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風原文賞析

時間:2024-01-05 12:52:28 賞析 我要投稿

風原文賞析

風原文賞析1

  原文:

  華子崗(日落松風起)原文

  【華子崗】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華子崗(日落松風起)拼音解讀

  【huá zǐ gǎng 】

  rì luò sōng fēng qǐ ,hái jiā cǎo lù xī 。

  yún guāng qīn lǚ jì ,shān cuì fú rén yī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倡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風原文賞析2

  河瀆神·風緊雁行高原文:

  風緊雁行高,無邊落木蕭蕭。楚天魂夢與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斷續涼云來一縷,飄墮幾絲靈雨。今夜冷紅浦溆,鴛鴦棲向何處?

  河瀆神·風緊雁行高注釋

  ①無邊:此處用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典。這里是描繪了一幅深秋的景色。

  ②楚天:《文選·宋玉高唐賦序》云:“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王曰:‘何謂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后來在詩文中便以此作為男女情事的常用之典。

  ③靈雨:好雨。《詩經·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命彼信人。”箋:“靈,善也。”

  ④今夜:紅,指水草,一名水葒。 浦溆(xù),水濱。此言秋已深,夜已深,水邊紅草萋萋,寒意襲人,那鴛鴦又棲息何處呢?意思是說不知那可愛的人如今身在何處。

  河瀆神·風緊雁行高賞析

  這首詞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所見所想之景。上闋運用疊詞手法,使該詞具有韻律美的特點,還運用典故的`手法,營造出一種凄清的氛圍。下闋借景抒情,用“涼云”、“靈雨”等意象描繪出一幅擴大的景象,最后一句卒章顯志,表現出對自己所想之人的盼望之情。

風原文賞析3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釋】

  (1)凱:樂。南風和暖,使草木欣欣向榮,所以又叫做“凱風”。

  (2)酸棗樹叫做“棘”。棘心:是未長成的棘。作者以“凱風”喻母,以“棘心”自喻。

  (3)夭夭:旺盛貌。

  (4)劬(渠qú):勞苦。

  (5)棘薪:已經長成可以做柴薪的`棘。長成而只能做柴薪,比喻自己不善。

  (6)圣:古通“聽”。“聽善”是聽從善言的意思。

  (7)令:善。以上二句言阿母是能聽從善言的,但我們這七個兒子之中卻沒有一個善人(不能以善言幫助阿母)。

  (8)寒泉:似喻憂患。

  (9)浚:衛國地名,在楚丘之東。似即作者母子居住的地方。下:古音如“戶”。

  (10)睍(xiàn)睆(huǎn):黃鳥鳴聲,又作“間關”。黃鳥:今名黃雀,是鳴聲可愛的小鳥。

  (11)載:則。“載好其音”即“其音則好”。這兩句是以鳥有好音反比人無善言。

  【題解】

  這是兒子憐母的詩。本事不傳。《孟子·告子下》:“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大約母氏因小過不得志于其夫,陷于痛苦的境地,兒子悔恨不能勸諫,使阿母免于過失,又自責坐視阿母處境痛苦,不能安慰。

  【余冠英今譯】

  和風吹來從南方,吹著小棗慢慢長。棵棵棗樹長得旺,累壞了娘啊苦壞了娘。

  和風打從南方來,風吹棗樹成薪柴。娘待兒子般般好,我們兒子不成材。

  哪兒泉水透骨寒?寒泉就在浚城邊。我娘有了七個兒,娘的日子總辛酸。

  嘰嘰呱呱黃雀鳴,黃雀還有好聲音。我娘有了七個兒,有誰安慰娘的心。

  【參考譯文】

  和風從南到,吹那嫩棘條。枝條隨風曲,母親多操勞。

  和風從南到,吹那棘枝條。母親敏且善,無奈兒不孝。

  寒泉何處有?就在浚城處。兒子有七人,母親卻勞苦。

  婉轉黃鸝音,歌聲真動人。兒子有七人,無人慰母心。

風原文賞析4

  臨江仙·柳帶搖風漢水濱原文

  柳帶搖風漢水濱,平蕪兩岸爭勻。鴛鴦對浴浪痕新。弄珠游女,微笑自含春。

  輕步暗移蟬鬢動,羅裙風惹輕塵。水晶宮殿豈無因。空勞纖手,解佩贈情人。 ⑴弄珠游女——指佩珠的女子。《韓詩外傳》:“鄭交甫南適楚,遵彼漢皋臺下,遇二女,佩兩珠。交甫目而挑之,二女解佩贈之。”⑵羅裙句——羅裙飄動,扇起了細塵。⑶空勞纖手——徒勞纖柔之手。因人與神道不可通,故曰“空勞”。

  臨江仙·柳帶搖風漢水濱評析

  牛希濟《臨江仙》共七首,都是詠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點是語言芊綿溫麗,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其憑吊凄涼之意,蘊含其中,深得詠史之體裁。

  這首詞詠漢皋神女,妙在人神無隔,情致婉奕,清新流暢,對游女的輕盈多情的.形象,著墨不多,但刻畫得神采飛動,風流感人。

風原文賞析5

  原文:

  國風·鄘風·桑中

  [先秦]佚名

  爰采唐矣?沬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到哪兒去采女蘿?到那衛國的沫鄉。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姜。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旁。

  到哪兒去采麥穗?到那衛國沫鄉北。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弋。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上。

  到哪兒去采蔓菁?到那衛國沫鄉東。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庸。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濱。

  注釋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爰:于何,在哪里。唐:植物名。即女蘿,俗稱菟絲子,寄生蔓草,秋初開小花,子實入藥。一說當讀為“棠”,梨的一種。

  沬(mèi):春秋時期衛國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南。鄉:郊外。

  云:句首語助詞。誰之思:思念的'是誰。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弋、庸,皆貴族姓。

  桑中:衛國地名,亦名桑間,在今河南滑縣東北。一說指桑樹林中。

  要(yāo):邀約。上宮:樓也,指宮室。一說地名。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縣東北。

  弋(yì):姓。

  葑(fēng):蕪菁,即蔓菁菜。

  庸:姓。

  賞析:

  此詩三章,全以采摘某種植物起興。這是上古時期吟詠愛情、婚嫁、求子等內容時常用表手法之一,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采摘植物與性有著某種神秘表或是象征性表聯系,至于兩者之間在文化上為何能牽系在一起或如何發生瓜葛,這與原始交感巫術有關,在此不作詳論。但若從現代美學角度來看,以采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材,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倒也有一定表同構同形關系,因為熾熱表情欲與綠意蔥蘢表草木都可給人帶來勃然表欣悅。所以,以“采唐”“采麥”“采葑”起興,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蘊意。

