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唐代詩人是孫逖的作品,詩中的永樂公主是玄宗朝東平王的外孫女楊氏,為和親嫁給契丹王李失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
唐代:孫逖
邊地鶯花少,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龍塞始應春。
譯文:
邊地鶯花少,年來未覺新。
邊塞之地沒有鮮花盛開,沒有鶯鳥啼唱,新年已過還沒有春意春色。
美人天上落,龍塞始應春。
永樂公主嫁到塞外,有如美人從天而落,應該使這苦寒之地開始有那美麗的春光了。
注釋:
邊地鶯(yīng)花少,年來未覺新。
永樂公主:公元717年開元五年,唐玄宗封東平王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嫁契丹王李失活。入蕃:指嫁到少數民族地區。
美人天上落,龍塞(sài)始應春。
龍塞:邊塞龍廷,指契丹王居住之地。
賞析:
和親,是在帝國看似強盛的肌肉上深深扎下的一根尖刺,讓無數帝國有心之士徹夜難安,痛不欲生。在輾轉反側之中,是否會有人捫心自問,這樣的決策對于那些如花女子公平與否?事實上,沒有人去關懷這些可憐女孩子們的微弱愿望。在所有胸懷宏偉大業和深陷政治漩渦之中的那些人看來,能夠以微小的代價換取數十年的安寧,一切犧牲盡皆微不足道都是值得與舍棄的,如此置換的結局甚至顯得十分美好。在洶涌澎湃的和親大潮翻滾之下,沒有人能夠看到女子流淌下來的熱淚,因為眨眼之間就淹沒在這股浪潮里面,無聲無息。邊地鶯花少窗外天上云舒云卷,室內史冊忽明忽暗,歷史煙云終歸是繁花一夢,不管是霸圖偉業,抑或是神仙眷侶,到底塵歸塵,土歸土。如果說記憶還有些許溫度,也只剩腮邊剛剛滑下來的那一行行熱淚,滾燙而熾熱。
《同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作者孫逖,唐朝詩人,大家只要知道他與“燕許大手筆”中的蘇颋齊名,知道這一點就夠了。畢竟其人閱歷事跡,對于現在的我們而言,基本上是茫然地,知道與不知道,沒有什么分別。如果說有什么是要補充的,便是《全唐詩》收其詩一卷,共六十首,這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有興趣的,可以去翻閱一二。關于這首詩創作的背景,根據新舊唐書記載,開元三年,契丹首領李失活率部來降,第二年唐玄宗封東平王外甥楊元嗣的女兒為永樂公主,并把她賞賜予李失活為妻。那么我們根據本詩題目,可以得知此詩當是寫作于這個時間段內。
都說大唐盛世,其實唐朝特不是東西。其中一個龐大的荒謬之處,便在于政治上的“和親”之舉措。把大唐女性都當作了什么?如此看來,大唐上下無一是男兒。可能熱血,都已經淹沒在了石榴裙之下了,萎了,縮了。如果一個“盛世”是靠出賣來維系的,這樣的“盛世”,不要也罷!
這首詩的內容其實非常好理解,在開頭兩句,詩人主要對邊地做了一番敘寫,“邊地鶯花少,年來未覺新。”荒涼的邊境地界之上,花花草草非常的稀少,更不用說叫聲動聽的那些黃鶯兒,亦是十分罕見。長年累月生活在這種苦兮兮的地方,對于這種現象早已司空見慣,再也找不出來一絲半分的新鮮感。然而事實上,詩人本身只是一個旁觀者,這種描寫大多建立在道聽途說的基礎上。當然,這些雖然只是聽說,但卻不能懷疑其中的真實性。處在詩人當時的位置上,多少還是能夠得到一些與邊境上有關的事跡的,其中的艱辛自然會有人講述。或許正是如此,詩人方才會在詩的開端,對邊地惡劣的環境進行一番描繪。
接下來兩句,“美人天上落,龍塞始應春”,詩人經過前面的敘述,在此就含有一些夸大其詞的成分在里面。美麗的姑娘恍然從天上降落在這里,從此以后,原本荒涼的邊境要塞就要變得充滿生機勃勃。這只是從字面上來理解,實際上是非常淺顯的,也是缺乏意義的。
歷史上,對于這首小詩,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以《唐詩解》為代表,論述道:“以天上之美人入無花草之地,果能使龍塞生春乎?痛惜之意,見于言外。”意思是,詩人在此所寫的,其實全部都是說的反話。也就是說,必須要通過字面背后的陰影,來認真分析詩人真正所要表達出來的內涵。另一種以《唐詩選附注》為代表,認為:“按公主何可以為美人稱之?通篇語亦輕薄,不足觀,何論者徒以新意見賞也。”這個意思完全和上面相反,并且反駁指責“以新意見賞”是一種是非不分的惡習行徑。此種惡習,其實至今仍舊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態,可謂混淆黑白,是非不分。
