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比例的意義》教案

時間:2022-12-08 18:40:25 意義 我要投稿

《比例的意義》教案集錦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義》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例的意義》教案集錦15篇

《比例的意義》教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8~50頁例1、例2,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讓學生經歷探討兩內項之積等于兩外項之積的過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并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組比例。

  3.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愉悅。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

  課件,撲克牌10張(2~10以及A),圓規一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一輛汽車4時行160 km,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多少?這個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發現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師:同學們發現4.5∶2.7和10∶6的結果是一樣的,說明了什么?(這兩個比相等。)這兩個比你能用等號連接起來嗎?(能。)請同學們用等號把這兩個比用等號連接起來。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這節課我們在比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揭示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探究比例的意義

  課件出示例1:兩組同學同時在操場探討竹竿長與影子長之間的規律。列表如下:

  竹竿長26

  影子長39

  教師:觀察上表,你能寫出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并求出比值。把這些比都寫出來。

  學生討論并寫出比,完成后抽幾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教師選幾個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書。

  教師:觀察這些比,哪些能用等號連接?把能用等號連接的比用等號連接起來。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3∶2=9∶6,6∶2=9∶332=96,62=93

  教師: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是比例嗎?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意義。(板書:比例的意義)

  教師:2∶9和3∶6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導學生說出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要看他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斷2∶5和80∶200能否組成比例?并說明理由。

  組織并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第50頁的課堂活動。

  3.認識比例的各部分

  教師:在一個比例里,有四個數,這四個數分別叫什么名字?同學們看看書就明白了。

  指導學生看書后匯報。

  教師:請同學們分別找出3∶2=9∶6和6/2=9/3的內項和外項。

  學生找出后,隨學生的匯報教師板書:

  要求學生找出剛才自己說的幾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在比例里,靠近等號的兩個數是內項,剩下的兩個數是外項;如果寫成分數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

  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探究發現了比例的一個秘密,就是組成比例的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比例還有一個秘密,你們愿意去尋找嗎?(愿意)你們任意找一個比例,把它們的內項和外項分別乘起來,又可以發現什么?

  學生初步發現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后,教師提醒學生:是不是每個比例都有這個規律,多找幾個比例試一試,如果把這個比例寫成分數形式,它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呢?

  教師:同學們通過多個比例的探究,發現它們都有這個規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這個規律嗎?

  指導學生歸納后,教師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并且告訴學生,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5.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教師: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可以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請同學們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一下,0.4∶25能否和1.2∶75組成比例?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因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提高

  (1)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討論后指名說: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的關系,有四項。

  (2)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和(),內項是()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3)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2,3,4和6

  四、全課總結

  先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談感想說收獲,教師再進行全課總結。

  五、課堂作業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題。

  要求:第(1)小題用比的意義來判斷,第(2)小題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第(3),(4)小題學生自由選擇方法判斷。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的第2題,教師訂正。

《比例的意義》教案2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頁例1、例2,練習一第1、2、3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2.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3.使學生進一步受到“實踐出真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關鍵:

  觀察眾多的實例,概括出比例意義的過程;找出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相等的規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創設情境

  (一)教師出示投影,結合畫面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看了我們祖國各地的風景圖片,美嗎?我們的祖國方圓960萬平方公里,幅員之遼闊,卻能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上清晰可見各地位置;科學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細胞時,想清楚地看見細胞各部分,就要借助顯微鏡將細胞按比例放大。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識,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有關比例的一些知識。

  教師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二)讓學生完成教材第1頁復習題,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一)教學比例的意義

  1.合作互動,探求共性。

  先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完成“活動內容1”。

  活動內容1:

  (1)根據表中給出的數量寫有意義的比。

  (2)觀察寫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號連接,為什么?

  (3)根據比與分數的關系,這樣的'式子還可以怎樣寫?

  然后讓學生匯報活動情況,小學數學教案《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結合學生回答,教師任意板書幾個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時鞏固。

  (l)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比例的意義。并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頁“做一做”,并說明理由。

  (4)讓學生自己舉出兩個比例,并說明理由。

  (二)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l)讓學生查閱教材,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內項”、“外項”。

  (2)讓學生觀察自己剛才舉的比例,找出它的內項、外項。

  (3)引導學生觀察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外項和內項的位置又是怎樣的?教師板書:

  2.引導學生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1)讓學生小組活動完成以下活動內容2:

  活動內容2:

  ①觀察比例的兩個內項與兩個外項,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發現的規律?

