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自主游戲觀察記錄
園 區: 班 級:
觀察
時間
第 2 次觀察
10月25日 10 時 05 分 —— 10 時 40 分
記錄者
觀察
目的
觀察區域
娃娃家
觀察方法
外部觀察法
情景描述:
娃娃家的角色有6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孩子們進區后,一會兒傳來了爭吵的聲音,“我要當媽媽,我也要了當媽媽”,原來是文寶和萱萱小朋友都爭著當媽媽了,而其他四位小朋友都已經分配好了角色,睜著大眼睛看著這兩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們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著我。我蹲下身子問文寶和萱萱:“你們為什么都要當媽媽呢?”文寶搶先回答:“因為我平時最喜歡媽媽,我覺得當媽媽好玩一些。”萱萱也說:“我也喜歡當媽媽。”
想到我們剛剛學過的一首兒歌《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我就對娃娃家的小朋友說:“那我們先來朗誦剛學過的《我有一個幸福的家》的兒歌吧!”孩子們馬上大聲的念起了兒歌,兒歌念完,我馬上問:“為什么說是幸福的家呀?家里有些什么人呢?”一旁的“爺爺”子墨說:“有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爸爸”航航也在一邊補充道:“還有小朋友呀!”我接著說:“對啦!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為我們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親又相愛!”咩咩點點頭說:“我家也是的。”小朋友們都點點頭,我接著說:“在我們的家里,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寶寶們也是一家人,小朋友們要當好每一個角色,我們來試試當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說好。
游戲行為解讀:
1.孩子第一次玩區域就已有了初步的規則意識(如:自己選擇角色。)
2.我們有時經常會問孩子最喜歡家里的誰?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媽媽。雖然小班的孩子還不能用語言去表達,但孩子們心中就是覺的媽媽是溫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奶奶在孩子們的心中分量比媽媽要稍遜色一些。所以當有“媽媽”和“奶奶”的角色選擇的時候,就會出現以上案例中的一幕:兩個孩子都爭選當“媽媽”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自主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角色,所以讓“娃娃家”的孩子們自選角色牌。其實孩子們對于角色扮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歡的角色就會爭論不休,這也與孩子的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有關。
反思及調整:
1.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加強孩子的親情觀念的培養,知道家里的成員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戲中出現問題,教師要及時的出現,并用親切的語言和適宜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比如:兩個孩子都爭選“媽媽”的角色,我及時的用念兒歌的方式,讓孩子停止了爭吵。并加以提問,加深孩子們對家庭角色的認識。
3.教師還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擔當什么樣的角色。我用建議的方式讓兩位孩子協商和分配誰當“媽媽”,雖然孩子剛開始還是有點不高興,但當孩子的投入到游戲當中的時候,能馬上忘掉不開心,這也是小班孩子的心理特點。
【幼兒自主游戲觀察記錄】相關文章:
讓幼兒快樂觀察記錄07-09
挑食幼兒的轉變觀察記錄07-04
讓幼兒在建構游戲中快樂成長的觀察記錄(通用11篇)09-10
幼兒活動區觀察記錄(精選15篇)07-02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通用15篇)12-14
幼兒游戲活動04-19
適合幼兒的游戲06-29
幼兒園觀察與反思04-01
幼兒進行游戲的正確指導方法11-25
幼兒園小班區域觀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