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除夜原文、賞析
除夜原文、賞析1
原文:
除夜宿石頭驛
朝代:唐朝
作者: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這寂寞的旅店中有誰來看望慰問,只有一盞冷清的孤燈與人相伴相親。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夜晚,我還在萬里之外作客飄零未能回轉家門。
回首前塵竟是一事無成,令人感到悲涼傷心;孤獨的我只有苦笑與酸辛。
愁苦使我容顏變老,白發(fā)爬滿雙鬢,在一片嘆息聲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
注釋
⑴《全唐詩》題下注曰:“一作石橋館”。
⑵支離:即分散。《全唐詩》校:“一作羈離”。
⑶愁顏與衰鬢:《全唐詩》校:“一作衰顏與愁鬢”。
⑷又:《全唐詩》校:“一作去”。
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二七三。下面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施蟄存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詩人作詩,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發(fā)泄,總是先有詩,然后有題目,題目是全詩內(nèi)容的概括。這首詩的題目是“除夜宿石頭驛”,可知詩的內(nèi)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點是“石頭驛”,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聯(lián)“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就寫明了一個孤獨的旅客夜宿在旅館中。接著用第二聯(lián)“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補充說明這個“夜”是“除夜”,這個“人”是離家很遠的人。
第三聯(lián)就轉到這個“人”,獨宿在旅館中,又是在大年夜,他的思想感情怎樣呢?“寥落悲前事”是說過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種種生話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會引起悲感。“支離笑此身”是說現(xiàn)在這個漂泊天涯的軀體,又如此之支離可笑。上句回想過去,沒有得意事可供現(xiàn)在愉快地回憶;下句是自憐,現(xiàn)在已沒有壯健的軀體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緊緊地承接上句。“愁顏與衰鬢”就是“此身”的“支離”形狀。這樣一個既憂愁,又衰老的旅客,獨宿在旅館里,明日又將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運如何。“明日又逢春”這一句,有兩個意義:第一,它的作用是點明題目,結束全詩。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寫的是明日,意義卻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個“又”字,有點出人意外。仔細玩味其意義,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基礎是對于“逢春”并沒有多大樂觀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這一句底下,作者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出來,讓讀者去體會。這就是所謂“馀味”。
宋代詩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詩說》中曾談到詩語以有含蓄為貴,他說:
詩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謹于此,清廟之瑟,一唱三嘆,遠矣哉。后之學詩者,可不務乎?若句中無馀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詩,必須做到句有馀味,編有馀意,總起來說,就是不可把話說盡,要留有讓讀者思考的馀地。作詩者固然要達到這樣一種藝術高度,讀詩者也需要具備一種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賞力。
這首詩,一向被認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頷聯(lián)“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歷代以來,到年三十還住宿在旅館里的`人,總會感傷地朗誦這兩句,以為詩人已代他形象地說出了寥落支離的情緒。因此,這兩句詩成為唐詩中的名句。但是,這兩句詩并不是戴叔倫的創(chuàng)作成果,而是他“偷”得來的。早在二百年前,梁武帝蕭衍有一首《冬歌》:
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
君志固有在,妾軀乃無依。
王維《送丘為下第歸江東》詩曰:“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這就是戴叔倫的“贓”證。梁武帝寫的是一個婦女在除夕懷念她出門在外的丈夫。戴叔倫改了一個字,換了兩句的結構,強調(diào)了“夜”和“人”,放在他這首詩中,就成為警句。
除夜原文、賞析2
除夜對酒贈少章原文:
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
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詩詞賞析:
此詩作于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除夕。秦覯,字少章,北宋著名詞人秦觀之弟,這一年與詩人同在京師,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詩人置酒待客,與朋友們一起開懷暢飲。正當酒酣耳熱之際,詩人卻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著酒興,發(fā)發(fā)牢騷,把滿肚皮的不合時宜對朋友傾泄一番,希望這樣能讓自己過得心情舒暢一點。
詩一開頭,便直言不諱地和盤端出詩人的牢騷和不平:“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燈前,客人們正在興高采烈地喝酒猜拳。這些客人們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職,生活有了著落,所以他們是那樣無憂無慮。而詩人這一年又過去了,依然像無根的浮萍,隨風飄蕩,無所依托。據(jù)史傳記載,詩人早年受業(yè)于曾鞏,得到器重。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了。1083年(元豐六年),曾鞏去世。此時,詩人雖先后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yǎng)家,妻子和三兒一女只得隨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獨自一人生活。除夕之夜,本應合家團聚,可妻子兒女卻在遠方,難以相見;一年終了,詩人托身何處仍無結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這一年,詩人已三十四歲。古人說:“三十而立。”而詩人的半輩子卻在憂患中度過,雖有才華,卻無處施展;雖有抱負,卻無法實現(xiàn),只好在夢中尋求理想,尋求安慰。可夢境和現(xiàn)實截然相反。“有”,是指夢境,“無”,是指現(xiàn)實。夢中,抱負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實現(xiàn),還有歡笑、有團圓、有衣食、有房舍……應有盡有;而現(xiàn)實中卻一無所有。