  “興”以下表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歡后表甜蜜回憶里。除每章改換所歡愛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詠唱在“桑中”、“上宮”里表銷魂時刻以及相送淇水表纏綿,寫來又直露無礙,如數家珍。似乎以與多位情人幽會為榮樂,表現了一位多情浪子漁色后表放蕩、得意心態,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這種心態表表露,尤其每章句末表四個“矣”字,儼然是品咂、回憶狂歡之情時表感嘆口吻。近人或認為孟姜、孟弋、孟庸當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詩經》中運用復沓表家法。《詩經》中用復沓雖只更換個別詞匯,但無論更換表是動詞、名詞,詩意上多有所遞進或拓展,比較典型表如《周南·芣苢》中表“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卻記敘了一個完整表勞動過程;若此詩中三姓實指一人,一者整首詩三章全為重復,不免過于臃腫拖沓,毫無意味;二者也與“群婚性表男女歡會”表詩意不合。

  此詩若依自古以來表“用詩”體例,拋開其隱含表本意,作為一首熱烈活潑表情歌來看,也無不可。它表一個最大特色,是自言自語,反復詠唱,每章表前半段只換了兩三個字,采集對象換了,地點變換了,美女表姓氏換了,而后半段一字不易。無論是等待、幽會還是送別分手表地方,都沒有變換。主人公完全沉浸于自己和美女約會表美好回憶之中。

風原文賞析6

  《鄭風子衿》賞讀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譯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我來回踱著步子呵,在這高高城樓上啊。一天不見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意境淺析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他的戀人。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全詩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于詩人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畫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正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見對戀人的思念之切;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象,可謂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內心獨白,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后世文壇已發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本詩已開其先。所以錢鐘書指出:“《子衿》云:‘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薄責己而厚望于人也。”已開后世小說言情心理描繪矣。

風原文賞析7

  原文:

  送紫巖張先生北伐(號令風霆迅)

  詩詞賞析:

  紫巖張先生即抗金名將張浚。張浚奉命督師抗金,岳飛也率部隊參加了戰斗。張浚出發時,作者寫這首詩,鼓勵張浚收復失地,統一中國。詩的大意說:軍中的號令像疾風暴雷一樣迅速傳遍全軍,官軍的`聲威震動了大地的每個角落。軍隊長驅直入,必將迅速收復河洛一帶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帶。戰馬到處,踏著入侵之敵的血跡,旗桿上懸掛著敵國君主的頭顱。官軍勝利歸來,把好消息報告皇帝,收復了失地,祖國又得到了統一。

  這首詩氣魄豪邁,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風原文賞析8

  原文: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開頭兩句寫云淡風輕、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機;第三句是詩意的轉折和推進,第四句更進一步說明自己并非學少年偷閑春游,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哲理,以及對自然及宇宙的認識。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輕柔的春風,和煦的陽光;地面上,紅花,綠柳,碧水。從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個字,便畫出了一幅春景圖。后兩句抒發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出語新穎,平淡中寓有深意,這種“怡然自得”之樂,似乎也感染了讀者。全詩色澤協調,情景交融,表現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養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務實功夫,也表現了一種閑適恬靜的意境。詩歌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全詩寫出了詩人懷念少年時在故鄉時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心中對少年時代以及對故鄉的懷念。

風原文賞析9

  謁金門·風乍起 五代十國

  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謁金門·風乍起》譯文

  春風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漣漪。在花間小徑里無聊地逗引著池中的鴛鴦,隨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輕輕揉搓。

  獨自倚靠在池邊的欄桿上觀看斗鴨,頭上的碧玉簪斜垂下來。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終不見回來,正在愁悶時,忽然聽到喜鵲的叫聲。

  《謁金門·風乍起》注釋

  謁金門:詞牌名。

  乍:忽然。

  閑引:無聊地逗引著玩。

  挼:揉搓。

  斗鴨:以鴨相斗為歡樂。斗鴨闌和斗雞臺,都是官僚顯貴取樂的場所。獨:一作“遍”

  碧玉搔頭:一種碧玉做的簪子。《西京雜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

  《謁金門·風乍起》賞析

  馮延巳這首詞寫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無聊賴的景況,反映了君的苦悶心情。由于封建社會婦君無地位,上層社會的婦君依附于男子,君子又禁錮在閨房,精神上很憂郁,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相當普遍,因此古典詩歌中寫閨閣之怨的也水很多,這種閨怨詩或多或少從側面反映了婦君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詞著力表現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優美的意境。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這兩句是雙關語,表面寫景,實際寫情,本來水波不興,忽然刮來風吹皺了池塘的水,象征著詞中君主人公的心動蕩不安,起伏不平靜。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丈夫遠行在外,君主人公孤獨一人,不由產生寂寞苦悶。開頭這兩句是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說李璟與馮延巳相諧謔,李說馮:“‘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答:“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歡!

  “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鴛鴦是水鳥,雌雄外雙外對,在詩歌中經常作為愛情的象征, 《孔雀東南飛》 :“中水雙飛鳥,自名為鴛鴦。”用“鴛鴦”來比喻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這兩句是倒裝句,君主人公為了排遣苦悶,就雙手揉搓著紅杏的花蕊,引逗著鴛鴦徘徊在園中的小路里,這多少給君帶來了愉悅,暫時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見鴛鴦外雙外對,更顯得自己孤單,又勾起了自己的煩惱,引起對心上人的懷念。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古代水以鴨相斗為戲的,《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時建昌侯慮于堂前作斗鴨闌,頗施小巧。”古代小說《趙飛燕外傳》中也說過:“憶在江都時,陽華李姑畜斗鴨水池上,苦獺嚙鴨。”晉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水《斗鴨賦》。這里的“斗鴨”水人認為就是看斗鴨,水人認為是看水中的鴨子嬉戲,實際上是欄桿上的一種雕飾。從句式和意境看,理解為雕飾合適。君主人公心緒不佳,獨自靠著欄桿站著,頭上的簪隨便斜插著,快掉下來。勾畫出君主人公懶散的心情,《詩經·衛風·伯兮》中水“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的句子,水異曲同工之妙。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從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兒現在何處?何時才會回到自己身邊?喜鵲的再次鳴叫,又勾起君的期待,但誰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無須過多語言,只這一句“舉頭聞鵲喜”就夠了,詞如池塘的漣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個較高的波浪,定住作結,婉轉含蓄,耐人尋味,可以說,這一句是整篇詞的畫龍點睛之筆。

  《謁金門·風乍起》賞析二

  這首詞寫貴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無法排遣和希望怕上人到鴛延情景。

  象開頭寫景:風忽地吹起,把滿池塘延春水都吹皺了。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風蕩漾,吹皺了池水,也吹動了婦女們延怕。用象個“皺”字,就把這種怕情確切地形容出鴛。因為是春風,不是狂風,所以才把池水吹皺,而還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延怕情也只是像池水象樣,引起了波動不安延感覺。面對著明媚延春光,她延怕上人不在身邊,消磨這良辰美景頗費怕思。她只好在芳香延花間小路上,手挼著紅杏花蕊,逗著鴛鴦消遣。可是成雙成對延鴛鴦,難免要觸起女主人公更深延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延妒意,覺得自己延命運比禽鳥尚不如。她漫不經怕地摘下含苞欲放延紅杏花,放在掌怕里輕輕地把它揉碎。通過這樣象個細節,深刻表現出女主人公內怕無比復雜延感情。它意味著:盡管她也像紅杏花象般美麗、芬芳,卻被另象雙無情延手把怕揉碎了。這寫得多么細致,蘊藏著多么深沉延感情,簡直是寫進人物延下意識領域中去了。

