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夏季高溫預防中暑的小知識
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溫、烈日曝曬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為常見的誘因。一旦出現頭昏眼花、乏力、口干、惡心嘔吐、發燒、驚厥、抽搐、無汗、呼吸困難等癥狀,應馬上到陰涼通風處休息或用冷水、冰水濕敷,隨后立即到醫院就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夏季高溫預防中暑的小知識,歡迎閱讀。
夏季高溫預防中暑的小知識
易中暑人群
夏日發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戶外勞動者。他們一般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生活環境較差,房間悶熱不通風。另外,營養差也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嬰幼兒、孕婦、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容易發生中暑。
中暑癥狀
輕癥中暑:體溫往往在38度以上,除頭暈、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
重癥中暑:癥狀比輕癥中暑嚴重,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危急生命。這類中暑又可分為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
熱痙攣:多發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飲水多而鹽分補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降低時。這類中暑發生時肌肉會突然出現陣發性的痙攣性疼痛。
熱衰竭:這種中暑常常發生于老年人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的人。主要癥狀為頭暈、頭痛、心慌、口渴、惡心、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暈厥或神志模糊。此時的體溫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這類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因為直接在烈日的曝曬下,強烈的日光穿透頭部皮膚及顱骨引起腦細胞受損,進而造成腦組織的充血、水腫;由于受到傷害的主要是頭部,所以,最開始出現的不適就是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繼而可出現昏迷及抽搐。
熱射病:還有一部分人在高溫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時間較長,身體產熱過多,而散熱不足,導致體溫急劇升高。發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繼而無汗、呼吸淺快、脈搏細速、躁動不安、神志模糊、血壓下降,逐漸向昏迷伴四肢抽搐發展;嚴重者可產生腦水腫、肺水腫、心力衰竭等。
中暑以后怎么辦?
發現自己或其他人有中暑表現時,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并多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還可以在額部、顳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如果出現血壓降低、虛脫時,應立即平臥,及時到醫院靜脈滴注鹽水。對于重癥中暑者除了立即從高溫環境中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外,還應該迅速將其送至醫院,同時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救治。
夏季預防中暑
1. 待在室內也會中暑
在潮濕悶熱、密閉通風差的室內一樣會發生中暑。要想室內不中暑,就應該保持室內通風透氣,濕度不要太大喲。
2. 黃昏也是高危時刻
大家不要以為只有白天高溫才會讓人中暑。其實,即便是涼爽的黃昏,如果濕度高的話,也是會讓人中暑的了,尤其是剛下過雨后。
3. 大熱天打赤膊易中暑
男性朋友喜歡在酷暑打赤膊,其實這并不正確。據中醫介紹,打赤膊吹風容易受寒,毛細孔急速收縮,反而讓濕熱都悶在體內,更容易發生中暑。
4. 流汗后沖冷水澡易生病
很多朋友都習慣在發熱冒汗的時候直接沖冷水澡,其實這樣會使寒氣順著打開的毛孔進入身體,會很容易讓人感冒。
5. 外出長時間戴帽子易中暑
夏天在外出的時候,很多人都戴著帽子。但時間長了頭部會分泌大量的汗水,帽子就會形成小的濕度環境,從而容易引發中暑。
如何預防中暑
炎炎夏日如何有效地預防中暑發生呢?
