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除夜原文賞析

時間:2023-10-08 12:42:22 賞析 我要投稿

除夜原文賞析(15篇)

除夜原文賞析1

  原文: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

  宋代:姜夔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譯文: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

  早春時節,地上的積雪還消融未盡,細嫩的青草已從沙土中悄悄探出頭;吳地煙水迢迢,彌漫千里,隱隱透著清冷之氣。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雖然深藏竹林的梅花無人欣賞,但它那沁人心脾的清芬卻隨著夜中的春風,一路飄過了石橋。

  注釋: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tiáo)迢。

  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蘇蘇州西南。苕溪:浙江吳興縣的別稱,因境內苕溪得名。吳興即湖州(宋時湖州治所在吳興),時姜夔安家于此。草:夏校本、陸本、許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吳宮:蘇州有春秋時代吳國宮殿的遺址。迢迢:遙遠的樣子。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

  細草、沙地、吳宮、煙水、梅花、竹叢、石橋,建構出一個幽冷、蕭索、縹緲的世界,人的靈魂似乎隨著迢迢的流水、飄浮的暗香徜徉。寫梅花遺貌得神,畫圖難足。清劉熙載《藝概》云:“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此詩寫梅亦如是。結句暢達悠揚。清幽冷寂的'氛圍中,愈能體味姜夔何以“體貌清瑩,望之若神仙中人”(張羽《白石道人傳》)。

  詩句平易淺顯,韻味華美。作者用極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寫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時,沿途所見的幽雅景致。當時,作者在除夕的晚上,與好友分手,興高采烈地乘船歸回居地,心情是比較歡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較輕松活潑。首句“細草穿沙雪半消”,點明時在除夕,是冬去春來,雪半消、草發芽的季節。這寫是途中所見的近景。

  二句“吳宮煙冷水迢迢”是寫遠景。小舟疾駛,那高大華麗的吳宮,被茫茫霧氣籠罩,漸漸隱沒在遠處。

  三句轉寫眼前,“梅花竹里無人見”。輕快疾駛的小舟,路過高潔、清雅、傲氣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種樂趣。

  四句以“一夜吹香過石橋”作結,“一夜香”既與上句“梅花”銜接,又啟句中“過石橋”。至此,把詩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來。

除夜原文賞析2

  旅舍除夜原文

  永夜誰能守,羈心不放眠。

  挑燈猶故歲,聽角已新年。

  出谷空嗟晚,銜杯尚愧先。

  晚來辭逆旅,雪涕野槐天。

  畫角在寒風中悲鳴,《單于》曲調一聲聲落在譙門,我們的馬車匆匆趕路投宿,來到這彌漫著飛雪的小孤村。酒市里的燈火漸漸稀少,只有枯葉亂紛紛,敲打著窗門。空中傳來驚雁的哀鳴,從那凄戾的叫聲中,可以想象它們剛剛離開迷蒙的水面,正在迅疾地穿過寒云。依舊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這一切景物卻令我落魄傷魂。夢想著返回故園,那里的梅花該多少艷明。那位穿著綠羅裙的佳人,恐怕早已為我容顏瘦損。試問那一樹樹暗香疏影,是否也在相思,萬點紅花是否都變作了淚痕。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緊鎖雙眉,滿腔幽怨悲恨,獨倚畫屏苦挨著黃昏。

