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精選18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是張藝謀導演于1999年拍攝的《一個都不能少》。故事主題是關于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主人公是一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看過之后我感悟頗深。
電影的主人公魏敏芝只有13歲,小學畢業,沒有上過初中,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小學做代課老師,這里地方偏僻,輟學情況非常嚴重,每年都有學生輟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現在只剩二十八個。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班里有一個名叫張慧科的同學,因家里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輟學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里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到了陌生的城市,她遭遇了連連碰壁,吃的是剩飯,喝的是路邊水龍頭的自來水。晚上,要么睡在路邊,要么睡在擁擠的車站里。她寫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卻又寫錯了,聽說電視上找人快,又在電視臺等了一天半,每個人經過都問一聲“你是臺長嗎?”她不辭辛苦、風餐露宿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只為堅守“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及作為一名老師的責任。終于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筆和文具。
嚴格來說,魏敏芝不算老師,她只是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臨時找來看管學生的,但就為高老師臨走時交代的“一個都不能少”,她表現出了驚人的執著和認真。盡管她不懂教學,但“責任”——這個教師身上最可貴的精神卻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樸實無華也最完美的體現。她可以為找回學生而義無反顧,可以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粉筆,她將一切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她的質樸和執著讓人感動。
并且,令我感動的還有水泉小學原來的老師高老師。在半年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母親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我動容。其中,在學習委員張明獻的日記里,寫著高老師有多珍惜有限的物資,再小的粉筆頭,高老師都舍不得扔掉這一段更讓我感動。日記內容大約是:我記得有一次,我把一個已經拿不住的粉筆頭丟到墻角,高老師又把它撿回來,他用兩根手指的指甲捏住,在黑板上又多寫了一個字,最后的一筆是高老師用大拇指抹上去的。
通過這部電影,我感觸很大,我告訴自己,要向里面的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學習,學習她堅定的信念及作為一名老師神圣的責任感,不斷鍛煉自己,以后爭取成為一名好老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2
昨天,楠哥給我們放了一部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說實話,這種題材的電影,在我一個人的情況下是不會去全部認真的看完。但在碼神和大家一起看完之后,特別在大家都分享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無疑問,我的第一感覺是感動,魏老師從一開始的純粹為了錢去幫忙看管學生,一天被班里的一個學生的日記感觸到,開始慢慢的對學生有了感情,最后經歷千辛萬苦之后終于找到了跑丟在城里的學生。而從走丟的小男孩來說,一開始他是最調皮的,刻意的去為難老師,搗亂,當他在電視屏幕看到落淚的魏老師的時候,他也瞬間就落淚了,他明白老師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電影的最后,他在黑板上寫上了魏老師三個字。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學習心里都認可了魏老師這個臨時的代課老師。
除了感動以外,我還體會到了堅持的重要性。魏老師一直都在堅持找到那個走丟的小男孩,從一開始讓學生一起搬磚賺去城里的車費,然后到城里的廣播站門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車站通宵寫尋人啟事,再到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半,最后才等到臺長通過節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說魏老師在這隨便一個環節中放棄了,她可能再也不會見到小男孩了。堅持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堅持就一定不會有結果。正是這份責任感的促使,魏老師堅持了下來,種因得果才能夠最終大團圓結局。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3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是人們的思想意識卻越來越差了。本來我也沒有認識到“堅持”這一點,是影片《一個都不能少》是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
這部由名導——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它主要記敘了一位13歲的山村小姑娘為了得到50塊錢而來到一個校設施極差的學校當代課老師,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但在這一個月內,發生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事情。這其中的一件事情,深深打動了我。
這位老師代了兩天課后,發現班里那位調皮的男生——張會科不見了。因為高老師臨走前,讓他看好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他就去尋找張會科,張會科的母親告訴這位代課老師會科去城里打工了。這是,她踏上了尋找會科的道路。時間一天天的過去,這位女老師卻因為缺少資金而遲遲不能出發。她最后發動全班同學去搬磚,得到了幾塊錢,可這些錢遠遠不夠。她只好步行去城里。經過一夜的長途跋涉,她終于來到了城里。她找門路、求領導卻都沒能找到張會科,最后她在電視臺門口苦等臺長,求得他的同意在電視臺播放了由她做嘉賓錄制的節目。張會科找到了,同時也讓社會了解了鄉村簡樸的教學環境。山村女教師帶著張會科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贈回來了。她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震撼著我。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難免會遇到艱難險阻,但是我們只要堅持不懈、不氣餒、不退縮、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跨越一切障礙!