“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嚴酷無情的現(xiàn)實粉碎了詩人美好的夢幻。眼見光陰流逝,愁白了頭。這里說“發(fā)短愁催白”,他的頭上不一定真有白發(fā);說“顏衰酒借紅”,他的顏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詩人這年才剛剛三十出頭,在作于同年的《次韻答邢居實》中,詩人也說:“今代貴人須白發(fā),掛冠高處未宜彈。”王直方以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蘇軾、陳師道、秦觀皆有“白發(fā)”句(《王直方詩話》)。詩人此寫愁催白發(fā),酒助紅顏,無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罷了。杜甫、白居易、蘇軾、鄭谷等人都曾寫過類似的詩句,但詩人此聯(lián)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對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詩人當時的'窘?jīng)r,帶上了他個人特有的主觀色彩,故而“無已初出此一聯(lián),大為諸公所稱賞”(《王直方詩話》),胡仔更以為是“以一聯(lián)名世者”(《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勝,苦不堪言,滿腹牢騷,無人訴說。座中只有當時也是“布衣”的秦少章與詩人遭遇處境略同,可以作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發(fā)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氣后,詩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兩個“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聲來排遣滿腹愁緒。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們只希望來年再努力了。全詩針對題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中透露出一絲亮光,卻正襯出詩人無可奈何的心情。
詩中體現(xiàn)了詩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體現(xiàn)了詩人那種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詩人并非僅僅哀嘆時光的流逝,他做夢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負,他為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郁郁不樂,而憤憤不平。此詩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故紀昀評價說:“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
除夜原文、賞析3
原文: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賞析:
此詩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過的最后一個除夕夜。這一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xiàn)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在丹心如鐵男兒這一柔情的剎那,反襯出勃勃鋼鐵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實性,這種因親情牽扯萌發(fā)的“脆弱”,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詩,沒有雕琢之語,沒有瑣碎之句,更無高昂的口號式詠嘆。可是,我們?nèi)耘f感到心靈的一種強烈震撼。無論時光怎樣改變,無論民族構成如何增容擴大,無論道德是非觀念幾經(jīng)嬗變,文天祥,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作為忠孝節(jié)義人格的偉大圖騰,萬年不朽,顛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后無數(shù)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范。
除夜原文、賞析4
除夜對酒贈少章
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
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古詩簡介
《除夜對酒贈少章》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除夕。頭兩句寫自己除夜孤單,有客來陪,自感十分快慰。中間四句回憶自己半生窮愁,未老已衰。結尾兩句與開首呼應,由于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憐,于是一人吟詩,一人踏歌起舞。詩中體現(xiàn)了詩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體現(xiàn)了詩人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詩作格律嚴整,對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紀昀評價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詩中第五、六句“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被譽為名聯(lián)。
翻譯/譯文
一年將盡,這身子將向何處寄托?燈下的客人,事業(yè)理想?yún)s未落空。我的前半生均在憂患里度過,仿佛一場夢在現(xiàn)實與幻境中。憂愁煩惱催短催白了頭發(fā),憔悴的容顏憑借酒力發(fā)紅。我唱起歌來,你且跳起舞,我倆潦倒的景況大致相同。
注釋
①少章:名秦覯,字少章,北宋著名詞人秦觀之弟,與詩人交往頗密。
②歲晚:一年將盡。
③未空:(職業(yè)、事業(yè))沒有落空(即言“有了著落”)。
④有:指現(xiàn)實。無:指夢境。
⑤酒借紅:即是“借酒紅”的例裝。
