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朝的服裝特點
服裝,是衣服鞋裝飾品等的總稱,多指衣服。在國家標準中對服裝的定義為:縫制,穿于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產品,又稱衣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宋朝的服裝特點相關內容。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展的一顆明珠,其特點是修身適體。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著直領, 對襟的一種服飾,出土實物有福州南宋黃升墓 、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江蘇金壇茅麓南宋周瑀墓。浙江黃巖趙伯澐墓等。
宋朝女子的服裝
中國的服裝是依靠傳承推移的,宋代也不例外。它既延續了唐,五代時的服裝樣式,又在這基礎上作了一些變,動和創新。宋代的女子服裝比較復雜,各階層有不同的特點,貴族婦女的禮服仍是寬衣長大袖,長裙,衣飾豪華,與晚唐,五代時貴族婦女婦女穿的差不多。但宋代貴族婦女的便服卻時興瘦長型,與以前各時期的大不相同,衣著配色也打破以紅紫,藍綠為主的習慣,采用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呆板的唐代圖案改成寫生的折枝花樣。一般平民女子,尤其勞動婦女或婢仆等,則仍穿窄袖衫襦,但比晚唐,五代時的瘦而且長,顏色多為青,白等?傊,宋代服裝除了北宋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和肥寬的裙,褲以外,窄袖,瘦長是主要特點。
宋代女子的服裝,上衣有衫、襦、襖、背子等名目。下衣則以裙為主。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服,大都用羅紗綾縑等輕軟衣料做成,在宋代衫上大半繡有花樣。襦也是短衣的一種,和衫是不同的,因為襦是秋冬的常服,并且有很長的袖端,衣身也較衫子狹窄;所以襦和寬大而沒有袖端的衫子不同。通常襦的顏色,是紫色或紅色,黃色亦常見,很少用青色、白色或褐色的,就是上了年紀的婦人,也喜歡服紫紅的顏色。仁宗時,有詔令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并毛緞淡褐色制造衣服。總之,襦和衫一樣,都是最通行的服裝,并且兩者都屬上衣,下面都得穿裙子。
襖是一種冬衣,可以代替袍的作用,不過袍是有限制的;根據宋朝禮制局的規定,除掉命婦可以服用外,其余大多數的民婦是不能服用的,同時袍的顏色也有一定的限制,三品以上是紫色,繡有仙鶴及芝草,三品以下一律用黃色,并不繡有花樣,至于襖的顏色,除白色禁用外,其余并沒有一定的限制,盡可以隨個人的便。
宋代女子的常服,多半上衣而下裙,裙即古制之裳。宋代裙的質料,見于宋人詩詞中的,多半是綾羅紗絹一類輕軟的料子,顏色以紅為上色,紫色亦常見,而以石榴裙為最有名!八迠y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石榴裙!背袢挂酝,通常羅裙也算最普遍的,裙之前有帶垂長,所謂裙帶,用以束腰。宋朝裙幅并沒有一定的規矩,最通行的一種是“八幅大裙”,前后各有四幅,其余也有例外的,有的裙多至二三十幅,這種情景,在宋朝的妓最多,因為她們善于歌舞,蓋裙幅越多,則皺褶越細,所以舞起來也比較風情雅致。在宋朝,短襦長裙是最時髦的,“行即羅裙掃落花”。
司馬公文曰“北宋時,婦女不服寬褲與〔衣詹〕制旋裙比前后開勝,以便乘驢,其風始于都下妓而士大夫家反慕之。”
南宋時,裙有名“趕上裙”的,前后均不開衩,長而席地,當時宮妃均競尚此種群式,不過這是一種新穎的特式而已,并沒有普遍,所以也可說是妖服的一類。
宋代男子服裝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裥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后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襲其制,但在式樣和名稱上都略有差異,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樣不同的宋代是圓領,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為它身狹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于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來及作為吊慰兇喪時的服裝,其它場合不穿,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開衩以便于騎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織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條橫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衫而得名。
擴展:中國古代服裝禮儀
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從最初的采集、漁獵經濟發展到畜牧、農業、手工業經濟階段,社會生產不斷活躍,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
最初,人們還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長的毛來蔽體保暖。后來,才慢慢懂得用樹葉和獸皮來遮蔽自己光赤的肉體。在北京周口店發掘的山頂洞人化石中,發現了一枚骨針,證明早在幾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縫紉技術了。人們將獵取到的野獸皮毛剝下,然后根據需要,拼合縫制成各種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體和防御嚴寒的侵襲。
