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范文(通用13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范文(通用1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1
前天下午,由重慶山城志愿服務中心組織,去沙坪壩區鳳天大道金陽時代匯博納國際影城(鳳天路店)觀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
怕堵車遲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細觀看大廳里的海報: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腦子里開始想象,三千個孤兒千里迢迢去內蒙,三千個家庭來接納,該是多么宏大的場面?如此浩大的“工程”會怎樣敘述?能打動觀眾嗎?很是期待。
三點正式開演,產生錯覺,怎么是這樣?原來是其它幾部電影的宣傳片。
因為看了海報,知道主演是陳寶國,看到陳寶國突然被驚醒坐起,知道電影正式開始了。沒想到開頭這么平實、質樸,并沒有我想象的宏大場面,而是從個體的小家庭視角切入,展開整個故事。
陳寶國扮演的知識分子杜思瀚,被患阿爾茲海默癥母親的聲音驚醒,走近母親身邊,醫護人員也來到母親病房,母親把護士認做唯一記得的女兒,杜思瀚的雙胞胎妹妹——杜思珩。
“念了你一輩子,想了你一輩子,欠了你一輩子。”杜思瀚帶著母親的遺憾,帶著自己的悔恨,也帶著病重的身體,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了一段尋親之旅。
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困擾著全國各地,大批孤兒的溫飽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為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的承諾擲地有聲:“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將三千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交給了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
一段歷史佳話就此開啟。
60多年前,小男孩杜思瀚怕媽媽送他去“孤兒院”,故意跑到外面淋雨生病,無奈之舉,妹妹被送去了“孤兒院”。就這樣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前往內蒙古,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環境,這些“國家的孩子”獲得了當地牧民們毫無保留的熱情與呵護。從小思珩不習慣“原生態”解手方式、吃不慣奶豆腐、睡不慣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銀幕上花了近一個小時來呈現。當然現實生活里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哪怕經歷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經學會了說蒙古語,也吃慣了奶豆腐,還能夠騎上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甚至擁有了一個對她寵愛備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終小心地藏著地圖上“南方”的那個城市,藏著拋下她的媽媽和哥哥杜思瀚,她執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問問媽媽為什么舍棄的是她。
終于有一天,她以為自己做足了準備,帶足了干糧,奔向“南方”。不料被流沙淹沒,以為就此失去了年輕的生命,觀眾無不為之惋惜。
鏡頭切換到知情人的難以言說,杜思珩不但沒能回到上海,還一輩子留在了草原。為報答也為救贖。因為救她,哥哥那木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悠揚的旋律戛然而止,從此陽光下少年單純的笑臉再難重現,在前面大段的平穩鋪墊之后,電影最后卻充滿了意外。一位蒙古族老奶奶出現,說自己是那木汗,這一刻,簡直驚呆了,杜思珩把自己活成了那木汗。編劇和導演認真做了各種伏筆,讓這些反轉和沖擊,來得扎實而充滿力量,叫人為角色的命運心疼、心痛。
當杜思瀚站在親生妹妹、一個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婦女面前,他們的對話并不激昂,卻洶涌澎湃地藏下浩蕩的歷史和個體經歷過命運后的通透與釋然。哥哥終于問出了那一句,“恨過我們嗎?”妹妹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曾經有過……”
那一刻,淚如泉涌,因為我真實地聽到過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
曾經有過,但大草原上,質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
曾經有過,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海”和“草原”,用愛共同養育了一個孩子。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
曾經有過,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
我想說的是,走進影院的我也是幸福的。
一部將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緊密結合,遙相呼應,真實動人而不說教的,值得觀看的充滿愛和真情的好電影。
最后要感謝小演員的表演,真摯、機靈、可愛;感謝陳寶國精準的演繹,質樸、內斂、節制;感謝重慶山城志愿服務中心走心的小禮物!