⑥潦倒:頹衰,失意。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史傳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yè)于曾鞏,得到器重。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了。元豐六年(1083年),曾鞏去世。此時,詩人雖先后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yǎng)家,妻子和三兒一女只得隨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獨自一人生活。陳師道一生清貧,有時經(jīng)日斷炊,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薦任徐州教授。
此詩似作于任職前頭一年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除夕。這一年秦覯與詩人同在京師,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詩人置酒待客,與朋友們一起開懷暢飲。正當酒酣耳熱之際,詩人卻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著酒興,發(fā)發(fā)牢騷,把滿肚皮的不合時宜對朋友傾泄一番,希望這樣能讓自己過得心情舒暢一點。
賞析/鑒賞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憐,于是一人吟詩,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窮愁,表現(xiàn)了兩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誼,寫得情真意切,凄婉動人。
詩一開頭,便直言不諱地和盤端出詩人的牢騷和不平:“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燈前,客人們正在興高采烈地喝酒猜拳。這些客人們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職,生活有了著落,所以他們是那樣無憂無慮。而詩人這一年又過去了,依然像無根的`浮萍,隨風飄蕩,無所依托。除夕之夜,本應合家團聚,可妻子兒女卻在遠方,難以相見;一年終了,詩人托身何處仍無結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這一年,詩人已三十四歲。古人說:“三十而立。”而詩人的半輩子卻在憂患中度過,雖有才華,卻無處施展;雖有抱負,卻無法實現(xiàn),只好在夢中尋求理想,尋求安慰。可夢境和現(xiàn)實截然相反。“有”,是指夢境,“無”,是指現(xiàn)實。夢中,抱負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實現(xiàn),還有歡笑、有團圓、有衣食、有房舍……應有盡有;而現(xiàn)實中卻一無所有。
“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嚴酷無情的現(xiàn)實粉碎了詩人美好的夢幻。眼見光陰流逝,愁白了頭。這里說“發(fā)短愁催白”,他的頭上不一定真有白發(fā);說“顏衰酒借紅”,他的顏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詩人這年才剛剛三十出頭,在作于同年的《次韻答邢居實》中,詩人也說:“今代貴人須白發(fā),掛冠高處未宜彈。”王直方以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蘇軾、陳師道、秦觀皆有“白發(fā)”句(《王直方詩話》)。詩人此寫愁催白發(fā),酒助紅顏,無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罷了。杜甫、白居易、蘇軾、鄭谷等人都曾寫過類似的詩句,但詩人此聯(lián)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對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詩人當時的窘?jīng)r,帶上了他個人特有的主觀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勝,苦不堪言,滿腹牢騷,無人訴說。座中只有當時也是“布衣”的秦少章與詩人遭遇處境略同,可以作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發(fā)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氣后,詩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兩個“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聲來排遣滿腹愁緒。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們只希望來年再努力了。全詩針對題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中透露出一絲亮光,卻正襯出詩人無可奈何的心情。
詩中體現(xiàn)了詩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體現(xiàn)了詩人那種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詩人并非僅僅哀嘆時光的流逝,他做夢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負,他為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郁郁不樂,而憤憤不平。此詩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詞奔驟、意氣揮霍。
名家點評
《王直方詩話》評頸聯(lián):“無已初出此一聯(lián),大為諸公所稱賞”。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評頸聯(lián):“以一聯(lián)名世者”。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評價說:“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
除夜原文、賞析5
原文:
翦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
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
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
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譯文
