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
今日我們一齊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個小學民辦教師的故事。此刻我才想起來,這是我小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課文,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并沒有多少感觸。此刻才發現其中的好多道理。
高教師母親病重,需回家照顧,請了一個名叫魏敏芝的民辦教師照看學生,這位魏教師只會抄黑板,唱歌,還經常忘詞。為了對高教師的承諾“”一個都不能少“”,魏教師把有體育潛力的學生藏起來,不讓縣里的教師接走。為了這個承諾,他和班里同學們一齊搬磚湊學費,徒步去幾十公里之外的縣城,尋找要輟學打工的同學張慧科。受盡艱難困苦。為了尋找走失的張慧科,魏教師用僅剩的幾元錢買了紙和筆,登尋人啟事,在電視臺門口站了一天一夜,才最終上了電視。
有人說魏教師愚蠢,干了好多事倍功半的事。可是我卻不這么認為。試想一下,這位名辦教師的文化程度和見識。她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十五歲的小姑娘,從小的環境就在農村,去了城里,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無知并不是愚蠢。如果我們在那樣的環境條件下,應當也不會有多好。相反,魏教師的決不放棄的性格還值得我們學習。她的行動力更是令人敬佩,有什么想法能夠立即行動。雖然欠缺計劃性。可是不行動,機會是主動不會來找你的。看到他在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真的有很大觸動,如果換了我,肯定會中途放棄。
其實,魏教師思想的轉變也值得我們思考,開始她只是為了村長答應給他50元錢,才來照看學生的。然而,隨著與孩子們的相處,隨著那20根粉筆的斷裂,隨著學習委員的日記,轉變了魏教師,讓她改變了思想,開始和孩子們相處融洽。這就是愛的神奇。開始她對學生不管不顧,只完成高教師交代的任務,任他們胡作非為。之后卻能夠為了一個輟學的孩子,走去縣城。怎能不讓人震撼。
還有就是農村的教育。相信很多人都對故事開頭的場景印象深刻,簡陋的教師,貧困的農村家庭,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都讓我們想要去幫忙他們。我也是來自農村,深深明白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國家要重視,有政策,我們每個普通老百姓,也得盡自我所能,捐錢捐物。讓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如果你還是學生,請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吧,你可明白這是多么幸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2
轉眼間就過了一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一部叫《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么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小學,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一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一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一個班級。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一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一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一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一絲浪費。所以,來到這里,你只能看到貧窮!
這一天水泉小學迎來了一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并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一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臺,卻只是像完成任務一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一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里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里沒錢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一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里找。
可是這錢從哪里來呢,在一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后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里來的張惠科。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后還是在電視臺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臺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一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后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后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一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3
轉眼間就過了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部叫《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么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小學,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個班級;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絲浪費。所以,來到這里,你只能看到兩個字——貧窮!
這天水泉小學迎來了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并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臺,卻只是像完成任務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里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里沒錢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里找。
可是這錢從哪里來呢,在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后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里來的張惠科,包括: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后還是在電視臺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臺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后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后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
《海洋》是一部紀錄片,運用本體表意。海面上波濤洶涌、節奏歡快,海底卻是那么的靜謐祥和、節奏緩慢,讓人不忍去破壞。海面上鏡頭是開闊式的遠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對海底生物的描寫,以特寫居多。除了極少的必須的俯視鏡頭,幾乎都是平視鏡頭,或者是仰視鏡頭,大量采取短焦距鏡頭,拍攝對象與攝像機距離短,這樣就拉近了人與海洋生物的距離。影片音樂與鏡頭感契合的好。海洋里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關。海洋生物體態優美,漫游的水母、章魚,翻騰的海豚、鯨魚、海獅,捕食的海鷗,成群成群的小魚··它們形態各異。如果說那些生物是舞者,那么海洋就是一個大舞臺,它們在這個大舞臺上盡情舞動,特別是鯨魚在海面上翻騰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當鯨與人同游、水母與人同游、鯊魚與人同游是,那是那么的和諧。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才會反擊。然而人們在了解海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它,捕獵鯊魚、工廠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對著人類,他們顯得那么的無助。然而當海洋發怒的時候,面對這大自然,人類又顯得那么弱小。如果人類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話,等待著我們的,那又將會是什么?
