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贈司勛杜十三員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時間:2023-08-04 16:05:21 賽賽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贈司勛杜十三員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贈司勛杜十三員外》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前從名字比擬,后從姓比擬,始則由《杜秋娘詩》稱贊杜牧文才,繼而贊其武略,從積極的方面勸慰杜牧不要為年衰位卑而消極嗟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贈司勛杜十三員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贈司勛杜十三員外

  唐代:李商隱

  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

  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曾字總持。

  心鐵已從干鏌利,鬢絲休嘆雪霜垂。

  漢江遠吊西江水,羊祜韋丹盡有碑。

  譯文:

  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

  杜牧司勛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詩》就像清秋一樣高遠清新。

  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曾字總持。

  前身應該是梁代的名詩人江總吧,因為江總也是以“總持”為字以“總”為名。

  心鐵已從干鏌利,鬢絲休嘆雪霜垂。

  心如鐵石般堅定,胸存甲兵鋒利就像干將莫邪劍刃,縱然鬢絲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傷嘆悲吟。

  漢江遠吊西江水,羊祜韋丹盡有碑。

  像杜預遠吊羊祜那樣憑吊西江的韋丹,撰寫的韋丹碑文將和羊祜碑一樣永留丹青。

  注釋:

  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

  杜秋詩:指杜牧的《杜秋娘詩》。

  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曾字總持。

  江總:南朝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仕梁、陳、隋三朝。因得名于梁。故詩稱“梁江總”。

  心鐵已從干鏌(mò)利,鬢(bìn)絲休嘆雪霜垂。

  心鐵:指胸中自有武略。已從:已共。干鏌:干將、莫邪。傳說春秋時吳人干將及妻莫邪善鑄寶劍,所鑄雄劍名“干將”,雌劍名“莫邪”。

  漢江遠吊西江水,羊祜韋丹盡有碑。

  漢江:本指杜預。杜預曾任襄陽太守,襄陽地處漢江之濱。又因杜預是杜牧遠祖,所以“漢江”又轉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韋丹。他曾任江西觀察使,很有政績,死后杜牧奉詔撰韋丹碑。詩原注:“時杜奉詔撰韋碑!毖蜢铮簳x人,任荊州都督,得江漢民心,死后百姓為他立碑,據說看到此碑的人都會流淚,杜預稱之為墮淚碑。

  賞析:

  這首詩前從名字比擬,后從姓比擬,始則由《杜秋娘詩》稱贊杜牧文才,繼而贊其武略,從積極的方面勸慰杜牧不要為年衰位卑而消極嗟嘆,勉勵杜牧以自己的才能為國家效力,表現了詩人極為可貴的對朋友的真誠關切和關心國家大事的豁達襟懷。這首詩構思精巧而不纖弱,氣勢非常輕快流暢,音調非常諧適流暢,全詩極富杜牧的清揚的特色,又具有李商隱蘊藉的風格。

  “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寫杜牧的官職、名、字和詩作,語言輕快跳脫,很富詩情!抖徘锬镌姟愤@首詩敘述杜秋娘淪落的悲慘遭際,抒寫自己對世事無常、士林升沉榮悴的感慨,所謂“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詩為杜牧刻意精心之作,頗能代表杜牧詩“刻意傷春復傷別”之基調、詩也為李商隱所稱賞,故以之作舉。開頭以此句籠罩全篇,定下了盛贊與勸勉的主題。

  “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應字總持”,從名字比擬,稱頌杜牧的文才。江總,唐代詩人多將其屬于梁,連杜甫也有“遠愧梁江總,還家尚頭黑”之句,所以李商隱拿他來比擬杜牧文才的超群和非凡。

  “心鐵已從干鏌利,鬢絲休嘆雪霜垂”,這二句為理解全詩的關鍵。上句稱贊杜牧的軍事才略,下句則對他進行慰勉,不要為衰老而興嗟嘆。這里用干將、莫邪名劍作喻,贊頌他對國事時局的籌策,一為執政所用,即平劉稹,收回紇,所向披靡,極贊其軍事韜略的正確,絕非僅僅是紙上談兵。然而杜牧平生自負以文才武略,可謂志大才高,但卻一直屈居下位,抑郁不得志,嘆老嗟卑,自傷不遇之慨是常常有的。他一則說“前年鬢生雪,今年須帶霜”(《即離獨酌》),再則說“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颶落花風”(《題禪院》),所以李商隱則以積極的態度勸勉他勿再嗟嘆。這里的意思不過是說,您杜牧的韜略已為世所用,且有功于國,如此,那又何必在意于您個人的遇與不遇,而為此嘆老嗟卑呢!