  旅舍除夜賞析

  上片通過聽覺和視覺構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畫面,即“畫角譙門”、“飛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驚雁”。首句“風悲”兩字刻畫風聲。風聲帶來陣陣角聲,那是譙門上有人在吹《小單于》名曲吧。畫角是涂有彩繪的軍中樂器,其聲凄厲,畫角飛聲,散入風中,又曾觸動過無數旅人的愁思,“風悲”兩字極為靈動傳神。秦觀《滿庭芳》中對角聲之哀也曾有描寫,“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一“落”字見得譙門之高,風力之勁,并且還表達出旅人心頭的沉重之感。 “投宿”兩句寫途中飛雪。“骎骎”形容馬在奔馳,又上承“投宿”,使旅人急于歇腳的心情躍然紙上;下啟“飛雪”,點出急于投宿是因為風雪交加。“飛”形容漫天飛雪飄舞之狀,而“滿”字又著力畫出村子之小而且孤。“酒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燈火闌珊,人跡稀少,可見雪大且深,也襯托夜間旅舍獨處之冷清,所聞者唯有亂葉撲窗之聲。“舞紛紛”寫落葉之多和風力之急。“骎骎”、“飛”、“滿”、“舞”都是動字;“骎骎”在句中不僅狀客觀之物,而且還能傳主觀之情,由此可見作者對字、詞、句的推敲斟酌。《白雨齋詞話》極為贊賞這點:“此詞遣詞琢句,工絕警絕,最令人愛”。 “送數聲”三句是客舍夜坐所聞。雪夜風急,忽聞雁聲。雁群入夜歇宿在沙渚蘆叢之中,遇到外物襲擊,由守衛的雁兒報警,便迅速飛向高空。“乍離”句即是寫這種情況。“嘹唳”句說的是雁群受驚后穿過密布的凍云飛向高空,鳴聲高亢曼長。雁兒多在高空飛行,白天遠望可見,夜間則從鳴聲得知。杜牧《早雁》有云:“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云外,言其飛得高也。張文潛《楚城曉望》詩也說:“山川搖落霜華重,風日晴和雁字高。”而盧綸《塞下曲》寫的就是雁兒夜驚:“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單于戰敗后想趁黑夜逃遁,途中驚動了雁群,雁兒驚飛云外時的鳴聲使追逐者得知單于的去向。本詞所寫的是南歸途中的雁兒,在夜間受驚高飛時的鳴聲,叩動旅人的心弦,無限鄉思,黯然而生,詞意至此由寫景轉入下片的抒情。 下片另開境界,由雪夜聞雁轉為淡月鄉愁,委婉地鋪寫相思情意。“好在”句是說風雪稍止,云霧未散,朦朧中透視半痕淡月。“好在”指月色依舊。 “無處不消魂”,描繪客居夜思,月色依稀當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魂消。“故國”兩句,訴說由于故國之梅以及穿著綠羅裙之人,使他眷戀難忘,因此頻頻入夢。“故國”,即“故園”,周邦彥《蘭陵王》中就有“登臨望故國”之句。“愁損”兩字,憐想夢中伊人亦為相思所若,語意曲折。 “為問”兩句上承“故國”句,是以設問將梅擬人化,將枝上蓓蕾比擬為淚珠。試問那暗香浮動的花枝,是否也是為了相思而淚痕點點?末兩句又上承“愁損”句,設想對方,由己及人。自己在客中歸夢梅花,愁緒滿懷,想伊人在故園賞梅憶人,淚滴枝頭,正如牛嶠《菩薩蠻》中所云:“愁勻紅粉淚。眉剪春山翠。何處是遼陽,錦屏春畫長。”薄暮時分,她斜倚屏風想起遠方旅人,他遙憶故園,應亦是余恨綿綿,難以消除。

  旅舍除夜注釋

  1、風悲畫角:寒風中傳來號角悲涼的聲音。

  2、《單(chán)于》、三弄落譙門:城樓上反復吹奏著《單于》曲。

  3、侵侵(qīn):馬飛跑的樣子。

  4、嘹唳(lì):高空鳥鳴聲。

  5、故國《梅花》歸夢:《梅花》曲引起思歸的夢想。

  6、愁損綠羅裙:想起家里的愛人便愁壞了。綠羅裙,指穿綠羅裙的人。

除夜原文賞析3

  原文: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譯文

  旅館里透著凄冷的燈光,映照著那孤獨的遲遲不能入眠的客人。這孤獨的旅人是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歲。

  住在客棧里,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么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凄涼悲傷。

  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發啊。

  注釋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轉:變得。凄然:凄涼悲傷。

  霜鬢:白色的鬢發。

  明朝(zhāo):明天。

  賞析:

  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凄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人們對這個傳統佳節的很多歡樂的記憶和想象的,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寒燈只影自然難于入眠,更何況是除夕之夜!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從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稱“客”。竟是什么使得詩人“轉凄然”呢?當然還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自己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詩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詩人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卻又撇開自己,從對面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夕……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發。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觴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大概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它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是可以說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和的藝術效果。(趙其鈞)

除夜原文賞析4

  原文:

  應詔賦得除夜

  唐代:史青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譯文: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注釋: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zhú)五更來。

  逐:追隨。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zhuó)后園梅。

  風光:時光,春光。著:“著”的本字。附著,貼近。唐代皎然《尋陸鴻漸不遇》有“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句,“著花”一詞意為長出花蕾或花朵。這里“著后園梅”采用此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人們沒有感覺到春光的`到來,已催開了后園的梅花。

  賞析:

  這首詩雖是史青應詔之作,但寫得俊逸平淡,真情樸質,十分具有感染力。

除夜原文賞析5

  除夜原文

  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賞析:

  此詩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過的最后一個除夕夜。這一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在丹心如鐵男兒這一柔情的剎那,反襯出勃勃鋼鐵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實性,這種因親情牽扯萌發的“脆弱”,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詩,沒有雕琢之語,沒有瑣碎之句,更無高昂的口號式詠嘆。可是,我們仍舊感到心靈的一種強烈震撼。無論時光怎樣改變,無論民族構成如何增容擴大,無論道德是非觀念幾經嬗變,文天祥,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作為忠孝節義人格的偉大圖騰,萬年不朽,顛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后無數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范。

除夜原文賞析6

  除夜作

  朝代:唐代

  作者:薛能

  原文:

  和吹度穹旻,虛徐接建寅。不辭加一歲,唯喜到三春。

  燎照云煙好,幡懸井邑新。禎祥應北極,調燮驗平津。

  樹欲含遲日,山將退舊塵。蘭萎殘此夜,竹爆和諸鄰。

  祝壽思明圣,驅儺看鬼神。團圓多少輩,眠寢獨勞筋。

  茜旆猶雙節,雕盤又五辛。何當平賊后,歸作自由身。

  譯文

  住在客棧里,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么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凄涼悲傷。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發啊。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凄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注釋

  1、除夜:即舊歷除夕。

  2、凄然:凄涼,悲傷。

  3、霜鬢:兩鬢白如霜。

  賞析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詩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詩人難于入眠,而“獨不眠”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這更讓詩人內心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詩中寫完一二句后,詩人似乎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他卻又撇開自己,從遠方的故鄉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為詩人增添新的白發。清代沈德潛評價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為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1、蕭滌非等撰寫.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396—397.參考資料:

  王永成編.唐詩鑒賞大典上:金城出版社,20xx:387—388.@蕭滌非等撰寫.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396—397.

除夜原文賞析7

  除夜作

  高適〔唐代〕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一作:愁鬢)

  賞析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游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旅館寒燈獨不眠”,詩的首句所包涵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啟人聯想,點明作者在除夕仍羈旅天涯,可以想見,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散發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逼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自然難于入眠,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讓人心情悲涼。因此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發。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將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曲折含蘊。這三、四兩句是對一、二兩句的回答說明“獨不眠”和“轉凄然”的原因一是思鄉心切,二是傷老大無成,歲月無情。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除夜原文賞析8

  除夜對酒贈少章

  陳師道〔宋代〕

  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

  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譯文

  一年又將過去,燈下的客人,事業理想都未落空,我卻是無所依托。我的前半生都在憂患里度過,夢中的東西在現實中卻無法實現。憂愁煩惱催短催白了頭發,憔悴的容顏憑借酒力發紅。我唱起歌來,你且跳起舞,我倆潦倒的景況大致相同。

  注釋

  少章:名秦覯,字少章,北宋著名詞人秦觀之弟,與詩人交往頗密。歲晚:一年將盡。未空:(職業、事業)沒有落空(即言“有了著落”)。有:指現實。無:指夢境。酒借紅:即是“借酒紅”的倒裝。潦倒:頹衰,失意。

  賞析

  這首詩頭兩句寫自己除夜孤單,有客來陪,自老十分快慰。衰間四句回憶自己半生窮愁,未老已衰。結尾兩句與開首呼應,由于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憐,于是一人吟詩,一人踏歌起舞。詩衰體現了詩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當境,也體現了詩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詩作格律嚴整,對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紀昀評價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當詩衰第五、六句“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當,被譽為名聯。

  “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當是說明亮的油燈前,客人們正在興高采烈地喝酒猜拳。這些客人們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職,生活有了著落,所以他們是那樣無憂無慮。而詩人這一年又過去了,依然像無根的浮萍,隨風飄蕩,無所依托。除夕之夜,本應合無團聚,可妻子兒女卻在遠方,難以相見;一年終了,詩人托身何處仍無結果,當衰老到抑郁不平。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衰。當這一年,詩人已三十四歲。古人說:“三十而立。當而詩人的半輩子卻在憂患衰度過,雖有才華,卻無處施展;雖有抱負,卻無法實現,只好在夢衰尋求理想,尋求安慰。可夢境和現實截然相反。“有當,是指夢境,“無當,是指現實。夢衰,抱負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實現,還有歡笑、有團圓、有衣食、有房舍……應有盡有;而現實衰卻一無所有。