剪一朵紅花,載著春意。精美的花和葉,帶著融融春意,插在美人頭上。斜陽遲遲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時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點亮守歲的燈火,人們徹夜不眠,在笑語歡聲中,共迎新春佳節(jié)。回想舊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暫的纖手曾親自把黃桔切開。那溫柔的芳香朦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我渴望在夢境中回到湖邊,那湖水如鏡,使人留連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徑,不知處所。可憐吳地白霜染發(fā)點點如星,仿佛春風也不能將寒霜消融,更何況斑斑發(fā)發(fā)對著落梅如雨雪飄零。
注釋
除夜:除夕。立春:周密《武林舊事》說:“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用五色絲彩杖鞭牛,掌管予造小春牛數(shù)十,飾彩幡雪柳……是月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
紅情、綠意:剪彩為紅花綠葉,即春幡,可以戴在頭上。
花信:花信風的簡稱,猶言花期。
釵股:花上的枝權。
殘日:指除歲。
侵曉:指天亮。
新年鶯語:杜甫詩:“鶯入新年語。”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俎:砧板。
玉纖擘黃柑:玉纖,如玉般的纖手,婦女手指;擘黃柑,剖分水果。擘(bāi):分開,同“掰”。
幽素:幽美純潔的心地。
鏡中路:湖水如鏡。
吳霜:指白發(fā)。李賀《還自會吟》:“吳霜點歸發(fā)。”
賞析:
【評解】
這首詞扣緊“除夜立春”,詠懷節(jié)日,更抒發(fā)懷人之情。
上片寫家人除夕守歲以及迎接新春之樂。剪紅裁綠,西窗添燭,笑聲鶯語,迎接新年。下片寫立春所用之春盤黃柑,曾是伊人置辦,如今春已歸來,而伊人不見,相思成夢,眼前惟有落梅成陣。全詞構思精巧,委婉含蓄,為古今讀者所稱賞。
【集評】
彭孫遹《金粟詞話》:余獨愛夢窗《除夕立春》一闋,兼有天人之巧。
許昂霄《詞綜偶評》:換頭數(shù)語,指春盤彩縷也。“歸夢”二句從“春歸在客先”想出。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上”字婉細。
陳洵《海綃說詞》:前闋極寫人家守歲之樂,全為換頭三句追攝遠神,與“新腔一唱雙金斗”一首同一機杼,彼之“何時”,此之“舊”字,皆一篇精神所注。
賞析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跡異鄉(xiāng)的游子,心情之難堪,正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首詞上片極為烘托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從而反襯自己的凄苦。
先寫立春。“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紅情”、“綠意”指紅花、綠葉。趙彥昭《奉和對圣制立春日侍宴內(nèi)殿出剪彩花應制》詩:“花隨紅意發(fā),葉就綠情新”。花信,指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立春,人們剪好紅花綠葉,作成春幡,插鬢戴發(fā),以應時令。春風吹釵股,象是吹開了滿頭花朵。“花信上釵股”,著一“上”字,運筆細膩,可與溫飛卿詞“玉釵頭上風”(《菩薩蠻》)媲美,似比辛稼軒詞“美人頭上,裊裊春幡”(《漢宮春》)更顯風流。
再寫除夕守歲。“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夕陽亦像人一樣,對即將逝去的一年戀戀不舍,不肯輕易落山,同時東風又帶來了春的訊息,給人新的希望。這兩句已有除舊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題意。
“放”用字尤其貼切,顯示出夢窗煉字的功夫。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終于,除夕之夜降臨,守歲的人們徹夜不眠,剪燭夜話,笑聲不絕,在鶯啼聲中迎來了新春的清晨。“新年鶯語”,援用杜甫“鶯入新年語”(《傷春》)詩意。
以上的一切,歡歡喜喜,均為客居他鄉(xiāng)者的耳聞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圍的熱鬧與歡樂更加反襯出作者的寂寞和哀傷,而且使這份寂寞的哀傷更讓人難以承受。這位客居、有家難歸的人,失去了與親人團圓之樂,真是“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無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濃厚的節(jié)日氣氛,不能不喚起下片對溫馨家庭生活的回憶。陳洵評此詞云:“前闋極寫人家守歲之樂,全為換頭三句追攝遠神。”(《海綃說詞》)換頭云:“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席。詞人仿佛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纖纖玉手為自己破開黃橙,那幽香似乎還縈繞在周圍。回憶及此,當然別是一番滋味。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襯處境之可悲,人之歡樂反襯己之愁苦,此處又以昔之溫馨反襯今之凄苦。
對往事的追憶、神往,終于走進了夢境。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遞,過去的美好回憶,連夢中也難以追尋了:“歸夢湖邊,還迷境中路。”湖水如鏡,夢影朦朧,難覓歸路。往事散如輕煙,徒增無窮悵惘而已。往事如煙,而今,與誰相對呢?“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吳霜,用李賀《還自會稽歌》字面:“吳霜點歸鬢。”如今是春風吹融了冰雪,可是永遠不能銷去飛上鬢角的寒霜,已經(jīng)夠可悲的了;更何況,落梅如雨,斑斑白發(fā)與點點白梅相對,這豈不令人凄絕!杜甫詠梅詩意:“江邊一樹垂垂發(fā),朝夕催人自白頭。”與此詞意趣相一致。
夢窗此詞委曲含蓄,欲藏還露,頗得清真風神,而其抒情筆觸又了然可尋。吳梅論夢窗詞云:“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靈氣行乎其間。細心吟繹,覺味美于方回,引人入勝,既不病其晦澀,亦不見其堆垛。”(《詞學通論》)自是研討有得之言。真情實感是藝術的生命。有真情流貫其間,則無論表現(xiàn)為何種形式與風格,都有其動人之處。此詞后半,愈來愈奇。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詞中少見,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踏莎行》),可與比照。歇拍處,情意的痛切,設想的妙巧,堪與東坡詠榴花詞“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賀新郎》)前后相映生輝。
除夜原文、賞析6
原文:
翦橫枝,清溪分影,翛然鏡空曉。小窗春到。憐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淚鎖霜千點,蒼華人共老。料淺雪、黃昏驛路,飛香遺凍草。
行云夢中認瓊娘,冰肌瘦,窈窕風前纖縞。殘醉醒,屏山外、翠禽聲小。寒泉貯、紺壺漸暖,年事對、青燈驚換了。但恐舞、一簾胡蝶,玉龍吹又杳。
注釋:
⑴花犯:詞牌名。雙調(diào),一百零二字,上片十句五仄韻,下片九句四仄韻。
