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培養(yǎng)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視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這種感受和體驗只能通過閱讀才能逐漸培養(yǎng)出來,才能讓學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從而使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得到升華。
1、 從閱讀中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從而關注自然。
語文閱讀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月星辰都會激發(fā)人們的情感,“一枝一葉總關情”,只有走近自然界,才會關注我們平時不太留心的美景,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山中訪友》是一篇極富自然情趣的散文,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樣親密,他把自然界的一切生靈都當作自己的朋友并從中得到感悟,這樣就使平時少有機會接觸自然界的學生生出好奇心,隨著作者去做快樂的訪問。在賞析這篇文章后,我讓學生與自然界的景物換位,與人類互訴心聲。學生踴躍發(fā)言,從不同角度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如范菊青同學寫道:“我是一只孤獨的小鳥,原先我有幸福美滿的家,可是后來由于人們的無知,不停地砍伐樹木,捕捉鳥類,使我們的家支離破碎。我們流離失所,整天以淚洗面,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在此我想向人類呼吁‘親愛的人類,請你們清醒清醒吧,如果長此下去,你們?nèi)詧?zhí)迷不悟,不斷地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那么你們最終可能將會失去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這樣的感受與倡議讓人聽后為之動容。孩子們的心是善良純潔的,他們的呼聲應該令人警醒。
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春》讓人躍躍欲試,明媚快樂的《秋天》令人神往,就連溫暖的《濟南的冬天》也令人忍不住生出熱愛之情。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優(yōu)美的文章之后,會用心靈去感受萬物,感受生命的美好。
2、 從閱讀中感受哲理,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言為心聲”,任何作品都是作者的情感體驗,思考感悟的結晶,優(yōu)秀的作品尤其如此。人的個性、情感、生活經(jīng)歷、文化修養(yǎng)有差異,所以作品中也存在不同的體驗。《走一步,再走一步》讓人閱讀后都會產(chǎn)生共鳴,因為它通過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揭示了一個普遍的道理:人應該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艱難險阻,去一步步地克服它,才會獲得最后的勝利。對于剛剛進入初中的孩子來說尤其值得一讀,因為他們或許還不適應初中生活,或是不熟悉老師同學,或是學習上遇到困難,針對這些情況,可以在閱讀這篇文章后讓學生分析標題的含義,然后結合自己面臨的困難來談談如何面對人生路上的挫折,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相信任何人都會笑對生活。
《生命,生命》這篇短文蘊含了作者杏林子的獨特生活體驗,她是位勇敢面對病痛折磨的人,堅持不懈地寫作,取得了驕傲的成績,她的經(jīng)歷就像一首自強不息的歌,讓很多人為之鼓舞。在文中杏林子表現(xiàn)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尤其是一些有哲理性的語句“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從我心中白白流失”,身殘志堅的人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我們這些健全人沒有理由去揮霍生命,在閱讀時還可聯(lián)系張海迪、保爾的故事來體會。
課外閱讀可聯(lián)系畢淑敏的《我很重要》來聯(lián)讀,感悟自信、努力、奮斗的重要。
閱讀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閱讀教學是由淺入深,不斷提高的,它能夠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使人關注社會,熱愛生活,立足于課內(nèi),延伸于課外,好好閱讀,愿我們從閱讀中都有收獲,成為一個內(nèi)心豐富高尚的人。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在課堂教學中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然而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感悟往往達不到我們所預期的效果。每每此時,我們總是感到疑惑:這么深奧的道理學生怎么能領會?這么深邃的情感學生怎么能感悟?這么優(yōu)美的景色學生怎么能欣賞?這樣遠離學生生活實踐的素材學生生活時實踐的素材學生怎能產(chǎn)生功共鳴?或者有時,我們會怪孩子:那么豐富的情感卻感受不到、那么感人的場面卻不知道感動、那么美的景色不懂得欣賞。其實,細細想來,我們應責怪自己:我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需求了嗎?我去幫助我的學生了嗎?因此,我們不能消極地去埋怨或責怪,而應采取積極有效的辦法,給學生的感悟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然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個性特征、情感積累與體驗、感悟的平臺之間有溝、有渠、有臺階,我們應找準感悟的最佳“點”,激活學生對文本的通靈感悟,豐富學生對情感的深刻體驗。