  “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當是說嚴酷無情的現實粉碎了詩人美好的`夢幻。眼見光陰流逝,愁白了頭。這里說“發短愁催白當,他的頭上不一定真有白發;說“顏衰酒借紅當,他的顏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詩人這年才剛剛三十出頭,在作于同年的《次韻答邢居實》衰,詩人也說:“今代貴人須白發,掛冠高處未宜彈。當王直方以為“元祐(指1086-1094)衰多用老成當,所以蘇軾、陳師道、秦觀皆有“白發當句(《王直方詩話》)。詩人此寫愁催白發,酒助紅顏,無非是表示愁之深、當之苦罷了。杜甫、白居易、蘇軾、鄭谷等人都曾寫過類似的詩句,但詩人此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對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當時的窘況,帶上了他個人特有的主觀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當愁不能勝,苦不堪言,滿腹牢騷,無人訴說。座衰只有當時也是“布衣當的秦少章與詩人遭遇處境略同,可以作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發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氣后,詩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兩個“潦倒略相同當的人,用歌聲來排遣滿腹愁緒。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們只希望來年再努力了。全詩針對題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衰透露出一絲亮光,卻正襯出詩人無可奈何的當情。

  詩衰體現了詩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當境,也體現了詩人那種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詩人并非僅僅哀嘆時光的流逝,他做夢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負,他為理想不能實現而郁郁不樂,而憤憤不平。此詩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詞奔驟、意氣揮霍。

  創作背景

  據史傳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于曾鞏,得到器重。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了。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曾鞏去世。此時,詩人雖先后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家,妻子和三兒一女只得隨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獨自一人生活。陳師道一生清貧,有時經日斷炊,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薦任徐州教授。

  此詩似作于任職前頭一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的除夕。這一年秦覯與詩人同在京師,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詩人置酒待客,與朋友們一起開懷暢飲。正當酒酣耳熱之際,詩人卻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著酒興,發發牢騷,把滿肚皮的不合時宜對朋友傾泄一番,希望這樣能讓自己過得心情舒暢一點。

  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除夜原文賞析9

  祝英臺近·除夜立春

  翦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翻譯

  剪一朵紅花,載著春意。精美的花和葉,帶著融融春意,插在美人頭上。斜陽遲遲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時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點亮守歲的燈火,人們徹夜不眠,在笑語歡聲中,共迎新春佳節。

  回想舊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暫的纖手曾親自把黃桔切開。那溫柔的芳香朦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我渴望在夢境中回到湖邊,那湖水如鏡,使人留連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徑,不知處所。可憐吳地白霜染發點點如星,仿佛春風也不能將寒霜消融,更何況斑斑發發對著落梅如雨雪飄零。

  注釋

  花信:花信風的簡稱,猶言花期。

  釵股:花上的枝權。

  殘日:指除歲。

  侵曉:指天亮。

  新年鶯語:杜甫詩:“鶯入新年語。”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

  俎:砧板。

  玉纖擘黃柑:玉纖,婦女手指;擘黃柑,剖分水果。

  擘:分開,同“掰”。

  幽素:幽美純潔的心地。

  鏡中路:湖水如鏡。

  吳霜:指白發。

  賞析二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跡異鄉的游子,心情之難堪,正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首詞上片極為烘托節日的歡樂氣氛,從而反襯自己的凄苦。

  先寫立春。“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紅情”、“綠意”指紅花、綠葉。趙彥昭《奉和對圣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彩花應制》詩:“花隨紅意發,葉就綠情新”。花信,指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立春,人們剪好紅花綠葉,作成春幡,插鬢戴發,以應時令。春風吹釵股,象是吹開了滿頭花朵。“花信上釵股”,著一“上”字,運筆細膩,可與溫飛卿詞“玉釵頭上風”(《菩薩蠻》)媲美,似比辛稼軒詞“美人頭上,裊裊春幡”(《漢宮春》)更顯風流。

  再寫除夕守歲。“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夕陽亦像人一樣,對即將逝去的一年戀戀不舍,不肯輕易落山,同時東風又帶來了春的訊息,給人新的希望。這兩句已有除舊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題意。“放”用字尤其貼切,顯示出夢窗煉字的功夫。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終于,除夕之夜降臨,守歲的人們徹夜不眠,剪燭夜話,笑聲不絕,在鶯啼聲中迎來了新春的清晨。“新年鶯語”,援用杜甫“鶯入新年語”(《傷春》)詩意。