  下片寫她懷著這樣愁苦延怕情,象切景物都引不起她延興致。哪怕她把斗鴨欄桿處處都倚“遍”,仍然是沒精打采。這個“遍”字,把她這種難捱按捺延怕情精細地刻畫出鴛。她怕事重重地垂著頭。由于頭垂得太久,以至頭上延碧玉搔頭也斜斜地下傾。這說明她已捱過象段很長延時間。她整天思念怕上人,卻象直不見他鴛。忽然,她聽到喜鵲延叫聲。“喜鵲叫,喜事到。”或許怕上人真延要鴛了。她猛然抬起頭,愁苦延臉上初次出現了喜悅延表情。作者寫到這里,便結束了全詞。在象種淡淡延歡樂中閉起幕,像給女主人公留下象線新延希望。但喜鵲報喜難說有多大延可靠性。恐怕接連而鴛延,將是女主人公更大延失望和悲哀。盡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讀者透過這重帷幕,還可以想象出無窮無盡延后景。

  這首詞延思想內容,跟花間派詞人延大多數作品也差不多。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也不外個人延恩怨而已。這些都無多大價值。但它那細致、委婉而又簡練、生動延描寫手法,值得我們借鑒。

  “風乍起,吹皺象池春水”和李璟《攤破浣溪沙》里延“小樓吹砌玉笙寒”,都是傳誦千古延名句。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象延記載,李璟曾責問馮延巳:“吹皺象池春水,干卿何事?”嚇得馮延巳只好涎著臉皮說:“未如陛下‘小樓吹砌玉笙寒’。”

  《謁金門·風乍起》簡析

  馮延巳擅長以景托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蘊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含蓄。這首膾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為人稱道。尤其“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為主,并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春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誰知道,這一圈圈的漣漪,卻攪動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瀾。別看她貌似悠閑,時而逗引鴛鴦,時而揉扯花蕊,過一會兒又倚身在池欄上觀看斗鴨,但只需要從她懶洋洋的神態上,我們就知她的心思其實全不在此。隨著幾聲喜鵲的歡叫,她的面龐兒頓時就涌上了一陣紅暈----盼念已久的丈夫終于回家了,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兒那樣亂撞亂跳?

風原文賞析10

  風

  李嶠〔唐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賞析一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后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起來,反映了世間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賞析二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怒的時候,過江卷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發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著,輕蔑地看著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為一列戰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凄婉的風,千姿百態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李嶠

  李嶠(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風原文賞析11

  原文:

  浣溪沙·荷芰風輕簾幕香

  荷芰風輕簾幕香,繡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閑掩舊瀟湘。

  恨入空帷鸞影獨,淚凝雙臉渚蓮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注釋:

  ⑴芰(ji 技)——菱科植物,生水中,葉浮水面,夏日開花,白色,果實為菱角。

  ⑵繡衣鸂鶒——鸂鶒的羽毛如繡花衣裳。

  ⑶小屏句——小屏風遮掩著空室,屏上繪著瀟湘山水,已顯得陳舊。瀟湘:這里指屏風上的`畫景。沈括《夢溪筆談》:“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山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瀟湘八景,好事者傳之。”

  ⑷鸞影——鸞鏡中的人影。

  ⑸渚蓮光——形容面如荷花,光彩誘人。

  賞析:

  這首詞是寫閨婦秋思。上片寫室內外景物,“閑掩”二字,已見空虛無聊之意。下片寫思婦的心情:空帷含恨,淚凝雙臉,悔自己多情而少年薄情。“淚凝雙臉渚蓮光”一句,造形絕艷。

  顧敻八首《浣溪沙》,是寫男女相互思念的詞作。湯顯祖評道:“此公管調,動必數章。雖中間鋪敘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無窮措大酸氣。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風原文賞析12

  原文:

  國風·邶風·谷風

  [先秦]佚名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矣。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譯文

  山谷來風迅又勐,陰云密布大雨傾。夫妻共勉結同心,不該動怒不相容。采摘蘿卜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邁步出門慢騰騰,腳兒移動心不忍。不求送遠求送近,哪知僅送到房門。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你們新婚多快樂,親兄親妹不能比。

  渭水入涇涇水渾,涇水雖渾河底清。你們新婚多快樂,不知憐惜我心痛。不要到我魚壩來,不要再把魚簍開。既然現在不容我,以后事兒誰來睬。

  好比過河河水深,過河就用筏和船。又如河水清且淺,我就游泳到對岸。家中有這沒有那,為你盡心來備辦。左鄰右舍有災難,奔走救助不遲延。

  你不愛我到也罷,不該把我當仇家。我的好心你不睬,就像貨物沒人買。從前害怕家貧窮,患難與共苦經營。如今家境有好轉,嫌你厭我如毒蟲。

  備好干菜和腌菜,貯存起來好過冬。你們新婚多快樂,拿我積蓄來擋窮。粗聲惡氣欺負我,粗活重活我擔承。當初情意全不念,往日恩愛一場空。

  注釋

  邶(bèi):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東南。

  谷風:東風,生長之風。一說來自大谷的風,為盛怒之風。

  習習:和舒貌。一說逢連續不斷貌’。

  以陰以雨:為陰為雨,以滋潤百物,以喻夫婦應該和美。一說沒有晴和之意,喻其夫暴怒不止。

  黽(mǐn)勉:勤勉,努力。

  葑(fēng):蔓菁也。葉、根可食。菲:蘿卜之類。

  無以下體:意指要葉不要根,比喻戀新人而棄舊人。以,用。下體,指根。

  德音:指丈夫曾對她說過的好話。

  遲遲:遲緩,徐行貌。

  中心:心中。有違:行動和心意相違背。

  伊:是。邇:近。

  薄:語助詞。畿(jī):指門檻。

  荼(tú):苦菜。

  薺:薺菜,一說甜菜。

  宴:快樂。昏:即“婚”。

  涇、渭:河名。

  湜(shí)湜:水清見底。沚(zhǐ):水中小洲。一說底。

  屑:顧惜,介意。一說潔。

  逝:往,去。梁:捕魚水壩。

  發:“撥”的假借字,搞亂。一說打開。笱(gǒu):捕魚的竹簍。

  躬:自身。閱:容納。

  遑:暇,來不及。恤(xù):憂,顧及。后:指走后的事。

  方:筏子,此處作動詞。

  亡(wú):同“無”。

  民:人。這里指鄰人。

  匍(pú)匐(fú):手足伏地而行,此處指盡力。

  能:乃。慉(xù):好,愛惜。

  讎(chóu):同“仇”,仇人。

  賈(gǔ):賣。用:指貨物。不售:賣不出。

  育:長。育恐:生于恐懼。鞫(jū):窮。育鞫:生于困窮。

  顛覆:艱難,患難。

  于毒:如毒蟲。

  旨蓄:蓄以過冬的美味干菜和腌菜。旨,甘美。蓄,聚集。

  御:抵擋。

  窮:窘困。

  有洸(guāng)有潰(kuì):即“洸洸潰潰”,水流湍急的樣子,此處借喻人動怒。

  既:盡。詒(yí):遺,留給。肄(yì):勞苦的工作。

  伊:句首語氣詞。一說維。余:我。來:語助詞。一說是。塈(jì):愛。

  賞析:

  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丈夫因境遇變化或用情不專而遺棄結發之妻,在《詩經》這部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中已多有反映,《衛風·氓》是一篇,《邶風·谷風》又是一篇。同樣是用棄婦的口吻陳述被棄的痛苦,與《衛風·氓》相比,《邶風·谷風》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決絕果斷,因此在回憶往事和述說情懷時怨而不怒,并沒有對負心漢進行直接的譴責,然而在藝術風格上,則更能體現被孔子稱道的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從全詩的敘說來看,這位女子的丈夫原來也是貧窮的農民,只是由于婚后兩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輕妻子的辛勞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過了起來。但是這種生活狀況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遺棄她的原因。這個負心漢不但不顧念患難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卻喜新厭舊,把她當作仇人,有意尋隙找岔,動輒拳腳相加,最后終于在迎親再婚之日,將她趕出了家門。詩中的棄婦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如泣如訴地傾吐了心中的滿腔冤屈。

  這首詩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首先是選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時刻,使用對比的手法,凸現了丈夫的無情和自己被棄的凄涼。這個時刻就是新人進門和舊人離家,對于一個用情專一、為美好生活獻出了一切的女子來說,沒有比這一刻更讓人哀怨欲絕的了。詩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這一出人生悲劇的最佳契機,從而為整首詩的抒情展開提供了基礎。而一方面“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熱鬧和親密,另一方面“不遠伊邇,薄送我畿”的絕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種高度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被棄之人的無比愁苦,那種典型的哀怨氣氛被渲染得十分濃烈。

  其次是借用生動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全詩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盡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風和陰雨,來表現丈夫的經常無故發怒;以采來蔓菁蘿卜的根莖被棄,來暗示他丟了根本,視寶為廢。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則轉用食荼如薺、以苦為甜,來反襯人物在見了丈夫新婚時內心的苦澀程度,遠在荼菜的苦味之上。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是用涇水因渭水流入表面變濁、其底仍清,來比喻自己盡管被丈夫指責卻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淺泳渡,喻寫以往生活不論有何困難,都能想方設法予以解決;第五章用“賈用不售”比丈夫的嫌棄、“比予于毒”喻對己的憎惡;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勞比作御冬的“旨蓄”,將丈夫的虐待喻為湍急咆哮的水流。這些比喻取喻淺近,無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嘆、反復吟誦,也是表現棄婦煩亂心緒和一片癡情的一大特色。從首章的“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到二章的“行道遲遲,中心有違”,從三章的“毋逝我粱,毋發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對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在反覆的述寫和表白中,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棄婦沉溺于往事舊情而無法自拔的復雜心理。順著這一感情脈絡的延伸展開,循環往復,人們更能接近和觸摸這個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棄帶給她的精神創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宴爾新昏”這樣的句子,又在斷續錯雜的回憶和抒情中,突出和強調了丈夫背信棄義對她產生的強烈刺激,她無法忍受眼前出現的這一現實,更不能以平常之心來接受這一現實,所以反復詠之,以示銘心刻骨,難以忽忘。

  由此可見,這首詩在抒寫棄婦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現,表明古代婦女在愛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處在弱者的地位,充當著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的犧牲品,她們的命運是值得同情的。盡管作品沒有直接對負情男子作明確的譴責,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終的棄如脫靴,仍為此作了有力的點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風原文賞析13

  導讀:風沒有生命,本無雄雌之分,但王宮空氣清新,貧民窟空氣惡濁,這乃是事實。作者從聽覺、視覺、嗅覺對風的感知不同,生動、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雄風”與“雌風”的截然不同,反映了帝王與貧民生活的天壤之別。前者驕奢淫逸,后者凄慘悲涼。

  風賦

  先秦:宋玉

  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王曰:“夫風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聲,回穴錯迕。蹶石伐木,梢殺林莽。至其將衰也,被麗披離,沖孔動楗,眴煥粲爛,離散轉移。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抵華葉而振氣,徘徊于桂椒之間,翱翔于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衡,概新夷,被荑楊,回穴沖陵,蕭條眾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于羅幢,經于洞房,乃得為大王之風也。故其風中人狀,直慘凄惏栗,清涼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王曰:“善哉論事!夫庶人之風,豈可聞乎?”宋玉對曰:“夫庶人之風,塕然起于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郁煩冤,沖孔襲門。動沙堁,吹死灰,駭溷濁,揚腐余,邪薄入甕牖,至于室廬。故其風中人狀,直憞溷郁邑,毆溫致濕,中心慘怛,生病造熱。中唇為胗,得目為篾,啖齰嗽獲,死生不卒。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注釋

  1、楚襄王:即楚頃襄王,名橫,楚懷王之子,周赧王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前298—前263)在位。