⑵黃復庵:吳文英友人。夢窗詞集中提到黃復庵的還有《月中行·和黃復庵》和《倒犯·贈黃復庵》。
⑶孀:一本作“霜”。
⑷千點:一本作“痕飽”。
⑸凍:一本作“冷”,一本作“暗”。
賞析:
“剪橫枝”三句,寫友人寄梅前情景。首兩句化用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詩句。“翛然”,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此言古梅樹生長在溪水傍,梅枝長得縱橫飄逸,復庵將它從樹上剪下來后,倒映溪中的梅枝影也即分成兩截,但映在平靜似鏡的溪水中的梅影卻顯得更加空疏、自在。“小窗”三句,詞人收到梅枝后的情景。言除夕夜詞人收到了復庵寄來的古梅枝,就將它們放置在窗臺上。梅花的清香給詞人的居所帶來了春的氣息,獨守廣寒的嫦娥也將月光灑照在梅枝上陪伴詞人共度除夜。“孀娥”,即嫦娥。因她棄夫后羿奔月,故稱之孀娥。這里引神話傳說,意謂嫦娥獨守廣寒宮凄涼孤苦,因而與同是孤苦一人獨伴梅枝冷清清地過著除夜的詞人同病相憐,所以灑照月光來陪詞人共度除夜。“古苔”兩句,點出一“古”字的特征。詞人說:眼前的梅枝已有多年,你看它枝上長著淚痕似的斑斑白霜般的苔蘚,它與我頭上的蒼蒼白發(fā)互相映襯,足以使人相憐相惜了。這里“蒼華”,既指梅枝上的斑斑苔色,也指詞人的花白頭發(fā)。“料淺雪”兩句,補敘送梅情景。陸游有《詠梅》詩“孤城山驛初飛雪”句,及《卜算子·詠梅》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詞人化用之。料想復庵派人沿著驛道,踏著淺雪,將梅花的清香一路散發(fā)在淺雪中的凍草上,緊趕而來,終于在除夜黃昏時送到了我家。上片以時間為序,敘述了友人黃復庵的寄梅枝過程,層次井然。
“行云”三句,寫夢中梅神。“行云”,宋玉《高唐賦》說,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以行云指代梅神。“瓊娘”,即是仙女許飛瓊,相傳是王母的侍女。此言詞人好像在夢中見到梅神冰肌玉骨,身披素縞在風中翩翩起舞。句中“冰肌”、“窈窕”是梅枝的特征,也是將梅花擬人化。“殘醉醒”兩句,寫詞人夢醒后感覺。題曰“除夜”,故詞人獨酌伴梅枝守歲,因酒醉而作夢,夢醒后人卻仍在幻覺之中。所以楊鐵夫《夢窗詞全集箋釋》:“夢中見瓊娘,方以為真美人,乃醒來聞翠禽聲,方知原來是梅。”“翠禽”句,化用梅神傳說,據(jù)《龍城錄》說:“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天寒日暮,見林間酒肆旁舍一美人,淡妝靚色,素服出迎。趙師雄不覺醉臥,既覺,在大梅樹上,有翠羽(翠鳥)啁唧其上。”詞人即用這個傳說,演化成一種人梅夢魂相交的'意境。“寒泉貯”兩句,寫詞人守歲伴梅達旦。“紺壺”,指插梅枝的天青色水壺。此言時間已過很久,連插著梅枝的壺中泉水也漸漸由冷變暖。只見青燈上的燈光也漸轉暗,室外已泛出曉光,詞人忽然感到又一個新年到來了。“但恐舞”兩句,述惜梅之心。“玉龍”,本喻下雪,北宋張元《雪》詩:“戰(zhàn)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這里卻是將蝴蝶與白雪的飛舞都用以比喻梅花的凋落,并像它們似的漫天飄舞。這是詞人由惜梅而至擔心,可見詞人對梅花是愛惜備至。下片以詞人的心理活動為序,寫詞人得梅枝后的思維過程。
此詞并不是純客觀的詠物,而是以擬人化的手法托物寄情。
除夜原文、賞析7
作品原文
除夜自石湖⑴歸苕溪⑵
姜夔(kuí)
其一
細草⑶穿沙雪半銷,吳宮⑷煙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其二
美人臺上昔歡娛,今日空臺望五湖。
殘雪未融青草死,苦無麋鹿過姑蘇。
其三
黃帽傳呼睡不成,投篙細細激流冰。
分明舊泊江南岸,舟尾春風飐客燈。
其四
千門列炬散林鴉,兒女相思未到家。
應是不眠非守歲,小窗春色入燈花。
其五
三生定是陸天隨,只向吳松作客歸。
已拚新年舟上過,倩人和雪洗征衣。
其六
沙尾風回一棹寒,椒花今日不登盤。
百年草草都如此,自琢春詞剪燭看。
其七
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云衣。
長橋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
其八
桑間簧火卻宜蠶,風土相傳我未諳。
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其九
少小知名翰墨場,十年心事只凄涼。
舊時曾作梅花賦,研墨于今亦自香。
其十
環(huán)玦隨波冷未銷,古苔留雪臥墻腰。
誰家玉笛吹春怨,看見鵝黃上柳條。
作品注釋
⑴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蘇蘇州西南。
⑵苕溪:浙江吳興縣的別稱,因境內(nèi)苕溪得名。吳興即湖州(宋時湖州治所在吳興),時姜夔安家于此。
⑶草:夏校本、陸本、許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庾信《蕩子賦》:“細草橫階隨意生。”
⑷吳宮:蘇州有春秋時代吳國宮殿的遺址。迢迢:遙遠的樣子。杜牧《寄揚州韓判官》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作品鑒賞(其一)
該詞極具蕭散簡遠之神。細草、沙地、吳宮、煙水、梅花、竹叢、石橋,建構出一個幽冷、蕭索、縹緲的世界,人的靈魂似乎隨著迢迢的流水、飄浮的暗香徜徉。寫梅花遺貌得神,畫圖難足。清劉熙載《藝概》云:“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此詩寫梅亦如是。結句暢達悠揚。清幽冷寂的氛圍中,愈能體味姜夔何以“體貌清瑩,望之若神仙中人”(張羽《白石道人傳》)。
這首詩平易淺顯,韻味華美。作者用極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寫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時,沿途所見的幽雅景致。當時,作者在除夕的晚上,與好友分手,興高采烈地乘船歸回居地,心情是比較歡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較輕松活潑。首句“細草穿沙雪半消”,點明時在除夕,是冬去春來,雪半消、草發(fā)芽的季節(jié)。這寫是途中所見的近景。二句“吳宮煙冷水迢迢”是寫遠景。小舟疾駛,那高大華麗的吳宮,被茫茫霧氣籠罩,漸漸隱沒在遠處。三句轉寫眼前,“梅花竹里無人見”。輕疾的小舟,路過高潔、清雅、傲氣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種樂趣。四句以“一夜吹香過石橋”作結,“一夜香”既與上句“梅花”銜接,又啟句中“過石橋”。至此,把詩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來。
名家點評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石湖范致能尤愛其詩,楊誠齋亦愛賞之,賞其《歲除舟行十絕》,以為有裁云縫霧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即謂這十首詩構思精心細密,格調(diào)諧婉高秀。“
創(chuàng)作背景
紹熙二年(1191)冬,姜夔告別石湖別墅,除夕之夜乘舟歸苕溪。落拓游子漂無定所,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姜夔心中始終懷著深深的'落寞和孤寂,表面的熱鬧消隱后這種心境更無處遁形。歸途中,夜色蒼茫,四野幽?寒氣襲人,詩人不禁心緒如潮,寫下了這十首七絕。