永遠秉承我們29班的精神——不拋棄、不放棄!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4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主要寫的是在水泉鄉水泉小學,在這里教書的高老師的媽媽病了,她要回家探親,可是她擔心學生們怎么辦就請了一個年僅十二歲的魏敏芝,臨走時,高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告訴魏敏芝:“敏芝,你要記住,這些孩子都很調皮,一個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們,我會盡快趕回來的!”可是沒過多久,張慧科因為家里窮,就被潑到城市里去打工,這可把魏敏芝嚇壞了,他想起高老師對他說過的話,他對學生們說:“老師要去城市里去找張慧科。”但是那里太窮了,老師讓每個同學出點錢,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辦都不夠,老師決定就讓她一個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過市長的幫忙,找到了張慧科。雖然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可是差距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買一瓶可樂,沒喝完就給扔了,但是,水泉鄉水泉小學的孩子悶呢,買一瓶可樂,一人只能喝一口,還要留給老師,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文具那么少,學生的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而且成績都很高。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學習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鄉水泉小學到城里來,也像我們一樣有那么好的環境的話,他們是否還能品學兼優呢?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5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導演張藝謀于1998年拍攝的一部老電影,由魏敏芝和張慧科主演,獲得了金雞獎、金獅獎等一系列大獎。
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山區里有個水泉村,是一個貧困的村子。水泉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學——水泉小學迎來了一位新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因為魏敏芝還 只有十三歲,原先的老師高老師總是放心不下,只讓魏敏芝代課一個月,并再三叮囑她一定要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新來乍到,同學們都不聽她的話,總想跑出去玩,她索一性一就坐在門口不管了。不久后,班里最愛一調皮搗蛋的同學張慧科因為家境貧寒還 不起帳,母親又生病而去城里打工賺錢。魏敏芝深記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立即動身去城里尋找。她沒有足夠的錢買車票,只好混車去。到了城里,魏敏芝用了各種辦法,都行不通,最后多虧了電視臺臺長的幫忙,不僅找回了張慧科,還 獲得了許多一愛一心人士的幫助。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魏敏芝與張慧科之間的一愛一,魏敏芝會幫助關心張慧科,張慧科感恩的品質也在最后一點一點地顯露了出來。魏敏芝雖然只有十三歲,但她卻比同齡人早一步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張慧科雖然像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但“孫悟空”最終還 是有斬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張慧科的種種優點還 是被埋在內心深處,只是還 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
《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是一部老電影,但內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我喜歡。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6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看了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很深。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貧困山區的小學老師因為要回鄉一個月,所以叫村長找一個代課老師:年僅13歲的魏敏芝,并答應給她50塊,囑付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因為其中一個學生跑得快,所以要到縣里去上學,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可能我們大家會想:這可是一個好機會,不僅能為那個孩子有一個好的前程,更能為這所學校爭光。而魏敏芝卻不答應。這是一份執著,這是一份堅持不懈的諾言,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責任心。
可沒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學輟學了,經家訪才知道那位同學張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堅持和力量推動她去城里找張慧科,魏敏芝先是傳到小廣播里去,再用身上僅有的幾塊錢買筆和紙寫尋人啟事,然后竟在電視臺等了一天多,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見到了臺長,找到了她的學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學許多錢和學習用品。故事圓滿的結束了。
這部電影不是簡簡單單的透露出師生的情感,而是告訴我們要多多關注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學習條件,而水泉小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彌補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們關注的`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太多了!據資料顯示:中國有13億人口,而農村中的人就占有8億,上不起學,輟學的兒童數目很大。讓我們關注這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吧,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注和資助!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7
記得曾看過張藝謀導演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電影中,高老師囑咐代課教師魏敏芝說:“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辦法讓來上課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可在那個經濟落后地方,還是有孩子因家境困難,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年僅13歲魏老師恪守著自己承諾,想方設法終于讓所有孩子一個也沒有少……看完了電影,我雖為魏老師敬業精神所感動,但也有些不以為然,當人們還在受著衣食住行困擾之中,是否接受教育并不是最重要。
后來,在課本上學習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領悟到教育含義。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力量,更是改變人命運和開啟未來大門鑰匙。在接受教育中,讓人們獲得知識,增長能力。否則就如同無人過問植物,難以適應發展變化社會。教育對一個國家也同樣到關重要,沒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發展,經濟就不能繁榮,社會也無法進步。雖然,現在我們國家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發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且就我們國家自身來說,教育發展也相當不平衡,經濟落后地區,很多孩子都無緣于學校,無緣于教育。“一個也不能少”這個責任是多么重大,任務是多么艱巨啊!