愿人間真情與大愛就像這卡片里包裹的種子,生生不息,永遠繁衍。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2
9月26日學校組織集中觀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影片再現了60年前那一段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上演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佳話。
我被草原人民無私的大愛和民族團結的強大精神力量所感染,一位位被孩子們喚作額吉的“草原媽媽”們用超越地域、超越血緣的大愛和溫暖點亮了一顆顆善行的火種挽救了三千名孤兒的人生,使我一次次留下了感動的熱淚。今后我將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促進民族團結、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3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
“三千孤兒入內蒙古”就是在繪就民族進步的“同心圓”,搭建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作為新時代的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黨員干部,我們要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用實際行動踐行“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促進各族人民更加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互幫互助,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共同建設偉大祖國,以優異的成績喜迎二十大勝利召開。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4
9月26日下午,學校組織全體教職工在圖書館二樓觀看了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看了影片,很是感動。作為內蒙古人,為收養孤兒的農牧民的胸懷和大愛所感動。正如這片美麗的大草原,質樸且純真!最后的鏡頭百歲額吉老奶奶,當得知思珩的親生母親剛剛去世時,她說了一句,“可憐的孩子啊”,我的眼淚忍不住流出來……額吉唯一的親生兒子那木汗,因為救思珩,在花季年華就已離開人世……
此片是由內蒙古電影集團和博納影業聯合攝制的,電影以身患絕癥的哥哥杜思瀚帶著母親終身的遺憾和愧疚尋找送往草原失散多年的妹妹杜思珩這一貫穿始終的故事為線索,以倒敘、回憶等藝術手法,展示了純樸自然的生活細節,描繪了生動感人的人物內心世界,藝術表現了“三千孤兒入內蒙”這一家喻戶曉的歷史佳話,熱情歌頌了內蒙古草原人民超越地區、超越民族的人間大愛和中華民族一家親這一鮮明的主題思想。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5
草原至美,人間大愛。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再一次重現了中國人民克服萬難的民族特性。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的草原人民。他們在困難時期以博愛的胸懷和溫情的懷抱迎接來自南方的一眾孤兒,養育了國家的孩子。這是一場關乎生命的傳動接力,這是一曲民族團結的大美頌歌。無論期間有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悲歡離合,終會永久留存在中國記憶當中,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6
《海的盡頭是草原》這個電影的名字很有吸引力。給人一種想象:海的開闊和草原的寬廣連在一起,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當然故事更有時代感和意義。
以前也通過《國家的孩子》和《額吉》等影片來了解過“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初“海”一帶因為糧食匱乏,孤兒院的孩子沒飯吃了,國家讓這些孩子遷移到內蒙古草原,善良、吃苦耐勞的內蒙古人民把他們當國家孩子養大的事跡。《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的歷史的沉積與回望,更能讓人思考內蒙古人民的寬大胸懷,跨越民族的親近感成為歷史佳話,感動著全國人民。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7
影片講述了上海“三千孤兒入內蒙”,質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的一段大愛的故事。演繹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海”和“草原”,用愛共同養育了一個孩子,反映了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們國家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
56個民族一家親,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的一個大團體,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在一起才能迎風破浪贏得未來,走向更美好未來。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8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主題下,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闡述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養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妹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養”而糾結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了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
觀影全程會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我們為特殊年代下的無奈、負疚、遺憾而心懷唏噓,但更慶幸自己身處這富足、安寧、衣食無憂的美好時代。
草原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永遠不會荒蕪。在我們國家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內蒙人,我為我的家鄉感到欣慰和自豪。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9
對于那些遠離家鄉的南方孤兒們而言,雖然背井離鄉一輩子都難以見到親人必將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記憶,但相比于餓死在親人的懷里,能在異地他鄉健康成長,就顯得格外幸運。雖然學著融入新環境,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于他們來說很難,但接納新的家人,是愛跨越山海,連接草原和沿海的雙向奔赴。
作為影片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為了救這兩個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沒,那木汗舍己救人的角色恰恰體現出草原兒女蒙古馬般的奉獻精神,這也側面說明在那個時代,能救這3000孤兒性命的也只能是我們寬闊的草原和內心極為淳樸善良的牧民們。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發音含糊不清的訣別和囑托,寥寥幾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一個內心沒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個背井離鄉充滿仇恨和執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愛別人呢?一個從小丟了傘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給別人撐傘呢?
