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特點
古典舞是指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特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特點
古典舞“身韻”從字面上來解釋,可以說是“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其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身心并用”的同義語,通過“身韻”的訓練達到“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實際上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雖然把訓練“身法”與陶治“神韻”的方法統稱為“身韻”,但進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著“形、勁、律”這四個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形
一切外在的、直觀的體態、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形”作為藝術表現和傳達的媒介。任何藝術的審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當然,不同民族和時代都有著對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為中國古典舞而言,它在解決“形”的訓練上要注意以下3點要領:
1、舞蹈者在靜止的體態(或姿態)情況下所必須具備的自我審美意識與氣質。比如:“挺拔而含蓄”、“剛勁而柔韌”這種矛盾而統一的審美意識。
2、掌握姿態與姿態、動作與動作的運動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與軌跡。正如書法藝術上的筆法一樣,“橫、豎、點、撇”是有極其嚴格的規范而又有充分的發展余地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體運動藝術也是具有其自身嚴謹的規范和規律的。
3、“由動到靜”或“由靜到動”這瞬間變化的運動法則。“由動到靜”在戲曲藝術中稱之為“亮相”,“亮相”是戲曲藝術的精華之一;舞蹈雖不于戲曲,但舞者在千變萬化的運動之后,將一切美凝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個造型上,這種對于美凝聚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個造型上,這種對于審美的要求是絕不亞于戲曲的。“由靜到動”對于舞者來說必須具備某種“預動”,俗稱為“起法兒”;而“起法兒”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它是進入藝術情況前心理給予身體的發動力。
作為“身韻”教材,究竟在“形”上應包涵哪些內容?我們早已不滿足于60年代初中國古典舞所規范的那“八個手位”和若干程式化的舞姿那種審美層次了。但舞臺上展現的節目中,其形態卻又是五花八門、千奇百異的,而這些是不可能“如數照收”到教材中去的。我們必須尋找形成千變萬化中最核心的、本質性的形態特征,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一”的“一”。從所周知,通過傳統藝術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首先解決體態上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決不是什么人杜撰出來的審美標準,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自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三塊瓦”、“擰麻花”,中國民間舞中的“輾、擰、轉、韌”,中國武術中的“龍形”、“八卦”,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而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進行訓練的必要。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運動的過程。人們對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龍飛鳳舞”、“曲折婉轉”、“閃轉騰挪”等加以贊譽,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實際上離不開運動中“圓”和“游”這兩個特征。古曲舞確實太注重“圓”的空間美和“游”的流動美了!這也許和中國人崇尚龍的圖騰和把宇宙看成是“陰陽”和“八卦”這咱心理分不開的。但不論有多少千變萬化的“圓”,其根本規律是離不開“平圓、立圓、8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軌跡的。因此這正是我們通過認識而必須緊緊抓住的訓練環節和特點。從技法和方法上來分析,不難發現形成人體“三圓”運動的根本關鍵在于腰部的運用。有人說“身法即腰法”,從腰部的運動中,又提煉出了以腰部運動為核心的“提、沉、沖、靠、含、腆、移”這七個最基本的動律元素,這些動律元素不但可以為多種千變萬化的“圓”作做準備,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豐富、更典型的以“圓”和“游”為特征的舞蹈動作。
中國戲曲舞蹈和武術原有一套典型動作,如“云手、五花、大刀花、風火輪、烏龍盤打、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等,它們那豐富的身法性、鮮明的風格性是極富表現力的。但是如果它們只是一個個凝固不變的動作,它們又是缺乏生命力的。我們用“提煉元素”、“強化元素”、“發展元素”這種方法來分析它們,便可使它們“一生二、二生三”、“揚其神、變其形”,從而獲得新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綜上所述,“身韻”在“形”的訓練中,是以“擰、傾、圓、曲”的體態美為重點、以腰部的動律元素為基礎、以“平圓、立圓、8字圓”的運動路線為主體、以傳統中優秀的典型的動作為依據,以由淺入深并層層發展的教材為方法來培養真正懂得并掌握中國古典舞形態美的演員。
二、神
