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典舞發展歷史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 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那么你知道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歷史嗎?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先秦時期
中國原始時代舞蹈是華夏文化初始形態,而且此時期舞蹈的作用與后來的舞蹈有很大不同。實在是因為單單說話表明不了心意,嗟嘆也不能充分的表達情感,甚至詠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覺中就手舞足蹈了。
早在五帝和商周時期,以具史詩性的樂舞的形式出現。 僅在《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一篇中,就有這樣三則故事:帝顓頊在登上帝位的時候,聽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鏘鏘的風聲很好聽,就命令部下“飛龍”仿效八風之音創作了《承云》,用來祭祀天帝。
到了帝嚳的時候,他則命令臣下“咸黑”創作《聲歌》——《九招》、《六列》、《六英》。又命令“倕”創制了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篪、鼗、椎、鍾等樂器,吹打起來,十分動聽,引來鳳鳥錦雉隨之起舞。
中國樂舞的第一個高峰時期是周代雅樂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對公元前26世紀到前11世紀流傳的歷代樂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壯舉。在“制禮”的同時“作樂”,用“樂”這種聲形諧和的藝術型式來表現禮。為雅樂舞蹈前聲,也是周代雅樂的主要內容。之后,雅樂在其他東亞文化的廣泛流傳。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樂舞《韶》樂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又說《韶》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倍鵀橘潛P武王伐紂的功績而創作的《武》樂則是 “盡美矣,未盡善也。”也由此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孔子對樂舞的評判標準——盡善盡美。這些舞蹈都屬于雅舞,還有八佾等。民間祭祀的巫舞、儺舞等,見于楚地。
秦漢
兩漢舞蹈百技紛呈,是俗樂舞文化的高峰早在秦始皇即把民間的角抵戲引入宮廷,后來漢武帝大興角抵百戲就是延續秦制,發展至東漢已成為極為豐富的宮廷舞樂百戲,富豪貴族的家庭宴會也多是雜技的成份的綜合性演出。漢代舞蹈有即興歌舞和宴飲中的“對舞”,即是女子長袖對舞、男女長袖對舞、男子寬袖對舞和男子短袖對舞。一般宴會中是由主人先舞,客人再起舞為報,還有舞劍、舞刀、舞棍、干舞、戚舞、長袖舞和巾舞等,舞姿舞容都很考究。
用作娛樂的稱為雜舞,多則由屬賤民的女樂、舞優(或稱舞妓、舞姬、舞伎等)表演,但亦有皇族喜愛舞蹈者學習。著名的有漢朝有趙飛燕《掌上舞》。民間則有由勞動動作演變而來的舞蹈。漢代還有百戲,當中亦包括舞蹈。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這時期的民間舞名稱之為“雜舞”,融合了漢、魏以來的雜舞,江南的“吳歌”荊楚的“西曲”等歌舞,形成“清商樂”和漢族的“清商樂”相平行,而少數民族的“胡樂”、“胡舞”及外國樂舞如“天竺樂”、“龜茲樂”、“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康國樂”、“高昌樂”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流而形成漢族樂舞“西涼樂”。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舞蹈文明在這個時期顯示了其藝術的自覺,為隋唐樂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礎。唐代舞蹈文化燦爛輝煌,達到了藝術巔峰,因南北朝朝野崇信佛道也出現以宗教為背景的宗教樂舞。
隋代
隋文帝匯輯當時流傳各地的漢族傳統舞、少數民族舞、外國傳入的各類樂舞計七部,稱七部伎;而后來更增加疏勒樂和康國樂,改稱為九部樂。隋唐帝曾征各地散樂及舞蹈進行表演,此后成慣例于每年正月演出用來招待突厥客人。。
唐代
