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的形象分析1000字
一、《三國演義》中趙云主要戰事
《三國演義》中趙云第一次出現時,是個相貌堂堂的少年,在文丑手下救了公孫瓚,然后又助公孫瓚打袁紹,并由此認識劉備。從此“常山趙云”的名號便不斷出現,并且是以一種正直、英勇的姿態出現。《三國演義》中許多場面都是趙子龍與來將比武,作者總是輕描淡寫的一句帶過,“手起一槍,來人便落于馬下”,這是寫趙子龍迎戰的典型,趙子龍將對方一槍刺死是毫無懸念的。大部分敵軍見趙子龍如此威武勇猛,大都心生畏懼,不敢上前。趙子龍在兵中挺槍驟馬,如入無人之境,充分顯示了他的膽識過人且武藝高超。
《三國演義》中曾兩次救猶主,我認為《三國演義》中最能讓人記住趙云這個人的,要算是趙云單槍匹馬救幼主那一回了,趙云的勇猛原本就讓人心生畏懼的,而此處,他獨自救主,更加凸顯了他的英雄形象,讓人記憶深刻。趙子龍為救幼主,不顧一切,面對曹軍的多員猛將,絲毫沒有退縮之意。就連曹操都對劉備的這名猛將贊嘆不已,不忍心殺之。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當然,這里并沒有將趙云神化,那句“翼德援我”就充分證明趙云不是希臘神話里的那種神人,他也有血肉之軀,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真實。在漢水一戰中,救出黃忠和張著,趙子龍所到之處,敵方軍士見到“常山趙云”的旗號,皆四處逃竄,是何等的英雄氣概,讓人回想起當日長阪之戰的威風。劉備后來也稱“子龍渾身是膽”。
《三國演義》趙子龍力斬五將,五將是韓德與其四子,韓瑛、韓瑤、韓瓊和韓琪,韓德是西涼大將,善使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其四子也是精通武藝。當時的趙云已經是古稀之年,可是七十高齡的趙云仍然在馬上馳騁,勇猛過人,還力斬五將,不得不叫人佩服。與敵方正直壯年的五位大將相對陣,趙云非但不畏懼,反而有種斗志。但正如程武所言,趙云有勇古稀無謀,即使歷經百戰年已古稀,卻還是有點莽撞,中了埋伏。好在張苞、關興等人及時趕到,才得救。
當然趙云也是不敗的神話,他并非從未打過敗仗,而是與其的勝仗相比,那不足一提。這在三國這個人才濟濟,戰亂頻繁的時代是十分了不起的。《三國演義》中不斷出現的一個畫面就是趙云面對敵人的亂箭,以槍撥箭。這里的“以槍撥箭”總是寫得很輕巧,讓人覺得并不驚險,然而卻足以看出趙云的武藝高強,毫無畏懼。
但如果只說趙子龍只是勇猛,而忽視了他的才智就大錯特錯了。在趙子龍計取桂陽一戰中,就能看出趙子龍并非莽夫,他識破趙范奸計,取得桂陽,這就充分證明了趙子龍的聰明才智了。在劉備與孫尚香結婚一回,諸葛亮用錦囊妙計救劉備,而趙云在其中的聰明才智也不可小覷。比如趙云故意讓孫夫人聽到荊州告急的消息,一而再的說,是讓孫夫人助劉備逃離。諸葛亮作為編劇,他編輯了這出戲,而趙云則作為現場的執行導演,一手策劃了這部完美的戲劇。還有,在第三十五回中,趙云發現劉備不見了,他不與蔡瑁爭執,也沒有回去,而是耐心尋找劉備。清代毛宗崗就這一回將關羽、張飛兩人有可能的行為與趙云的對比,突出趙子龍的忠勇與精細。
二、蜀漢“五虎將”中的趙云
在《三國演義》中“五虎將”的排行是“關張趙馬黃”,即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人。關于“五虎將”,只要認真辨識一下,便可以知道這并非是官銜,而是一種美稱而已,一種榮譽性的稱號。
從史書可知,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前三人皆假節鉞;趙云則任翊軍將軍,位階略低,但去世后卻見謚順平侯,實屬殊榮。“五虎將”作為劉備一個強有力的軍事集團,他們有三個條件,第一,他們都很勇敢、武藝超群、勇猛善戰。從這一點看,“五虎將”無一不是身強馬壯的,萬夫不當之人。趙云的威猛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長坂
