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48式太極拳口訣
太極文化和文化太極,是一個層面上的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教授太極拳,不是單單教拳套路,而稱為傳播太極文化。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口訣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48式太極拳口訣
1、起勢
2、白鶴亮翅
3、左摟膝拗步
4、左單鞭
5、左琵琶
6、捋擠勢(三)
7、左搬攔捶
8、左棚捋擠按
9、斜身靠
10、肘底捶
11、倒卷肱(四)
12、轉身推掌(四)
13、右琵琶勢
14、摟膝栽捶
15、白蛇吐信(二)
16、拍腳伏虎(二)
17、左撇身捶
18、穿拳下勢
19、獨立撐掌(二)
20、右單鞭
21、右云手(三)
22、右左分鬃
23、高探馬
24、右蹬腳
25、雙峰貫耳
26、左蹬腳
27、掩手撩拳
28、海底針
29、閃通背
30、右左分腳
31、摟膝拗步(二)
32、上步擒打
33、如封似閉
34、左云手(三)
35、右撇身捶
36、左右穿梭
37、退步穿掌
38、虛步壓掌
39、獨立托掌
40、馬步靠
41、轉身大捋
42、撩掌下勢
43、上步七星
44、獨立跨虎
45、轉身擺蓮
46、彎弓射虎
47、右搬攔捶
48、右棚捋擠按
49、十字手
50、收勢
48式太極拳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易于開展,普及性強
2.健身強體,醫療作用
3.內容充實,動作全面
4.動作優美,陶冶情操
動作要領
1.體松心靜,呼吸自然
2.動作弧形,虛實分清
3.上下相隨,圓活完整
4.均勻連貫,和順自然
5.輕靈沉穩,剛柔相濟
名稱由來
太極拳屬武術一大拳系。太極拳這個名稱是因為拳法變幻無窮,遂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就是大的意思,“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并非說太極從無極產生,而是“太極本無極”之意,意即“太極”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取的也是這個意思。太極圖是我國古人的一種最原始的世界觀,拳術和太極說的結合,逐步形成了太極拳術。
太極拳一詞,最早見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根據文獻和口頭資料,王宗岳的遺作,是清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武澄清(1880年-1884年),在任職河南省舞陽縣縣令時,得于縣屬北舞渡鎮家鹽店,時間約在清咸豐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有無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無定論,近十余年來有人還提出《太極拳論》是武禹襄(1812年-1880年)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議論誰是誰非,有一點可以肯定: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原件,誰也沒有看到過。
武禹襄的長甥李亦畬(1832年-1892年)于光緒七年(1881年)將王宗岳武禹囊的拳論和自身體會,手書三冊傳世,俗稱“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題名《太極拳論》,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訣”。贈郝和本封面題名《王宗岳太極拳論》,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訣”。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太極拳”之名、王宗岳和武禹襄的拳論見諸于文字記載的,均首先出于此抄本。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中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傳習者頗眾云。”這是太極拳之名見諸官方史書的最早記載。說“河北有太極拳……傳習者頗眾”,證明永年人楊祿禪、武禹襄所傳拳術已正式定名為太極拳了。
四十八式太極拳的基本技術要領
1.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攏,拇指壓于食指、中指第二指節上。
(2)掌:五指微屈分開,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3)勾:五指第一指節自然捏攏,屈腕。
各種手型都要求用力自然、舒展,不可僵硬。握拳不要過緊;掌指不要僵直,也不要松軟過屈;腕部要保持松活。
2.主要手法
(1)搠: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橫于體前,掌心向內,高與肩平,著力點在前臂外側。
(2)捋:兩臂稍屈,掌心斜相對,兩掌隨腰的轉動,由前向后畫弧捋至體側或體后側。.