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但是究竟什么是“神韻”呢?古人說是一種“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言下之意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還有人說“神韻真如神龍,令人首不見尾,或者首皆不能見”,難道神韻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無法弄明白嗎?我們認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劇教育家錢寶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說:“開三,勁六,心意八,無形者十”。在他看來,舞蹈動作中,“形”只占三分,“勁”只占三分,“勁”占六分,“心意”(即“神”)卻占八分。我們理解這并不是說“形”不重要,而是說“形”是可以通過模仿去做,而“勁”和“心意”是必須通過潛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為有了動作的“勁”和“心意”,從而給予了“形”以生命力。當形、勁、心意融匯貫通于一體之后,從而進入到一個更深的藝術境界,即“無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統一”、“無跡可尋”了。這正是舞蹈訓練和藝術表現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態和內涵的表達。它的真實涵義應該是指通過自覺的意識、意念、感覺來支配舞蹈動作,而不是盲目地、純功能地去完成動作。自覺的意識同時也包括豐富的藝術想象力。馬不波《論蓋叫天》一文中說到,蓋叫天之所以與眾不同,是他在舞蹈時往往把動作想象成“變化的云彩、飛翔的老鷹、風吹的柳條、冉冉的青煙……”,多么形象的動態啊!在上一段“形”中談到的“動律元素”和“平圓、立圓、8字圓”運動,事實上無一不是和主觀的意念緊密相連的,即便是一個簡單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藝術呼吸過程。上文還提到舞蹈開展前的“心理預動”,它正是循著這樣的規律而運動的,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心、意、氣”正是“神韻”的具體。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恰恰是受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地、準確地解釋了形和神的聯系及關系。因此,在《身韻》的訓練中,每一最細微的過程、最簡單的動作都應是陶治神韻的過程。因而我們說人體動作中的神韻并不是虛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著主導支配作用的藝術靈魂。
三、勁
常聽到有人這樣評論某一演員,說“姿態動作挺好,勁頭不對”。“勁頭”是什么?我認為“勁頭”即賦于外部動作的仙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頭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要培養舞者在動作過程中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而是有著輕重、強弱、緩急、長短、頓挫、附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于動作的過程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以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等“勁”的區別。這一切都是通過《身韻》教材加以訓練才能達到的。
四、律
“律”這個字包含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它依循的規律這兩層意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勁正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順則能一氣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視“不順則順”的“反律”,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時突變向后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動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從人體的運動整體分析出“形、神、勁、律”各自的特點,然后又產后并達到“形、神、勁、律”的統一,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出發點和歸宿。
古典舞的特點與技巧
(一)旋轉的特點
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后退側身轉。
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夸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余地,還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干凈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近年來,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松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
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于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
女子古典舞小知識
1.古典舞簡介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2.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1)蘭花掌:大拇指與中指指節微貼,使虎口自然與手掌合攏,形成以中指為主要用力點,帶動其余3指指尖上翹的形態。
(2)蘭花指:大拇指與中指松弛地相搭連,形成O狀,同時,食指伸出上翹,其余兩指松弛地與中指并攏,形成秀麗的指形,是為蘭花指。
(3)拳形:拇指與食指相搭貼,食指與其余三指依次相握,形成拳形。
(4)按掌:以蘭花掌,將手臂放置于胸腹之間的位置,成圓弧形、沉肘,是為按掌。