《一個都不能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但它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里面追求一種真實感,這是實屬不易的。影片開頭
交代了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為母親病危無法上課而請了13歲剛小學畢業的魏敏芝來代課,看到魏敏芝還比較稚嫩的臉,那我們意識到她也還是個孩子。從高老師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課學唱歌,先讓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錯了,也糾正她;上課抄課本,叮囑魏敏芝要把字寫清楚、寫工整;放學時間,陰天早點放學,下雨千萬不要讓學生走,雨后送溝那邊的幾個同學回家··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的不放心,最后特別強調好好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上課時同學搗蛋把粉筆給弄掉了,張明獻去撿粉筆,在魏敏芝和張慧科爭執猜到粉筆時,一直在說“不要踩粉筆”,還有她的日記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現在的學習。而從明行光和張慧科的事,表現了魏敏芝的承諾和對履行承諾的執著。魏敏芝和張慧科體驗了市里的人間冷暖,在最后女主播問張慧科在市里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他說“去要飯”,聽了很讓人心酸。雖然后面有很多熱心人士給水泉小學捐了物質,但還有很多像水泉小學的學校得不到資助,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5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位山區教師,為了班里因輟學走失的孩子張惠科,而想盡辦法去城里找尋的故事。令我感觸頗多。
首先,山區非常貧困。高老師為了節省粉筆,連快拿不住的小粉筆頭都不舍得丟,還要用來寫多一個字,甚至手指上殘留的粉筆灰都可以寫一個筆劃。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上課用的都是計算機、投影儀等,到了20xx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網課。就算偶爾需要粉筆,那粉筆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丟棄的。粉筆頭什么的更是不用說,垃圾桶里一大堆。
記得之前班里做黑板報,為了畫出粗的線條,還特意將粉筆掰斷。畫完后,那截粉筆就被隨意的丟棄了。或許會有人說浪費一點沒所謂,可是,沒有經歷過山區貧困生活的城市里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什么叫節約,什么叫“儉以養德”呢?在我們嫌棄粉筆傷手時,那些山區的老師或許還在為缺少粉筆而憂愁焦慮呢!
其次,學習環境艱難,書本稀缺。學生每天只上一節課,那一節課就只是抄抄課本,就算他們再努力,老師布置的所有任務都完成,所有字都認會,最終也不過一個小學的學歷。那里沒有初中,只有小學。離他們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幾里外才有,走路dou要走上兩三天。就算學習好,能吃苦,最后也會因為家里沒有錢,交不起學費而輟學。
或許是生不逢時,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現在的20xx年,就憑學習委員的認真、刻苦;明行光同學的堅持;以及水泉小學的孩子們的努力,想必未來清華、北大都會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我們不用11歲就輟學;不用打工補貼家用。可這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為安逸的環境,使我們永遠都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苦;永遠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勞;永遠都不知道,對于我們來說可以隨意丟棄的書本,可以隨意浪費的紙筆,在有些地方是多么珍貴。可能有人會說:“知道呀,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講給我們聽。”可我想說:“不,你們只是聽過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為針不扎在身上,就永遠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師在知道張惠科同學輟學去打工后,就堅持要將其帶回。期間幾經周折,找過村長、搬過磚、逃過票、寫過啟事、等過電視臺臺長……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隨著艱辛、淚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師依然沒有放棄。或許是她的毅力感動了臺長,最終經臺長的幫助,魏老師找到了張惠科。
電影的結局很美,水泉小學經各方社會人士的捐助,獲得了足夠的書本,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張惠科同學帶回了錢,還了債,明行光同學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都沒有少,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6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里程中都應該有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燦爛的春天。而在這個春天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春天有足夠的甘露為他們澆灌知識與快樂!這是我在20xx年6月6日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時最深的體會。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孩子們在操場上升旗的情景。孩子們升旗或敬禮的動作對于成人而言或許過于夸張,可以說讓在場觀看這部電影的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但是,影片中的孩子們自己卻是很滿足,很驕傲。其實,在我們的笑聲過后,我們或許還應該思考: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會、還能像天真爛漫的孩子一樣,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真正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們是否還會為手中哪怕只有兩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興得手舞足蹈?