坡單騎救主中可見一般,還有趙云七十高齡時,還力斬魏軍五將。第二,是這五人的赤膽忠心,極力維護蜀漢的政權。趙云在《三國演義》里主要扮演的就是保護劉備諸葛亮以及其家眷的任務,在緊要關頭,他總是恁個舍身救主,這足以顯現趙云的忠心。第三,他們都功勛卓著。《三國演義》中講到趙云的故事并不及關張等將的多,但是,作為“常勝將軍”、“虎威將軍”不是浪得虛名的,這里就不再詳細說明了。雖然趙云在軍中的地位與威名不如關張、馬黃等人,但是趙云可以看作是一個平衡力量,他不像關張與劉備親如兄弟,也比起馬黃又較親近于劉備。趙云性格深明大義,機警精細,不像關羽那樣驕傲自大,也不像張飛那樣莽撞粗心,一生兢兢業業,為漢室立下了汗馬功勞。
《趙云的形象分析1000字》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三、趙云近年來頗受讀者喜愛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割據稱霸,各地豪強和有識之士紛紛拉起隊伍,各投明主,以建功名,趙云便是其中的一分子。因為趙云相貌堂堂,武藝高強,而且處事得體,故而深受當地吏民的擁戴,成為一支隊伍的首腦。《三國演義》中蜀國的主要人物塑造有缺點:關羽驕傲,張飛莽撞,劉備虛偽,只有諸葛亮與趙云兩個人的形象是完美的。在趙云單騎救主那一回時,糜芳說趙云投奔曹軍了,劉備不信,堅信趙云是忠誠的,而張飛就頭腦簡單的要趙云,并殺之。與趙云相比,同是武將,張飛就如此的莽撞沒頭腦。在這一回中,曹操第一次看到趙云的英勇,下令不準放冷箭,因此趙云才得以生還,也從側面烘托趙云的完美形象,使敵人都不忍心殺之。
縱觀《三國演義》中的趙云,趙云的形象被塑造得近乎完美,表現出忠和勇,在戰場上臨危不亂、處事不驚,在軍事見識上又似于諸葛亮目標明確,被稱為常勝將軍和完美英雄。從著名大將趙云一生的言行與功過,趙云不但是位英勇善戰、武藝超群的虎將,更是一位有膽有識、虛懷若谷的仁人君子,在趙云身上隨處可見那不可小視的英雄光芒,因此趙云頗受人們的喜愛。沈伯俊先生在專題論文《論趙云》中提到,“在《三國演義》的億萬讀者群中,最令人喜愛的人物,除了諸葛亮之外,就要算趙云了。”周思源老先生就品賞三國人物時,就有提到趙子龍是按照完人的標準來塑造的。《三國演義》中有兩個“完人”的藝術形象,文的是諸葛亮,武的就是趙云。趙云是《三國演義》中最得人心的藝術形象之一,他的武藝超群、品德高尚、穩重多謀,是一個完美的儒將藝術典型。同時,沈伯俊
先生將趙云的美德概括為四點:深明大義、忠直敢諫、公正無私、謙虛謹慎。趙云的形象總是光明正義,英勇無畏的,讓人不得不喜歡。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2]沈伯俊.沈伯俊說三國[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馬瑞芳.智勇雙全、深明大義的完美名將——談《三國演義》中的趙子龍[J].中學生閱讀,2017,(12).
[4]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M].北京:中華書局,2017.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第四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張俊.“五虎將”與“曹八將”[C].縱論三國演義.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傅光明,2017,1
[7]單華鋒.論趙云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11,(3).
[8]羅浩波.論趙云形象的范型魅力[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7,(7).