(5)托掌:以蘭花掌之形,將手臂向上撐直成圓弧形置于額頭前上方,是為托掌。防止動作成型時折腕。
(6)提襟:女以拳形,手臂成圓弧形,置于身體的側斜前方,其位置大體與身體的胯部持平,是為提襟。
(7)山膀:以蘭花掌形將手臂成圓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于肩部,是為山膀。
3.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腳位:
(1)正步位:雙腳并攏,腳尖正對前面,身體微微向前。
(2)小八字步:在正步位的基礎上,腳尖微微分開。
(3)丁字步:腳步成丁字位站姿,腳尖分別在8點與2點方向,前后跟緊貼后腳窩。
(4)踏步:后腳腳尖踏步在后,后膝蓋靠在前膝蓋窩。
(5)點步:重心在后,前腳點步在后腳斜前方。
(6)大掖步:前腳彎曲,后腳伸直腳背點地。
4.中國古典舞基本手位:
(1)單山膀:(以右手為列,下同從略),小踏步,身體面向一點,目視八點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右手順胯向下經體側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后蓋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開,至上臂與肩同平為止,身體面向兩點,頭轉向八點;
(2)雙手膀:丁子步或小踏步,身體面向一點,目視八點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眼隨右手拉成單山膀,然后眼隨左手拉成雙山膀,眼亮相于兩點上方;
(3)順風旗: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時,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于八位血上方;
(4)雙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側撩至頭上,蓋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于八點下方;
(5)托按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是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體面向兩點眼亮相于八點斜上方;
(6)山膀按掌:動作同脫掌,只是最后姿態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分前撩至順風旗位手心向上,高臂為揚掌位;
(8)沖掌:丁字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雙手由下向右雙晃手一周右胯側,右手端掌與左手掌掌心相對,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八點下方推出,眼隨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丁字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右臂下崔,手握拳提于右胯旁,同時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后左臂下崔,手握拳于左胯旁,同時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擰,手腕略向里轉,虎口在身前斜對胯,甩頭向八位亮相。
(10)云手: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雙手配合的感覺要象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完成云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后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節奏處理基本上同“云肩轉腰”一樣,先做連綿不斷的慢速,然后在慢中給以“點”的處理,強調輕重緩急的節奏變化。
論中國古典舞及其意象
舞蹈是一種人體文化,一種情感符號。這種藝術形式以人體的姿態為物質載體,在肢體的運動中以時間占據空間的方式傳達情感和思想的符號。蘇珊·朗格說:“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在舞蹈之中,這種知覺形式就是人體的肢體動作,情感就是寄托在這些知覺形式之中,這些知覺形式也即意象。
舞蹈是以人的肢體語言為媒介的動態藝術,連接舞者和觀眾之間的是一種轉瞬即逝的印象,最后留給觀眾的是一個綜合的意象。動作姿態的外在形態是直接可視的,是舞蹈外在的“象”,肢體語言所呈現的內容是間接的,是舞蹈的內涵,即“意”。中國舞蹈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建構基石,通過外在肢體形態、動作傳達內心情感,因此,這種外在形態、物質載體又具有很強的象征性。
1、中國古典舞蹈意象的營造
舞蹈中各種肢體動作(簡單的和復雜的)通過藝術的整合、加工,構建成具有審美意味的意象,并使之成為動作與情志合一的有機構成,其中,想象是中國古典舞蹈意象建構和欣賞的必要條件。無論是在舞蹈藝術中,還是在其他藝術形式中,意象是審美認識和審美感情的心理復合體。各種藝術中的審美意象的首要因素是藝術創作者內心的情感,而審美感情和審美認識在審美意象中集合在一起,融為一體。我國古典美學中常說的情景交融、景隨情遷就指的是審美感情和審美認識相結合而形成的審美意象。這里的景或境并非生活中的實景,而是生活在人腦中的反映構成的情中之景,情也是浸在這種營造的景中之情。
然而,中國藝術強烈的抒情性、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強調,導致藝術創作者追求一種含不盡之意寓于有限之言的表達方式。這樣,無論在各種藝術形式中,意象的營造都要求對現實進行大膽的概括、提煉、抽象,使之成為能夠容納大量的信息內容。在藝術中,意象這種知覺形式愈是具體,其指代愈是清晰,則意象所傳達的信息量越少;而意象愈是模糊,則能夠包含更多的信息。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國古典舞蹈也自覺地開始建構抽象化具有極強象征性意象的營造。如中國舞蹈融匯了八卦與太極圖具象寓意和抽象思維的方式,將抽象思維的意圖負載于形體動態的具象之中。
中國古典舞蹈意象的營造一般有如下幾種方式:一是以意象造型立象外之象,此種方式是指利用動態造型營造比較擴大、渾宏的意象;二是借自然物象寫主觀情思,此種方式近于詩歌中比興的方式,以景寫情,以景傳情;三是以物象之象,象征性質的不斷改變營造新的意象,此種創造意象的方式是不斷變幻外在動態和內在含義,每一次的變換都產生了一個新的意象,喚起新的聯想,以虛托實、以實引虛,使舞蹈充分地達到其藝術效果;四是通過虛擬創造內心視象,即將不可視的內心世界外化為可視的形象;五是利用道具的象征功能創造意象,道具運運得好就可以創造獨特的情感氛圍,有可以為表演者提供物質的支撐,有助于她們展示技巧。