當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達到了繁榮的階段,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開始了植物的栽培,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人們已發明了用紡輪捻線,用簡單的織布機織麻布,用骨針縫制衣服,用竹、葦編織席子。根據史籍的記載,在伏羲、皇帝、堯舜時代,就已經有一套冠服制度了!队碡暋酚涊d,我國古代行政區域劃為九州,各州都把當地的物產作為貢賦上繳,揚州地區上貢的絲織品稱為“織貝”,“貝”是一種錦的名稱,是在織成之前先染成色絲,再按“貝”的色彩花紋織成美麗的錦帛?梢,人們的衣著已由“衣皮韋”進化到染五彩織成錦帛做衣裳。
上古先民們創造的上古服飾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國服飾文化相比,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它的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是中國服飾文化的初興。
商朝服飾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后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于活動。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商朝服飾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比較高級的染織品、刺繡品及裝飾品都由奴隸主階級享用,而底層的民眾只能穿麻布以及與麻布同類的葛布制成的編織物。據研究表明,商代高級權貴的服飾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領右衽,衣長及臀,袖長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帶褶短裙,腰間束有寬帶,裹腿;腳上穿翹尖鞋。貴族婦女則上身穿長及足踝的大衣,交領,長袖,腰間束寬帶和蔽膝,蔽膝呈上窄下寬狀,腳上穿履,頭戴圓箍形冠卷。但是商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比較低下,當時民風淳樸,總的來說,商朝服飾還是以樸素為主。即便是貴族男女,在穿著上也是比較節儉的。
商朝服飾的顏色差異也是極為明顯的,這是由于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所造成的。貴族的禮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黃等純正之色,下裳多用間色,如緇、赭、綠等經過數次浸染的顏色,并且衣領,衣袖處還有鑲邊,日常家居則常穿縞衣,綠衣和緇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沒有這么豐富多彩了。
商代男子以梳辮為主。這個時期男子發辮式樣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條辮子,然后垂至腦后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將頭發編成辮子,盤梳于頂的。除辮發外,當時男子還以冠、巾為尚,當時流行的扎發式樣就是將頭巾卷成長條,繞額一周,再束在頭上,猶如頭箍一樣,在冬季為了防寒還是會戴厚實的皮帽子。
商代婦女的發式與男子大體相似,其辮發式樣,大多卷曲垂肩。頭上也套有帽箍式的冠巾。有的婦女梳頂心髻,上面橫貫一枝骨簪,有的則在頭頂兩旁斜插兩枝頂端帶小鳥形的玉簪。大姑娘則梳辮子,小孩子梳兩個小丫角。
商代服飾中男女貴族身上還有佩玉的習慣,統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區別階級和等級。商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種小動物形象,最常見的是一種玉魚。
周朝服飾
周朝紡織印染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西周時紡織已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形式。時至東周時期,各諸侯國更是鼓勵發展蠶桑和絲綢的生產,加上鐵器的推廣使用促進了手工業機具的不斷革新,絲綢的品種更加豐富多樣,成為中國絲綢史上的重要發展時期。紡織品質量的提高和品種的增多為周朝服飾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了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范社會,安定天下。服裝作為每個人階級的標志,成為了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其服飾有祭服、朝服、田獵服、兇服、兵服及常服等。
周朝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上衣下裳,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周朝朝服天子上白衣,諸侯上玄衣,大夫和士同諸侯。天子、諸侯均朱裳,大夫素裳,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
周朝巾帽的形式比商朝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等巾帽形狀。低平的巾帽多是普通人使用;高尖的則多為貴族階層使用。
周朝婦女服飾由于階層的不同也各有差異。后妃有六服:袆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它們的材料及樣式差別不大,但顏色與紋樣卻各不相同。周朝一般婦女的服飾多為上衣作不規則云紋繡,邊加深色寬緣,腰間束系織物大帶,發髻向后傾。小女孩多梳雙辮,衣長及膝,腰帶間系雜佩。
【宋朝的服裝特點】相關文章:
韓國服裝的風格特點07-12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01-14
唐朝服裝的幾大特點01-09
宋朝的茶道文化與知識03-17
宋朝茶道知識介紹01-26
鋼琴的特點06-20
迪斯科舞的特點08-27
彝族歌曲的特點06-28
ASP的特點與功能04-20
港口物流的特點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