和武漢市戲曲學校分別開辦了漢劇科,集中各行的優秀師資,培養出一批漢劇人才。 一批經過加工整理的傳統劇目,如《宇宙鋒》、《二度梅》、《斷橋》、《興漢圖》、《水擒龐德》、《斬竇娥》、《急子回國》、《詳狀審陶》等曾在全國和湖北省歷屆戲曲會演中獲獎或受到好評。其中,《宇宙鋒》于1954年由東北電影制片廠攝制成黑白影片;《二度梅》于1959年由武漢電影制片廠拍成黑白影片;新編歷史劇《闖王旗》于1978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彩色影片;移植劇目《借牛》于1966年被珠江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影片;《審陶大》、《磐河橋》、《掃雪打碗》等劇被拍成資料片。
漢劇的發展歷史
漢調二簧最初的發祥地為紫陽蒿坪河一帶。最早的班社活動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1737)。1958年,據老藝人馮仁才、邱盛茂口述,蒿坪河東門寺的樂樓(戲臺)上曾有“乾隆二年八月乾勝班在此破臺”的.題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蒿坪河藝人楊履泰(楊家家譜),曾于乾隆末期至嘉慶年間領泰豐班在蒿坪河一帶演出,享名一時。嘉慶至道光年間,楊履泰與其子楊金年繼續領班演唱,并于西鄉沙河壩、屈家河,首次創辦了漢調二簧科班,收徒六十余人,為二簧培養出“鴻”、“來”兩輩藝人。“來”字輩最杰出的藝人為查來松和屈來壽,“鴻”字輩最杰出的藝人為賀鴻生。兩輩藝人分散于安康、漢中、商洛、關中及四川等地領班演出,并不斷在各地舉辦科班,教授學徒,遂使漢調二簧在各地得以傳播和發展。在其流行過程中,因受各地語言、民歌、地方戲曲的影響,相繼形成了漢中、安康、關中、商鎮四路二簧,清末民初出現了班社林立,藝人輩出的興盛局面。
漢劇屬皮簧腔系,早期稱"楚腔"、"楚調",以后又稱"漢調"、"漢戲",俗稱"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黃三越調"的諺語,在鄂東又有"一清二彈"之說,稱漢劇為"亂彈"或"彈戲"。文獻記載中曾有"湖廣調"、"黃腔"、"皮簧"等稱謂。辛亥革命前仍稱"漢調",從民國初年起開始改稱"漢劇"。其主要聲腔為西皮、二簧,在地方劇種中開創皮、簧合奏之先河,從而形成皮簧聲腔系統。漢劇流行于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和漢水流域及其鄰近的、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二簧興起于長江中下游,系由安徽安慶徽班二黃發展而來。傳入湖北的四平腔吹腔,經湖北藝人加工發展而成。西皮是由傳入鄂西北襄陽一帶的山陜梆子演變而來。漢劇前身為楚調。清朝中葉一些文獻對此曾有記載。如乾隆五十年(1785)吳太初所著《燕蘭小普》中記有:名伶時瑤卿"愛歌楚調一番新"。楚伶王湘云擅長《賣餑餑》,唱荊江秧歌、沙湖綿(沔)陽小曲。清范鍇在其《漢口叢談》中也曾記載:漢口楚調著名演員李翠官、隸榮慶部,擅長《貴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
漢調西皮、二簧合流并用,乃經過長期逐漸融合過程。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印的葉調元所著《漢口竹枝詞》中對這一融合曾有記載:"曲中反調最凄涼,急是西皮緩二黃,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須圓亮氣須長。""漢口向有十余班,今止三部。"上述描寫的是葉調元于道光十三年重游漢口時的見聞。書中還記述了前輩演員與當時演員在藝術上的繼承關系,說"小金當日姓名香,喉似笙簫舌似簧。二十年來誰嗣響,風流不墜是胡郎。"從他的記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嘉慶末年,在漢口就有十余個唱漢調的戲班,他們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既有正調,又有反調,已經是一個聲腔完備的劇種。故漢調與皮簧在湖北的合流時間,應為嘉慶年間。清嘉慶、道光年間已有湖北漢調藝人米應先、余三勝、王洪貴、李六等先后赴京,搭春臺、和春等徽班,以中州韻湖廣音演唱皮簧,出現了"班曰徽班、調曰漢調"的局面。根據在湖北發現的漢調藝人米應先、余三勝等人的家譜等史料,證明當時北京的徽班,有的就曾以漢調藝人為骨干。米應先(1780-1832)就曾以演《戰長沙》中關羽而名譽京師。余三聲(1802-1866),道光初年入京,曾掌管當時享譽京城的"四大徽班"之一的春臺班多年。春臺班當時亦以漢調演員為臺柱,以漢調皮黃為主要唱腔而蜚聲梨園。
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各城鎮經濟繁榮,商旅云集,會館廟宇林立,戲樓遍布,漢調戲班、科班亦隨之興起,為漢調的興盛和發展提供了條件。漢劇在湖北的發展史上曾依流行區域而劃分為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 襄河路子以襄陽、樊城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鐘祥等地,以洪興班最著名。襄樊又是"襄陽調"即西皮腔的興發之地;府河路子以安陸為中心,流行于隨縣、棗陽以南、黃陂、孝感以北各城鎮,以安陸桂林班最為著名;荊河路子以荊州、沙市為中心,流行于長江流域的荊河一線的宜昌、枝江、公安、石首、監利等地;漢河路子分為上下兩路。上路以漢口為中心,下路以黃岡、大冶為中心,流行于鄂城、浠水、蘄春、陽新、通山一帶。