  “漢江遠吊西江水,羊祜韋丹盡有碑。 ”二句敘述杜牧奉詔撰寫韋丹碑文事。這兩句是說,杜牧文才超凡,奉詔撰寫的韋碑,必將如羊祜碑一樣流傳千古,不朽于世。詩前從名字比擬,后從姓比擬,始則由杜詩贊其文才,繼而贊其武略,最后“總見文章必傳世”。至此,對杜牧的稱贊達到極致,詩亦隨即作結。詩人對杜牧的盛贊情真意切,實實在在,言之有“物”,絕無無聊文人虛妄浮夸之嫌,因而,勸勉也就格外有力。

  這首詩用思極為精巧,第一句用兩“牧”字,第二句用兩“秋”字,第四句用兩“總”字,第七句用兩“江”字,五六兩句用“鐵”和“干鏌”、 “絲”和“雪霜”重疊,第八句又用兩人名字重疊,通篇只第三句一句單行,構思精巧而不纖弱,氣勢非常輕快流暢,音調非常諧適流暢。全詩極富杜牧的清揚的特色,又具有自己蘊藉的風格,調子既比較明快,又不失凝煉深沉豪邁之氣,個中旨趣全由詩的格調和情感而出。紀昀對義山詩多有微,對此詩卻尤為稱道:“自成別調,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币嗫芍^中肯之辭。

  詩人的政治遭遇遠比杜牧不幸得多,但卻能夠從積極的方面勸慰杜牧不要為年衰位卑而消極嗟嘆,勉勵他以自己的才能為國家效力,表現了詩人極為可貴的對朋友的真誠關切和關心國家大事的豁達襟懷。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大中三年(849)初在長安時。大中三年,李商隱三十七歲,為京兆府尹主管章奏,府尹說:“吾太尉之薨,有杜司勛之志,與子之奠文,二事為不朽!保ㄒ姟斗弦壹颉罚├钌屉[對杜牧十分欽仰,因為杜不僅詩文好,而且議政論兵,有雄才大略。曾作《罪言》,提出削平河北藩鎮,陳述用兵方略,并向李德裕上書,得到采納。李商隱的想法與杜牧相同,他哭劉蕡,稱贊杜牧,同情李德裕,傾向性非常明顯。杜牧雖入居京職,然仍多嘆老嗟卑、自傷不遇之慨,李商隱這首詩就是為盛贊其文武才略,對其表示關切與勸勉之情而作的。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并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作者生平

  出身家世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2]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系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治今陜西富平西北)縣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陽(今屬河南)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治今河北邢臺)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今屬河南)縣令。

  生卒年考

  商隱生年,馮浩主元和八年(813年)說,張采田主元和七年(812年)說。這是當今學者通常采用的說法。大部分學者贊成的是馮浩說,其最主要的是文選《上崔華州書》所云:“中丞閣下:余生二十五年矣。”馮浩題注曰:“開成元年十二月,《紀》以中書舍人崔龜從為華州防御使,例兼御史中丞憲銜,固有中丞閣下之稱。”書上于開成二年(837年)春初,詩人二十五歲。以此上推商隱生于元和八年。至于卒年,關涉詩人晚年行蹤和創作,尤須一辨。

  早年生活

  在李商隱10歲前后,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后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成年后,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的時間,將寄葬在各地的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陳貽焮認為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還由于從小孤貧,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經歷使他養成憂郁、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征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圣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贊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在這一時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后,不羨王祥有佩刀。”

  應舉之路

  在唐代,缺乏門第背景的知識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發展,主要的入口有兩個:科舉和幕府。前者被認為是進入官場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后者是一些有勢力的官僚自己培養的政治團隊,如果表現出色,也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官僚的舉薦成為朝廷正式的官員。中晚唐時期,很多官員都既有考取科舉的資格,也有作為幕僚的經歷。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考取了進士資格。在此之前,他已經失敗過多次。李商隱初次應舉的年份難以考證,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隱就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應舉之路。與大多數缺乏權勢背景的考生一樣,李商隱并不指望一舉成功。他流傳下來的詩文中沒有提及當時的情形,這多少說明他對于初試的失敗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多,他漸漸開始不滿。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中,他將沒有錄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撓他成功的小人:“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