  ③是不是每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都具有這種規律,請你再舉出這樣的例子來。

  ④通過以上研究,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匯報活動情況,認識到任何比例的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都存在相等的關系。

  (3)指導學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并完成板書。

  三、分層練習,辨析理解

  1.完成練習一第1題區別比與比例。

  2.先讓學生解答第2頁“做一做”第l題,然后引導學生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不僅可以應用比例的意義,而且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3.完成練習一第2題。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四、全課總結

  先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談感想說收獲,教師再進行全課總結。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一第3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教具學具準備:

  幻燈片、學習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出示三幅場景圖。

  (1)圖上描述的是什么情景?這幾幅圖都與什么有關?

  (2)這三面國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3)你們有見過這樣的國旗嗎?或者這樣的?

  我們的國旗,不論大小,之所以形狀相同,是因為它們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制作的,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明確意義

  1、提問:你們知道每一幅圖中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

  2、談話:在制作國旗的過程中存在著有趣的比。請同學們拿出第一張自主學習卡,算一算這三幅國旗的長、寬之比,求出比值,并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

  4、我們以操場上和教室里的國旗為例,2.4:1.6= ,60:40= ,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寫成2.4:1.6=60:40,因為比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所以還可以寫成=。

  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

  5、在上圖的三面國旗的尺寸中,還有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

  6、深入探討:

  (1)比例有幾個比組成?

  (2)是不是任意兩個比都能組成比例?

  (3)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7、完成“做一做”。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學習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我們知道組成比的兩個數分別叫前項和后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你們知道它們分別叫什么嗎?(課件出示)

  (1)指名讀一讀有關知識。

  (2)誰來介紹一下在2.4:1.6=60:40中,內項和外項分別是誰?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

  2.4: 1.6 = 60: 40 (外項)(內項)

  └-內項-┘ =

  └------外項-------┘ (內項)(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內項和外項嗎?

  (4)任意選擇一個比例式,標出內項、外項,同桌兩人互相檢查。

  2、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活動探究,總結性質。

  談話:比有基本性質,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也有它特有的性質,請同學們拿出2號自主學習卡,小組討論一下,寫一寫,算一算,解決以下問題。

  ①計算下面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比較一下,你能發現什么?

  2.4:1.6=60:40 =

  ②你能舉一個例子,驗證你的.發現嗎?

  ③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④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性質嗎?

  (2)運用性質。

  ①提問: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你覺得運用它能解決什么問題?

  ②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6:3和8:5 (2) 0.2:2.5 和 4:50

  (3) :和 : (4) 1.2: 和 :5

  四、鞏固練習。

  1、填空

  (1)在a:7=9:b中,( )是內項,( )是外項,a×b=( )。

  (2)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3和8,則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外項可能是( )和( )。

  (3)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外項互為倒數,那么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一個外項是 ,另一個外項是( )。

  (4)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是18,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

  (5)如果5a=3b,那么, = , = 。

  2、判斷。

  (1)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減去兩個內項的積,差是0。( )

  (2)18:30和3:5可以組成比例。( )

  (3)如果4X=3Y,(X和Y均不為0),那么4:X=3:Y。( )

  (4)因為3×10=5×6,所以3:5=10:6。( )

  3、把下面的等式改寫成比例:(能寫幾個寫幾個)

  16 × 3 = 4 × 12

  四、總結歸納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有幾種方法?

  比例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警察可以根據腳印的長短判斷罪犯的大致身高,根據影子的長度可以算出一棵大樹的高度等,都與比例有關,我們只要認真學好比例,就一定能幫助我們了解其中的奧秘。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 1.6 = 60: 40 (外項)(內項)

  └-內項-┘ 或 =

  └------外項-------┘ (外項)(內項)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A:B=C → AD=BC

  《比例的意義》教案1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9—21頁正比例的意義,練習六的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題目,讓學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板書: =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板書: =單價

  3.己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板書:

  =工作效率

  4,已知總產量和公頃數,怎樣求公頃產量?板書: =公頃產量

  二、導人新課

  教師:這是我們過去學過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來研究這些數量之間的正比例關系。(板書課題:正比例的意義)

  三、新課

  1.教學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問:

  “誰來講講例1的意思?”(火車1小時行駛60千米,2小時行駛120千米……)

  “表中有哪幾種量?”

  “當時間是1小時,路程是多少?當時間是2小時,路程又是多少?……”

  “這說明時間這種量變化了,路程這種量怎么樣了?”(也變化了。)

  教師說明: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這兩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呢?”

