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其五原文,注釋,賞析
詠懷古跡·其五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 作品原文 】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霄,志決身殲軍務(wù)勞。
【 作品翻譯 】
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jié)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鸞鳳。
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
漢朝的氣運已經(jīng)衰落難以恢霄,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wù)繁忙殉職。
【 作品注釋 】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垂:流傳。宇宙:兼指天下古今。宗臣: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肅清高:為諸葛亮的清風亮節(jié)而肅然起敬。
三分割據(jù)紆(yū)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割據(jù):指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紆:屈,指不得施展。籌策:謀略。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飛鳥,比喻諸葛亮絕世獨立的智慧和品德。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伊呂:指伊尹、呂尚。蕭曹:指蕭何、曹參。
運移漢祚(zuò)終難復(fù),志決身殲(jiān)軍務(wù)勞。
身殲:身滅。運:運數(shù)。祚:帝位。復(fù):恢復(fù),挽回。志決:志向堅定。身殲:身死。
【 作品賞析 】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fā)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于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jié),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lǐng)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shù)構(gòu)思講,它緊承首聯(lián)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yè),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jīng)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yè),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自是議論中高于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zhèn)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則表現(xiàn)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以事業(yè)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曰:“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發(fā)之。”黃生曰:此論出,“區(qū)區(qū)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后,“運移漢祚終難霄,志決身殲軍務(wù)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shù)”已終,長嘆盡管有武侯這樣稀世杰出的人物,下決心恢霄漢朝大業(yè),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wù)繁忙,積勞成疾而死于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高尚品節(jié)的贊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yè),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qū)區(qū)“三分”就更不值掛齒。如此曲折回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lián)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則如江河奔注,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lián)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志決身殲軍務(wù)勞”──全詩就結(jié)于這動人心弦的最強音上。
【詠懷古跡·其五原文,注釋,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原文及賞析10-15
早秋原文,注釋,賞析10-28
登樓原文,注釋,賞析10-28
漁翁原文,注釋,賞析10-16
闕題原文,注釋,賞析11-19
渡漢江原文,注釋,賞析11-19
江南曲原文,注釋,賞析10-17
江雪原文,注釋,賞析10-17
涼思原文,注釋,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