  應舉的失敗不會讓李商隱反省自己學識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經與他一起游學的令狐绹就考中進士。這顯然不是因為令狐绹的學識才華比李商隱優秀,而是由于他父親令狐楚的影響力。權貴們互相提攜,大量錄取上流社會關系網中的考生,在唐代科舉中是很普遍的現象。許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會在考試之前就去刻意結交關系,或者想出種種辦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據李商隱自述,他在這方面是比較低調的(《與陶進士書》),但如果說他不曾對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從李商隱在開成元年寫給令狐绹的一封信中“爾來足下仕益達,仆固不動”之類的話,可以看出他的情緒已經相當煩躁了。而他于開成二年的中舉,也正是令狐父子對當值考官施加影響的結果。

  步入仕途

  李商隱考中進士的當年(開成二年,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后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治今甘肅涇縣北)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甚至將女兒嫁給了他。從李商隱后來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李商隱的尷尬處境在于: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令狐楚父子屬于“牛黨”。因此,他的行為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隱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在唐代,取得進士資格一般并不會立即授予官職,還需要再通過由吏部舉辦的考試。開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結果在復審中被除名。這件事對李商隱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得他獲得朝廷正式官職的時間推遲了一年。不過,他并沒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晏媄。他們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隱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麗溫和體貼的妻子。

  開成四年(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順利通過,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這是一個低級的官職,但有一定的發展機會。沒過多久,被調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雖然縣尉與校書郎的品級差不多,但遠離權力的中心,顯然會使以后發展受到影響。李商隱在弘農任職期間很不順利,他因為替死囚減刑(“活獄”)而受到上司陜虢觀察使孫簡的責難。孫簡很可能以某種不留情面的態度對待李商隱,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難以忍受,最終以請長假的方式辭職(《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湊巧的是,在此前后孫簡正好被調走,接任的姚合設法緩和了緊張的局面,在他的勸慰下,李商隱勉強留了下來。但他此刻顯然已經沒有心情繼續工作,不久(開成五年,840年)就再次辭職并得到獲準。

  閑居時期

  辭去了弘農縣尉,李商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于武宗會昌二年(842年)設法又回到秘書省任職。這一次,他的職位(“正字”)品階比之前的(“校書郎”)還低。即便如此,李商隱畢竟又有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在唐代,大家普遍認為在京城里的任職會比外派的官員有更多的機會升遷,而李商隱所在的秘書省,又比較容易受到高層的關注。對李商隱而言,另一個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獲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這位精干的政治家幾乎被授予全權處理朝政。李商隱積極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張,他躊躇滿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機會。

  然而,命運似乎與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李商隱重入秘書省不到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他必須遵循慣例,離職回家守孝三年。這意味著年屆而立的李商隱不得不放棄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這次變故對李商隱政治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他閑居在家的三年(會昌二年末至會昌四年末),是李德裕執政最輝煌的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隨著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團驟然失勢,李商隱已經難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會昌三年(843年),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討伐藩鎮叛亂時病故。王茂元生前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李商隱的升遷,但他的去世無疑使李商隱的處境更加困難。

  李商隱在閑居的幾年里處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務,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將一些親屬的墓葬遷回了故鄉的家族墓園。這種維護家族榮譽的努力多少使他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現存的部分詩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隱盡量調整自己的心態,淡化對政治生涯的興趣和期待。他有時從事農耕,聲稱自己“渴然有農夫望歲之志”,模仿陶淵明的風格寫作田園詩歌。不過,紛亂的時局始終吸引著李商隱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鮮明的政治傾向,幾乎無法隱藏。