也許,這兩個問號是輕飄飄的,它很快就會在黎明時分連同夜的最后黑暗一起消融。我們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會再以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們還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里用心呵護他們,用心珍愛他們的天真、尊重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任性、保護他們的權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當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承擔了照顧其他孩子的重擔。她總是喜歡坐在那個破舊的屋檐下,在同學們的怨恨聲、吵鬧聲中安靜地注視著沉默的空間里閃閃浮動的光粒子,一邊堅定地守護著自己責任,一邊力圖確定“心”的坐標:自己到底是為掙得那50元錢,還是真正地愛上了這份差事。她說:“班里一個都不能少。”正因為這個對自己的承諾,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像風一樣飛速追著汽車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瘋竄;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毅然決然在沒錢坐車而被攆下客車,拋棄在馬路上時堅持靠雙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夕陽將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長很長,長得像一條不斷在藍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廣播站,貼了自己所寫的尋人啟示;她去了電視臺,在大門口一個人一個人地問“您是不是臺長?”;她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她睡在昏黃的路燈下……身旁的尋人啟示一頁又一頁被晚風翻開,四處散去,最后在黎明中被清潔工人掃走……
有時,我們會和魏敏芝一樣,做事沒有目的,只因一種責任。就像村上春樹在《奇鳥行狀錄》中寫的“我們可以從這里離開,卻不能從這里逃離,有的東西哪怕你遠走天涯也是無法從中逃離的。”守信、責任對于我們自己而言就是我們無論如何都逃離不了的。一個人的人生歸根結底只能是那個人自己的人生,誰都不可能代替誰負起責任。
祝愿現實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點,讓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續得更久點、再久點,讓春天里的他們快樂多點、再多點……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7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教師回來后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教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復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教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教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教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教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教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 ,文具那么少 ,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后,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教師對學生那么好,我們的凌教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教師會去關心同學,為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教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教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8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后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復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 ,文具那么少 ,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后,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老師對學生那么好,我們的凌老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老師會去關心同學,為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老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老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9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應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就應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高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高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就應。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0
今天,我在家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該片根據施祥生的小說改編,由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講述了鄉村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群28個孩子的故事。高老師是水泉小學唯一的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長只找到一個13歲的女孩來代一個月課,魏敏芝為了50元代課費就來到了水泉村。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小魏“一定要把學生看好,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鄭重地點頭答應了。
影片最打動我的是家中貧困的小男孩張慧科離開學校,小魏老師為了去城里尋他和同學們去磚廠搬磚,可搬磚的錢還是不夠去城里的車費,她只好徒步往城里走去,從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師傅把她帶到城里。經過兩天的尋找還是沒有張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電視臺發布尋人啟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沒等到臺長。在城里無助的奔走著,她身上沒有一分錢,已經餓了兩天沒有吃飯了,晚上就在馬路邊睡覺。可她心里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找到張慧科,我答應高老師了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看著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這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想到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都半途而廢,真是慚愧。
臺長終于知道了小魏老師的事,電視臺安排了小魏參加一個節目。主持人循循善誘的問著小魏各種問題,小魏緊張的張不開口,主持人只好讓她對著鏡頭對張慧科說幾句話。那一刻,小魏老師再也繃不住了,眼淚泉涌似的流了下來,她委屈的像個孩子,其實她就是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著本不該屬于她的壓力,看到這里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張慧科終于找到了,電視臺派車子把他們送回了水泉村,還有滿滿一車的文具和書籍,社會各界人士也給水泉小學捐了款,村長說要用這筆錢蓋一座新的學校。孩子們看到七彩的新粉筆臉上樂開了花,我的心情也隨著他們高興起來,他們終于不用再為粉筆發愁了,高老師看到了也一定會很開心吧……
泥濘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學工具,與我們城市里優質的教學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讀書,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認真學習呢?
本部影片對我感觸更深的還有小魏老師的執著、誠信。她固執的遵守著對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她的毅力,她的堅持,她的信守諾言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1
教育問題,對于城里人來說,是一個宏大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擇校、素質教育、減負、課改、升學率、就業等一系列話題,將隨著我們自身和后代的成長糾纏一輩子。然而,在邊遠山區,教育則縮減至最小內涵:只關于老師和學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筆。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只有一間教室、一個老師的鄉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老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能力,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這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希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希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大量存在于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鄉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己尚還是女孩的小老師面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己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2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利用周五的學習時間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經典的電影,再次加深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覺得感慨頗多。
我還記得最開始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范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范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并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13年,當了鄉村教師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后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水泉小學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為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眾無不動容。
魏敏芝為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著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為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于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盡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我們農村、山區老師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校長在這段時間安排全體師生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中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為一名鄉村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為提高成績甘于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行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3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英語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師講譯成中文叫《一個都不能少》。當時讀了感覺挺感動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誰卻忘記了。許多年后的今天,在網上看央視崔永元主持的節目《小崔說事》采訪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后,才在網上找到該電影又看了幾遍。就電影的故事情節及拍攝效果方面,我一無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評價,但就幾個特別的鏡頭對我頗有感觸,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說說城里有什么好的?”“城里有擺這擺那的,比這里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張慧科在接受采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還充滿著笑容。“城里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當他說這句話時一臉的凝重表情。“城里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這就是美麗的城市留給一個第一次進城的農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種感覺會在他心里停留多久?同樣作為偏遠山村長大的我,從整個電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汽車售票員、電視臺臺上、電視臺接待員、飯店老板……我時常在想,如果張慧科碰不到飯店老板,魏敏芝遇不到那么好的電視臺臺長,故事將會怎樣發展?雖然是電影不乏虛構的成分,但我卻感同深受。同樣,當來自農村的魏敏芝(演員)談到她當時的學生現在的狀況時說在照顧孩子。是的,她們的人生早就是被命運安排好的,長到一定的年齡便早早結婚生子,照顧孩子,干繁重的家務活,殘酷的現實綁架了她的理想。
在農村,直到今天,此現象還普遍存在,生活的壓力使孩子們早早便輟學打工,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沒有用以生計的一技之能,只能用體力換取一點少的可憐的血汗錢。特別是男孩子,現實更加殘酷。他們生存的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放牛——換錢——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轉型到“打工——掙錢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由于沒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們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認識還停留在很早以前,沒有理想,安于現狀,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長遠事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徘徊于城市邊緣的他們,由于種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干著最臟最重的活,拿著最低的工資,城市留給他們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飯”有何差別呢?