作者簡介
姜夔(kuí)(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jié)序、交游、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fā)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fā)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鶴般的個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xù)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除夜原文、賞析8
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古詩簡介
《除夜作》是唐代高適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除夕之夜,游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diào),委曲婉轉,感人肺腑。詩精練含蓄,故前人謂此詩:“添著一語不得。’’用語質樸淺近而寓情深微悠遠。 過年意味著又增加了一歲。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長大,已過中年的人則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們對此事都比較計較,當然有興高采烈與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適這首詩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寫,“年味”很足,傳誦極廣。
翻譯/譯文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讓我這個游客的心里變得凄涼悲傷?故鄉(xiāng)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fā)已經(jīng)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注釋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轉:變得。凄然:凄涼悲傷。
③霜鬢:白色的鬢發(fā)。明朝(zhāo):明天。
賞析/鑒賞
除夕之夜,傳統(tǒng)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fā)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詩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nèi)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詩人難于入眠,而“獨不眠”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這更讓詩人內(nèi)心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詩中寫完一二句后,詩人似乎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他卻又撇開自己,從遠方的故鄉(xiāng)寫來:“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故鄉(xiāng)”,是借指故鄉(xiāng)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xiāng)”的一種表現(xiàn)。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為詩人增添新的白發(fā)。清代沈德潛評價說:“作故鄉(xiāng)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為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fā)得更為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nèi)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jīng)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除夜原文、賞析9
除夜作
高適〔唐代〕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一作:愁鬢)
賞析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xiāng)游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旅館寒燈獨不眠”,詩的首句所包涵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而且啟人聯(lián)想,點明作者在除夕仍羈旅天涯,可以想見,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散發(fā)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逼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自然難于入眠,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讓人心情悲涼。因此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創(chuàng)造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故鄉(xiāng)”,是借指故鄉(xiāng)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xiāng)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xiāng)”的一種表現(xiàn)。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發(fā)。沈德潛說:“作故鄉(xiāng)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將深摯的情思抒發(fā)得更為曲折含蘊。這三、四兩句是對一、二兩句的回答說明“獨不眠”和“轉凄然”的原因一是思鄉(xiāng)心切,二是傷老大無成,歲月無情。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nèi)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jīng)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除夜原文、賞析10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納蘭性德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里在蠟燭上刻出痕跡采等待新春的到來。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酒已經(jīng)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著彩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jīng)熄滅了,剩下的燈花仿佛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著天公的庇護啊。