為此,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孩子們都應該珍惜自己學習機會,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接受教育,長大后真正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出自己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來。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8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刁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水泉村希望小學。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貧困地區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9
看了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贊嘆:“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師!”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師魏故芝,僅僅13歲,小學剛畢業,如今要代替高老師上課了。高老師臨走前告訴她全班28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都不能少”!
內因使魏敏芝可以極力克服,而外因卻給魏教芝帶來不小的壓力。第一次縣里選拔明新紅為跑步運動員,她以“失蹤,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張慧科因家庭貧困,突然離校迸城打工掙錢去了。這件事可急壞了魏敏芝。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紀,又是女孩。社會交往又少,路途又遠,怎么辦?
魏敏芝首先與同學們一塊兒商量,繼而單獨一人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得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外。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粉。她到長途車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買了紙和筆墨寫了尋人啟事,又進電視臺……
魏敏芝忍饑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動著她?是愛我課堂,遵守諾言“一個都不能少”,是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膽忠心!
我今年也13歲了,馬上就要畢業升中學了。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動與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愛我課堂,勤奮好學,爭做四有新人”的堅定信念,將來更好地為祖國做貢獻!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0
當我們埋怨家長做的菜不好吃時,你有沒有想過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當你把家中舊的筆扔掉時,你有沒有想過山里的孩子連一根粉筆都舍不得扔掉……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講在大山里發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學”。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學。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師要回家探親一個月,于是,村長就招了一位13歲的姑娘做他們的代課老師,工資為50元。這所小學其實就是一間小平房,里頭只有桌椅、黑板,破舊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魏老師”。全班有28個學生,高老師臨走前囑咐過她一個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張惠科卻不見了。于是魏老師便踏上了艱辛的尋人之路。經過四天不分晝夜的努力,身無分文的魏老師終于找到了他。這事感動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車送他們回去,而且還捐獻了不少錢和學習文具。
“一個都不能少”!就因為高老師的一句話,讓魏敏芝為孩子們付出了這么多。這真是一個及有責任心的老師!
一個13歲的小姑娘,就有這么大的責任心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到欽佩啊!
電影中的魏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如果擁有了責任心,你還怕做不成事嗎?如果擁有了不屈不饒的精神,你還怕學習成績不好嗎?讓我一起向魏老師學習,做一個向她一樣的人吧!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1
在上星期的電影課上,我們看了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它是著名的導演——張藝謀的作品。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娘棉桃,不幸落入土匪劉八爺手中,病重的母親,村里只有這一個老師,棉桃逃跑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劇情被追逼無奈跳入村長從鄰村找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替高老師代一個月的課。高老師嫌她年齡小,怕她上不了課,村長說找個人很不容易,能湊和一個月就行了。一個都不能少介紹水泉小學原有學生三四十人,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下28個人了,高老師臨走再三囑咐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不能沒有你劇情介紹魏敏芝每天讓學生抄課文,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也不例外。學生們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一個都不能少故意跟她搗亂,教室里亂哄哄的,魏敏芝只是守在門口,不到時間不讓學生走。十歲的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母親常年臥病在床,一個也不能少家里欠債無力償還,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掙錢。一個不能少電影魏敏芝牢記高老師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只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歷盡各種艱辛,遇見各式人等,一個都不能少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終于不辱使命,將她的學生找了回來。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發現,如果你經受不了挫折而放棄,最終就會一事無成。
毅力可以改變一切,讓我們現在開始磨練意志,據有和魏老師一樣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毅力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道路,雖然它很坎坷,但我們可以用毅力把坑洼的地方填平,我們要一起加油努力,一起走向美好的未來,勝利的曙光正在迎接我們!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2
電影里的細節,刻情的一點一滴也叫我回味,引發我再度的思考。一方面充滿整個腦子只是代課老師魏敏芝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另一方面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心不禁顫抖一下,那種老師對學生的愛一下子涌出來了。
魏教師只有十三歲,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作為一個“代課”老師,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她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我也看到了貧困小村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成為人民教師,我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回到我們《指南》的學習中,它更強調“學習品質的好壞決定了兒童現在和今后的學習和發展的質量”。我覺得在影片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那種想學習、愿意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當今社會人重視的關鍵,他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每天按照時間來分配教學內容,那么,我們現在這么好的條件下,可千萬不能忘本啊!因此,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才是我們教育任務的核心。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可能都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讓所有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3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
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4