市疾控中心防病專家陸輝提出如下建議:
1. 出行躲避烈日。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點至16點之間在烈日下活動,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涂抹防曬霜;準備充足的水和飲料。
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以備應急之用。外出時的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應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2. 保持室內通風,降低室溫。室內有空調、電扇通風降溫或灑水降溫。
3. 高溫下工作時間不宜過久,每天盡量不要超過8小時;降低勞動強度,備好防暑降溫飲料,盡量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
4. 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要盡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
5. 別等口渴了才喝水。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之需。
6. 保持充足睡眠。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專家建議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床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覺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7. 家中應備些防暑藥。藿香正氣液(水、丸、膠囊)、 十滴水、夏桑菊顆粒、抗病毒顆粒以及用菊花、金銀花等沸水沖泡代茶飲,對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比較良好的作用。
拓展
夏季預防中暑五大妙招
解暑不當反倒中暑
中醫會把中暑問題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問題,通常是見于長時間在太陽暴曬下出現的中暑現象,而陰暑問題,則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現象的原因,是指“暑熱在內、寒濕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錯誤的方式解暑引起。
中醫會把中暑問題分為“陽暑”和“陰暑”,其中陽暑問題,通常是見于長時間在太陽暴曬下的勞動者、運動人士,癥狀是頭暈倦怠、口渴身熱等,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兼休息,甚至會出現熱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而陰暑問題,則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現象的原因。
很多人都是存在錯誤的中暑意識,其實引起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只有在外暴曬才出現這樣的情況的。
所謂“陰暑”,是指“暑熱在內、寒濕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錯誤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戶外將身體曬得很熱,然后突然進入冷氣大開的室內;或是在大汗的狀態下,進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飲品。
這會引致皮膚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在當下的大暑天,解暑需要適度防曬,避免出入溫差太大的環境,并在因悶熱而感到不適時,盡快往陰涼通風處讓身體散熱,并要適當補充水分。如能利用清早、黃昏或夜間做適量運動,不但可健康地排汗,而且更可促進新陳代謝,幫助增加能量消耗和減肥。
宜吃消暑瓜類
對于夏日季節消暑最佳食材,當數瓜類最適宜了,例如冬瓜、筍瓜等,配合中藥材如白扁豆 、扁豆花,不但能袪濕解暑,更能補脾開胃以消暑熱。其中味甘性寒的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之效。
西瓜大家都知道對吧,解暑的好食物,其實很多的瓜類都是具有養生保健的效果的,例如冬瓜可以清熱解毒,但是冬瓜性偏涼,屬虛寒人士者,應盡量避免進食。
不宜吃燥熱食物
在夏天一定不能吃太多太熱的食物,例如羊肉。現代醫學認為,夏季炎熱的刺激,令神經中樞處于緊張狀態,內分泌腺的活動水平亦會有改變,引致消化能力不佳,胃口變差,不想進食。所以夏天最好多吃一些清淡少油的食物, 這樣會較易消化,而太過油膩的食物則不適宜,會令胃液分泌減少,胃部排空減慢。身處暑濕季節,多進食清熱除濕的食物,有助預防體內受濕熱困擾,對解暑生津頗有幫助。相對而言,煎炸燥熱的食物,則應少吃為妙。
體質弱少吃寒涼食物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從食療的角度來說,食物的溫熱、寒涼等天然屬性要與攝食者的體質狀態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綠豆湯雖具有消暑益氣、潤喉止渴的功效,但屬于寒涼體質的人(如四肢冰涼乏力、腰腿冷痛、腹瀉便稀等),吃了綠豆反而會加重癥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寒底人少喝涼茶
不少人在夏天都愛喝一杯冰凍涼茶解暑,但原來飲涼茶都要因應個人體質,如寒底人士,飲得太多涼茶隨時會頭暈眼花,即使熱底人多飲亦不適宜,所以一定要留意自己的體質并適當飲用。因為涼茶的藥性偏寒涼,具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但易患感冒的寒底人飲用太多,反而會加重感冒的病情,所以寒底人應選擇以祛濕寒為主的涼茶,如紫蘇葉、生姜及大棗等。
【夏季高溫預防中暑的小知識】相關文章:
夏季常見傳染病預防小知識07-05
幼兒夏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范文01-16
中醫養生夏季防中暑知識07-10
關于夏季防中暑及補水知識06-19
施工人員如何預防高溫中暑-預防施工人員高溫中暑的十大措施04-05
小學生夏季預防中暑小常識04-09
學生夏季傳染病預防知識06-28
夏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05-17
春季疾病預防小知識04-05
小學生夏季腸道疾病預防知識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