注釋: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zhè)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nèi)地,初為獨舞,后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fā)展為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shù),點燃時以計時間。
竹葉樽(zūn)空翻采燕,九枝燈灺(xiè)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指竹葉酒。采燕:舊俗于立春時剪彩綢為燕子形,飾于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個黎明的到來。“收取閑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diào):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本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閑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本應該繁花著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里在蠟燭上刻出痕跡采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采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余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個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空”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為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yè),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著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于景,清空而靈動。
除夜原文、賞析11
原文: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
宋代:姜夔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譯文: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
早春時節(jié),地上的積雪還消融未盡,細嫩的青草已從沙土中悄悄探出頭;吳地煙水迢迢,彌漫千里,隱隱透著清冷之氣。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雖然深藏竹林的梅花無人欣賞,但它那沁人心脾的清芬卻隨著夜中的春風,一路飄過了石橋。
注釋: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tiáo)迢。
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蘇蘇州西南。苕溪:浙江吳興縣的別稱,因境內(nèi)苕溪得名。吳興即湖州(宋時湖州治所在吳興),時姜夔安家于此。草:夏校本、陸本、許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吳宮:蘇州有春秋時代吳國宮殿的遺址。迢迢:遙遠的樣子。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
細草、沙地、吳宮、煙水、梅花、竹叢、石橋,建構出一個幽冷、蕭索、縹緲的'世界,人的靈魂似乎隨著迢迢的流水、飄浮的暗香徜徉。寫梅花遺貌得神,畫圖難足。清劉熙載《藝概》云:“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此詩寫梅亦如是。結句暢達悠揚。清幽冷寂的氛圍中,愈能體味姜夔何以“體貌清瑩,望之若神仙中人”(張羽《白石道人傳》)。
詩句平易淺顯,韻味華美。作者用極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寫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時,沿途所見的幽雅景致。當時,作者在除夕的晚上,與好友分手,興高采烈地乘船歸回居地,心情是比較歡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較輕松活潑。首句“細草穿沙雪半消”,點明時在除夕,是冬去春來,雪半消、草發(fā)芽的季節(jié)。這寫是途中所見的近景。
二句“吳宮煙冷水迢迢”是寫遠景。小舟疾駛,那高大華麗的吳宮,被茫茫霧氣籠罩,漸漸隱沒在遠處。
三句轉寫眼前,“梅花竹里無人見”。輕快疾駛的小舟,路過高潔、清雅、傲氣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種樂趣。
四句以“一夜吹香過石橋”作結,“一夜香”既與上句“梅花”銜接,又啟句中“過石橋”。至此,把詩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來。
除夜原文、賞析12
剪紅情,
裁綠意,
花信上釵股。
殘日東風,
不放歲華去。
有人添燭西窗,
不眠侵曉,
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
玉纖曾擘黃柑,
柔香系幽素。
歸夢湖邊,
還迷鏡中路。
可憐千點吳霜,
寒消不盡,
又相對落梅如雨。
賞析:
此詞為作者在異鄉(xiāng)除夕立春感懷而作。上片寫除夕守夜迎春。“剪紅”三句寫迎春民俗,點染出新春喜慶氣氛。“殘日”五句寫一般人家守歲迎春,燈燭映窗,通宵不眠,迎來鶯聲笑語的元旦晨曦。下片追憶昔日立春。“舊尊俎”三句回憶舊日春節(jié)宴席上,情侶纖纖玉手剖黃柑薦酒,那一縷縷溫柔的香氣沁人心脾。“歸夢”二句傳達出詞人一片失落的悵惘。“可憐”三句始點明詞人而今已鬢霜千點,似寒霜凝鬢,春風無法消融。“又相對”寫出以鬢霜千點相對落梅如雨雪的'凄涼情狀,勾描出景境之冷寂,心情之悲愴!全篇詞筆奇幻,“兼有天人之巧”。
除夜原文、賞析13
除夜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賞析/鑒賞