(3)擠:后手貼近前手的前臂內側,兩臂同時向前擠出;擠出后兩臂撐圓,高不過肩,低不過胸,著力點在后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
(4)按:兩掌同時由后向前推按;按出后,手腕高不過肩,低不過胸,掌心向前,指尖朝上;臂稍屈,肘部松沉。按時與弓腿、松腰協調一致。
(5)打拳(沖拳):拳從腰間旋轉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過肩,低不過襠,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著力點在拳面。
(6)栽拳:拳從上向前下方栽打;打出后拳面向前下方,虎口向一側,著力點在拳面。
(7)貫拳:拳從側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橫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著力點在拳面。
(8)撇拳:拳從上向前撇打;拳心斜向上,高與頭平,著力點在拳背。
(9)穿拳:拳沿著另一手臂或大腿內側伸出。
(10)撩拳:臂由起到停,拳經下向前或前下撩打;撩出后拳心向下,高不過肩,低不過襠。
(11)抱掌:兩掌心上下相對或相錯開,在體前或體側成抱球狀;上手高不過肩,下手約與腰平,兩掌撐圓,兩臂成弧形,松肩垂肘。
(12)分掌:兩掌向斜前方與斜后方或向斜上方與斜下方分開;分掌后前手停于頭前或體前,后手按于跨旁,兩臂微屈成弧形。
(13)摟掌:掌經膝前橫摟,停于胯旁,掌心向下。
(14)推掌:掌從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指高不過眉,低不過肩,臂微屆成弧形,肘部不可僵直。
(15)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內側伸出。
(16)云手:兩掌在體前交叉向兩側劃立圓,指高不過頭,低不過襠;兩掌在云撥中翻轉擰裹。
(17)撩掌:掌經下向前或前下方撩出,掌心向上或向前上方,高不過胸,低不過襠。
(18)架掌:屈臂上舉,掌架于額前斜土方,掌心斜向外。
(19)撐掌:兩掌上下分撐,對稱用力。
(20)壓掌:拇指向內,掌心向下,橫掌下落壓按。
(21)托掌:掌心向上,掌由下向上托舉。
(22)采:掌由前向斜下捋帶。
(23)咧:掌向斜外側廝打。
(24)靠:肩、肯或上臂向斜外發力。
(25)滾肘;前臂豎于體前,邊旋轉邊向外撅擋。
各種手法均要求走弧形路線,前臂做相應旋轉,不可直來‘直往;生硬轉折,并注意與身法、步法協調配合。臂伸出后,肩、肘要松沉,腕要松活,掌指要舒展,皆不可僵硬或浮軟。關于手法的著力點,主要是說明其攻防含義,練習中應重意不重力地去體現,不可故意僵勁。
3.步型
(1)弓步: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膝與腳尖基本垂直,腳尖直向前;后腿自然伸直,腳尖斜向前約45。~60。,兩腳全腳掌著地。
(2)虛步:后腿屈蹲,大腿斜向地面(高于水平),腳跟與臀部基本垂直,腳尖斜向前,全腳著地;前腿稍屈,用前腳掌、腳跟或全腳掌著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腳著地,腳尖稍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于體側,接近地面,全腳著地,腳尖內扣。
(4)獨立步: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屈膝提起,舉于體前,大腿高于水平。
(5)開立步:兩腳平行開立,寬不過肩,兩腿直立或屈蹲。
(6)歇步:兩腿交叉屈蹲,前后相疊,后膝接近前腿膝窩。前腳全腳著地,腳尖外展,后腳前腳掌著地,腳尖向前。
(7)半馬步:前腳直向前,后腳橫向外,兩腳相距約二三腳長,全腳著地,兩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體重略偏于后腿。
(8)丁步(點步):一腿屈蹲,全腳著地;另一腿屈收,腳停于支撐腳內側或側前、側后約lO厘米處,前腳掌虛點地面。
(9)橫襠步(側弓步):兩腳左右開立,同弓步寬,腳尖皆向前;一腿屈蹲,膝與腳尖垂直,另一腿自然伸直。