  教師指著表格:我們從左往右觀察(邊講邊在表格上畫箭頭),時間擴大2倍,對應的路程也擴大2倍3時間擴大3倍,對應的路程也擴大3倍……從右往左觀察(邊講邊在表格上畫反方向的箭頭),時間縮小8倍,對應的路程也縮小8倍;時間縮小7倍,對應的路程也縮小7倍……時間縮小2倍,對應的路程也縮小2倍。通過觀察,我們發現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時間擴大路程也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怎么樣的呢?

  讓每一小組(8個小組)的同學選一組相對應的數據,計算出它們的比值。教師板書出來: =60. =60, =60…… 讓學生雙察這些比和它們的比值,看有什么規律。教師板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師指著 =60, =60 = 60……問:“比值60,實際上是火車的什么:你能將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義寫成一個關系式嗎?板書: =速度(—定)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知道路程和時間是兩種什么樣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和時間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速度)總是一定的。)

  2.教學例2。

  出示例2:在一間布店的柜臺上,有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讓學生觀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米數擴大,總價怎樣?米數縮小,總價怎樣?

  (3)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當學生回答完第二個問題后,教師板書: =3.1, =3.1, =3.1……

  然后進一步問:

  “這個比值實際上是什么?你能用一個關系式表.示它們的關系嗎?”板書: =單價(一定)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思考和分析,我們知道總價和米數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是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米數擴大,總價也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教師: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剛才這兩個例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1)都有幾種量?

  (2)這兩種量有沒有關系?

  (3)這兩種量的比值都是怎樣的?

  教師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看出上面兩個例題,有一些共同特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板書出教科書上第’20頁的倒數第二段。)

  接著指著例1的表格說明:在例1中,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隨后讓學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最后教師提出:如果我們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們的比值,你能將正比例關系用字母表示出來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K(一定)

  4,教學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師引導: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有什么關系?它們的比的比值是什么?這個比值是否—定?”(板書: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成正比例。”

  5.鞏固練習。

  讓學生試做第21頁“做一做”中的題目。其中(3)要求學生說明這個比值所表示的意義,學生說成是生產效率和每天生產的噸數都可以。

  四、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六的第1—3題。

  第1題,做題前,讓學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滿足哪幾個條件?然后讓學生算出各表中兩種相對應的數的比的比值,看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關系式進行判斷。第(3)小題,要問一問學生為什么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不成比例。(因為相對應的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題,先讓學生自己判斷,再訂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題,可先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舉例,然后再指名舉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比例的意義》教案4

  一、知識與技能

  1.從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加深對函數、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對兩個變量之間相依關系的討論,培養學生的辨別唯物主義觀點.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數學化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體會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和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領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1

  問題:下列問題中,變量間的對應關系可用怎樣的函數關系式表示?這些函數有什么共同特點?

  (1)京滬線鐵路全程為1463km,乘坐某次列車所用時間t(單位:h)隨該列車平均速度v(單位:km/h)的變化而變化;

  (2)某住宅小區要種植一個面積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長為y隨寬x的變化;

  (3)已知北京市的總面積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積S(單位:平方千米/人)隨全市人口n(單位:人)的.變化而變化.

  師生行為:

  先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進行全班性的問答或交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兩個變量間的關系為什么可以看著函數,了解所討論的函數的表達形式.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提問學生,師生互動.

  在此活動中老師應重點關注學生:

  ①能否積極主動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語言說明兩個變量間的關系.

  ③能否了解所討論的函數表達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數概念的具體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變量,t是v的函數;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n是自變量,s是n的函數;

  上面的函數關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數.

  二、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活動2

  下列問題中,變量間的對應關系可用這樣的函數式表示?

  (1)一個游泳池的容積為20xxm3,注滿游泳池所用的時間隨注水速度u的變化而變化;

  (2)某立方體的體積為1000cm3,立方體的高h隨底面積S的變化而變化;

  (3)一個物體重100牛頓,物體對地面的壓力p隨物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S的變化而變化.

  師生行為

  學生先獨立思考,在進行全班交流.

  教師操作課件,提出問題,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在此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

  (1)能否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兩個變量的函數關系;

  (2)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活動;

  (3)能否比較深刻地領會函數、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兩個變量x,y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的自變量x不能為零.

  活動3

  做一做:

  一個矩形的面積為20cm2, 相鄰的兩條邊長為xcm和ycm.那么變量y是變量x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

  師生行為:

  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再進行全班交流.教師提出問題,關注學生思考.此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②學生能否順利抽象反比例函數的模型;

  ③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合作、交流;

  活動4

  問題1:下列哪個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數?

  問題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數,當x=2時,y=6

  (1)寫出y與x的函數關系式:

  (2)求當x=4時,y的值.

  師生行為: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查看學生完成的情況,并給予及時引導.在此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①學生能否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②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活動.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數.