此詩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過的最后一個除夕夜。這一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xiàn)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在丹心如鐵男兒這一柔情的剎那,反襯出勃勃鋼鐵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實性,這種因親情牽扯萌發(fā)的“脆弱”,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詩,沒有雕琢之語,沒有瑣碎之句,更無高昂的口號式詠嘆。可是,我們?nèi)耘f感到心靈的一種強烈震撼。無論時光怎樣改變,無論民族構成如何增容擴大,無論道德是非觀念幾經(jīng)嬗變,文天祥,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作為忠孝節(jié)義人格的偉大圖騰,萬年不朽,顛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后無數(shù)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范。
除夜原文、賞析14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翻譯
旅館里透著凄冷的燈光,映照著那孤獨的遲遲不能入眠的客人。這孤獨的旅人是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鄉(xiāng)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fā)已經(jīng)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歲。
注釋
客心:自己的心事。
轉:變得。
凄然:凄涼悲傷。
霜鬢:白色的鬢發(fā)。
明朝:明天。
譯文二
住在客棧里,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么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凄涼悲傷。
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xiāng)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發(fā)啊。佳節(jié)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凄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創(chuàng)作背景
周勛初將此詩系于公元750年(天寶九載),根據(jù)是:“高適游蹤雖廣,然離梁宋而至遠地,亦不過閩中、幽州、隴右、河西、劍南數(shù)地而已。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nèi)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于第二次北上。”
賞析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xiāng)游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旅館寒燈獨不眠”,詩的首句所包涵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而且啟人聯(lián)想,點明作者在除夕仍羈旅天涯,可以想見,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散發(fā)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逼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自然難于入眠,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 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讓人心情悲涼。因此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創(chuàng)造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故鄉(xiāng)”,是借指故鄉(xiāng)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xiāng)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xiāng)”的一種表現(xiàn)。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發(fā)。沈德潛說:“作故鄉(xiāng)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將深摯的情思抒發(fā)得更為曲折含蘊。這三、四兩句是對一、二兩句的回答說明“獨不眠”和“轉凄然”的原因一是思鄉(xiāng)心切,二是傷老大無成,歲月無情。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nèi)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jīng)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除夜原文、賞析15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①庚申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除夜。②收取二句: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nèi)地,初為獨舞,后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fā)展為多人舞。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謂:“柘枝舞女著窄袖薄羅衫。”此二句謂把寒冷除夜里濃郁的閑情收起,那優(yōu)關的柘枝舞是多么令人追憶懷戀的啊。③誰家句:謂當年自家于此除夜曾刻燭靜待新春的到來。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shù),點燃時以計時間。④竹葉二句:意謂竹葉青酒喝盡了,人人頭飾采燕,個個興高采烈,燈燭熄了,那燈蕊仿佛是一條條顫動的金蟲。竹葉,指竹葉酒。采燕,舊俗于立春時剪彩綢為燕子形,飾于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xiè),熄滅。⑤風流句:端合,應該、應當。倚天公,依靠老天爺。此謂風流應是自然天成,非人力能所為的。
浣溪沙·庚申除夜賞析
此篇描繪了除夜的'貴族之家守歲的情景,同時也隱約地表達了深隱的懷戀之情意。情寓于景,清空而靈動。
【除夜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除夜原文、賞析07-28
除夜原文賞析09-02
(精選)除夜原文賞析09-02
除夜作原文、賞析10-19
除夜作原文及賞析09-29
[通用]除夜原文、賞析07-28
除夜原文、賞析(實用)09-18
除夜作原文及賞析03-09
(實用)除夜作原文及賞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