  以上的一切,歡歡喜喜,均為客居他鄉者的耳聞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圍的熱鬧與歡樂更加反襯出作者的寂寞和哀傷,而且使這份寂寞的哀傷更讓人難以承受。這位客居、有家難歸的人,失去了與親人團圓之樂,真是“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無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不能不喚起下片對溫馨家庭生活的回憶。陳洵評此詞云:“前闋極寫人家守歲之樂,全為換頭三句追攝遠神。”(《海綃說詞》)

  換頭云:“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席。詞人仿佛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纖纖玉手為自己破開黃橙,那幽香似乎還縈繞在周圍。回憶及此,當然別是一番滋味。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襯處境之可悲,人之歡樂反襯己之愁苦,此處又以昔之溫馨反襯今之凄苦。

  對往事的追憶、神往,終于走進了夢境。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遞,過去的美好回憶,連夢中也難以追尋了:“歸夢湖邊,還迷境中路。”湖水如鏡,夢影朦朧,難覓歸路。往事散如輕煙,徒增無窮悵惘而已。

  往事如煙,而今,與誰相對呢?“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吳霜,用李賀《還自會稽歌》字面:“吳霜點歸鬢。”此時是春風吹融了冰雪,可是永遠不能銷去飛上鬢角的寒霜,已經夠可悲的了;更何況,落梅如雨,斑斑白發與點點白梅相對,這豈不令人凄絕!杜甫詠梅詩意:“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與此詞意趣相一致。

  夢窗此詞委曲含蓄,欲藏還露,頗得清真風神,而其抒情筆觸又了然可尋。吳梅論夢窗詞云:“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靈氣行乎其間。細心吟繹,覺味美于方回,引人入勝,既不病其晦澀,亦不見其堆垛。”(《詞學通論》)自是研討有得之言。真情實感是藝術的生命。有真情流貫其間,則無論表現為何種形式與風格,都有其動人之處。此詞后半,愈來愈奇。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詞中少見,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踏莎行》),可與比照。歇拍處,情意的痛切,設想的妙巧,堪與東坡詠榴花詞“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虞美人》)前后相映生輝。

  簡評

  這是節日感懷、暢抒旅情之作。時值除夜,又是立春,一年將盡,新春已至,而客里逢春,未免愁寂,因寫此詞。上片寫除夕之夜“守歲”的歡樂。下片寫對情人的.思念,追憶舊日和情人共聚,抒寫舊事如夢的悵恨。“歸夢”以寫相思,“湖邊”乃詞人與情侶幽約之地,夢歸湖邊,一片湖光如鏡,幻境恍惚,沒有尋到情侶,反而迷失了離魂的歸路,傳達出詞人一片失落的悵惘。全詞以眼前歡樂之景,回憶中往日之幸福突出現境的孤凄感傷鮮明,筆致婉曲,深情感人。

  創作背景

  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跡異鄉的游子,心情之難堪,正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首詞即是吳文英于除夕日有感而作。查吳文英生平后期,只宋寶四年(1256年)年正月初一為立春之日。“除夜立春”相合,故此詞當系于是年。

  賞析一

  除夕恰遇立春,真非常有之事。本應頗感無限喜悅,可是對于客中的游子來說,所引發的卻是無限感傷。此詞上闋開頭寫立春日,姑娘們戴上花,顯示出百花將開的消息。四、五兩句對于除夕夜又是立春日也發出喜悅的一笑。“有人”以下三句寫人們在歡笑中迎來新年。下闋第一句“舊尊俎”為追憶。主人公緬懷佳人除夕夜與己分享黃柑的細節,但當年良辰畢竟早已如夢,以下又是寫景。“千點吳霜”乃是詞人“兩鬢清霜”的夸張性寫照,它將景物描寫與肖像描寫結合在一起。“落梅如雨”也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給人留下悵遠而又迷蒙的審美感受。

除夜原文賞析10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①庚申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除夜。②收取二句: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后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謂:“柘枝舞女著窄袖薄羅衫。”此二句謂把寒冷除夜里濃郁的閑情收起,那優關的柘枝舞是多么令人追憶懷戀的啊。③誰家句:謂當年自家于此除夜曾刻燭靜待新春的到來。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④竹葉二句:意謂竹葉青酒喝盡了,人人頭飾采燕,個個興高采烈,燈燭熄了,那燈蕊仿佛是一條條顫動的金蟲。竹葉,指竹葉酒。采燕,舊俗于立春時剪彩綢為燕子形,飾于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xiè),熄滅。⑤風流句:端合,應該、應當。倚天公,依靠老天爺。此謂風流應是自然天成,非人力能所為的.。

