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衛生知識
食品衛生是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體健康而采取的綜合措施。世界衛生組織對食品衛生的定義是:在食品的培育、生產、制造直至被人攝食為止的各個階段中,為保證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而采取的全部措施。食品衛生是公共衛生的組成部分,也是食品科學的內容之一。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食品安全與衛生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食品安全與衛生知識 篇1
1、食品及其基本衛生要求
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飲用的成品各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加工、銷售的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具有相應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狀。
2、食品的和產日期和保存期的意義
定型包裝食品在其商品標志或者說明書上,必須標明生產日期和保存期限,這是《食品衛生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的。它有法律效應和科學的依據,而且這兩者是相關的,有一定約束意義。生產日期可追溯查找是哪一天生產的,依此還可以找出班次組別等,間接找出生產的責任者來;保存期限是根據食品性質決定的,對其產呂質量負責,特別是易腐食品標明保存期限尤為重要。這對采購員批發時或者消費者購買食品時均可做為參考依據。一旦發生問題,對追究生產、貯存、銷售等環節責任都是十分重要的。
3、洗凈蔬菜預防農藥中毒
近年來,因蔬菜殘留農藥引起的食物中毒屢有發生,人們對如何預防農藥中毒變得特別關注,除了有關部門對菜農加強施藥管理外,重要的是市民要懂得采用“一洗、二浸、三燙”的清洗程序,蔬菜買回后先洗凈,然后放在自來水中浸泡至少30分鐘(這一步驟可消除殘留農藥31.9),烹調前先在沸水中焯1~3分鐘(焯可消除96.8),最后才加油、鹽炒熟,這幾步處理可消除絕大部分的殘留農藥,對于有外殼和外皮的水果,去殼削皮是最好的食用方法。
4、如何從飲食上防治腸道寄生蟲病
人體常患的腸道寄生蟲病有:蛔蟲病、蟲病、絳蟲病、鉤蟲病等,這些腸道寄生蟲病有,大都由于飲食不潔或不衛生的飲食習慣所致。因此,防治的辦法,首先要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其次可食用某些具有防治功能的食物。
蛔蟲病:蛔蟲卵主要經糞便污染蔬菜菜進入人體腸道,因此,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凈消毒。即使吃涼拌菜也要用開水燙過后再食用。用時要做到飯前、便后洗后,防止手污染食品。
蟲病:蟲卵經手、內褲、飛揚的塵埃等經口感染,因此要注意個人衛生,不吸吮手指,并經常擦洗桌椅、玩具等。生食葵花籽可驅蟲。
5、吃火鍋應注意的衛生
天氣寒冷,人們喜歡吃火鍋,但應注意以下衛生習慣:
(1)食物不宜過熱吃,過熱的食物容易燙傷口腔粘膜食管、胃粘膜、誘發食道或胃的疾病。
(2)火鍋內不宜放過多的食物,以免食物煮得過久,失去菜肴風味和營養。
(3)食物一定要煮熟后吃,以免感染上寄生蟲卵或細菌。
食品安全與衛生知識 篇2
一、認識食物中毒特征。
潛伏期短:一般食后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發病。
胃腸道癥狀:腹瀉、腹痛,有的伴隨嘔吐、發熱。
二、謹慎選購包裝食品,認真查看包裝標識,查看市場準入標志(QS)。
查看基本標識,廠家廠址、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是否標示清楚、產品是否合格。
簡介市場準入標志QS:為了保護人們飲食衛生安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自2002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對出廠食品,經過強制檢驗合格后,加貼市場準入標志,方便選購。
第一批必須標注QS的食品共5類,分別是小麥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醬油、醋。
第二批必須標注QS標志的食品共分10類,主要包括肉制品、乳制品、飲料、調味品(糖和味精)、方便面、餅干、罐頭食品、冷凍飲品、膨化食品及速凍米面制品。
第三批必須標注QS的食品共分13類,主要包括糖果制品、茶葉、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黃酒、醬腌菜、蜜餞、炒貨、蛋制品、可可制品、咖啡、水產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
三、如何判別偽劣食品?