[9]沈伯俊.論趙云[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趙云的形象分析1000字 [篇2]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 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 膾炙人口的歷史人物 ,為后人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讀三國,里面的每個英雄人物形象都很鮮明,但是對于刻畫的趙云的人物形象卻是我最感興趣的。千年過去 趙云,在三國志中記載的并不算很多,出征次數寥寥可數,但并不妨礙羅貫中塑造一個有著鮮活血肉的猛將,讓無數人為之所喜愛所贊嘆。
趙云,字子龍, 他身高八尺,高大帥氣,功績卓著,智勇雙全,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在長坂坡一戰成名,汗水一戰中獲得一身是膽的美譽,老了仍然力斬五將,他的武藝僅次于張飛·關羽卓群程度不可言說。在戰場上他是一個鐵血漢子,無畏英勇,他的品德也更不用說了,自追隨劉備以來,一直肝腦涂地,出生入死,最能體現他整體人物形象的莫過于勇謀忠義四個字了。
他的勇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長坂救主中,他懷抱小阿斗,在千軍萬馬中橫沖直撞殺進曹營,七進七出,血染征袍,無人與人爭鋒。在漢水一戰中,他曾以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將領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將領對戰,沖鋒陷陣從來未嘗敗績。在長坂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將領十余員,還奪得有名寶劍曰“青釭劍”。子龍的驍勇善戰,連敵人曹操都為之震撼,派曹洪問子龍之姓名,子龍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操知道后,想要捉子龍并降之,于是下令軍士不可放箭,但子龍還是逃回了劉備休憩處。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力斬五將,夏侯茂說,“吾久聞趙云之名,今日見之,英雄尚在,方信當年長坂之事,似此無人可敵,如之奈何?”可見趙云之威名令人膽寒,再加上他有“威虎將軍”“常勝將軍”等美譽,這些與他與生俱來的勇都是分不開的。
趙云也有細心謹慎的一面,這也體現在謀略上,在北伐中,諸葛亮命令趙云和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但由于趙云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不過由于趙云親自斷后,又燒毀棧道,阻止曹軍的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諸葛亮也因此大為稱贊,從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謀之人,再后來,趙云軍中有多余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將士。趙云說:“我軍軍事失利,為何要賞賜呢?請將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庫,在-十-月的時候再給眾人做冬衣。”他的謀略雖不如諸葛亮,最多也就算小謀,但卻也不是可以忽視的,在五十二回中,趙云計取貴陽,又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中輔佐諸葛亮,這些與他的有勇有謀是分不開的。
最后說他的忠義了,自追隨劉備后,一直忠心耿耿,劉備棄新野,丟樊城,把一家老小交予趙云照顧,自己且倉皇逃命,趙云雖身陷重圍,卻沒只身逃走,而是為尋劉備妻小,在絕境中橫沖直撞七進七出,在這樣的危機情況下,他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安危,心中想的卻是,“我好歹尋到小主人,若尋不到,戰死沙場,報主公之遇之恩也”。這些足以可見趙云的赤誠忠義之心。最能體現他忠義的就是單騎救主和救黃忠了,前面說了單騎救主,再說救黃忠了,曹操大軍進攻陽平關,黃忠狙于陣斬夏侯淵之功,堅決要求率兵抵抗,當時曹軍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認為可以襲取,但趙云認為這是危險的事,但他向來不與人爭取立功的機會,所以只帶了少數部隊,跟隨黃忠去取米。但黃忠過了預定返回的時間,并未歸營。趙云知道出事了趕緊前去營救。
總的來說,趙云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成功的,通過事例,體現其有勇有謀,淡泊名利,謙虛謹慎的一面,趙云以其舍生忘死詮釋了他的忠義與信條。過去的歷史 早已是塵埃落地,而今從書中卻也一樣能感受金戈鐵馬的氣勢雄壯與遍體紛紛,如飄瑞雪的英姿,令人不禁為之一震。
【趙云的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趙云人物形象分析11-23
趙云的人物形象分析12-20
三國人物趙云的形象分析11-23
沙僧形象分析11-2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11-23
對蘇武的形象分析11-23
山鬼形象分析10-16
堂吉訶德形象分析09-11
孫悟空的形象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