清咸豐以后,受戰亂影響,漢調曾一度衰落。同治、光緒年間漢口被辟為商埠后,漢調各路名演員、名教師又重新聚集于此,并舉辦了天(老天字科)、雙、喜三屆科班,培養出一批后來享譽劇壇的漢調著名演員,如一末任天全、五丑汪天中、六外陳旺喜、七小黃雙喜、八貼羅金喜、陶四喜、十雜王洪喜等。辛亥革命后,又有陳國新、張鑒堂等在"春滿茶園"先后開辦了天(小天字科)、春、長字三屆科班,培養出吳天保、周天棟、鄭天龍等一批優秀演員。這時期,漢劇又迎來了一個新的興盛時期,漢劇藝人數量大為增加。余洪元、傅心一、陳國新等此時曾組織漢劇公會,登記會員最多時曾達七千人,而且一些流動班社的藝人尚未包括在內。到大革命時期,漢劇又突破陳規,吸收女藝人參加演出,并舉辦訓幼女學社(又名新化女科班),培養出以新化釵(即陳伯華)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女演員。這一時期,漢劇在武漢再次出現了繁榮景象。漢劇藝人廣泛與各劇種,特別是向京劇學習交流,使漢劇表演藝術得到了改進和發展。
拓展閱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上,漢劇為京劇的形成作出過特殊的貢獻,對川劇、滇劇、桂劇、湘劇、粵劇、贛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是研究戲曲板腔體系、戲曲音樂結構演變的重要史料和進行藝術創新的資源。[9]
傳承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漢劇曾一度蓬勃發展,但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地漢劇團急劇減少,至今湖北省境內僅存兩個專業漢劇院團,許多劇目和傳統技藝正隨著老藝人的謝世而失傳,漢劇的整體狀態與前景不容樂觀,急需加以搶救和保護。[1][3]
傳承人物
陳伯華,女,1919年03月24日出生。2008年2月15日,陳伯華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武漢市申報。項目名稱:漢劇。
胡和顏,女,1947年11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胡和顏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武漢市申報。項目名稱:漢劇。
程彩萍,女,1944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程彩萍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武漢市申報。項目名稱:漢劇。
程良美,男,1941年7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程良美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武漢市申報。項目名稱:漢劇。
姚長生,男,1948年2月出生。2017年12月28日,姚長生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武漢市申報。項目名稱:漢劇。[3]
保護措施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區委、區政府從2002年起實施了漢劇劇種保護工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重點解決了影響漢劇發展的。場子、苗子、票子、路子、班子”等問題。通過劇種保護工程的實施,漢劇在安康失傳的危險已不復存在,安康漢劇團發展勢頭良好,藝術生產和演出實現了正常化,重新占領了城鄉文藝演出市場,成為漢濱區乃至全市發展文藝事業的中堅力量。[1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武漢漢劇院獲得“漢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1]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3月24日至4月24日,武漢舉辦紀念陳伯華大師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暨首屆中國武漢漢劇藝術節。[12]
2018年11月21日晚,數百名德國觀眾冒著紛紛揚揚的雪花,走進柏林海軍上將劇場,觀賞了一場由武漢漢劇院帶來的中國傳統戲劇漢劇演出。[13]
2018年8月21日,大型原創漢劇《優孟衣冠》在安徽大劇院首演,拉開了全國巡演序幕,陸續在安徽、江西、湖南、廣州、武漢等地開展十場演出。[14]
榮譽表彰
2018年年初,大型原創漢劇《優孟衣冠》經過層層篩選,從全國申報的上萬部劇目中脫穎而出,正式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立項名單》,被納入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14]
2018年11月28日,武漢理工大學的漢劇項目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漢劇的特點劇目藝術特色】相關文章:
顧愷之的繪畫特點藝術特色01-25
越劇的特點藝術基本特色02-24
桂劇臉譜的特點藝術特色12-07
桂劇的特點起源藝術特色12-07
越劇尹派的特點有什么劇目11-18
彩墨畫的特點有哪些主要藝術特色11-24
京劇的特點有哪些特色01-27
煲仔飯的特點有什么特色12-11
滬劇的特點有什么特色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