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
無論處在多么艱難的時代,總有一些散發著人類閃光的時刻,讓我們對人類保有一絲希望。《海的盡頭是草原》絕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同一個家庭三個不同時期從不同視角進行敘事,最后交匯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終救贖。
由陳寶國扮演的哥哥杜思瀚為了完成已患有阿茲海默癥的媽媽遺愿,抱病踏上了尋親之路,也揭開了中國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遺忘的歷史。但電影并沒有沉醉于宏大敘事,而是把落腳點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個時空的,除了杜思瀚對母親的愛之外,還有他對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種情緒一直到最后才最終揭曉,也為觀眾解答了當年杜思珩被送進孤兒院之迷。
124分鐘的電影里喜歡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內蒙古的成長生活,真實取景讓人對內蒙古的美景有著沉浸式享受和體驗,草原的空曠和蒼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純凈的白云和藍天、甚至兇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塵暴都讓人難以忘懷這片純凈的土地和它那令人著迷的風土人情。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2
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以癌癥晚期的老年杜思瀚遠赴內蒙,尋找當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為主線,用一種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攝手法,在現實和歷史的不同維度中展開敘事: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是兩條不同時代的橫向線;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時間維度上的縱向線。三條不同的路,縱橫捭闔,像撒向歷史長河中的一張網,就這樣網住了一對兄妹和兩個母親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調色,以區別這三條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使用了一種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長之路,使用了一種飽和度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則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敘內容,加之登場人物繁多,使用這樣貼心的調色,就不會讓觀眾暈頭轉向了。
這是一部關于“原諒”的電影,更是一部關于愛的電影。困擾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結,終于在見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開了,但此時的她早已選擇了放下。養父養母在悲劇發生后并沒有遷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對她不離不棄,這種偉大的“原諒”,讓杜思珩將自己全部的愛獻給了草原。因為拋棄女兒,杜思珩的親生母親愧疚了一輩子。然而千頭萬緒,當初的“拋棄”是為了讓兩個孩子都能夠活下去,這是一種既殘酷又悲憫的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3
電影從其中的一個家庭敘起,結束于角色們自我的救贖。母親為了養活兩個孩子,被迫將兄妹中的妹妹送走,妹妹因此被送入了內蒙古與額吉一家相處。伊德爾和薩仁娜,作為草原上的父親母親,便是樸實善良的蒙古族人的代表,在那個物質匱乏,極度困難的年代,用心底的大愛養活了家庭中的每一員。這份愛消解了這段苦難悲戚的歷史,導演從以小見大的角度出發,擅長用微妙的情感和細節,將整個故事變得相對親近,對于現代觀眾來說,能夠更好的以家庭情感的角度去了解,去理解接納這一事件。
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上,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痛徹骨髓的苦難,情感在循序漸進中抵達深處,牧民們與生俱來的純樸溫柔,印在了廣闊的綠草與穹頂之間。被拋棄的女孩,在得到了草原的治愈的同時,又受到了這么多的關愛,母親給予的是悲憫無奈的愛,薩仁娜給予的是無私包容的愛,那木汗給予的是默默守護的愛,伊德爾給予的是諄諄教誨的愛,同樣是以小見大的愛,從家庭中的小愛,投射出民族間的大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女孩從遙遠的沿海南方城市被送入遼遼無垠的草原,可草原卻讓這份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愛經久不息,在杜思瀚回憶妹妹被送走和去尋找妹妹的故事線里,悲怮,思念,嘆息,都隨草原的風而去,細微卻又龐大,沒有洶涌而來的淚點,激烈的情感碰撞,只有念念不忘的回響。已經變成老人的兄妹,哥哥找到了幾十年不見的妹妹,妹妹看似平淡,在得知母親剛剛去世后,是否心中仍會涌起一陣陣酸楚的波瀾……對于她來說,哥哥只是個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她早已融入草原無窮無際的天穹之下,難以割舍。被這些細膩的情感浸潤的觀眾,興許會感覺與演員們一同沐浴在草原的清風中。
影片是一首從草原飄出的詩謠,歌頌了家人和家庭之間,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大愛,即便那個年代多災多難,傷痕累累,但人們總能從苦難中創造出希望的曙光。當人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著草原的落日,看著他漸漸沉入天際線,殷紅的余暉隨著炎輪消失在盡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4