社會在發展,人總是會變的。但愿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關注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政策的出臺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能改變當前許多農村的生活面貌。給她們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現代化的場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飯”!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4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很給力的影片,在淡淡的質樸之中讓觀者內心升起一股無窮的力量。是愛的升華,是對未來的憧憬,是對教育心存希望的力量!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愛的力量,想到了教育的責任與神圣。這部反映貧困山村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讓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禁為那個執著的魏老師而感動,盯著銀屏的雙眼便不知不覺被淚水模糊了多次。
魏敏芝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正是讀小學六年級的年齡。從魏老師的家境一定很貧寒。她來當代課老師的初衷完全是沖著這五十塊錢而來的,但是她被孩子們的天真與求知欲感動了,為了高老師的千般叮囑“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經艱辛。
魏老師帶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四十多名學生,而后陸陸續續失學十幾名學生,魏老師來的時候,學校只剩下二十八名學生。在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們,這也能算學校?一元錢一盒粉筆,一支粉筆用一天。在水泉鄉小學的孩子們看來,一支粉筆是如此的珍貴,看到粉筆被踩壞,孩子們甚至心疼的落淚。而我們城市里的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而且當粉筆掉在地上,同學們就像沒看見似的走過去,甚至有些人直接從粉筆上踩過去,從來沒有撿粉筆的意識。我們這些同學平時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這可真是不應該呀。
為了能籌集到縣城去的車費,魏老師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高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影片的結局是可喜可敬的,在社會好心人的幫助下,水泉小學的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一部簡簡單單的電影,沒有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卻讓人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正是有著魏老師、高老師這樣默默無聞,用汗水播種的希望,用赤誠澆灌著教壇,時刻因為“一個都不能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我們這些孩子們,才能在廣闊的藍天中自由翱翔,才能在春風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一個都不能少》包含著魏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恪守,包含著在七彩陽光下快樂向上的莘莘學子們的無限感懷,記住這部刻骨銘心的電影吧,讓她變成我懂得感恩,回報社會的風向標,讓我們永遠記取老師的教誨之恩,永遠讓胸前的紅領巾飄揚出真善美的風采!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
剛開始時,聽到這個電影名字,覺得很新鮮。
一個都不少,是什么東西,一個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些景象:一個放羊的牧童,放著羊兒吃草。會不會是這個牧童讓這些羊一個都不少呢?
我滿懷好奇的等待電影的播放,原來是一個貧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個從別村來的小女孩兒,來暫當老師,一個小女孩能當好老師嗎?村長答應過她給他50塊錢,但前提條件是這兒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因為在此之前很多學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這兒管學生比教學生還難。我們又想:是不是她在這兒教書,給的錢一個都不能少?這個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師的魏老師,然而有一個男生經常和她作對——張慧科。
突然有一天,張慧科被送進城里打工,他答應過村長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設法要進城去找張慧科,學生們告訴她進城車費只要幾塊錢,他就帶著學生們去搬磚那么就有錢進城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車費超乎他們想象,他們還小賺不了那么多錢,就又想一個法子,學生做誘餌幫老師混進車里去。可還是失敗了。沒辦法就只能徒步走進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歷盡了千辛萬苦終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張慧科的住所,但是張慧珂在火車上走丟了,他的第一個方法是你用火車站大廣播來找人,失敗了。
看到路邊的尋人啟事,讓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錢買了筆墨紙,她寫了一夜的尋人啟示。但因為一個人的一些話,是他白白浪費了這些錢。聽說登廣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電視臺試試。但他既沒錢又沒證件,就在門口“守株待兔”,看到一個戴眼鏡的人就問問她是不是臺長,一天過去了她問了數不勝數的人。這不得不讓我佩服他的耐心和決心!與此同時張慧科也不知該往何處?當他餓時,老板會給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師呢?卻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別人的剩菜剩飯,看到這兒,讓我有些愧對現在的生活。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到了臺長,臺長被他感動了,答應他可以為他做廣告。她對這里的一切感到畏懼,因為他從未見到過這樣的新鮮玩意兒,做廣告時,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張慧科。這多么激動人心啊!原來討厭魏老師的張慧科現在感激他,是魏老師不畏艱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經沒有任何形容詞可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
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也許旁人看了覺得魏老師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學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我應該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7-02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04-04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精選參考08-08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9-03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范文06-30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09-15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作文06-05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范文06-20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范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