  浣溪沙·庚申除夜賞析

  此篇描繪了除夜的貴族之家守歲的情景,同時也隱約地表達了深隱的懷戀之情意。情寓于景,清空而靈動。

除夜原文賞析11

  剪紅情,

  裁綠意,

  花信上釵股。

  殘日東風,

  不放歲華去。

  有人添燭西窗,

  不眠侵曉,

  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

  玉纖曾擘黃柑,

  柔香系幽素。

  歸夢湖邊,

  還迷鏡中路。

  可憐千點吳霜,

  寒消不盡,

  又相對落梅如雨。

  賞析

  此詞為作者在異鄉除夕立春感懷而作。上片寫除夕守夜迎春。“剪紅”三句寫迎春民俗,點染出新春喜慶氣氛。“殘日”五句寫一般人家守歲迎春,燈燭映窗,通宵不眠,迎來鶯聲笑語的`元旦晨曦。下片追憶昔日立春。“舊尊俎”三句回憶舊日春節宴席上,情侶纖纖玉手剖黃柑薦酒,那一縷縷溫柔的香氣沁人心脾。“歸夢”二句傳達出詞人一片失落的悵惘。“可憐”三句始點明詞人而今已鬢霜千點,似寒霜凝鬢,春風無法消融。“又相對”寫出以鬢霜千點相對落梅如雨雪的凄涼情狀,勾描出景境之冷寂,心情之悲愴!全篇詞筆奇幻,“兼有天人之巧”。

除夜原文賞析12

  除夜對酒贈少章

  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

  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古詩簡介

  《除夜對酒贈少章》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除夕。頭兩句寫自己除夜孤單,有客來陪,自感十分快慰。中間四句回憶自己半生窮愁,未老已衰。結尾兩句與開首呼應,由于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憐,于是一人吟詩,一人踏歌起舞。詩中體現了詩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體現了詩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詩作格律嚴整,對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紀昀評價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詩中第五、六句“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被譽為名聯。

  翻譯/譯文

  一年將盡,這身子將向何處寄托?燈下的客人,事業理想卻未落空。我的前半生均在憂患里度過,仿佛一場夢在現實與幻境中。憂愁煩惱催短催白了頭發,憔悴的容顏憑借酒力發紅。我唱起歌來,你且跳起舞,我倆潦倒的景況大致相同。

  注釋

  ①少章:名秦覯,字少章,北宋著名詞人秦觀之弟,與詩人交往頗密。

  ②歲晚:一年將盡。

  ③未空:(職業、事業)沒有落空(即言“有了著落”)。

  ④有:指現實。無:指夢境。

  ⑤酒借紅:即是“借酒紅”的例裝。

  ⑥潦倒:頹衰,失意。

  創作背景

  據史傳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于曾鞏,得到器重。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了。元豐六年(1083年),曾鞏去世。此時,詩人雖先后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家,妻子和三兒一女只得隨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獨自一人生活。陳師道一生清貧,有時經日斷炊,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薦任徐州教授。

  此詩似作于任職前頭一年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除夕。這一年秦覯與詩人同在京師,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詩人置酒待客,與朋友們一起開懷暢飲。正當酒酣耳熱之際,詩人卻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著酒興,發發牢騷,把滿肚皮的不合時宜對朋友傾泄一番,希望這樣能讓自己過得心情舒暢一點。

  賞析/鑒賞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憐,于是一人吟詩,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窮愁,表現了兩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誼,寫得情真意切,凄婉動人。

  詩一開頭,便直言不諱地和盤端出詩人的牢騷和不平:“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燈前,客人們正在興高采烈地喝酒猜拳。這些客人們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職,生活有了著落,所以他們是那樣無憂無慮。而詩人這一年又過去了,依然像無根的浮萍,隨風飄蕩,無所依托。除夕之夜,本應合家團聚,可妻子兒女卻在遠方,難以相見;一年終了,詩人托身何處仍無結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這一年,詩人已三十四歲。古人說:“三十而立。”而詩人的半輩子卻在憂患中度過,雖有才華,卻無處施展;雖有抱負,卻無法實現,只好在夢中尋求理想,尋求安慰。可夢境和現實截然相反。“有”,是指夢境,“無”,是指現實。夢中,抱負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實現,還有歡笑、有團圓、有衣食、有房舍……應有盡有;而現實中卻一無所有。