  2、分析:因為y是x的反比例函數,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數k的值.

  解:(1)設

  ,因為x=2時,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鞏固提高

  活動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數,并且當x=3時,y=8.

  (1)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求y=2時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數,下表給出了x與y的一些值:

  (1)寫出這個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

  (2)根據函數表達式完成上表.

  學生獨立練習,而后再與同桌交流,上講臺演示,教師要重點關注“學困生”.

  四、課時小結

  反比例函數概念形成的過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注意挖掘問題中變量的相依關系及變化規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從感性認識到理發認識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擺脫其原型成為數學對象.反比例函數具有豐富的數學含義,通過舉例、說理、討論等活動,感知數學眼光,審視某些實際現象.

《比例的意義》教案5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現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的意義》教案6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要求: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會用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判斷兩個比是否 成比例,使學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靈活地判斷兩個比是否組成比例。

  教 具:

  投影機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提示課題,引入新課。

  1、引入:如果有兩個比是相等的,那么這兩個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樣的性質?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

  2、引入新課。

  三、導演達標。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么?

  C、這兩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們有什么關系?

  板書: 80:2=200:5 或 =

  (2)引出比例的意義。

  A、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討論:組成比例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如何判斷兩個比是不是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C、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練習,后講評)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看書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項?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項、內項?

  (2)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先讓學生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再計算兩個內項的積,最后讓學生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然后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相等。

  3、練習:判斷下面的哪組比可以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

  四、鞏固練習:第一、二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五、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怎樣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業:第二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會組成比例.

  二、能力目標

  1、使學生學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組成比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對學生進一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使學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美來自生產和時代的進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對象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針對這一特點,利用多媒體這一新穎、直觀的現代教學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并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探究,觀察分析,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策略意識及創新意識。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教學時有意識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演示,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運用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規律,將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1.多媒體教學

  運用微機精心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自覺發現、意識到問題存在,可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問題意識的產生,又可以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2.動手操作法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借助學具動手操作,尋求多種計算方法,同時運用多媒體,變靜為動,直觀形象,再結合語言表述,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內化.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教師提問: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和 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教師: 和 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說這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它們可以用等號連接.(板書: = )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義

  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師提問: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師明確: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相等.因此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或 .

  3、揭示意義:像 = 、 這樣的等式,都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教師提問:什么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關鍵:兩個比相等

  4、練習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① 和 ② 和

  ③ 和 ④ 和

  填空

  ①如果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么這兩個比就( )比例.

  ②一個比例,等號左邊的比和等號右邊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師以 為例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2、練習: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項和內項.

  3、讓學生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并討論它們存在什么關系?

  以 為例,指名來說明.

  外項積是:80×5=400

  內項積是:2×200=400

  80×5=2×200

  4、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加上“和基本性質”,使課題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教師板書:

  7、練習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并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組成比例.

  四、鞏固練習

  1、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有兩項;

  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的關系,有四項.

  2、在 這個比例中,外項是( )和( ),內項是( )和( ).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 )=( )×( ).

  3、根據比例的意義或者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和 (2) 和

  (3) 和 (4) 和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五、課后作業

  根據3×4=2×6寫出比例.

  六、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教案8

  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內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并能根據圖像解決有關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你以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在教師的此導下,學生會舉出一些簡單的例子,如:

  (1)班級人數多了,課桌椅的數量也變多了;人數少了,課桌椅也少了。

  (2)送來的牛奶包數多了,牛奶的總質量也多了;包數少了,總質量也少了。

  (3)上學時,去的速度快了,時間用少了;速度慢了,時間用多了。

  (4)排隊時,每行人數少了,行數就多了;每行人數多了。行數就少了。

  2.這種變化的量有什么規律?存在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題情境圖。

  問: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體積也不同,高度越高體積越大;高度越低,體積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體積/㎝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積/㎝2

  問: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不難發現:杯子的底面積不變,是25㎝2。

  板書:

  教師:體積與高度的比值一定。

  (2)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①在這一基礎上,教師明確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因為杯子的底面積一定,所以水的體積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水的高度增加,體積也相應增加,水的高度降低,體積也相應減少,而且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書出示: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子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②學生讀一讀,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關系的。

  要求學生把握三個要素:

  第一,兩種相關聯的量;

  第二,其中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增加;一個量減少,另一個量也減少。

  第三,兩個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比例關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學生舉例說明。如:

  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質量一定,牛奶袋數和總質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單價一不定期,購買衣服的數量和應付錢數成正比例。

  地磚的面積一定,教室地板面積和地磚塊數成正比例。

  2.教學例2。

  (1)出示表格(見書)

  (2)依據下表中的數據描點。(見書)

  (3)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4)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

  生:175㎝3。

  ②體積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是否在直線上?