到唐朝時,唐人把舞蹈視為抒情和展示才華,表示禮節的手段能文能武、能歌善舞的文化素養。著名代表人物有善作曲能伴舞的唐玄宗與以善舞“霓裳羽衣”的楊貴妃,親自排練過聲勢浩大的破陣樂的唐太宗李世民;即興善舞以抒情的詩人李白。唐代的宗教樂舞也很發達,如鶴舞和花舞等禮佛娛人的舞蹈在佛寺中很常見;祭祀巫舞從巴楚之地到中國西北荒村都很興盛,唐代宮廷的驅儺是種面具神舞,繼承漢代的宮儀規模亦即為盛大。
唐朝是中國舞蹈發展的繁盛時期,不僅有自娛的民族舞蹈還有大量的表演性舞蹈,朝廷設教坊司,專門訓練舞優,唐皇室亦有不少成員喜愛舞蹈,唐代對歌舞的分類比前代更為細膩有按風格特點來分的健舞和軟舞類別,軟舞動作偏柔,健舞則剛健有力,常會以刀劍等兵器作為道具;有以結構的嚴謹和統一歸類的歌舞大曲,楊太真(楊貴妃)其中霓裳羽衣舞最為著名,據說就是唐玄宗在夢中看到仙女們的翩翩舞姿,又聽到仙樂飄飄,而記載流傳下來的;有以故事情節歸類的歌舞戲;有從用途和表演方式歸類且用于宮廷朝會、宴饗的九部樂、十部樂、立部伎等。尚有一些名舞不能歸類,如贊美龍女的凌波曲是盛唐著名舞人謝阿蠻依舞曲編舞表演的,深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喜愛;唐懿宗的伶官李可及編創的“菩薩蠻舞”是表現佛國仙女的美音妙舞,其他不能歸類的名舞如“何滿子”、“嘆百年”等都是在當時興盛有深遠影響力的。健舞著名有公孫大娘的刀舞。
五代至宋
五代時還有一種纏足的舞蹈,由南唐李后主所創,宮嬪窅娘以帛束足呈新月狀,跳舞時有凌云之姿。唐宋時坊間的春樓亦常有舞蹈表演。
宋代的宮廷樂舞雖衰退但完善了宗法禮教,所以宋朝宗廟祭祀一直保存著雅樂舞蹈。宋代的雅樂舞現保存在文獻中的有《大善樂舞》、大順樂舞、《大慶樂舞》、《大定樂舞》、《天盛樂舞》、《大和樂舞》、《大昭樂舞》和《大熙樂舞》等。宋代的《燕樂》是隊舞,男子隊有拓枝隊、劍器隊、異域朝天隊等;女子隊有菩薩蠻隊、拂霓裳隊、菩薩獻香花隊、彩云仙隊等。宮廷隊舞在宋初尚為興盛,宋代文人喜好填詞,士大夫家有家伎歌女善歌舞,如北宋寇準喜好拓枝舞,傳說每宴必有拓枝歌舞表演。宋代的趙構在晚年時留下一部舞蹈動作譜《德壽宮舞譜》。
宋代燕舞比起民間的舞蹈已大為遜色,宋代是民間舞蹈興起的時代,既有節日的社火舞隊,又有日常在市集街坊的賣藝演出。竹馬、旱船、舞獅等在宋代已極為興盛,有些則為后來的戲曲所吸收,如《抱鑼》、《舞鮑老》等。有些民間舞蹈傳入日本如《龍舞》、《九連環》、《撲蝴蝶》等;而有些燕樂舞傳入朝鮮并作為宮廷樂舞保存下來,其中有《五羊仙》、《獻仙桃》、《拋球樂》、《蓮花臺》等。宋代舞蹈走向市井也使明清以后的中國舞蹈演變成武藝和民間娛樂整合發展的新型式。
元明清
自元、明、清以來,舞蹈藝術從兩方面得到繼承與發展,一是戲曲表演“打”即是武術動作,即元雜劇稱為“科”在京劇稱為“做”的“武舞”。另一方面是在民族文化活動中的長足發展,元、明、清時期民俗活動、民間舞蹈如高蹺、旱船、舞獅、舞龍》各種鼓舞和《秧歌舞》等,不但具有地方風情也有群眾性。
元代雜劇中吸收了宋代宮廷隊舞的音樂和舞蹈,同時也吸收元代戲曲與民間舞蹈的生動舞姿。
舞蹈發展在清代是一個比較衰落的時期,舞蹈漸被戲曲融合而失去獨立表演藝術的地位,且這時期纏足方式為折骨纏,變成把女性足部束至不良于行,使女性跳舞興趣銳減,令宮廷雜舞衰落,只有以男性舞生所表演的雅舞以及民間勞動相關的舞蹈如秧歌、宗教舞蹈如儺舞等仍然有發展。而融入戲曲中的舞蹈卻以身段及毯子功(唱做念打中的兩項)的形式發展,自成了一套訓練體系與表演方法。但宮廷舞蹈仍流行佾舞與隊舞。佾舞主要用來祭祀神靈,分為文舞和武舞。文舞又叫《文德之舞》,武舞又叫“武功之舞”。一般是在祭祀開始時舞“武功之舞”,武舞生左手執干,右手執戚。祭祀中間及結束時跳“文德之舞”,文舞生右手執羽,左手執籥,兩邊還有執節者,指揮舞隊。清代宮廷隊舞又叫《慶隆舞》,是從《蟒式舞》、《瑪克式舞》演化而來,本為滿族傳統舞蹈,入宮后用于皇帝宴饗巡酒。因舞蹈藝術呈衰落之勢,因此民間社會沒有專業的舞蹈演出團體,但仍有于燈節和迎神賽會的舞蹈活動,作為自娛性、群眾性的娛樂,民間舞蹈并常與技藝組織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的表演隊伍,稱為走會或花會,其中著名有《秧歌》、《高蹺》、《獅舞》、《胯鼓》、《旱船》、《小車》、《竹馬》、《大頭和尚》等民間舞蹈。
女子古典舞小知識
1.古典舞簡介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2.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1)蘭花掌:大拇指與中指指節微貼,使虎口自然與手掌合攏,形成以中指為主要用力點,帶動其余3指指尖上翹的形態。
(2)蘭花指:大拇指與中指松弛地相搭連,形成O狀,同時,食指伸出上翹,其余兩指松弛地與中指并攏,形成秀麗的指形,是為蘭花指。
(3)拳形:拇指與食指相搭貼,食指與其余三指依次相握,形成拳形。