  2、蘭臺之宮:朝廷收藏典籍、收羅文士之所,也為楚王冶游之處,在郢都以東,漢北云夢之西。

  3、景差:楚大夫,《漢書·古今人表》做“景磋”。“差”為“磋”之省借。

  4、侍:站立左右侍候,這里指隨從。

  5、颯:風聲。

  6、披襟:敞開衣襟。

  7、當之:迎著風。當,對著,面對。

  8、寡人:古代君王對自己的謙稱,意為“寡德之人”。

  9、庶人:眾人,指人民。

  10、共:指共同享有。

  11、邪:同“耶”,疑問語氣詞。

  12、獨:唯獨,只是。

  13、安:疑問代詞,怎么。

  14、得:得以,能夠。

  15、溥:通“普”,普遍。

  16、暢:暢通。

  17、枳:一種落葉小喬木,也稱枸橘,枝條彎曲,有刺。

  18、句(gōu):彎曲。

  19、來:招致。

  20、巢:用作動詞,筑巢。

  21、空穴來風: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風進來。空穴,連綿詞,即孔穴。

  22、其:指“鳥巢”和“風”。

  23、托:依靠,憑借。

  24、然:如此,這樣。

  25、殊:異,不同。

  26、夫:句首發語詞,無實義。

  27、始:開始,最初。

  28、安:怎樣。

  29、青蘋(pín)之末:即青蘋的葉尖。蘋,蕨類植物,多年生淺水草本。亦稱“四葉菜”,“田字草”。

  30、侵淫:漸漸進入。

  31、溪谷:山谷。

  32、盛怒:暴怒,形容風勢猛烈。

  33、囊(náng):洞穴。

  34、緣:沿著。

  35、泰山:大山。泰:通“太”。

  36、阿(ē):山曲。

  37、飄忽:往來不定的樣子,此處形容風很大。

  38、淜滂(péng pāng):大風吹打物體發出的聲音。

  39、激飏(yáng):鼓動疾飛。

  40、熛(biāo)怒:形容風勢猛如烈火。熛,火勢飛揚。

  41、耾耾(hóng hóng):風聲。

  42、雷聲:言風聲如雷。

  43、回穴:風向不定,疾速回蕩。

  44、錯迕(wǔ):盤旋錯雜貌。

  45、蹶(jué)石:搖動山石,飛沙走石。蹶,撼動。

  46、伐木:摧斷樹木。

  47、梢(shāo)殺林莽(mǎng):摧毀樹林和野草。梢殺,指毀傷草木。莽,草叢。

  48、被麗、披離:皆連綿詞,四散的樣子。

  49、沖孔:沖進孔穴。

  50、動楗(jiàn):吹動門閂。楗,門閂。

  51、眴(xuàn)煥、粲爛:皆連綿詞,色彩鮮明、光華燦爛的樣子。

  52、離散轉移:形容微風向四處飄散的樣子。

  53、飄舉:飄飛、飄動的意思。

  54、升降:偏義復詞,“升”意。

  55、乘凌:上升。乘,升。

  56、高城:高大的城垣。

  57、深宮:深邃的宮苑。

  58、邸(dǐ):通“抵”,觸。

  59、華:同“花”。

  60、振:搖動、振蕩。

  61、桂:桂樹,一種香木。

  62、椒(jiāo):花椒,一種香木。

  63、翱翔:形容風像鳥一樣在空中翱翔回旋。

  64、激水:激蕩的流水,猶言急水。

  65、芙蓉之精:芙蓉的花朵。精,通“菁”,即華(花)。

  66、獵:通“躐”,踐踏,此處為吹掠之意。

  67、蕙(huì):香草名,和蘭草同類。

  68、離:經歷。《史記·蘇秦列傳》張守節《正義》:“離,歷也。”

  69、秦蘅:本產于秦地(今天水一帶)的一種杜衡。

  70、概:古代量谷物時刮平斗斛的器具,此處為吹平意。

  71、新夷:即“辛夷”,又名“留夷”,一種香草。

  72、被:覆蓋,此處為掠過之意。

  73、荑(tí)楊:初生的楊樹。

  74、回穴沖陵:回旋于洞穴之中,沖激于陵陸之上。沖,沖撞。陵,通“凌”,侵犯。

  75、蕭條眾芳:使各種香花香草凋零衰敗。蕭條在此處用為動詞。

  76、倘佯(cháng yáng):猶“徘徊”。

  77、中庭:庭院之中。一說即位置居中的庭院。

  78、玉堂:玉飾的殿堂,亦為殿堂的.美稱。

  79、躋(jī):上升,登上。

  80、羅幃(wéi):用絲羅織成的帷幔。

  81、洞房:指宮殿中深邃的內室。洞,深。

  82、中(zhòng)人狀:指風吹到人身上的樣子。中,吹中,吹到。狀,狀況,情形。

  83、直:特意,特別。

  84、憯(cǎn)凄:凄涼、悲痛的樣子。

  85、惏栗:寒冷的樣子。

  86、增:通“層”,重復,反復。

  87、欷(xī):唏噓。本是嘆息或嘆息聲,這里是說在酷熱的天氣,遇到一陣清涼的風吹來,不禁爽快地舒了一口氣。

  88、清清泠(líng)泠:清涼的樣子。

  89、愈病:治好病。

  90、析酲(chéng):解酒。酲,病酒,酒后困倦眩暈的狀態。

  91、發明耳目:使耳目清明。發,開。明,使之明亮。

  92、寧體便人:使身體安寧舒適。

  93、論事:分析事理。

  94、豈:通“其”,表示期望。

  95、塕(wěng)然:風忽然而起的樣子。

  96、窮巷:偏僻小巷。

  97、堀(kū)堁(kè):風吹起灰塵。堀,沖起。堁,塵埃。

  98、勃郁:抑郁不平。

  99、煩冤:煩躁憤懣。

  100、襲:入。

  101、沙堁:沙塵,沙土。

  102、死灰:冷卻的灰燼。

  103、駭:驚起。此處為攪動之意。

  104、溷(hùn)濁:指污穢骯臟之物。溷,通“混”。

  105、腐馀(yú):腐爛的垃圾。

  106、邪薄:指風從旁侵入。邪,通“斜”。薄,迫近。

  107、甕牖(wèng yǒu):在土墻上挖一個圓孔鑲入破甕做成的窗戶。甕,一種圓底圓口的陶制器。牖,窗戶。

  108、室廬:指庶人所居住的簡陋小屋。廬,草屋。

  109、憞(dùn)溷:煩亂。

  110、郁邑:憂悶。

  111、毆溫致濕:驅來溫濕之氣,使人得濕病。毆,通“驅”。

  112、中心:即心中。

  113、慘怛(dá):悲慘憂傷。怛,痛苦。

  114、造熱:得熱病。

  115、中唇:吹到人的嘴唇上。

  116、胗(zhěn):唇上生的瘡。

  117、得目為蔑:吹進眼里就得眼病。

  118、啗齰嗽獲(dàn zé sòu huò):中風后口動的樣子。啗,吃。齰,咬。嗽,嚼。嗽,吸吮。獲,大叫。

  119、死生不卒:不死不活。此言中風后的狀態。生,活下來,指病愈。卒,通“猝”,倉卒,比較快地。

風原文賞析14

  原文

  先秦 佚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籜。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譯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么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向陽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興。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春天陽光暖融融,黃鸝婉轉唱著歌。姑娘提著深竹筐,一路沿著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葉,春來日子漸漸長。人來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傷悲,害怕要隨貴人嫁他鄉。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蘆葦割。三月修剪桑樹枝,取來鋒利的斧頭。砍掉高高長枝條,攀著細枝摘嫩桑。七月伯勞聲聲叫,八月開始把麻織。染絲有黑又有黃,我的紅色更鮮亮,獻給貴人做衣裳。

  四月遠志結了籽,五月知了陣陣叫。八月田間收獲忙,十月樹上葉子落。十一月上山獵貉,獵取狐貍皮毛好,送給貴人做皮襖。十二月獵人會合,繼續操練打獵功。打到小豬歸自己,獵到大豬獻王公。

  五月蚱蜢彈腿叫,六月紡織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鉆進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開始打紅棗,十月下田收稻谷。釀成春酒美又香,為了主人求長壽。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來摘葫蘆。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養活農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場,十月莊稼收進倉。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麥全入倉。嘆我農夫真辛苦,莊稼剛好收拾完,又為官家筑宮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趕著搓繩索。趕緊上房修好屋,開春還得種百谷。

  十二月鑿冰沖沖,正月搬進冰窖中。二月開初祭祖先,獻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來始降霜,十月清掃打谷場。兩槽美酒敬賓客,宰殺羊羔大家嘗。登上主人的廟堂,舉杯共同敬主人,齊聲高呼壽無疆。

  注釋

  七月流火:火(古讀huǐ),或稱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動。每年夏歷五月,黃昏時候,這星當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過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這就叫做“流”。

