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讀后感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彷徨》讀后感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彷徨》讀后感3篇1
魯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農民知識分子作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悶的二十年代中期,魯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窮困潦倒,無論是《祝!贰ⅰ对诰茦巧稀、《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還是《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都能從中都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深沉與憤慨之情。魯迅先生鏗鏘有力的話語猶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敵人的胸膛,刺痛敵人的神經,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貧苦人民的生活,從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東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現狀都真實的反映了社會現實,深沉有力地控訴了舊時代地主豪強的壓迫以及封建禮教對人們精神的束縛,表現了自己對人民生活貧窮、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達了自己對未來中華民族命運的殷殷期望與高盛吶喊,觸動我們的靈魂深處。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芬黄,魯迅先生以命運多舛的祥林嫂為描寫敘述的對象,取材于社會現實,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從人物悲慘的生活遭遇以及變化的思想軌跡中透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壓迫與剝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殘,忍受著肉體和精神雙重打擊壓迫的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淪落與消沉,透露著這一時期社會的冷漠與隔閡,貫穿著魯迅先生對貧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殷殷關懷。
我想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不正是前輩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所祈求的美好未來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是幸福的,是應該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華民族經受了一個又一個的磨難才迎來了今天的勝利曙光,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來之不易的現在,讓華夏這個偉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種處境,然而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雖然彷徨,雖然孤獨,雖然無奈,雖然失望,卻從不曾忘記過用自己的力量與之作斗爭。我們身處這個民主的新時代,體驗著陽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應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終保持著一顆不滅的心,就像海子所說過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北3种蛔兊男叛,我們所想要的時間會給予我們,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峰
《彷徨》讀后感3篇2
我用凌晨這個最寂靜的時間讀完了《彷徨之刃》,我要發泄,我對結局非常憤怒,受盡折磨的人啊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心愿。從小說的開始我就希望長峰能夠復仇成功,雖然知道長峰最后會為此付出代價,但是這個代價卻沒有在他殺了菅野之后再付出,未成年人又怎么樣,菅野這樣的人不該死嗎?這樣的人還應該給他重生的機會嗎?太可笑了。即使他會改過,為什么要拿無辜的人的生命給他做踏腳石。
到小說的最后,我甚至祈禱,讓躺在血泊中的人是菅野吧。結果卻恰恰相反。我最憎恨的是織部,這個自私懦弱的人,他沒有資格談正義,身為警察,他保護的不是正義,保護的只是法律。真是不甘心啊,最該至死的人最后卻得到了保護。
東野圭吾你這個混蛋,你就非要把小說寫得那么現實嗎?
《彷徨》讀后感3篇3
今年,我讀了魯迅的小說集,名字叫彷徨。
《彷徨》是魯迅先生繼《吶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集了他從1924年到1925年創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個時期作者的思想苦悶。1933年,魯迅為彷徨題詩寂寞新模范,平安舊戰場,兩間于一卒,荷戩獨彷徨。“這便是”彷徨“的來由。
主要內容是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國的社會矛盾和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揭示了鞭撻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映封建的必要性,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壓迫婦女深深的同情。
魯迅先生通過細致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當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典型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卻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反而成為了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的對象,最終被舊社會所吞噬。
文章的主要感情是悲哀的,它取材于現實世界,體現了魯迅先生對現實世界辛辣的諷刺和深刻的批判。這本書帶給了我深深的震撼。讓我仿佛回到了從前的世界,去體會那個世界和那個時間里的喜怒哀樂,去思索當今社會所反映的一切問題。
【《彷徨》讀后感】相關文章:
《彷徨》讀后感09-22
彷徨讀后感11-16
吶喊彷徨讀后感11-08
彷徨的讀后感500字08-21
《彷徨之刃》讀后感作文07-23
《彷徨少年時》讀后感作文06-16
生來彷徨散文12-26
別去的彷徨散文01-04
彷徨的活著散文12-23
彷徨青春散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