偽劣食品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們在日常購物時卻難以識別。《偽劣食品防范“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記的方式引導消費者強化食品安全自我防范,以期使偽劣食品因缺乏市場而退出市場。防范“七字法”:即防“艷、白、反、長、散、低、小”。
一防“艷”。對顏色過分艷麗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象蠟果一樣又大又紅又亮、咸菜梗亮黃誘人、瓶裝的蕨菜鮮綠不褪色等,要留個心眼,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問題?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會有漂白劑、增白劑、面粉處理劑等化學品的危害。
三防“長”。盡量少吃保質期過長的食品,3℃貯藏的包裝熟肉禽類產品采用巴氏殺菌的,保質期一般為7—30天。
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長的食物,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這類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企業出現。
六防“低”。“低”是指在價格上明顯低于一般價格水平的食品,價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貓膩”。
七防“散”。散就是散裝食品,有些集貿市場銷售的散裝豆制品、散裝熟食、醬菜等可能來自地下加工廠。
四、如何識別食品標簽。
1、必須標注的內容:
食品標簽必須按照《食品標簽通用標準》正確標注各項內容。包括食品的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及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和貯存指南、質量等級、產品標準號、保質期等。
2、標簽內容齊全,標簽內容完整、規范和真實。
3、保質期和保存期的區別。
保質期是指最佳食用期,在標簽上規定的條件下,保持食品衛生質量和營養的期限。在此期限內,食品完全適于銷售,并符合標簽內容和產品標準中所規定的衛生質量;超過此期限,在一定的時間內食品仍然可以食用的。保存期是指推薦的最終食用期,在標簽上規定的條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終日期;超過此期限,,產品的質量可能發生變化,食品不再適于銷售和食用。
食品安全與衛生知識 篇3
一、食物中毒的分類特點有哪些?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于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余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二、個人怎樣預防食物中毒?
1、飯前便后要洗手;
2、煮熟后放置2小時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熱到70℃以上再食用;
3、瓜果洗凈并去除外皮后才食用;
4、不購食來路不明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5、不購食無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小店或路邊攤點上的食品(尤其是這些店、攤上沒有密封包裝的食品);
6、不吃已確認變質或懷疑可能變了質的食品;
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劑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食品;
三、家庭怎樣預防食物中毒?
除按照“個人對食物中毒的預防”的方法做外,家庭所有成員還要做到如下十點:
1、間使用過農藥的蔬菜要在用藥15天后才采食;
2、所有蔬菜先用清水浸泡30分鐘以上并反復沖洗后再食用;
3、腌制食品時不投亞硝酸鹽等防腐劑或色素,家中不存放亞硝酸鹽,以防不慎而誤食;腌菜時選用新鮮菜、多放鹽,至少腌30天以上再食用;
4、農藥、化肥、柴(煤)油、滅蚊(蠅)劑等有毒、有害物品不放在糧食倉庫里,而且要關鎖好,不讓小孩接觸到,以防造成意外污染食品而發生食物中毒事故。
5、煮食用的器皿、刀具、抹布、按板需保持清潔干凈;加工盛放生食與熟食的器具應分開使用。加工、貯存食物一定要做到生熟分開。
6、正確烹調加工食品。隔夜食品、動物性食品、生豆漿、豆角等必須充分加熱煮熟方可食用。
7、冰箱等冷藏設備要定期清潔,冷凍的食品如果超過3個月最好不要食用。
8、不要采集、購買和食用來歷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產品、不認識的蘑菇、野菜和野果。
9、在外面吃飯,盡量不要到無證飲食場所。
10、家庭自辦宴席時,主辦者應了解廚師的健康狀況,并臨時隔離加工場地,避免閑雜人員進入。
四、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并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因素有: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準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員有感染并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五、發生食物中毒時怎樣進行急救?
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最好馬上到醫院就診,不要自行服藥,若無法盡快就醫,可采取如下急救措施:
1、催吐:如食物吃下去的時間在1至2小時內,可采取催吐的方法,取食鹽20克,加開水200毫升,冷卻后一次喝下;如不吐,可多喝幾次,以促嘔吐。
亦可用鮮生姜100克,搗碎取汁用200毫升溫水沖服。如果吃下去的是變質的葷食,則可服用“十滴水”來促進嘔吐。也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喉嚨,引發嘔吐。
2、導瀉:如果病人吃下食物的時間超過兩小時,且精神尚好,則可服用些瀉藥,促使中毒食物盡快排出體外。一般用大黃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選用元明粉20克,用開水沖服即可緩瀉;老年體質較好者,也可采用番瀉葉15克,一次煎服,或用開水沖服,亦能達到導瀉的目的。
3、解毒:如果是吃了變質的魚、蝦、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釋后一次服下。此外,還可采用紫蘇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若是誤食了變質的飲料或防腐劑,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鮮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質的飲料灌服。
【食品安全與衛生知識】相關文章:
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營養11-05
食品安全衛生知識培訓試題08-25
衛生與健康知識黑板報資料03-01
衛生資格內科診療技術與常規知識點歸納08-07
校園食品安全小知識08-07
學校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方案11-25
食品安全知識作文400字12-21
校園食品安全知識講座08-07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資料01-26
食品安全知識競賽相關試題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