  幕府游歷

  會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隱結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書省。此時,武宗與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關系已經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傳言他是由于長期服用道士進獻的長生藥而中毒身亡。經過一系列的宮廷斗爭,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對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厭惡李德裕。因此,幾乎整個會昌六年(846年),都持續新一輪政治清洗,曾經權傾一時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擠出權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為首的牛黨新勢力逐漸占據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這一年,李商隱在秘書省任正字。35歲的李商隱終于有了兒子(李袞師),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這一年中了進士,這兩個好消息大概只能讓他興奮一時。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綱領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視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黨的勝利。盡管他的職位幾乎低得不值得在權力斗爭中被排擠,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悶心情。因此,當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他往赴桂林任職時,他幾乎沒有猶豫。[6] 從太和三年(829年)受聘于當時的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開始,李商隱多次進入地方官員的運作機構中擔任幕僚的角色。事實上,他身為幕僚的經歷比正式任職于朝廷的時間更長。不過,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之前,他似乎一直將這樣的經歷作為過渡。對于在政治上頗有抱負的李商隱來說,這種經驗非常重要,既是他歷練工作能力的過程,也是積累社會關系的途徑。不過,畢竟只是為日后的大展宏圖而進行的準備活動。從時間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經驗幾乎都在數月之內,變動頻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為官的機會,就會立即辭去幕府的工作。而這一次,李商隱作為鄭亞的幕僚前往桂林時,他也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間,他將在幕府游歷中逐漸耗盡所有的政治熱情。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隱告別家人,隨鄭亞出發,經過兩個月左右的行程,來到距京城大約5000里以外的南方。鄭亞的這次南遷,是牛黨清洗計劃的一部分。李商隱愿意主動跟從一位被貶斥的官員,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黨。另一方面,也顯示對自己的升遷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鄭亞就再次被貶官為循州刺史,李商隱也隨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長安。據說,他在潦倒之際,寫信給故友令狐绹(他已經進入權力的核心)請求幫助,但遭到拒絕,結果只能通過自己考試得到一個盩厔縣尉的小職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0年之前,他正好也是一個相當的職位(弘農縣尉)。

  李商隱擔任盩厔尉時間不長,又被調回京城。此時,與大中元年他在秘書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職,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著出現變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隱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止的邀請,前往徐州任職。盧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員,對李商隱也非常欣賞。如果他的仕途順利,李商隱可能還有最后一次機會。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隱追隨盧弘止僅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這樣,李商隱不得不再一次另謀生路。

  夕陽晚景

  大中五年,李商隱經歷的另一次重大打擊,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間病逝。從李商隱的詩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這位出身于富貴家庭的女性,多年來一直盡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隱多年在外游歷,夫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聚少離多。可以想象,李商隱對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無疑增強了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變故并沒有給李商隱很長的時間去體驗痛苦。

  這年秋天,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隱發出了邀請,希望他能隨自己去西南邊境的四川任職。李商隱接受了參軍的職位,他在簡單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職。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時間都郁郁寡歡。他曾一度對佛教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與當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錢刊印佛經,甚至想過出家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隱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穩定的時期,他已經再也無心無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調回京城任職。出于照顧,他給李商隱安排了一個鹽鐵推官的職位,雖然品階低,待遇卻比較豐厚。李商隱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兩到三年,罷職后回到故鄉閑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隱在家鄉病故。

  墓葬祖籍

  《全唐文·李商隱》載《請盧尚書撰曾祖妣志文狀》:“安陽君年十九,一舉中進士第,……始命於安陽,年二十九棄代,祔葬於懷州雍店之東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覃懷志·陵墓》:“唐李商隱墓:文集內云,祖塋在懷州東郊,今不可考!鼻迩∥迨哪辍稇褢c府志·陵墓》:唐李商隱墓在城東(按《文集》云,祖塋在懷州東郊,今考在清化北山下。)清道光五年《河內縣志·古跡志》:“河內不應有商隱墓,舊志云在城東者非也!钡牵撝緦钌屉[的高祖、曾祖墓記載頗詳:“唐李既濟墓:李商隱之高祖也,商隱請盧尚書撰曾祖妣志文狀云曾祖安陽君祔葬於懷州雍店之東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美原諱某,字既濟,其墓長樂賈至為之銘!薄袄钍搴隳梗屉[之曾祖即所謂安陽君也,舊唐書云,叔恒年十九登進士第,位終安陽令,義山文集作叔洪。”民國二十六年《沁陽縣志·陵墓》:李商隱墓相傳在城東。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內縣志·河內縣古跡圖》將李義山墓標記在河內城以東, 朱溝支渠以西, 沁陽以南的范圍內, 離城僅數里。且《河內古籍圖》中所標的李商隱墓位置也是似是而非。能夠證明其似是而非的,是該志和李商隱墓標在同一平行線的沁園的位置。查康熙三十二年《河內縣志·古跡》關于沁園的記載:“沁園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沁水北岸,金時官僚宴游之地,有石圖本尚存!奔热磺邎@在府城東北三十里,為什么畫在城東幾里的地方?如若按照該志所畫沁園的位置的比例推論李商隱墓的位置,也應在離縣城三十里的雍店之東原。如此說來,文獻對李商隱墓準確的記載,應當是“雍店之東原”和“清化北山下!。

