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野色原文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臺。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譯文
不是煙,也不是霧,它濃密地籠罩著樓臺。
白鳥飛來,點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陽低低地照著,又仿佛一把劍,把它剖開。
它怎么愿隨著芳草的消歇而寂滅遠去?我真懷疑,它正追隨著那遠遠的白帆,漸漸到來。
有誰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遠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歸。
注釋
⑴野色:野外的景色。
⑵冪冪:濃密狀。
⑶歇:消歇,消失。
⑷山公:晉山簡,曾鎮守襄陽,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覽,盡醉而歸。
賞析:
李白詩“芳草換野色”,杜甫詩“竹風連野色”,姚合詩“嫩苔粘野色”,這些詩句中的“野色”,都可以按郊野的景色理解。然而,范仲淹這首詩里的“野色”,卻別有所指,指一種具體的東西。這東西,非煙非霧,可開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難以實指,不可名狀,無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詩人凝神四望,觸目皆是這種東西,只見它在浮動,在蕩漾,在閃爍;它是空氣,還是水汽,抑或是一種光的折射,單憑直覺,是很難分辨清楚的。這東西本身已不好描繪,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朧所見到的這東西的模樣,更是難以捉摸了。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正是把這種看不清楚的東西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了。即梅堯臣所說的“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
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選定了春季這個最豐富多彩的季節作為背景,然后從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的景象來作暗點陪襯,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現了野色的美好。
野色既然是無所不在,但又不是實體,詩人馬上把它與煙霧這些流動虛幻、不能觸摸的東西聯系起來,說它不是煙,也不是霧,但如同煙霧一樣,濃密地映照籠罩著樓臺。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帶有肯定的手法,野色與煙霧當然不是同樣的東西,但有相近的性質,它占據了每一處視線與感覺所能到達的地方。實際上,詩把煙霧也作為野色的一部分寫了進去。首聯是通過同類作譬,又以樓臺這一實物作參照,說明野色的存在,下面兩聯也都采用這一方法,繼續鋪寫。詩說白鳥在野地里飛,把野色給點破;夕陽照著野外,把野色給剖開。野色彌漫,它不愿隨著芳草的消歇而減少消失,又好像追隨著遠處的船帆,漸漸逼近。這兩聯用了一連串動詞,使表面上看不見、不存在的東西,通過白鳥、殘陽、芳草、遠帆的動作與變化,有力地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這種寫法,就好比寫風而著力刻畫草木搖動、落英繽紛,寫月而極力描寫飄浮的云一樣。末聯“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朧之中翻進一層。山公山簡鎮守襄陽時,經常至習家池飲酒,大醉而歸。作者以山簡自況,說他登山喝酒,歸時醉眼模糊,見到這種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是寫老眼昏花,這里則是以醉酒眼花,來突出野色的迷離恍惚。總之,無論是物,或者是人,都是為標現野色服務的,都是“虛者實之”的實體。
烘托野色的實體,并非實打實地端出來,不是照像式的再現,而是實中有虛,因而透過朦朧野色,一幅玲瓏剔透、筆墨淋漓的山水畫就展現出來:天上掛著紅色的'夕陽,空中飛著白色的鳥兒,煙嵐籠罩著樓臺,芳草連接著江邊,帆影露出于江中,還有自遠山醉歸的主人。這些景物與野色相映照,虛虛實實,藏頭露尾,如同云中龍,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圖畫。在這幅圖畫里,體現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曠達的情懷。詩的用意正是要通過野色和這美麗的畫面來表現作者的樂觀精神。
拓展:野色的閱讀練習題
野色
[宋]范仲淹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臺。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①意?登高醉始回。
[注] 山公:指晉朝的山簡。他鎮守襄陽時經常至習家池飲酒,大醉而歸。在此作者以山簡自況。
作者在這里描繪的郊野景色,是一種虛幻飄渺,難以名狀的形象,詩中含有不盡之意僅可會意。既不是煙,也不是霧,你看它讓樓臺象籠著輕紗的夢,秦觀描繪出了“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的絕妙佳境嗎?梅堯臣說的“詩之工者,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殆首聯之謂乎?
這時,云外飛來了一只白鷺,將輕紗戳了個洞,隨即夕陽穿出云層,伸手插入洞中,將輕紗全部撩了起來,一幅原野夕照圖就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此時“樓臺明晚照”,“畫簾初卷碧山低”,多么迷人的景象呵!到此,詩人突然轉換了話題,“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不是王維的詩嗎?你看,這野色還不肯隨著芳草歇一歇腳,可能是剛剛乘船來到這里,想到處走一走,盡情欣賞原野上的美好風光,恨不得一下看個夠。
今天,詩人仿佛變成了喝醉了酒的山簡,登上高處,用朦朧的醉眼,飽覽這撲朔迷離的野色。
設計問題
(1)這首詩所寫的野色非煙非霧,縹緲朦朧,難以描摹,但作者卻做到了“寫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這首詩主要通過樓臺、飛鳥、夕陽等實景來初托虛顯,采用了化虛為實的寫法。(2分。確認語,答“化虛為實”或“烘托”“襯托”等都可。)樓臺被野臺層層籠罩使人想象到野色的濃厚;白鳥飛起,夕陽斜陽,讓人在迷離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綻開一線;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似乎伴著船帆,自遠處而來,又令人想到野色的縹緲;最后作者以醉眼望遠,突出野色的迷離恍惚。(4分。結合“起承轉合”四聯具體分析,各聯只要扣緊“虛實”或“烘托”闡釋合理即可得1分。)
(2)請賞析“白鳥忽點破”一句中“點破”的妙處
白鳥飛來,將白色的輕紗戳了一個洞,隨即夕陽穿出云彩,呈現出一幅原野夕照圖。用“點破”既寫出顏色的對比、白鳥矯健的身姿,也反襯出野色之濃之深之厚,更為靜的背景增加了幾許動感,表現出詩人對野色的摯愛之情。(2分。從動靜結合這一手法展開分析即可。)
【野色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野色_范仲淹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8
《野色》的譯文及賞析10-06
吊屈原文原文及賞析09-05
佳人原文及賞析08-22
《夏日》原文賞析02-08
《國殤》原文賞析02-08
《關雎》原文賞析02-08
菊花原文及賞析02-09
《思歸》原文賞析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