  “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嚴酷無情的現實粉碎了詩人美好的夢幻。眼見光陰流逝,愁白了頭。這里說“發短愁催白”,他的頭上不一定真有白發;說“顏衰酒借紅”,他的顏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詩人這年才剛剛三十出頭,在作于同年的《次韻答邢居實》中,詩人也說:“今代貴人須白發,掛冠高處未宜彈。”王直方以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蘇軾、陳師道、秦觀皆有“白發”句(《王直方詩話》)。詩人此寫愁催白發,酒助紅顏,無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罷了。杜甫、白居易、蘇軾、鄭谷等人都曾寫過類似的詩句,但詩人此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對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當時的窘況,帶上了他個人特有的主觀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勝,苦不堪言,滿腹牢騷,無人訴說。座中只有當時也是“布衣”的秦少章與詩人遭遇處境略同,可以作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發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氣后,詩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兩個“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聲來排遣滿腹愁緒。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們只希望來年再努力了。全詩針對題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中透露出一絲亮光,卻正襯出詩人無可奈何的心情。

  詩中體現了詩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體現了詩人那種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詩人并非僅僅哀嘆時光的流逝,他做夢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負,他為理想不能實現而郁郁不樂,而憤憤不平。此詩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詞奔驟、意氣揮霍。

  名家點評

  《王直方詩話》評頸聯:“無已初出此一聯,大為諸公所稱賞”。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評頸聯:“以一聯名世者”。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評價說:“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

除夜原文賞析13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古詩簡介

  在異鄉又值除夕,羈危萬里,亂山殘雪,將這種苦情一層層推進。因為無法與親人們一同迎接新年,和僮仆就分外親切,為除夕增添了一些歡樂。

  翻譯/譯文

  巴郡巴東巴西,離家多么遙遠;漂泊在這艱險之地,真難容身。

  山巒錯落,大雪下到更殘漏盡;孤燭一支,徹夜伴我異鄉客人。

  我與骨肉親眷,不覺漸離漸遠;只有身邊僮仆,跟我越來越親。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經受得了?除夕一過,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注釋

  迢遞:遙遠貌。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在今四川東部。

  羈危:在艱險中羈旅漂泊。

  “燭”:一作“獨”。人:一作“春”。

  轉於:反與。僮仆:隨行小奴。

  飄:一作“漂”。

  明日:指新年元旦。歲華:歲月,年華。

  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三、四兩句寫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仆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最后兩句寄希望于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離愁鄉思,發泄無余。其中“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一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仆”化出。本詩作為“萬里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凄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崔長短律皆以一氣斡旋,有若口談,真得張水部之深者。如“并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皆本色語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除夜原文賞析14

  除夜太原寒甚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注釋

  ①除夜:除夕,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太原:地名,在山西省。

  ②寄語:傳話,告訴。天涯:天邊。天涯客:居住在遠方的人。

  ③輕寒:輕微的寒冷。底用:何用,何須。

  ④屋東頭:這里是說春天解凍的東風已經吹到屋東頭。意思是春天已來得很近了。

  賞析/鑒賞

  詩人客居太原時,在特別寒冷的'除夕寫下了這首詩。環境雖然極艱苦,但作者堅信,嚴冬即將過去,春天就要到來。詩的大意說:請捎個信去告訴居住在遠方的友人,眼前盡管天氣寒冷,這點寒冷算不了什么,何須為它發愁呢!春風已經吹來,離我們不遠了,就在我們房屋的東頭。

  詩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了詩人不畏任何艱難困苦,蔑視嚴酷的惡劣氣候,滿懷信心地和惡劣環境進行斗爭的樂觀精神。詩的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

除夜原文賞析15

  原文:

  翦橫枝,清溪分影,翛然鏡空曉。小窗春到。憐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淚鎖霜千點,蒼華人共老。料淺雪、黃昏驛路,飛香遺凍草。

  行云夢中認瓊娘,冰肌瘦,窈窕風前纖縞。殘醉醒,屏山外、翠禽聲小。寒泉貯、紺壺漸暖,年事對、青燈驚換了。但恐舞、一簾胡蝶,玉龍吹又杳。

  注釋:

  ⑴花犯:詞牌名。雙調,一百零二字,上片十句五仄韻,下片九句四仄韻。

  ⑵黃復庵:吳文英友人。夢窗詞集中提到黃復庵的還有《月中行·和黃復庵》和《倒犯·贈黃復庵》。

  ⑶孀:一本作“霜”。

  ⑷千點:一本作“痕飽”。

  ⑸凍:一本作“冷”,一本作“暗”。

  賞析:

  “剪橫枝”三句,寫友人寄梅前情景。首兩句化用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詩句。“翛然”,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此言古梅樹生長在溪水傍,梅枝長得縱橫飄逸,復庵將它從樹上剪下來后,倒映溪中的梅枝影也即分成兩截,但映在平靜似鏡的溪水中的梅影卻顯得更加空疏、自在。“小窗”三句,詞人收到梅枝后的情景。言除夕夜詞人收到了復庵寄來的古梅枝,就將它們放置在窗臺上。梅花的清香給詞人的居所帶來了春的氣息,獨守廣寒的嫦娥也將月光灑照在梅枝上陪伴詞人共度除夜。“孀娥”,即嫦娥。因她棄夫后羿奔月,故稱之孀娥。這里引神話傳說,意謂嫦娥獨守廣寒宮凄涼孤苦,因而與同是孤苦一人獨伴梅枝冷清清地過著除夜的詞人同病相憐,所以灑照月光來陪詞人共度除夜。“古苔”兩句,點出一“古”字的特征。詞人說:眼前的梅枝已有多年,你看它枝上長著淚痕似的斑斑白霜般的苔蘚,它與我頭上的蒼蒼白發互相映襯,足以使人相憐相惜了。這里“蒼華”,既指梅枝上的斑斑苔色,也指詞人的花白頭發。“料淺雪”兩句,補敘送梅情景。陸游有《詠梅》詩“孤城山驛初飛雪”句,及《卜算子·詠梅》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詞人化用之。料想復庵派人沿著驛道,踏著淺雪,將梅花的`清香一路散發在淺雪中的凍草上,緊趕而來,終于在除夜黃昏時送到了我家。上片以時間為序,敘述了友人黃復庵的寄梅枝過程,層次井然。

  “行云”三句,寫夢中梅神。“行云”,宋玉《高唐賦》說,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以行云指代梅神。“瓊娘”,即是仙女許飛瓊,相傳是王母的侍女。此言詞人好像在夢中見到梅神冰肌玉骨,身披素縞在風中翩翩起舞。句中“冰肌”、“窈窕”是梅枝的特征,也是將梅花擬人化。“殘醉醒”兩句,寫詞人夢醒后感覺。題曰“除夜”,故詞人獨酌伴梅枝守歲,因酒醉而作夢,夢醒后人卻仍在幻覺之中。所以楊鐵夫《夢窗詞全集箋釋》:“夢中見瓊娘,方以為真美人,乃醒來聞翠禽聲,方知原來是梅。”“翠禽”句,化用梅神傳說,據《龍城錄》說:“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天寒日暮,見林間酒肆旁舍一美人,淡妝靚色,素服出迎。趙師雄不覺醉臥,既覺,在大梅樹上,有翠羽(翠鳥)啁唧其上。”詞人即用這個傳說,演化成一種人梅夢魂相交的意境。“寒泉貯”兩句,寫詞人守歲伴梅達旦。“紺壺”,指插梅枝的天青色水壺。此言時間已過很久,連插著梅枝的壺中泉水也漸漸由冷變暖。只見青燈上的燈光也漸轉暗,室外已泛出曉光,詞人忽然感到又一個新年到來了。“但恐舞”兩句,述惜梅之心。“玉龍”,本喻下雪,北宋張元《雪》詩:“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這里卻是將蝴蝶與白雪的飛舞都用以比喻梅花的凋落,并像它們似的漫天飄舞。這是詞人由惜梅而至擔心,可見詞人對梅花是愛惜備至。下片以詞人的心理活動為序,寫詞人得梅枝后的思維過程。

  此詞并不是純客觀的詠物,而是以擬人化的手法托物寄情。

【除夜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除夜原文賞析09-02

(精選)除夜原文賞析09-02

除夜原文、賞析07-28

除夜作原文、賞析10-19

除夜作原文及賞析09-29

除夜作原文及賞析03-09

除夜原文、賞析(實用)09-18

[集合]除夜原文、賞析08-14

[通用]除夜原文、賞析07-28

(實用)除夜作原文及賞析09-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凤庆县| 胶南市| 阳城县| 贵港市| 平远县| 伽师县| 和静县| 青浦区| 山阴县| 娄底市| 台南县| 吉安县| 石阡县| 岗巴县| 南涧| 灌南县| 商城县| 绿春县| 江华| 巴东县| 孟津县| 望城县| 黄梅县| 水城县| 达孜县| 怀集县| 南雄市| 修水县| 睢宁县| 绍兴市| 凌源市| 读书| 离岛区| 岳阳市| 襄垣县| 疏附县| 同江市| 马尔康县| 罗定市|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