如果我們把本詩題目和內容結合起來,再仔細地觀察考量,就會發現此詩并不簡單,它確實包含著自己的意圖。所以,《唐詩解》的看法其實并沒有錯,詩人的確帶有正話反說的目的性質。荒涼的邊塞之地,怎么可能因為一個“美人”的到來,就突然改變了惡劣的面貌呢?這是根本不會存在的虛無縹緲之幻想。結合題目中“觀永樂公主入蕃”之事件,便可以體會到詩人對“蕃人”的痛恨之意。“公主入蕃”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是一種被逼迫之后的失策,其讓大唐男兒面目何在?基于此點,我們便會體悟到《唐詩選附注》里的憤慨“通篇語亦輕薄”,恰恰便是這種輕薄之意,可以很好地讓我們領會到詩人的本意。因為本詩最后兩句,詩人的視角開始變換到“蕃人”的角度上來。那么,我們便可以理解此處詩人為什么會大膽以“美人”稱呼永樂公主了。只有那些尚未開化的“蕃人”,才會高興地以“美人”稱呼公主,而此處充斥著肉膩氣息的無邊“春色”,對于唐人來說卻是一種帶著深深惡意的羞辱之色。
綜觀此詩,如果單憑詩歌內容上所表現出來的惡俗景象,是無法真正解析此中內在含義的。只有把詩作和題目兩相緊密結合在一起,關注詩歌產生的相關背景,才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察覺到詩人隱忍不發的難以排遣的那種憤慨之意。這種小人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無能為力感,直到今天,仍舊讓我們為之喟嘆不已。
鑒賞
詩題所謂的永樂公主其實是玄宗朝東平王的外孫女楊氏,嫁給了契丹王李失活,楊氏因為和親番邦有功,依慣例被封為了公主。孫逖為唐朝官員,因此詩里用夸張的形容描繪了永樂公主的美麗,并且表現了當時盧龍塞荒涼的面貌。
如果說鳥語花香被看作是繁榮景象的話,那么用“鶯花少”來說明人煙稀少的情景應該是很貼切的。天人,傳說里天上下來的即仙人,有道行有法力的異人、神,這樣的形象一定是美麗的,而且有身份高貴的意義。孫逖說永樂公主為美人天上落,意思一方面在夸贊她的容貌,一方面在突出她的高貴身份。為了渲染永樂公主的尊貴神秘,他甚至說公主和親契丹給契丹帶來了春天。用荒涼的邊塞為地理背景,遠赴番邦和親為政治背景,突出了這位下嫁公主賢良淑德,容貌絕世。其實正因為和親本身的政治目的造成了孫逖如此下筆,這位公主即便并非如仙人一樣美麗,但她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確實很大。
詩里寫到的邊塞的荒涼,與其說是實話實說,不如說是用來突出和親路上的坎坷。從繁華的唐都進入邊遠的契丹國,就算貴為一國的國母,畢竟背井離鄉,不是女兒家應該有的歸宿。但是如果這樣能換來邊境祥和,邊民安定,就有很大的價值。也因為如此的品格吧,說她是美人天上落,倒也恰如其分。
詩里用夸張,用對比,用形容,等修辭手法,將一位和親公主的氣質品德刻畫了出來,是寫人物的典范。也許讀者會認為里面的夸張用得俗套,但是大俗即大雅,不必深究。
作者簡介
孫逖(696—761),潞州涉縣(今河北涉縣)人。開元二年(714)舉哲人奇士科,授山陰尉,遷秘書正字。后又舉賢良方正科,拜左拾遺,遷左補闕,又任考功員外郎兼集賢院修撰,杜鴻漸、顏真卿、李華、蕭穎士皆為其所識拔。后拜中書舍人,官終太子詹事。工詩,尤善詔敕。今存詩63首。
生平
孫逖15歲時,他面見雍州刺史崔日用。崔日用出題令其作賦。孫逖揮筆而就,文理精妙,意趣橫生。崔日用驚嘆不已,即與其結交。唐玄宗開元十年(722),經崔日用推薦,玄宗李隆基親至洛陽門接見,并令戶部郎中考試其文才。孫逖文墨超凡,甚得玄宗器重,即升為左拾遺。不久,又升為考功員外郎。其間,他知人善任,重用人才,親自錄用的顏真卿、李華等人均成為國家重臣、海內名士。其后,升為中書舍人,起草詔令,文筆最優。張九齡閱其文稿,反復推敲,一字未能改動。
孫逖任信州刺史時,曾遇大旱年,即令開倉放糧,以低價直接售給百姓,從而使信州百姓渡過災年,無一人餓死。
孫逖居職8年,還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職。上元年間病逝。
【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鄉思》李覯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沒蕃故人原文,注釋,賞析10-15
沒蕃故人原文,注釋,賞析09-03
《李延年歌》李延年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入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02
李憑箜篌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1-30
逢入京使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2-28
觀書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26
洛陽陌原文、翻譯及賞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