  關于李商隱的墓葬地點,還有兩種說法。一處位于沁陽市山王莊鎮廟后村,另一處位于滎陽市豫龍鎮苜蓿洼村南。前者是李商隱的原籍所在地,后者是其祖輩遷居所至的家鄉。由于李商隱晚年生活的資料稀少,他死亡和埋葬的地點還沒有定論。

  沁陽李商隱墓的文獻依據是清代康熙年間的《河內縣志》的古跡圖和乾隆年間的《河內通志·陵墓》里的相關內容!逗觾瓤h志》里標示出了“李義山墓”的所在地。《河內通志·陵墓》明確記載:“李商隱墓,在府城東。文集內云祖塋在懷州東郊,今不可考!

  當地政府于1987年1月7日宣布李商隱墓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98年、2001年兩次對墓地進行了整修,F墓冢區四周砌圍墻,整個平面呈方形,邊長9米,周圍以青石砌筑平臺,臺上筑盝頂形封丘,前樹墓碑,碑首雕作盤龍,碑身正面正中篆書“唐故李商隱之墓”,碑陰上部刻李商隱生平簡介,下部刻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內縣志》內的古跡圖。四周鋪設方磚,植松柏。唐代李商隱愛妻《王晏媄墓》埋葬同墓園。滎陽的李商隱墓沒有成形的墓園,荒冢距離位于苜蓿灣村南200米左右的農田里。

  沁陽廟后村明洪武年間,川籍移民周明彥創建村落,因村前有個小土孤埠,故名獨埠周家。清咸豐年間,孫、李、姜等姓陸續遷入,并在土埠上修筑廟宇,故易名廟后。1925的廟后、劉家疃、小寧家三村為一村,統稱廟后。清咸豐年間遷入的李姓怎么會于李商隱有關系?

  詩文成就

  詩歌成就

  李商隱通常被視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詩人,其詩風受李賀影響頗深,在句法、章法和結構方面則受到杜甫和韓愈的影響。許多評論家認為,在唐朝的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于杜甫、李白、王維等人。就詩歌風格的獨特性而言,他與其他任何詩人相比都不遜色。但用典相對較多,有晦澀之嫌。贊賞李商隱詩歌和批評他的人,所針對的都是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后世許多詩人模仿李商隱的風格,但沒有一位被認可。根據劉學鍇、余恕誠的整理研究,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共594首,又《集》外詩16首,陳尚君《全唐詩補編》錄入4首,共存詩614首,但是有的詩顯然為誤入。其中381首已經基本確定了寫作的時間,213首無法歸入具體的年份。此外,還有十來首懷疑是李商隱的詩作,不過證據欠充分。

  從吟詠的題材來看,李商隱的詩歌主要可以分為幾類:

  政治和詠史。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知識分子,李商隱寫了大量這方面的詩歌,留存下來的約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韓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韻》、《隨師東》、《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作品。李商隱早期的政治詩指陳時局,語氣嚴厲悲憤,又含有自我期許的意味,很能反應他當時的心態。在關于政治和社會內容的詩歌中,借用歷史題材反映對當代社會的意見,是李商隱此類詩歌的一個特色!陡黄缴俸睢、《北齊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懷和詠物。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負無法得到實現,于是就通過詩歌來排遣心中的郁悶和不安!栋捕ǔ菢恰贰ⅰ洞喝占膽选、《樂游原》、《杜工部蜀中離席》是流傳得較廣的幾首。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內容的作品中許多七言律詩被認為是杜甫詩風的重要繼承者。

  感情詩。包括大多數無題詩在內的吟詠內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隱詩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獲得了后世最多的關注!跺\瑟》、《燕臺詩》、《碧城三首》、《重過圣女祠》等,保持了與無題詩類似的風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等,則反映出李商隱感情詩另一種風格的意境。