相認那一刻,當親生哥哥杜思瀚淚眼婆娑抓著杜思珩的手時,他內心千帆過盡,而她內心卻已經毫無波瀾。其實他們當時是處于不同的情緒維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團圓的感動之中,但于杜思珩來說,從不愿相見到最終得見,于她而言最多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或許當她決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遺愿的那一刻開始,原生家庭對她的羈絆就已經消失了,她也終于和曾經的家庭告別,與至親和解,不見,不念。
所以,愛的盡頭是和解。是學會與世界和解,與他人和解,更是與自己和解!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10
《海的盡頭是草原》講述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南方受自然災害,出現大饑荒。(之前,這一段饑荒的歷史也聽過父輩講過,但第一次通過電影了解到這段歷史)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杜思翰的妹妹(杜思珩)從上海福利院被送到內蒙古。六十年后,杜思翰去內蒙古尋找妹妹杜思珩的故事。該影片采用尋親作為主要敘事時間軸,也在尋親過程中,穿插很多老人的回憶。
影片中,除了有愛情,親情和友情外,還有各民族同心協力抗大災,渡難關的家國情懷,可以說是一部反映“民族團結”主題,最好的影片。可以說通過一個尋親故事,帶出了一個大主題,而且不乏精彩、又有趣的片段。比如說,那木汗和他幾個兄弟幫小杜思珩找到毛巾那一段,去逗小杜思珩開口叫哥哥那一段;還有杜思珩長大以后,在參加婚禮時,遇到小伙伴,那木汗吃醋,和哥哥用身體擋著妹妹杜思珩,不讓其看自己的小伙伴那一段。總之,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片段。
影片故事的情節不算復雜,改編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影片中超越山海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讓人記憶猶新。比如說,那木汗與杜思珩的愛情,不那么浪漫,卻很動人。也有一些讓意想不到的點。比如說,講述杜思珩成長故事的幾個老人,講完杜思珩被陷入沼澤地之后,我當時以為影片就這樣講完了,誰知道講述故事的老人雖然把故事講完了,但因為對杜思珩有承諾,所以他們故事只說了一半,沒有徹底講完,而是在幫著杜思珩徹徹底底的忘掉自己的身世。
當然,他們之所以又把故事想下去,把杜思珩及其同伴,在沼澤地被那木汗救出來,而那木汗自己犧牲的事情說出來,其實講述的幾個人老人也有一番爭論,一番掂量,最后還是道出了原委。
影片結尾,道出原委的不僅是講述回憶的幾個老人,還有尋妹的杜思翰,他最后也道出了自己為什么要來找妹妹?當年,他聽要媽媽把他和妹妹,其中一個送到福利院,他為了不被媽媽送到福利院,跑去淋雨生病,因此躲過了被送走的命運。說完這些之后,他問妹妹杜思珩,怪媽媽和自己嗎?對此,杜思珩的回答也是很真實和感人。小的時候是恨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變遷,她已經釋懷了,不再責怪誰?
最后,再說一下影片的淚點。那就是那杜思珩和她養父母和那木汗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的一個湖邊。馬蘇用普通話說的那句話,“阿爸、額吉、那木汗,我們愛你,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前年,有幸去了一趟內蒙古,參加了興安盟那達慕,發現現在的草原已經沒有蒙古包,但草原上的愛,依然隨處可見。希望疫情早點結束,然后有機會再去一趟草原,看看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11
周一,直到看完電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導演爾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帶著怎樣復雜的感情在外婆的故鄉把《海的盡頭是草原》拍的如此細膩感人。
時間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發生著種種大事,蘇聯發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而在東方,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猶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剛剛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國。三個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朧中的中國人民在饑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沖散了無數家庭,饑寒交迫中的人們被迫拋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萬個孤兒。無依無靠、流離失所的幾萬個孩子稚嫩的慟哭聲,喧囂了全國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當時已是餓殍滿地,根本無力喂飽這幾萬個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負責婦幼工作的同志遇見了烏蘭夫,請求他幫忙支援些奶粉。烏蘭夫回到內蒙古發現當地因自然災害連奶粉都難以生產,思忖再三,他提議把孩子們接到內蒙來,送給當地牧民收養。就這樣,1960年,來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幾千名孤兒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車,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樣在饑餓邊緣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見到孩子,就親切的收為己有視如己出,奉行了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且純粹的生命哲學——“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兒入蒙”的歷史,也是內蒙古在共和國的特殊時期飽含家國情懷的故事。