  生:水的體積是350㎝3,相對應的點一定在這條直線上。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圖像特往。

  3.做一做。

  過程要求:

  (1)讀一讀表中的數據,寫出幾組路程和時間的比,說一說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②時間增加,路程也增加,時間減少,路程也隨著減少;

  ③種程和時間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圖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點,并連接起來。有什么發現?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4)行駛120KM大約要用多少時間?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4.課堂小結

  說一說成正比例關系的量的變化特征。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七第1~5題。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內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過程,發現規律,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重點: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讓學生說一說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規律。

  回答要點:

  (1)兩種相關聯的量;

  (2)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相應增加;一個量減少,另一個量也相應減少;

  (3)兩個量的比值一定。

  2.舉例說明。

  如:每袋大米質量相同,大米的袋數與總質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隨著袋數的變化而變化;

  (2)大米的袋數增加,大米的總質量也相應增加,大米的袋數

  減少,大米的總質量也相應減少;

  (3)總質量與袋數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數與總質量成正比例。

  板書:

  3.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反比例。兩種量是什么樣的關系時,這兩種量成反比例呢?

  板書課題:成反比例的量[ 內 容 結 束 ]

《比例的意義》教案9

  教學內容:

  《反比例的意義》是六年制小學數學(北師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是在學過“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關系,加深對比例的理解。

  學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對“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經有了認識,這為學習《反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學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2、過程與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經歷知識產生過程的情境。

  3、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復習正比例關系,預習本節內容。

  教師準備:投影片3張,每張有例題一個。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1、談話: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同學們越來越聰明了,會學數學了,這是因為同學們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下面請回想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成正比例的量的?這節課我們用同樣的學習方法來研究比例的另外一個規律。

  2、導入: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相關聯的量,這些相關聯的量之間有的.是成正比例關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關系,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面的問題。

  二、創設情景引新:

  (出示:十二個小方塊)

  師:同學們,這十二個小方塊有幾種排法?

  (生答后,老師板書下表的排列過程)

  每行個數1234612

  行數1264321

  師:請你觀察上表中每行個數與行數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生:……

  師:這兩種量這間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出示課題:反比例的意義)

  三、合作自學探知

  1、學習例4。

  (1)出示例4。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并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再選出一位組員作代表進行匯報。

  A、表中有哪兩種量?

  B、怎樣隨著每小時加工的數量變化?

  c、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

  學生討論……

  生反饋:……

  師:能不能舉出三個例子

  生:1020=6002030=6003020=600……

  師:這里的600是什么數量?你能說出這里的數量關系式嗎?

  生:……

  [板書出示: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2、自學例5:

  (1)出示例5:

  師:先請同學們按要求在書上填空,并說說是怎樣算的?根據什么?

  生:……

  師: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個問題自己學習例5(出示三個問題)

  生:……

  3、討論準備題:

  (1)請你根據例4的方法,四人小組內說一說。

  (2)請你舉例說明表中每行個數與行數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四、比較感知特征

  綜合例4、例5、準備題的共同點師:比較一下例4、例5和準備題,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一下,互相說說這三個題目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

  五、引導概括意義

  1、概括反比例意義。

  學生在說相同點時老師邊引導邊說明。當學生說出三個特征后,教師板書這三個特征。

  師:請同學們根據我們上節課學的正比例的意義猜測一下,符合三個特征的二個量叫做成什么量?相互這間成什么關系?

  生:……

  師:請閱讀課本第十六頁,同桌互相說說怎樣的兩個量成反比例關系。

  學生互相練習……

  師:哪位同學來告訴大家,兩種量如果成反比例必須符合哪三個條件?

  生:……

  師:例4、例5和準備題中的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生:……(學生回答后,老師及時糾正)

  師: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那么上面這種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

  生:……[板書出示y=k(一定)]

  2、教學例6。

  (1)課件出示例6。

  (學生讀題、思考)

  師:怎樣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

  師:哪位同學說說,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么?

  生:因為每天播種的公頃數要用的天數=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所以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成反比例的量。

  六、小結: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哪些知識?運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案例分析]: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成反比例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不對研究的過程做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同時加深學生對數量關系的認識,滲透函數思想,為中學的數學學習做好知識準備。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征,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分析、發現、探究、創新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在設計《反比例的意義》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寬探究學習的空間,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比例的意義》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運用變化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正反比例的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昨天老師買了一些蘋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師提問

  1.你為什么馬上能想到還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教師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三)教師談話

  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相關的量是很多的,例如總價和單價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和

  數量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你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二、新授教學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寫出路程和時間的比并計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這個比值表示什么意義?