《海的盡頭是草原》本質上講,它是一部講述救贖的'故事,看完整個故事你會發現,原來他們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溫暖和善良。
先說杜思珩的親生哥哥杜思瀚,說他有愛是不錯,但他也很自私。在當年,聽到母親說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邊,送走另一個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順理成章,他是那個留在母親身邊的人。或許正是因為這份自責,他終身未娶,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并未主動去尋找親生妹妹,只是在母親即將離世,和自己身患絕癥時日不多時才去往內蒙尋親。再說善良的養母,對于養女杜思珩百般疼愛,但是她終究有沒有私信呢?在電影里沒有明說,但據說影片有被剪輯掉關鍵信息。從故事中其實不難發現,她親生兒子那木汗因為生病導致失聲,因此一直沒有女孩愿意嫁給他,后面的劇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對杜思珩的情感不僅僅是兄妹之情。所以,養母也可能藏著自己的“小心思”。這一點也能從養母親生兒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來,養父養母原本計劃丟棄掉杜思珩遠赴他鄉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諒解,最終更名為“那木汗”成為他們真正的“女兒”。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這一生中每個人都在自我救贖,都在尋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寧。影片最后,親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見,擁抱和解,是一個大圓滿的結局。不過我倒希望結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沒那段,但我更擔心編劇或導演很難寫出后面的劇情,因為那樣的人性思考或許更為復雜。影片是將主題升華到了大愛的高度,但在我看來能夠治愈他們的不是愛,而是冗長的時間,只有時間才能做到如此寬容。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5
《海的盡頭是草原》講述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南方受自然災害,出現大饑荒。(之前,這一段饑荒的歷史也聽過父輩講過,但第一次通過電影了解到這段歷史)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杜思翰的妹妹(杜思珩)從上海福利院被送到內蒙古。六十年后,杜思翰去內蒙古尋找妹妹杜思珩的故事。該影片采用尋親作為主要敘事時間軸,也在尋親過程中,穿插很多老人的回憶。
影片中,除了有愛情,親情和友情外,還有各民族同心協力抗大災,渡難關的家國情懷,可以說是一部反映“民族團結”主題,最好的影片。可以說通過一個尋親故事,帶出了一個大主題,而且不乏精彩、又有趣的片段。比如說,那木汗和他幾個兄弟幫小杜思珩找到毛巾那一段,去逗小杜思珩開口叫哥哥那一段;還有杜思珩長大以后,在參加婚禮時,遇到小伙伴,那木汗吃醋,和哥哥用身體擋著妹妹杜思珩,不讓其看自己的小伙伴那一段。總之,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片段。
影片故事的情節不算復雜,改編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影片中超越山海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讓人記憶猶新。比如說,那木汗與杜思珩的愛情,不那么浪漫,卻很動人。也有一些讓意想不到的點。比如說,講述杜思珩成長故事的幾個老人,講完杜思珩被陷入沼澤地之后,我當時以為影片就這樣講完了,誰知道講述故事的老人雖然把故事講完了,但因為對杜思珩有承諾,所以他們故事只說了一半,沒有徹底講完,而是在幫著杜思珩徹徹底底的忘掉自己的身世。
當然,他們之所以又把故事想下去,把杜思珩及其同伴,在沼澤地被那木汗救出來,而那木汗自己犧牲的事情說出來,其實講述的幾個人老人也有一番爭論,一番掂量,最后還是道出了原委。
影片結尾,道出原委的不僅是講述回憶的幾個老人,還有尋妹的杜思翰,他最后也道出了自己為什么要來找妹妹?當年,他聽要媽媽把他和妹妹,其中一個送到福利院,他為了不被媽媽送到福利院,跑去淋雨生病,因此躲過了被送走的命運。說完這些之后,他問妹妹杜思珩,怪媽媽和自己嗎?對此,杜思珩的回答也是很真實和感人。小的時候是恨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變遷,她已經釋懷了,不再責怪誰?
最后,再說一下影片的淚點。那就是那杜思珩和她養父母和那木汗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的一個湖邊。馬蘇用普通話說的那句話,“阿爸、額吉、那木汗,我們愛你,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前年,有幸去了一趟內蒙古,參加了興安盟那達慕,發現現在的草原已經沒有蒙古包,但草原上的愛,依然隨處可見。希望疫情早點結束,然后有機會再去一趟草原,看看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精選12篇)10-11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10-11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8篇)10-11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通用9篇)10-11
時光盡頭的戀人觀后感09-17
《草原英雄小姐妹》觀后感07-29
經典散文欣賞:盡頭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