到底是什么東西也不能少呢?懷著這樣的疑惑,我去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著情節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敘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著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助,電視臺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這里,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幾凈,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說:我們這么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屏幕上出現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溫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老師、家長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學習,努力學習,為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5
上周,老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里有個水泉小學,小學里只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老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床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起做床,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里只有一個老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老師。一天,高老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老師暫時頂替高老師。高老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老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為家里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里打工,魏老師為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后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老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臺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眾,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老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因為動人的情節,還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老師的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么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現在電影之中,讓觀眾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6
上周,教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里有個水泉小學,小學里僅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教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床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起做床,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里僅有一個教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教師。一天,高教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教師暫時頂替高教師。高教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教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為家里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里打工,魏教師為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電視臺的幫忙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教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臺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眾,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教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僅因為動人的情節,還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教師的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么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此刻電影之中,讓觀眾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7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充滿整個腦子只是代課老師魏敏芝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扣人心弦。
水泉小學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成為了黑夜中唯一的一線曙光。在數月也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面對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采望的情況下,于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還年幼的魏敏芝,班里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為家里窮去城里打工。為了找到張慧科,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里,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開始了人海里的尋找……有的同學看了這部電影后會說:“這個老師太傻了,丟了一個學生就丟了唄,干么跑那么老遠去找他?”而我卻不想想看,我們社會上不就有像張慧科一樣不能上學的兒童嗎?他們有的在大街上乞討要飯,有的在打工,還有的在街上賣東西。他們多么渴望回到學校讀書啊!這么想,魏老師這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他終于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文具那么少,學生的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么好,我們的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地忙碌著。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 篇18
周三,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一個都不能少》。
電影里,女主角魏老師答應高老師要做到: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她很盡力履行任務。當村長把張明獻被送去縣里的學校去讀書了,他居然不停地追著那輛載張明獻去城里的汽車,因為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她拼命地追,可是人跑不過車。
當張惠科去去城里打工還債時,她決定去城里把張惠科找回來。她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去城里的車票是要多少錢嗎?”同學們一會說1元、一會說2元、一會說3元,到最后問出了3元。就對同學們說:“我們一起去搬磚頭好不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說著,就沖了出去,到了那里,同學們苦搬了2個半小時,廠長看見了,臭罵了他們,還把他們趕出去,但他們苦苦糾纏,廠長知情后,就給了她15元,他們就紛紛跑到車站去了。到了車站,發現到城里的票卻要20.5元,他們失落極了。魏老師再建議搬磚,同學們算了一算,結果算出要搬1.3萬多塊磚頭,大約要搬十六個小時,大家都叫苦連天,反對再去搬磚。其中有一個同學提出去混車,但服務員還是把魏老師趕了下車。她居然不分黑夜白晝地走到城里,歷盡艱辛,吃盡苦頭,終于通過電視臺找到了張惠科。
看著那魏敏芝在找張惠科那感人的過程,我禁不住地流淚。心想:“要是我們全世界伸出援手,救救他們,讓沒錢讀書的兒童重新回到校園,去學習知識,那樣,就沒有那么可憐的兒童了。”在我看的時候太敬佩魏敏芝了,她居然那么艱辛地去找張惠科,我好感動,我真希望世界上沒有那么可憐的人了!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09-15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9-03
優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9-23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范文07-19
看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影評08-04
電影的觀后感06-10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7-02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8-06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