  (3) 360比5可以嗎?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對應的時間是多少?4小時對應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這一組題中上邊的一列數表示什么?下邊一列數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師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樣得到的?

  教師板書:

  (4)路程比時間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當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這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如何相關聯的?舉例說明變化規律.

  3.小結:有什么規律?

《比例的意義》教案11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省義務教材第十二冊)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體會數學的規律美。

  2、利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審美愉悅。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創設情境:

  出示CAI課件(一張微型照片)。你能看出這是杭州哪一個景點的照片?的確,照片太小了,那現在老師將這張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現一張平湖秋月的風景照。【誘發審美注意】

  我們的祖國方圓96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卻能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上清晰可見各地位置。建筑設計師可將濱江四區的設計構想展示在一張紙上。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識,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有關比例的一些知識。

  二、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一) 教學比例的意義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據表中給出的數量寫出有意義的'比。

  (2)哪些比是相關聯的?

  (3)根據以往經驗,可將相等的兩個比怎樣?(用等號連接)

  教師并指出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讓學生任意寫出比例,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比例的意義。

  3、 教師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數形式表示。

  4、 寫出比值是1/3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

  (二) 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區別?

  2、 認識比例的各部分

  (1)讓學生自己取。

  (2)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

  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板書: 8 : 6 = 4 : 3

  內 項

  外 項

  (3)讓學生找出自己舉的比例的內外項。

  ( )

  12

  2

  ( )

  =

  (4)找出分數形式比例的內外項位置又是怎樣的?

  3、 出示 【啟迪學生思維,展開審美想象】

  (1) 這個比例已知的是哪兩項,要求的又是哪兩項?學生試填。

  (2) 學生反饋,教師板書。

  (3) 你發現了什么?

  (4) 指導學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并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之積等于兩個內項之積。

  4、 用比例性質驗證你所寫比例是否正確。

  5、練習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如何證明你的解是正確的?

  (三) 小結:今天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 鞏固練習

  1、下面哪幾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據18 x 2 = 9 x 4 寫出比例。【體會到數學的邏輯美,規律美】

  3、從1 、8、0.6、3、7五個數中

  (1) 選出四個數,組成比例。

  (2) 任意選出3個數,再配上另一個數,組成比例。

  (3) 用所學知識進行檢驗。

  四、 實際應用

  不久前,汪駿強家的菜地邊高高矗立起一個新鐵塔,這天午后,陽光明媚,鄰居家剛讀一年級的小明又拉著汪駿強來到鐵塔下,玩著玩著,小明問道:“強強哥哥,這鐵塔干嘛用?”“鐵塔嘛,架設高壓線用的,以后等電線架好了,可不能再來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壓線可危險了!”“那這個鐵塔有多高壓呀?”

  同學們,如果你是汪駿強,你準備怎么辦?

  執教者 方 艷

《比例的意義》教案12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引導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進一步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即它們相對應的數的比值一定,從而概括出正比例關系的概念。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題目,請同學回答: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常見的數量關系。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學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60千米,2小時行駛120千米,3小時行駛180千米,4小時行駛240千米,5小時行駛300千米,6小時行駛360千米,7小時行駛420千米,8小時行駛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據上述內容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邊填表邊思考:在填表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交流時,使之明確。

  ①表中有時間和路程兩種量。

  ②當時間是1小時,路程則是60千米,時間是2小時,路程是120千米……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

  教師點撥:

  像這樣,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③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教師提示:請每位同學任選一組相對應的數據,計算出路程與時間的比的比值。

  教師問:根據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樣,固定不變等。

  教師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都一樣或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板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實際就是火車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就是:

  (4)教師小結:

  剛才同學們通過填表、交流,我們知道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在一間布店的柜臺上,有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2)觀察上表,引導學生明確:

  ①表中有數量(米數)和總價這兩種量,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總價隨米數的變化情況是:

  米數擴大,總價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也隨著縮小。

  ③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實際就是這種花布的單價。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就是:

  (3)師生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知道總價和米數也是兩種什么樣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為什么?(總價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米數擴大,總價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怎樣的?(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比較例1、例2,思考并討論,這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點?