一、朗讀——導情于心潮澎湃之時
有感情的朗讀能準確地準確傳情會意,能生動地表達出文章蘊涵的豐富的情感因素,能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之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所以指導學生讀出文章的氣勢、韻味甚至于技巧,定能真切理解文章的情感。
《三亞落日》一文以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三亞落日的神奇景色,飽含了作者對這一自然景觀的喜愛與贊美。然而,無論是海水湛藍、椰樹婆娑等洋溢著濃濃熱帶風情的自然景觀,還是太陽滑落前的毫無倦態(tài)與滑落時的收斂光芒,用語言是無法向學生解釋清楚的,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奇妙與瑰麗呢?——配樂朗讀、自由讀、分角色讀、齊讀等都可以,盡情地讓學生去美美地讀,讀出藍藍的海,潔白的鷗、細亮的沙是如此的富有詩意;讀出太陽燒紅了天空、染紅了大海的場面是何等的壯觀與熱烈;讀出太陽像孩子一樣在碩大無比的“床”上跳躍時是那樣的開心與頑皮……此時學生的朗讀已不再是“朗讀”,而是對美景的欣賞、對大自然的贊嘆。這樣,學生通過朗讀,以聲傳情,把自己的情感沖動引發(fā)出來了,傾吐出來了,我們還何愁學生不會欣賞呢?
二、積淀——悟情于水到渠成時
語文教材,無不是經(jīng)過精雕細琢而來,其內(nèi)容文美意深、構思獨特,然而學生與他們之間畢竟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我們不是急于求成,期望學生一下子就能透徹地領悟到文章的韻味和內(nèi)涵,而應引導學生去逐步體驗,當他們對課文的感悟已經(jīng)積蓄到豐富而熾熱的情感沖動時,領悟情感便已是水到渠成。
《二泉映月》一文生動地繼續(xù)了盲人阿炳創(chuàng)作二胡名曲的艱辛歷程,表現(xiàn)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體會盲人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nèi)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然而要學生聽懂曲子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意境,要想順利實現(xiàn)這個教學目標,我們該怎么辦呢?——豐富學生的情感積淀。
課前,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去收集有關《二泉映月》和阿炳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為學習本文作些鋪墊。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播放《二泉映月》曲子,把學生引入到課文中,但此時學生對曲子沒有多少情感的呼應;接著讓學生充分交流有關資料,包括阿炳的生平介紹、創(chuàng)作樂曲的過程、《二泉映月》的由來等,再播放《二泉映月》曲子,此時學生對阿炳和《二泉映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情感上還有一定距離;然后,讓學生在縈回繚繞的《二泉映月》曲子中,邊讀課文,邊想象課文內(nèi)容所蘊涵的意蘊美,通過對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已逐漸進入到情境中,只待找到一個突破口,將情感噴發(fā);最后,我讓學生聽我配樂朗讀,我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讀中,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樂曲,有的學生出現(xiàn)了少有的沉寂,有的學生眼睛紅了,有的學生流淚了,我知道學生與課文、與阿炳、與《二泉映月》產(chǎn)生了共鳴,我想,此時此刻,他們的心中一定勇氣了感情的波濤,翻起了情感的巨浪 。“你從《二泉映月》中聽懂了什么?”課堂上出現(xiàn)了短暫的沉默后,學生開始娓娓道來。有的說:“我仿佛看見了阿炳正蜷縮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不停地顫抖著身子,他那蓬松的頭發(fā)也在不停地動,阿炳真是太可憐了。”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阿炳在街頭操著胡琴賣藝度日,可是那些壞人不僅搶他的錢,還把他的琴砸了,阿炳在黑暗中摸索著自己心愛的二胡,又小心地檫去塵土,緊緊摟在懷里,我覺得上天對他真是太不公平了。”有的說:“我覺得阿炳是要用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在他最無助的時候,當他精神幾乎崩潰的時候,是音樂讓他有了勇敢面對生活的理由,音樂是他的精神支柱。”有的說:“在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阿炳滿懷著他的痛苦和歡樂,帶著他對音樂的愛,帶著他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來到二泉邊演奏,我感到他似乎不是在用二胡演奏,而是在用心演奏。”有的說;“我覺得正是長期的生活磨難和坎坷經(jīng)歷,使得阿炳有了如次此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并使他有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誕生了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
聽著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我能感受到他們正被阿炳及他的音樂深深感染著,他們聽懂了音樂,他們同情阿炳的不幸遭遇,他們更佩服阿炳對音樂的執(zhí)著,對生活的熱愛。
三、想象——醉情于悠然神往之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而產(chǎn)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