  授衣:將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給女工。九月絲麻等事結束,所以在這時開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個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為豳歷紀日法。觱(bì)發(bō):大風觸物聲。

  栗烈:或作“凜冽”,形容氣寒。

  褐:粗布衣。

  于:猶“為”。為耜是說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趾:足。 “舉趾”是說去耕田。

  馌(yè):饋送食物。畝: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壟,高處為畝,低處為畎。田壟東西向的叫做“東畝”,南北向的叫做“南畝”。這兩句是說婦人童子往田里送飯給耕者。

  田畯(jùn):農官名,又稱農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載:始。陽:溫暖。

  倉庚:鳥名,就是黃鶯。

  懿(yì):深。

  微行:小徑(桑間道)。

  爰(yuán):語詞,猶“曰”。柔桑:初生的桑葉。

  遲遲:天長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說用蘩“沃”蠶子,則蠶易出,所以養蠶者需要它。其法未詳。祁祁:眾多(指采蘩者)。

  公子:指國君之子。殆及公子同歸:是說怕被公子強迫帶回家去。一說指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

  萑(huán)葦:蘆葦。八月萑葦長成,收割下來,可以做箔。

  蠶月:指三月。條桑:修剪桑樹。

  斨(qiāng):方孔的斧頭。

  遠揚:指長得太長而高揚的枝條。

  猗(yǐ):《說文》《廣雅》作“掎”,牽引。“掎桑”是用手拉著桑枝來采葉。南朝樂府詩《采桑度》云:“系條采春桑,采葉何紛紛”,似先用繩系桑然后拉著繩子采。女桑:小桑。

  鵙(jú):鳥名,即伯勞。

  玄:是黑而赤的顏色。玄、黃指絲織品與麻織品的染色。

  朱:赤色。陽:鮮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黃有朱,而朱色尤為鮮明。

  葽(yāo):植物名,今名遠志。秀葽:言遠志結實。

  蜩(tiáo):蟬。

  隕萚(tuò):落葉。

  貉:通“祃(mà)”。田獵者演習武事的禮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舉行貉祭。《鄭箋》:“于貉,往博貉以自為裘也。”

  同:聚合,言狩獵之前聚合眾人。

  纘(zuǎn):繼續。武功:指田獵。

  豵(zòng):一歲小豬,這里用來代表比較小的獸。私其豵:言小獸歸獵者私有。

  豜(jiān):三歲的豬,代表大獸。大獸獻給公家。

  斯螽(zhōng):蟲名,蝗類,即蚱蜢、螞蚱。舊說斯螽以兩股相切發聲,“動股”言其發出鳴聲。

  莎雞:蟲名,今名紡織娘。振羽:言鼓翅發聲。

  穹:窮盡,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將室內滿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戶。墐:用泥涂抹。貧家門扇用柴竹編成,涂泥使它不通風。

  曰:《漢書》引作“聿”,語詞。改歲:是說舊年將盡,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類。樹高五六尺,果實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實大如桂圓。一說為野葡萄。

  菽(shū):豆的總名。

  剝(pū):讀為“撲”,打。

  春酒:冬天釀酒經春始成,叫做“春酒”。棗和稻都是釀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壽:長壽,人老眉間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長壽稱眉壽。

  壺:葫蘆。

  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為薪。

  場:是打谷的場地。圃:是菜園。春夏做菜園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場地,所以場圃連成一詞。

  納:收進谷倉。稼:古讀如“故”。禾稼:谷類通稱。

  重:即“種”,是先種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種先熟的谷。

  禾麻菽麥:這句的“禾”是專指一種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宮功:指建筑宮室,或指室內的事。

  索:動詞,指制繩。綯(táo):繩。索綯:是說打繩子。上兩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繩子。

  亟:急。乘屋:蓋屋。茅和繩都是蓋屋需用的東西。以上三句言宮功完畢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為播谷的工作又要開始了,不得不急。

  沖沖:古讀如“沉”,鑿冰之聲。

  凌:是聚集的水。陰:指藏冰之處。

  蚤:讀為“爪”,取。這句是說取冰。

  獻羔祭韭(jiǔ):這句是說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禮記·月令》說仲春獻羔開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肅霜:猶“肅爽”,雙聲連語。這句是說九月天高氣爽。

  滌場:清掃場地。這句是說十月農事完全結束,將場地打掃干凈。一說“滌場”即“滌蕩”,“十月滌蕩”是說到了十月草木搖落無余。

  朋酒:兩樽酒。這句連下句是說年終燕樂。

  躋(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場所,不一定是國君的朝堂。

  稱:舉。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

  萬:大。無疆:無窮。以上三句言升堂舉觴,祝君長壽。

  鑒賞

  《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毛詩序》認為它的主題是“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陳奐《詩毛氏傳疏》則認為是“周公遭管蔡之變而作”,兩者時間相距甚遠,似不可憑信。《漢書·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據此,此篇當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劉處豳時期。

  豳地在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業部落。《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的作者當是部落中的成員,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極準,從各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正如姚際恒《詩經通論》所說:“鳥語蟲鳴,革榮木實,似《月令》;婦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風俗書》;流火寒風,似《五行志》;養老慈幼,躋堂稱觥,似庠序禮;田官染職,狩獵藏冰,祭獻執宮,似國家典制書。其中又有似采桑圖、田家樂圖、食譜、谷譜、酒經:一詩之中,無不具備,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無體不備,有美必臻,晉唐后陶、謝、王、孟、韋、柳田家諸詩,從未臻此境界”(引同上)。這一評價,基本上符合詩中實際。

  詩從七月寫起,按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畫面。必須注意的是詩中使用的是周歷。周歷以夏歷(今之農歷,一稱陰歷)的十一月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與夏歷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歷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蠶月”,即夏歷的三月。皮錫瑞《經學通論》云:“此詩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實。”戴震《毛鄭詩考證》亦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歲首),但民間農事仍沿用夏歷。這些說法,都是讀者理解此詩時序的重要依據。

  首章以鳥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勞動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讀者帶進那個凄苦艱辛的歲月。同時它也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調,提示了總綱。朱熹《詩集傳》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終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終后段之意。”在結構上如此安排,確是相當嚴謹。所謂“衣之始”、“食之始”,實際上指農業社會中耕與織兩大主要事項。這兩項是貫穿全篇的主線。首章是說九月里婦女“桑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十一月以后便進入朔風凜冽的冬天,農夫們連粗布衣衫也沒有一件,怎么能度過年關,故而發出“何以卒歲”的哀嘆。可是春天一到,他們又整理農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則到田頭送飯,田官見他們勞動很賣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間詩人以粗線條勾勒了一個框架,當時社會生活的整體風貌已呈現在讀者面前。以后各章便從各個側面、各個局部進行較為細致的刻畫。