  (2)學生初步交流時引導學生明確:

  ①例1中有路程和時間兩種量;例2中有米數和總價兩種量。即它們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例1中時間變化,路程就隨著變化;例2中米數變化,總價也隨著變化。

  教師點撥:像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板書)

  ③例1中路程與時間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總價與米數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講就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學生答不出來時,教師引導、點撥,并補充板書:兩種量中)

  (3)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兩例的共同點: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師指明: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補充板書:如果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關系)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板書課題)

  (5)看書19、20頁的內容,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6)教師說明:在例1中,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8)教師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9)教師提出:根據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5.教學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由學生討論解答。

  (3)匯報判斷結果,并說明判斷的根據。

  教師板書: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所以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成正比例。

  6.反饋練習

  讓學生試做第21頁的做一做,并訂正。

  三、鞏固發展

  1.完成練習三第1題。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滿足哪幾個條件?再算出各表相對應數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關系式判斷。第(3)題不成比例,訂正時要學生說明為什么?

  2.完成練習三第2題的(1)-(9)

  先讓學生自己判斷,再訂正。

  四、全課小結(師生共同進行)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比例的意義》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條件。

  2.使學生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比例的意義和性質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義

  (一)復習準備

  1.求比值:

  2.請你找出比值相等的兩個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學習新課

  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時行240千米,請你說出第一次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

  板書:80∶2

  再請你說出第二次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

  板書:240∶6

  師:現在你分別求出兩個比的比值。(學生口述,師板書:80∶2=40,240∶6=40)

  師:你們觀察一下兩個比的比值怎么樣?這兩個比之間有沒有關系?(學生互說)

  得出:第一個比的比值是40,第二個比的比值也是40。因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師板書:兩個比相等,可以用等號把兩個比連起來。)

  教師把80∶2和240∶6中間用等號連起來,然后邊指著邊說:“像這樣的式子在數學上是什么概念呢?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新內容:比例的意義。”(老師板書課題)

  師: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組成比例的條件,請你結合思考題看書自學。(告訴學生頁數,從第幾行看到第幾行。)

  思考題: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組成比例的重要條件?

  采取自學→兩人討論→集體討論。

  師再次強調組成比例的條件:

  A.必須是兩個比。

  B.兩個比的比值必須相等。

  C.必須是一個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師將板書完整化)兩個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實質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式,關鍵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組成比例。

  師: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義嗎?能否組成比例?(學生說,老師連線或讓學生連線。)

  比例還有其它書寫格式嗎?請同學們看,老師怎樣寫。

  (三)鞏固反饋

  1.判斷下面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組成比例。(學生先寫再說)

  3.隨意寫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寫2個)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質

  (一)講授比例的性質

  讓學生觀察:在比例里有幾個數?這幾個數叫什么?這幾個數有沒有區別?

  學生發言,老師小結:比例是由兩個比組成的,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比例的項(老師邊指邊說),靠近等號的(中間的兩項)兩項叫內項,兩端的兩項叫外項。如:

  請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內外項。

  現在請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兩個外項的積,再算出兩個內項的積。算完以后你發現什么規律?學生說算式,老師板書:

  通過以上幾道題,使學生看到,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個規律我們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質。(老師把課題補充完整。)

  師:這個規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須是在比例里,才能兩個外項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你們說說什么叫比例的性質?這是這節課要掌握的第二個內容。

  師: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時,比例的性質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用字母這樣表示:

  (二)課堂練習

  (放幻燈片)

  (1)用比例性質驗證你所寫的比例是否正確?

  (2)用2,8,5,20四個數組成比例。

  (3)填適當的數。

  3∶18=5∶( )

  為什么填30?有幾個答案?

  4.8∶0.6=( )∶2

  為什么只能填16?

  12∶( )=( )∶5

  有幾個答案?

  (4)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是80,那么這個比例中的內項積一定是幾?為什么?

  (5)在比例中兩個內項分別是45和2,那么這個比例中的兩個外項積應該是幾?為什么?

  (三)課堂總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所學內容。)

  1.質疑:(學生、老師質疑)(幻燈片)

  ①表示兩個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對嗎?

  2.思考題:

  (1)根據30×3=45×2寫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應用今天所學的內容解決?怎么解決?比例的性質還可以應用在什么問題上?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教案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設計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問題。本教案分為兩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義,再教授比例的性質。

  第一部分,首先通過復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為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工作,然后再通過例題,用汽車兩次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得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再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老師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還安排了四個數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性質。首先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內項和外項,然后引導學生計算出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下面通過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就是將比例中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質。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是否相等的方法。課上安排應用比例性質進行填空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另外,在學生沒有提出問題的情況下,老師出了兩道題,目的是鞏固對比例意義的認識與理解,最后老師出的思考題,為解比例做鋪墊工作。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全面參與,通過學生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自學與討論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老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可做些調整,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按照這個程序教學是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的。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2.能判斷一個給定的函數是否為反比例函數,并會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解析式

