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月晦日偶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三月晦日偶題》是北宋詩人秦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月晦日偶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三月晦日偶題
宋代: 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譯文:
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不斷遞換,變化常新;癡心的男女總是苦苦挽留春天。
那五彩絢麗的花朵凋謝何必感到遺恨,夏天的樹木,濃密蔥綠,正稱人心意!
注釋: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chī)心兒女挽留春。
晦日:農歷每月最后的一天。節物: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兒女:這里泛指男女。
芳菲(fēi)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香花芳草。何須:何必,何用。可人:稱人心意。
賞析:
詩首先從節令上著手,說自然界的風物,隨著季節的轉換而不斷更新,而癡心兒女何苦要對春天苦苦留戀;三四句從反對癡心兒女對春天的逝去而傷心遺憾上著手,指出對繁花的凋謝不需要抱恨,接下來的夏天,樹木蔭濃,同樣令人高興。詩一反舊例,沒有悲傷的情調,卻是順其自然,豁達通變。
文人傷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題,春風春雨,落花垂柳,引起過多少詩人感嘆。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難免激起詩人無計留春住的愁思。唐詩人賈島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贈劉評事》詩云:“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表現的就是濃重的惜春情緒。秦觀這首絕句,與賈島詩一樣,也是通過議論,表達春將逝去時的感想。但秦詩一反舊例,沒有悲傷的情調,卻是順其自然,豁達通變。
詩富有哲理,蘊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過了這天,意味著時令進入夏季。春去的傷感,對于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傷感,對于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這首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節物相催”,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為。因為新陳代謝,是自然運行的鐵的規律!但那些“癡心兒女”卻想“挽留春”,不欲讓春歸去。這樣寫足了人們對春將逝去時的悵惘之感。為詩的后兩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鋪墊。后兩句,反振一筆,如異峰突起,醒人耳目。繁華似錦(“芳菲”)的春天歸去,沒有什么值得留戀的。那“陰陰”的“夏木”同樣“可人”,詩人的樂觀、豪放、豁達,躍然紙上!
詩是說理,指出了對春天的逝去的兩種不同看法,強調應該順其自然。推而廣之,詩人也是在闡述自己的處世觀:人生是處在不斷地轉換之中,好的可以變壞,禍福相倚。因此,當你失去了什么時,不要過分抱憾,要正視現實,知足常樂。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戀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順境有順境的快樂,逆境何嘗不可磨煉人,使人步入順境。通過這詩,我們充分理解到詩人寬廣的胸懷,并從中得到勉勵。宋人的說理詩,雖然常常有陳腐惹人生厭的地方,但也不乏像這首詩一樣有積極意義的作品。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蘇軾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于議論。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
【三月晦日偶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三月晦日偶題原文賞析及翻譯05-15
三月晦日偶題原文及賞析03-20
《三月晦日偶題》原文及賞析03-04
《偶題》原文,注釋及賞析07-05
春日偶成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2-11
《立春偶成》張栻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2-03
野居偶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5-24
《偶題》原文及賞析02-11
正月晦日西歸舟中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24
回鄉偶書原文,注釋,賞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