  應酬和交際。在李商隱用于交際的詩作中,寫給令狐绹的幾首(《酬別令狐補闕》、《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見寄》、《寄令狐學士》、《夢令狐學士》、《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特別引人注意,為解釋他與令狐绹的關系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李詩廣納前人所長,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頓挫,融齊梁詩的華麗濃艷,學李賀詩的鬼異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纏綿、綺麗、精巧的風格。李詩還善于用典,借助恰當的歷史類比,使隱秘難言的意思得以表達。李商隱《東還》詩膾灸人口,賞讀該詩,可看出李商隱所表露歸去尋師學仙只是一句托辭,所謂學道不過借此疏解自己內心不平與感嘆自己命運的不幸,更有面對朝政種種荒淫無道的憤慨以及對正一步步走向衰敗的唐皇朝的哀嘆。

  《東還》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長夢采華芝。

  秋風動地黃云暮,歸云嵩陽尋舊師。

  注:鄭板橋十分喜歡這首唐 李商隱《東還》詩,常用其獨特的“板橋體”題寫贈送親友,故后來誤把這首李商隱《東還》詩認為是鄭板橋寫的,在“鄭板橋集 - 詩詞”、《書七絕十五首長卷》等書箱中都被收錄!稏|還》詩作者是李商隱!

  詩歌風格

  李商隱的詩歌體現了他的思想,其人基本思想基本屬于儒家,但看中實用,對儒學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認為不必規規然以孔子為師,不必以“能讓”為賢等。他還有佛道思想,主張以“自然”為祖。

  李商隱的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辭清麗、意韻深微,有些詩可作多種解釋,好用典,有些詩較晦澀,F存約600首,特別是其中的無題詩堪稱一絕,而最為突出的便是他的愛情詩。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絕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的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他的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與杜甫相似,李商隱的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讀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征、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觀認為是詠嫦娥之作,紀昀認為是悼亡之作,有人認為是描寫女道士,甚至認為是詩人自述,眾說紛紜。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風格,形成了他作詩的獨特風格。據宋代黃鑒的筆記《楊文公談苑》記載,李商隱每作詩,一定要查閱很多書籍,屋子里到處亂攤,被人比作“獺祭魚”。明王士楨也以玩笑的口吻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批評意見認為他有時用典太過,犯了晦澀的毛病,使人無法了解他的詩意。魯迅曾說:“玉溪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1934年12月致楊霽云的信)

  此外,李商隱的詩辭藻華麗,并且善于描寫和表現細微的感情。

  詩歌影響

  施蟄存認為,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后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在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32首,數量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維入選29首、李白入選27首。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家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眾中的巨大影響。

  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和唐彥謙已經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的詩人就更多了。據葉燮說:“宋人七絕,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保ā对姟罚┍彼纬跗诘臈顑|、劉筠、錢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隱,經;ハ喑,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稱為西昆體。在當時頗有影響,但是未學到李商隱詩歌精髓,成就非常有限,影響力也隨著歐陽修等人走上文壇而消失。此外,王安石對李商隱也評價很高,認為他的一些詩作“雖老杜無以過也”(《蔡寬夫詩話》)。王安石本人的詩歌風格也明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

  明朝的詩人從前、后七子到陳子龍、錢謙益、吳偉業,都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明清二朝喜歡寫艷情詩的人更是專學李商隱的無題詩,例如明末詩人王彥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為王彥泓作品集,學術界存在較大爭議)。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的香艷詩也是受到他的影響。

【贈司勛杜十三員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重贈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28

《贈從弟》劉楨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贈汪倫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2-09

杜工部蜀中離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7

贈范曄詩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14

《獄中贈鄒容》章炳麟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贈范曄詩》陸凱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過燕支寄杜位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1-06

南池杜少陵祠堂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江安县| 沧州市| 沙雅县| 阿巴嘎旗| 皮山县| 上林县| 望谟县| 磐石市| 邯郸县| 绥化市| 鹤庆县| 仲巴县| 丰原市| 静乐县| 夏河县| 思茅市| 平远县| 信阳市| 白山市| 榆中县| 肃宁县| 萨嘎县| 凯里市| 林甸县| 横山县| 新野县| 静安区| 洛扎县| 聊城市| 石林| 宜昌市| 黔东| 鹤山市| 乌拉特后旗| 垣曲县| 会东县| 永康市| 吴旗县| 龙口市|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