  3.能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

  二、重、難點

  1.重點: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能根據已知條件寫出函數解析式

  2.難點: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3.難點的突破方法: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時,可適當復習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等相關知識,這樣以舊帶新,相互對比,能加深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導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看形式,等號左邊是函數y,等號右邊是一個分式,自變量x在分母上,且x的指數是1,分子是不為0的常數k;看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由于x在分母上,故取x≠0的一切實數;看函數y的取值范圍,因為k≠0,且x≠0,所以函數值y也不可能為0。講解時可對照正比例函數y=kx(k≠0),比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k≠0)還可以寫成(k≠0)或xy=k(k≠0)的形式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教材第46頁的思考題是為引入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而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探索其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通過觀察、討論、歸納,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頁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數法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的題,此題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數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所蘊含的“變化與對應”的思想,特別是函數與自變量之間的單值對應關系。

  補充例1、例2都是常見的題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補充例3是一道綜合題,此題是用待定系數法確定由兩個函數組合而成的新的函數關系式,有一定難度,但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引入

  1.回憶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它們的一般形式是怎樣的?

  2.體育課上,老師測試了百米賽跑,那么,時間與平均速度的關系是怎樣的?

  五、例習題分析

  例1.見教材P47

  分析:因為y是x的反比例函數,所以先設,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求出常數k,即利用了待定系數法確定函數解析式。

  例1.(補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數

  (1)(2)(3)xy=21(4)(5)(6)(7)y=x-4

  分析:根據反比例函數的定義,關鍵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寫成(k為常數,k≠0)的形式,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單獨含x,(6)改寫后是,分子不是常數,只有(2)、(3)、(5)能寫成定義的形式

  例2.(補充)當m取什么值時,函數是反比例函數?

  分析:反比例函數(k≠0)的另一種表達式是(k≠0),后一種寫法中x的次數是-1,因此m的取值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m-2≠0且3-m2=-1,特別注意不要遺漏k≠0這一條件,也要防止出現3-m2=1的錯誤

《比例的意義》教案15

  【學習目標】

  1、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體會反比例函數的含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2、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意義,根據題目條件會求對應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數法求反比例函數關系。

  3、讓學生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探索數量關系的過程,養成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體會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

  【學習重點】

  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學習難點】

  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的確定。

  【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互動設計

  【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一、自主學習:

  (一)復習鞏固

  1.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量x和y,當x在其取值范圍內任意取一個值時,y,則稱x為,y叫x的.

  2.一次函數的解析式是:;當時,稱為正比例函數.

  3.一條直線經過點(2,3)、(4,7),求該直線的解析式.

  以上這種求函數解析式的方法叫:

  (二)自主探究

  提出問題:下列問題中,變量間的對應關?可用怎樣的函數關系式表示?

 

  1.如圖K-3-8,已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經過三個點A(-4,-3),B(2m,y1),C(6m,y2),其中m>0.

  (1)當y1-y2=4時,求m的值;

  (2)過點B,C分別作x軸、y軸的垂線,兩垂線相交于點D,點P在x軸上,若△PBD的面積是8,請寫出點P的坐標(不需要寫解答過程).

  26.1.2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課文練習

  1.下面關于反比例函數y=-3x與y=3x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其中一個函數的圖象可由另一個函數的圖象沿x軸或y軸翻折“復印”得到[

  B.它們的圖象都是軸對稱圖形

  C.它們的圖象都是中心對稱圖形

  D.當x>0時,兩個函數的函數值都隨自變量的增大而增大

【《比例的意義》教案】相關文章:

《比例的意義》教學實錄_《比例的意義》優秀教案比例的意義優質教案12-06

《比例的意義》教案09-30

《比例的意義》教案12-02

【熱】《比例的意義》教案12-22

【熱門】《比例的意義》教案12-23

《比例的意義》教案【熱門】12-24

【精】《比例的意義》教案12-22

《比例的意義》教案【精】12-22

《比例的意義》教案【熱】12-22

《比例的意義》教案【推薦】1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南开区| 扎兰屯市| 乡城县| 云霄县| 望都县| 凤凰县| 包头市| 宁化县| 和政县| 大姚县| 肥西县| 缙云县| 梁山县| 古丈县| 祁阳县| 湖州市| 平度市| 云霄县| 海安县| 雷波县| 耿马| 丰台区| 巢湖市| 舒城县| 宿州市| 读书| 中卫市| 岳普湖县| 尖扎县| 新源县| 临泽县| 湄潭县| 民县| 湖北省| 顺昌县| 温宿县| 托里县| 石城县| 关岭|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