。4)按掌:以蘭花掌,將手臂放置于胸腹之間的位置,成圓弧形、沉肘,是為按掌。
(5)托掌:以蘭花掌之形,將手臂向上撐直成圓弧形置于額頭前上方,是為托掌。防止動作成型時折腕。
。6)提襟:女以拳形,手臂成圓弧形,置于身體的側斜前方,其位置大體與身體的胯部持平,是為提襟。
。7)山膀:以蘭花掌形將手臂成圓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于肩部,是為山膀。
3.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腳位:
(1)正步位:雙腳并攏,腳尖正對前面,身體微微向前。
(2)小八字步:在正步位的基礎上,腳尖微微分開。
。3)丁字步:腳步成丁字位站姿,腳尖分別在8點與2點方向,前后跟緊貼后腳窩。
(4)踏步:后腳腳尖踏步在后,后膝蓋靠在前膝蓋窩。
(5)點步:重心在后,前腳點步在后腳斜前方。
(6)大掖步:前腳彎曲,后腳伸直腳背點地。
4.中國古典舞基本手位:
(1)單山膀:(以右手為列,下同從略),小踏步,身體面向一點,目視八點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右手順胯向下經體側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后蓋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開,至上臂與肩同平為止,身體面向兩點,頭轉向八點;
(2)雙手膀:丁子步或小踏步,身體面向一點,目視八點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眼隨右手拉成單山膀,然后眼隨左手拉成雙山膀,眼亮相于兩點上方;
(3)順風旗: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時,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于八位血上方;
(4)雙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側撩至頭上,蓋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于八點下方;
(5)托按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是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體面向兩點眼亮相于八點斜上方;
(6)山膀按掌:動作同脫掌,只是最后姿態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分前撩至順風旗位手心向上,高臂為揚掌位;
(8)沖掌:丁字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雙手由下向右雙晃手一周右胯側,右手端掌與左手掌掌心相對,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八點下方推出,眼隨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丁字步,雙手叉腰準備。動作時,右臂下崔,手握拳提于右胯旁,同時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后左臂下崔,手握拳于左胯旁,同時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擰,手腕略向里轉,虎口在身前斜對胯,甩頭向八位亮相。
。10)云手: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雙手配合的感覺要象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完成云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后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節奏處理基本上同“云肩轉腰”一樣,先做連綿不斷的慢速,然后在慢中給以“點”的處理,強調輕重緩急的節奏變化。
【中國古典舞發展歷史】相關文章:
中國古典舞的起源和發展12-21
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歷史12-14
中國古典舞的起源08-18
關于中國古典舞的介紹06-05
中國古典舞的跳法12-09
中國古典舞動作特點08-01
中國舞與中國古典舞有何區別09-06
中國古典舞的動作術語大全10-16
中國著名的七大古典舞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