各種步型都要自然穩健,虛實分明。胯要縮,膝要松,臀要斂,足要扣。兩腳距離不可過大過小,必須保持適當跨度,尤其拗步步型,兩腳不要踩在一條線上,以利松腰松陪、氣沉丹田、穩定重心。
4.主要步法
(1)上步:后腳向前一步或前腳向前半步。
(2)退步:前腳向后退一步。
(3)撤步:前腳或后腳向后退半步。
(4)進步:兩腳連續各前進一步。
(5)跟步:后腳向前跟進半步。
(6)側行步:兩腳平行,連續依次側移。
(7)蓋步:一腳經支撐腳前向側方落。
(8)插步:一腳經支撐腳后向側方落。
(9)碾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外展或內扣;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外展。
各種步法變換要求輕靈沉穩,虛實分明。前進時,腳跟先落地;后退時,前腳掌先落地,邁步如貓行,不可平起平落、沉重笨滯。兩腳前后和橫向距離要適當,腳掌或腳跟輾轉要適度,以利重心穩定,姿勢和順。伸直腿要自然,膝部不可挺直。
5.腿法
(1)蹬腳:支撐腿做屈站穩,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擺,腳尖回勾,腳跟外蹬,高過腰部。
(2)分腳: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擺,腳面繃平,腳尖向前踢出,高過腰部。
(3)拍腳: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向上擺踢,腳面繃平,手掌在額前迎抬腳面。
(4)擺蓮腳: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從異側踢起,經面前向外做扇形擺動,腳面繃平,兩手在額前依次迎拍腳面,擊拍兩響。
各種腿法均要求支撐穩定,膝關節不可僵直,胯關節松活,上體保持中正,不可低頭彎腰、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6.身型、身法、眼法
(1)身型
①頭:虛領頂勁。不可偏歪搖擺。
②頸:自然堅直,肌肉不可緊張。
③肩:保持松沉,不可上聳,也不要后張或前扣。
④肘:沉墜松垂,自然彎曲,不可僵直或揚吊。
⑤胸:舒松做含,.不可挺胸,也不要故意內縮。
⑥背:舒展拔背,不可駝背。
⑦腰:松活自然,不可后弓或前挺。
⑧脊:中正豎直,不要左右歪扭。
⑨臀:向內收斂,不可外突或搖擺。
⑩胯:松正縮收,不要僵挺或左右突出。
⑩膝:屈伸自然松活,不要僵直。
(2)身法
保持中正安舒,旋轉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穩。動作以腰為軸,帶動四肢,上下相隨,不可侵滯浮軟、俯仰歪斜、忽起忽落。
(3)眼法
總的要求是思想集中,意念引導,精神貫注,神態自然。定勢時,眼平視前方或注視兩手;換勢中,眼神與手法、身法協調配合。
7.動作要領
(1)體松心靜,呼吸自然。身體各部自然舒松,不用拙.力。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自然平穩,深長細勻,并與動作和運勁協調配合,一般規律是“虛吸實呼"“開吸合呼”“起吸落呼”,不可勉強憋氣。
(2)動作弧形,虛實分清。動作變換要走弧形,不可直來直去、生硬轉換。重心移動要沉穩、虛實分明,不可呆滯雙重。
(3)上下相隨,靈活完整。動作要以腰為軸,帶動四肢,上下配合,完整一體。不可手腳脫節、腰身分離、割裂斷勁。
(4)均勻連貫,和順自然。動作要連貫柔和,綿綿不斷。速度保持大體均勻,不可忽快忽慢。遇有發勁、拍腳動作、速度可以有所變化,但須保持前后銜接自然,氣勢完而不散。
(5)輕靈沉穩,剛柔相濟。運勁要輕靈不浮,沉穩不僵,外柔內實,剛柔相濟。發勁要起于腰腿,達于兩手,彈性展放,剛中寓柔。
【48式太極拳口訣】相關文章:
太極拳實用口訣11-14
楊氏太極拳口訣07-25
太極拳口訣心法12-20
楊氏太極拳步法口訣05-18
太極拳的五個口訣11-04
太極拳心法口訣大全03-15
八式太極拳口訣06-19
109式太極拳口訣01-16
88式太極拳口訣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