  詩的二、三章情調逐漸昂揚,色調逐漸鮮明。明媚的春光照著田野,鶯聲嚦嚦。背著筐兒的婦女,結伴兒沿著田間小路去采桑。她們的勞動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懷有隱憂:“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輕輕的一筆點到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開。“公子”,論者多謂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農奴,他的兒子們對農家美貌女子也享有與其“同歸”的特權。這里似乎讓讀者看到漢樂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雖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規律往往也會出現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們的美貌使她們擔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們的靈巧和智慧,也使她們擔心勞動果實為他人所占有:“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她們織出五顏六色的絲綢,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這又使讀者想起了宋人張俞的《蠶婦》詩:“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四、五兩章雖從“衣之始”一條線發展而來,但亦有發展變化。“秀葽”、“鳴蜩”,帶有起興之意,下文重點寫狩獵。他們打下的狐貍,要“為公子裘”;他們打下的大豬,要貢獻給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這里再一次描寫了當時的階級關系。五章著重寫昆蟲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由蟋蟀依人寫到寒之將至,筆墨工細,繪影繪聲,饒有詩意。《詩集傳》云:“斯螽、莎雞、蟋蟀,一物隨時變化而異其名。動股,始躍而以股鳴也。振羽,能飛而以翅鳴也。”詠物之作,如此細膩,令人驚嘆。“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寫農家打掃室內,準備過冬,在結構上“亦以終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條線而來,好像一組連續的電影鏡頭,表現了農家樸素而安詳的生活:六、七月里他們“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們打棗子,割葫蘆。十月里收下稻谷,釀制春酒,給老人祝壽。可是糧食剛剛進倉,又得給老爺們營造公房,與上面所寫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爛簡陋適成鮮明對比。“筑場圃”、“納禾稼”,寫一年農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詩集傳》引呂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終始農事,以極憂勤艱難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詩人用較愉快的筆調描寫了這個村落宴飲稱觴的盛況。一般論者以為農夫既這么辛苦,上頭又有田官監督、公子剝削,到了年終,不可能有條件有資格“躋彼公堂,稱彼兕觥”。其實社會是復雜的,即使在封建社會的中期,農民年終時也相互邀飲,如宋代秦觀《田居四首》所寫:“田家重農隙,翁嫗相邀迓。班坐釃酒醪,一行三四謝。”陸游《游山西村》詩也說:“莫笑田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七月》所寫上古社會的西周村落生活,農閑之時,舉酒慶賀,也是情理中事。

  中國古代詩歌一向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較少。這首詩卻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寫景抒情,形象鮮明,詩意濃郁。通過詩中人物娓娓動聽的敘述,又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勞動場面、生活圖景和各種人物的面貌,以及農夫與公家的相互關系,構成了西周早期社會一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這首詩正是采用賦體,“敷陳其事”、“隨物賦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實。讀者仔細吟誦其中任何一章,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陜西旬邑縣、邠縣一帶)的奴隸所做的詩歌。可能是因詩長,年代久遠,有某些錯簡的地方,但基本次序還是清楚的。

  全詩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節的先后,逐年逐月地來寫男女奴隸們的勞動和生活的。這首詩按時序敘事,很象是一首農歷詩,類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調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敘述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奴隸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境遇,所以應把它看作是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

  第一章總括全詩,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將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們去做,以備御冬。十一月天氣寒冷了,北風刮在物體上,發出觱發的聲響。十二月寒風“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時刻。而我們這些奴隸沒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過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過去了,正月里我們開始修理農具。二月里舉足下田,開始耕種。壯夫們在田里干著重活,女人和小孩們則承擔著送飯的任務。看著我們這樣賣力的勞動,那些奴隸主派來的農官感到很高興。

  第二章,寫婦女們的采桑勞動。春天來了,開始暖和了,黃鶯兒歡快地歌唱著。婦女們挎著深筐子,沿著桑間的小路,去采摘飼蠶用的嫩桑葉。春天晝長,婦女們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碩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葉。可是,婦女們突然悲傷起來了,因為她們看見貴族公子正朝這邊走來,害怕被擄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當時貴族蠻橫的真實情況。

  第三章,寫婦女們的蠶桑紡織之事,并指出這是為貴族階級做衣裳用的。蠶月即三月,三月開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遠揚的枝條,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葉。七月伯勞鳥咕咕地叫著,仿佛在告訴人們后半年開始了,于是,八月里婦女們就動手紡織了。紡織品染著不同的顏色,有黑紅色的,有黃色的,而最鮮亮的是朱紅色的。可惜這些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貴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寫農事既畢,奴隸們還是為統治者獵取野獸。四月里遠志結子了,五月里蟬兒鳴唱著。八月里作物開始收成,十月樹木紛紛落葉。十一月開始出外射獵,以取狐貉皮來給公子做冬衣。十二月聲勢更浩大,集合起眾人繼續田獵。射得的獵物,小獸歸奴隸們所有,大獸得獻給統治者。

  第五章,寫一年將盡,奴隸們為自己收拾屋子準備過冬。五月里蝗蟲動股起飛,六月里紡織娘鼓翅發聲。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戶,由戶入床下,鳴聲愈來愈近,而天也愈來愈冷了。這時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煙熏老鼠,把它趕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門縫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風。感嘆我們和老婆孩子,往往農忙時就露宿在場上,到了冬日,天寒事畢,才正式回到房屋里來。

  第六章,寫奴隸們除農業外,還得從事各種副業勞動,以供統治者享用。同時,七月里還得采摘瓜類,八月里收取葫蘆,九月里拾取芝麻,把這些都交給統治者。農奴們不夠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來養活自己。

  第七章,寫奴隸們農事完畢,還要為統治者修蓋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糧場,十月里納糧入倉庫。不論是先熟的作物,還是后熟的作物,是谷類,還是麻類,都得聚集起來送進貴族的倉庫。收完莊稼之后,就去為貴族們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來搓繩子。等到替貴族們把住宅修好了,奴隸們又快到了春播的時候了。

  第八章,寫一年辛苦之后,還要大辦酒宴,為統治者慶賀祝壽。十二月去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來年夏天統治者消暑之用。等到農事已畢,打谷場已清掃干凈,就大殺羔羊,大辦酒宴,還得舉著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統治者萬壽無疆。

  《七月》這首長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隸社會階級壓迫的圖畫。男女奴隸們一年到頭無休止的勞動,結果都被貴族們剝奪得一干二凈。讀著這悲歌式的詩篇,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被壓迫的老年奴隸,面對面地向人們敘說著自己的生活境況,傾訴著血淚斑斑的歷史。他對于自家和鄰居們年復一年繁重勞動,苦難生活,傾訴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雖然不敢流露出強烈的憤懣感情,但在傾訴中不時地夾雜著怨嘆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實來揭露奴隸主的罪惡和殘酷。這些奴隸們雖然暫時懾于奴隸主的淫威,精神呈現出麻木狀態,但總有一天他們會怒吼起來,把積壓在胸中的憤懣象火山似的噴泄出來。

  此詩語言樸實無華,完全是用鋪敘的手法寫成的。

  全篇圍繞著一個“苦”字,按照季節的先后,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語詞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著一部沉重的歷史。但值得我們熟加體味的是,這首詩的哀哀訴苦的同時,也表現了一定的清醒的階級意識。“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取彼狐貍,為公子裘。”“獻豣于公”,“上入執宮功”等,都表現了奴隸們對貴族不勞而食、蠻橫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現階級壓迫時,詩篇還采用了對比的描寫來昭示,比如:奴隸們在辛勤勞動,而“田畯至喜”,苦與樂的對比;奴隸們無衣無褐,卻在為“公子裳”,“為公子裘”,冷與暖的對比;“言私其豵,獻豣于公,”少與多的對比等,這種描寫,是在有意識地揭示階級壓迫的不平等。另外,詩篇善于抓住各種物候的特征,來表現節令的演變,使全詩充滿了自然風光和強烈的鄉土氣秘。特別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蟲的鳴叫和蟋蟀的避寒遷徙,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季節變遷的過程。這幾句沒有一個“寒”字,但卻讓我們感受到天氣在一天天地變冷,以至于寒氣逼人了。這種手法在《七月》中應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用風聲的愈演愈烈來顯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動.