而電影,則是以此為背景,述說了一個上海哥哥尋找當年被家人遺棄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時,母親因無法養育兩個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遺棄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親彌留之際,杜思瀚帶著母親一生的執念踏上了尋親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來到內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薩仁娜、伊德爾夫婦收養,在這里,遠離家鄉的孩子們試著融入新的環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被感天動地的草原民族的大愛逐一化解。最終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學會了敬畏生命,并堅韌成長,在蒙古高原落葉生根,這一刻的他們,也有了新的名字---“國家的孩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主題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電影略顯單薄的喊口號,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闡釋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養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后,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養”而糾結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而當年為了不被媽媽拋棄,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輩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誠并釋懷,重新成為了“哥哥”。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優解。
電影的最后,兩位陰陽相隔的母親以對話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題的升華。站在廣袤的草原上,已經百歲的薩仁娜額吉對著天空訴說:“姐妹啊,雖然我們未能見面,感謝你把這么可愛的女兒生下來,這樣我們才共同把她撫養成人!”牧民母親那雙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間,用守望相助書寫了人間真情。個體生命有著數不盡的陰差陽錯,中間夾雜著奉獻、妥協和包容,所有的人與事,雖有缺憾但也圓滿了。鏡頭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永遠堅信“騰格里”的意愿及命運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創團隊對蒙古族圖騰精神最深刻的詮釋。
草原啊,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遠不會荒蕪,在不同的時代里,她都會化成甘霖,流經之處,肥沃土壤,滋養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著肩膀的手足們,就像波濤里的浪花,千千萬萬的同胞們,緊密連結著海與草原,在蒼茫的草原深處,永無盡頭,永垂不朽!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12
“要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安排好。”一個重大決策在內蒙古自治區化成一場場愛心接力行動。
“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一聲鄭重承諾在新中國史冊書寫出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
連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無家可歸的災民,被拋棄的孩子,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是新中國史冊中凝重的一筆。
上世紀六十年代,受災害的影響,上海、江蘇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兒,他們嚴重營養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脅。面對面黃肌瘦、哭鬧不止的孩子們,奶粉短缺、保育員人手不夠的現實困難,受當時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提出將孩子們接到內蒙古,讓有條件、有能力的牧民們撫養孩子,周總理欣然答應并再三叮嚀要照顧好這些“國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車,跨越大半個中國,運送三千孤兒進入內蒙,帶去希望和未來。廣袤無垠的藍天,浩瀚無際的草原,奔馳的駿馬,追逐的羊群,茁壯成長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靚麗的風景。原本相隔千里,毫無血緣關系,如今卻骨肉相連,生死相依。三千孤兒入草原,演繹了一段跨越血緣、民族、地域的歷史佳話。
視覺總要比文字更給人震撼的沖擊力,言語的記載也不能完全書寫出現實的困難。我從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窺得一些歷史往事,現實的無奈、親情的羈絆,還有那些被隱藏的情感。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13
這是一段關于漂泊與安定、托付與承載、承諾與守護的故事。
當時也剛剛經歷過自然災害的內蒙古,仍舊細致又快速地做好所有準備工作,以寬廣又溫柔的姿態擁抱了三千個孤兒的命運,這種接納絕非簡單的一張床、一碗飯,而是草原給這些孩子一生的約定。就是這樣的守候,將本是漂泊無依的悲情故事,重新改寫成愛與奉獻溫情故事。
自此,漂泊的盡頭不再是孤苦,而是安穩與遼闊,海的盡頭也不是無盡的深遠而是遼闊的草原;海的盡頭是草原,是只屬于中國人的浪漫。
【海的盡頭是草原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精選12篇)10-11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10-11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8篇)10-11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通用9篇)10-11
老人與海電影觀后感06-08
時光盡頭的戀人觀后感09-17
海清電影隱入塵煙的觀后感通用09-14
電影《海蒂和爺爺》觀后感(通用15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