2、意象在中國古典舞蹈中的呈現
“意象”何為?“意”就是情志,“象”就是藝術作品中情志的外在呈現。二者并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融合為一的兩個向度,外在的象是表達內在情志的象,內在的意是借助于外在的象表達的意。就二者的呈現形態來看,“象”是直觀感性的、可視的,正如“見乃謂之象”,是藝術的外表形態、形象、具體而明晰;“意”是間接的、精神性的,不能為視覺所直接感知,但能理解、想象、感悟,在藝術作品中是一種情思、情志、情意,深遠而隱含。因此,可以說,意象指審美對象,審美對象可分為虛實兩個層次,實的層次代表實質客觀的對象,虛的層次代表主體意識所虛構的對象,而虛的層次是審美意象的重要內涵,是組織整個審美意象功能性構成。就中國古典舞蹈而言,實的象可以說是技術層面的呈現,虛的象則為情感傳達的重要憑證,這兩個向度無時無刻不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實象的目的在于虛象,虛象需要憑借實象,虛象的領悟需要舞者展現實象的技術(當然也需要觀賞者的領悟能力)。
在中國古典舞蹈的創作中,賦予象征意味的意象很常見,如“托掌”、“順風旗”、“撲步”、“劍舞”等都是融入了歷史上傳統戲曲舞蹈對自然和生活原型的“意”與“象”的表現。這些特有的舞蹈藝術手法和極富夸張力的舞蹈表現形式,在古典舞的創造中有著突出的表現,使欣賞者在欣賞肢體語言時,能夠感受到舞者所要傳達的情志。簡言之,意象在舞蹈中是帶有情感符號象征性、并具有精神內涵的藝術形象,它是外物形象的知覺審美形式與其象征意蘊的有機統一,正是因為有了意象的融入,中國古典舞在表現形式、表現手法上才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
中國古典舞蹈意象的呈現主要憑借肢體姿態的象征性、韻律性和造型性。意象的象征性是由舞蹈表現情感的最終目的所決定的,在舞蹈表演中,若干連貫的姿勢體態就會傳達一種情志、思想;舞蹈韻律性包括內在的心理張力,情感活動的節律;外在的人體運動過程中的力度變化和動作分配;在造型方面,舞蹈動作的造型是構成動態意象的重要因素,不僅包括姿態,還包括能與動作姿態構成造型有機聯系的服裝、道具、構圖等。中國古典舞蹈的意象是由這三個方面決定、呈現的。
中國古典舞蹈通過象征性、韻律性和造型性三個方面呈現意象,其中象征性所體現的事意象的整體功能,韻律性體現了舞蹈意象的動態功能,造型性體現了舞蹈的靜態功能,三者所營造的意象傳達了言、嗟嘆、歌所無法傳達,或者無法完全傳達的情志思想。富于象征性的意象呈現讓觀賞者感受到邀游天際的神秘體驗,也從中體悟到了情、意、境韻味無窮的、無法言說的內涵。
3、意象與中國古典舞蹈
關于舞蹈的起源,《毛詩序》中說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言闡明,情感表達所借助的方式有四種,即言、嗟嘆、歌詠和舞蹈,從而根據內在情感表現的需要產生了四種藝術樣式。而舞蹈是最能體現傳達內心的情感的,這是因為舞蹈是創作者內在情感的想象性、創造性表達,是一種內在的、難以描摹的內心以形體語言為媒介的有形抒發。舞蹈這種藝術形式,是具有很強的虛擬性和象征性的表現藝術,因此又具有極強的時空綜合能力。
舞蹈是以人的肢體語言為媒介的動態藝術,動作姿態的外在形態是直接可視的,是舞蹈外在的“象”,肢體語言的內容是間接的,是舞蹈的“意”。古人把舞蹈置于傳情的最有利的藝術類型自然與舞蹈自身的藝術媒介和“足意”的表現特質是緊密相關的。舞蹈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意象呈現。它超越了言、嗟嘆、歌詠三種藝術樣式在表現方面的不足,淋漓盡致地表現人內心深處的種種情感。正如瑪麗·魏格曼所言:“舞蹈室表現人的一種活生生的語言——是翱翔在現實世界之上的一種藝術啟示,目的在于以較高水平來表達人的內在情緒的意象和譬喻,并要求傳達給別人。
最重要的,舞蹈要求直接傳達而不是轉彎抹角。”繪畫、雕刻是空間的藝術,是凝固的時間,凝固的詩歌,是創作者歷時思維下提煉出的靜態藝術,由靜能傳達出動態情感的內涵;而舞蹈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動態的藝術,由動態的感官知覺傳達著某種內凝的情感。而相對于西方的舞蹈,中國古典舞蹈的情感構建出言外之意、情景交融、韻味無窮的意境,是感受性大于理解性的藝術創造,是知覺性大于經驗性的藝術,中國古典舞蹈尤其重視審美意象的建構,從而創作出意味深長的作品。
同時,中國古典舞蹈建構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人體的姿態、肢體的動作又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中國舞蹈固有的內在核心的是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上,帶有強烈的儒家和道家哲理意味的情感思想;藝術在傳達情感之時,也無不受這些文化的制約影響,使中國的抒情藝術借助融合主觀與客觀、情感與哲理的“意象”為根本特征。因此,中國傳統舞蹈就要借助意象這種物質載體傳達信息符號——以中國文化、歷史的積淀的情感。
綜上,意象在中國古典舞蹈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既能傳達創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又能呈現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象與情感不是分裂的,而是同一的,是一種有機構成的兩個向度,情感外化為意象,是情感的意象;意象傳達、表達情感,是情感的意象。同時,舞蹈意象的呈現是象征性、韻律性和造型性的。這種舞蹈意象的營造遵循中國古典藝術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傳統。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特點】相關文章: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特點03-22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審美與教學10-15
中國古典舞動作特點08-01
中國古典舞的起源08-18
中國古典舞發展歷史12-28
關于中國古典舞的介紹06-05
中國古典舞的跳法12-09
中國舞與中國古典舞有何區別09-06
中國古典舞的動作術語大全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