  賞析

  豳地在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業部落。《豳風·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的.作者當是部落中的成員,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極準,從各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

  詩從七月寫起,按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畫面。詩中使用的是周歷。周歷以夏歷(今之農歷,一稱陰歷)的十一月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與夏歷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歷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蠶月”,即夏歷的三月。戴震《毛鄭詩考證》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歲首),但民間農事仍沿用夏歷。

  首章以鳥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勞動者全年的生活,向讀者展示了那個凄苦艱辛的歲月。同時它也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調,提示了總綱。朱熹《詩集傳》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終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終后段之意。”在結構上如此安排,確是相當嚴謹。所謂“衣之始”、“食之始”,實際上指農業社會中耕與織兩大主要事項。這兩項是貫穿全篇的主線。首章是說九月里婦女“桑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十一月以后便進入朔風凜冽的冬天,農夫們連粗布衣衫也沒有一件,怎么能度過年關,故而發出“何以卒歲”的哀嘆。可是春天一到,他們又整理農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則到田頭送飯,田官見他們勞動很賣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間詩人以粗線條勾勒了一個框架,當時社會生活的整體風貌已呈現在讀者面前。以后各章便從各個側面、各個局部進行較為細致的刻畫。

  詩的二、三章情調逐漸昂揚,色調逐漸鮮明。明媚的春光照著田野,鶯聲嚦嚦。背著筐兒的婦女,結伴兒沿著田間小路去采桑。她們的勞動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懷有隱憂:“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輕輕的一筆點到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開。“公子”,論者多謂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農奴,他的兒子們對農家美貌女子也享有與其“同歸”的特權。漢樂府《秋胡行》和《陌上桑》詩中似乎有這樣的影子,雖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規律往往也會出現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們的美貌使她們擔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們的靈巧和智慧,也使她們擔心勞動果實為他人所占有:“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她們織出五顏六色的絲綢,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正如宋人張俞的《蠶婦》詩所說:“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四、五兩章雖從“衣之始”一條線發展而來,但亦有發展變化。“秀葽”、“鳴蜩”,帶有起興之意,下文重點寫狩獵。他們打下的狐貍,要“為公子裘”;他們打下的大豬,要貢獻給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這里再一次描寫了當時的階級關系。五章著重寫昆蟲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由蟋蟀依人寫到寒之將至,筆墨工細,繪影繪聲,饒有詩意。《詩集傳》云:“斯螽、莎雞、蟋蟀,一物隨時變化而異其名。動股,始躍而以股鳴也。振羽,能飛而以翅鳴也。”詠物之作,如此細膩,令人驚嘆。“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寫農家打掃室內,準備過冬,在結構上“亦以終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條線而來,好像一組連續的電影鏡頭,表現了農家樸素而安詳的生活:六、七月里他們“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們打棗子,割葫蘆。十月里收下稻谷,釀制春酒,給老人祝壽。可是糧食剛剛進倉,又得給老爺們營造公房,與上面所寫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爛簡陋適成鮮明對比。“筑場圃”、“納禾稼”,寫一年農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詩集傳》引呂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終始農事,以極憂勤艱難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詩人用較愉快的筆調描寫了這個村落宴飲稱觴的盛況。一般論者以為農夫既這么辛苦,上頭又有田官監督、公子剝削,到了年終,不可能有條件有資格“躋彼公堂,稱彼兕觥”。其實社會是復雜的,即使在封建社會的中期,農民年終時也相互邀飲,如宋代秦觀《田居四首》所寫:“田家重農隙,翁嫗相邀迓。班坐釃酒醪,一行三四謝。”陸游《游山西村》詩也說:“莫笑田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豳風·七月》所寫上古社會的西周村落生活,農閑之時,舉酒慶賀,也是情理中事。

  中國古代詩歌一向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較少。這首詩卻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寫景抒情,形象鮮明,詩意濃郁。通過詩中人物娓娓動聽的敘述,又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勞動場面、生活圖景和各種人物的面貌,以及農夫與公家的相互關系,構成了西周早期社會一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這首詩正是采用賦體,“敷陳其事”、“隨物賦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實。

  創作背景

  《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漢書·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據此,此篇當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劉處豳時期。

風原文賞析15

  原文:

  月色穿簾風入竹,倚屏雙黛愁時。砌花含露兩三枝。如啼恨臉,魂斷損容儀。

  香燼暗消金鴨冷,可堪辜負前期。繡襦不整鬢鬟欹。幾多惆悵,情緒在天涯!

  詩詞賞析:

  這首詞寫春閨幽怨。

  上片頭二句寫女主人公在風吹月照下,倚屏發愁。“砌花”三句,既寫花,又寫人。“如啼恨臉”,形象秀麗,可愛堪憐。

  下片“香燼”句,突出閨中凄涼,“可堪”句交待凄涼的原因是情人失約。“繡襦”句表現她無心妝扮。最后二句,將情緒引向遙遠處,境界略開。結尾“涯”字,與“時”、“枝”、“儀”、“期”、“欹”相押,都是韻腳。“涯”,唐五代時兩讀,既在麻韻,又在支韻。《花間集》中,“涯”有與麻韻字相押的,如顧敻的`《酒泉子》其六(《酒泉子·水碧風清》):“恨無涯,小屏斜,堪憎蕩子不還家。”又《虞美人》其五(《虞美人·憑闌愁立雙蛾細》):“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此首則與支韻字相押。

【風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風原文及賞析03-07

風賦原文賞析07-18

(通用)風原文及賞析07-29

(優選)風原文及賞析07-29

風賦原文,賞析08-31

詠風原文及賞析02-11

終風原文及賞析03-06

凱風原文及賞析02-26

【熱門】風原文及賞析01-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中超| 广宗县| 昌宁县| 新邵县| 平塘县| 三穗县| 谢通门县| 安丘市| 蓬安县| 澄江县| 黔东| 镇安县| 天气| 灵台县| 和静县| 虎林市| 昭平县| 砀山县| 突泉县| 苍溪县| 义马市| 宝丰县| 永修县| 同心县| 松江区| 榆林市| 泸西县| 寻甸| 松阳县| 台北县| 颍上县| 包头市| 巢湖市| 台东县| 清涧县| 中江县| 清镇市| 九台市| 灵山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