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
宋代:張先
垂螺近額,走上紅裀初趁拍。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住伊。
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
譯文:
垂螺近額,走上紅裀初趁拍。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住伊。
一名梳著下垂近額角的螺形發髻的年輕舞女以輕快的腳步上場,隨即按著音樂的節拍,在紅地毯上翩躚起舞。這位舞女身輕如燕,急速飛轉,像是要飛到天上去。真想讓空中的游絲把她牽惹住。
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
她穿著繡有文采鴛鴦的舞鞋在紅地毯上輕快地旋轉跳躍,一會兒節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樣飄去,連一點灰塵也沒有粘惹。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頭上的紅花還在顫巍巍地搖晃不休。
注釋:
垂螺(luó)近額,走上紅裀(yīn)初趁拍。只恐輕飛,擬(nǐ)倩游絲惹住伊。
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垂螺:古時女子的額飾。。裀:毯子。趁拍:合著節拍。輕飛:指善飛的禽鳥。
文鴛(yuān)繡履(lǚ),去似楊花塵不起。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chàn)未休。
文鴛:即鴛鴦,以其羽毛華美,故稱。楊花:指柳絮。伊州:曲調名,商調大曲。宮花:宮中特制的花,供裝飾之用。
賞析:
上闋以舞女容貌領起,接續觀眾的反應來呈現舞女優美的舞姿;下闋承接上文,繼續把視線聚焦在舞女的整體風貌上。詞的語言古樸精練,不用典故,只是如實寫來,但卻層次分明,給人一種古雅淳厚的美感。
“垂螺近額,走上紅褶初趁拍”,詞以描寫舞女起筆。“垂螺近額”描寫舞女的發髻,下垂的螺形發髻已經接近額頭了,而“垂螺”發型說明此舞女年齡很輕,尚作女孩妝容;“走上紅錮初趁拍”,是描寫舞女初上舞臺的樣子,這句寫舞女快步走上紅地毯,隨著舞曲節拍翩然起舞。舞者在“紅禍”上舞動出妖嬈舞姿,觀者在“紅褶”下欣賞她曼妙的身影,不禁發出“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住伊”的嘆息,只擔心她輕飛起,像飛入空中一般,希望能用游絲去將她牽引住。舞女時上時下,時近時遠,如空中的靈鳥,難以把握,觀眾被這樣隨性的舞姿吸引,只想用“游絲惹住伊”。詞人由首句描寫舞女,筆鋒一轉,轉而去寫觀眾的反應,從側面烘托舞女輕盈的姿態。
上闋以舞女容貌領起,接續觀眾的反應來呈現舞女優美的`舞姿;下闋承接上文,繼續把視線聚焦在舞女的整體風貌上。
“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先正面描摹舞鞋,鴛鴦繡于鞋上,玲瓏小巧;后以“楊花”比喻舞姿形象,跳躍旋轉間,如楊花一般縹緲婀娜,不惹塵埃。其中,“塵不起”三字用得極為巧妙,以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最無章法的塵埃為比照對象,舞女在如此大幅度的舞蹈中竟能使“塵不起”,其輕盈靈巧的樣子不言而喻。“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此句直接點明舞所伴之樂乃一曲《伊州》,一個“徹”字將舞女淋漓投入的姿態描畫得入木三分。當音樂聲息,舞步停歇后,舞女頭上的宮花仍在不停顫動。“未休”一詞作結,其“頭上宮花顫”未停,其曼妙舞姿更加動人。
張先近觀《伊州》曲中舞女姿色,統括其貌,輕盈至極,此詞此舞,精妙絕倫,喟然嘆矣。年輕的舞女,飄逸的舞姿,華美的舞臺,八句詞間盡括其中,筆調婉約,格調清雅,宛然似“余味繞梁,三日不絕”。
【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及賞析10-15
[宋]柳永《減字木蘭花(花心柳眼)》原文、注釋、賞析01-26
《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原文及賞析10-15
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原文及賞析10-15
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原文賞析10-21
三垂岡原文、賞析10-18
牡丹賦原文、注釋及賞析11-22
深慮論原文、注釋及賞析10-26
杜鵑行原文、注釋及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