《只揀兒童多處行》是冰心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生機勃勃的“趕春”的兒童和春天里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的花,怎樣讓學生去感悟春天的花兒和兒童是那么生機勃勃,令人快樂呢?——想象。由于學生與文中的兒童在年齡上比較接近,所以他們更容易去想兒童所想,樂兒童所樂。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設計想象的練習,讓學生激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成千盈百的孩子,鬧嚷嚷地從頤和園門內(nèi)擠了出來,就想從一只大魔術匣子里,飛涌出一群接著一群的小天使。”這是一番怎樣生動、熱鬧的場面啊!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去描述,去體會孩子們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這繁花從樹枝開到樹梢,不流一點空隙,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這是一幅多么絢麗多姿的畫面呀!學生仿佛跟隨著孩子們來到了這棵大海棠樹跟前,“呀!這海棠花開得多么茂盛,真像是一個聲聲不息的大家族。”“那粉紅色的花瓣多么嬌艷動人,真像一片片淡紅的云絮飄在天邊。”“你瞧,那一朵朵海棠花多么像孩子們的笑臉,是那么燦爛、那么飽滿!”“我感覺海棠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她不斷地將一簇簇、一團團的鮮花噴向空中,真像一座‘花泉’!”此時的學生和文中的兒童已經(jīng)融為一體,他們感受到了兒童和海棠花一樣,是那樣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他們感受到了兒童和春天帶給人們的快樂和愉悅,他們陶醉于自己描繪的美妙意境中,陶醉于自己勾勒的無限快樂中,激起了他們對春天的憧憬、對祖國的熱愛,乃至在他們的心靈深處,逐漸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進取的探索精神。
兒童的想象絕不是沒有情感的,豐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情感的作用下才能觸發(fā)想象。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形象的感受來理解課文,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形成豐厚的積累,促進思維發(fā)展,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
四、體驗——轉情于設身處地之時
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立意積極,人物形象豐滿生動,他們或熱愛祖國,或熱愛生活,或機智勇敢,或勇于獻身,這些都讓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會做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或講,或讀,或演,引導學生在讀悟課文時進行換位體驗,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快樂、共擔痛苦,將他人的感情移植與自己的心中,引發(fā)情感的轉化。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事,從中體現(xiàn)出他們一家的機智勇敢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戰(zhàn)爭生活與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他們除了從電影、電視、書籍、畫報中了解,其他一無感性認識,怎樣縮短兩者之間的差距,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去感悟人物的精神特點呢?——演課本劇。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以表演組為單位,充分地去感知伯諾德夫人及兩個孩子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細細地揣摩人物當時的表現(xiàn),哪怕是一個細微的神色都不能放過。學生在表演時,表現(xiàn)出了德軍的兇狠、伯諾德夫人的鎮(zhèn)定,更演出了杰克的從容、杰奎琳的機智可愛。這時的學生已不再是“演戲”,而是在“體驗”了,學生設身處地地理解了杰克、杰奎琳他么當時的危險處境、心情和內(nèi)心活動,他們面對兇殘的敵人,體驗到了在危急關頭的緊張與不安,更體驗到了人物的機智與勇敢。通過這樣的換位體驗,學生已經(jīng)把文中人物的情感和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
我們的學生有著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有著細膩的情感體驗,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只要我們?nèi)ふ乙患芴葑樱瑤椭麄兛s短現(xiàn)實與情感之間的差距,那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很好地去感悟。
【如何培養(yǎng)感悟能力】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速算能力04-17
如何培養(yǎng)幼兒早期閱讀能力07-20
關于幼兒能力的培養(yǎng)04-02
怎么培養(yǎng)孩子閱讀能力01-27
如何培養(yǎng)積極的孩子03-02
如何提升自我能力12-02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09-21
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