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意義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時間:2022-04-14 11:54:26 意義 我要投稿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通用10篇)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1

  教學內容:比例的意義、基本性質,比例各部分名稱,組比例。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 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會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 提問:什么是比?一輛汽車4小時行160千米,說出路程和時間的比。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 新授

  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在過去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學一個的知識: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1、 比例的意義

  出示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從上不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臺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

  (1) 根據學生回答,師板書結果后,師指出: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號將兩個比連起來寫成下面的等式。

  板書:80:2=200:5 或 =

  師: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做比例。

  (2) 口答

  A、把復習第2題中兩個比值相等的比用等號連起來。

  B、用等號連接起來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據剛才的回答,你能說出什么叫比例嗎?

  (3) 小結。

  A、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這兩個比相等。

  B、要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可以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兩個比就不能組成比例。

  (4) 練習,課本第10頁做一做。

  2、 比例的基本性質。

  (1) 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例題:80:2=200:5

  并自學課本

  提問:什么叫做比例的項?什么叫前項?什么叫后項?什么叫內項?什么叫外項?這四項分別在等號的什么位置?

  (2) 說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項和內項?

  6:10=9:15 8:3=3.2:1.2 1/3:1/6=16:8

  (3) 計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項積與內項積。

  (4) 引導學生觀察每個比例中的計算結果,發現這兩個乘積有怎樣的關系?

  師: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

  (5)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三、 鞏固練習

  1、 完成第2頁的做一做。

  2、 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第1題。

  四、 總結

  1、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什么?

  2、 怎樣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五、 作業

  1、 完成練習四的第1-3題。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的組成比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播放課件,引出主題圖

  師:這節課我們上一節數學課,這節數學課有很多有趣的知識等待著同學們去探索和發現呢!同學們你們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播放視頻,生觀察,并說看到的內容)

  師:看到這些畫面你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興奮、驕傲、自豪……)

  師:是啊,老師和你們一樣,每當聽到雄壯的國歌聲,看見鮮艷的五星紅旗,老師的心情也十分激動,國旗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是神圣的。

  問:畫面上這幾面國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樣)

  師:雖然這幾面國旗大小不一樣,但是長和寬的比值都是一樣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比例的知識。(板書:比例)

  (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說出長和寬各是多少)

  問:你能根據這些國旗的長和寬的尺寸,寫出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嗎?請同學們先寫出學校內兩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動手寫比、求比值)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比例的意義

  (生匯報求比值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觀察你求出的學校內兩面國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現?(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師: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這兩個比連起來,可以嗎?(可以)

  師:從圖上四面國旗才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寫成這樣的等式呢?請同學們自己動筆試一試(生動手寫比,求比值,寫等式,并匯報)

  師:指學生匯報的等式小結,像這樣由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誰能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板書課題,生匯報,是板書意義)

  問: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關鍵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練習,課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比例的名稱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比例的意義,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稱是怎樣的,各部分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關系呢?打開書34頁,自學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生自學名稱,匯報,師板書名稱)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比例的內項和外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特性呢!你們想去發現這個特性嗎?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出示小組合作學習提示,指名讀

  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合作學習發現的規律。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這樣的特性呢?分組驗證課前寫出的比例式。

  師:問想一想,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除了根據比例的意義去判斷外還可以根據什么去判斷?(生回答: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是什么樣的?生回答。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生回答,師板書

  三、鞏固練習(見課件)

  四、匯報學習收獲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教師提問復習.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師提問: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師小結

  4.5∶2.7和10∶6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說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它們可以

  用等號連接.

  教師板書:4.5∶2.7=10∶6

  二、新授教學.

  (一)比例的意義(課件演示:比例的意義)

  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師提問: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師明確: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相等.因此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義:像4.5∶2.7=10∶6、80∶2=200∶5這樣的等式,都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教師提問:什么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關鍵:兩個比相等

  4.練習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么這兩個比就( )比例.

  (2)一個比例,等號左邊的比和等號右邊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師以80∶2=200∶5為例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2.練習: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項和內項.

  4.5∶2.7=10∶6 6∶10=9∶15

  3.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并討論它們存在什么關系?

  以80∶2=200∶5為例,指名來說明.

  外項積是:80×5=400

  內項積是:2×200=400

  80×5=2×200

  4.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加上“和基本性質”,使課題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教師板書:

  7.練習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并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組成比例.

  四、鞏固練習.

  (一)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二)填空.

  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 )和( ),內項是( )和( ).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 )=( )×( ).

  (三)根據比例的意義或者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五、課后作業.

  根據3×4=2×6寫出比例.

  六、板書設計.

  省略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內項和外項,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經歷認識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國旗中隱含的數學規律,豐富關于國旗的知識,培養學生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和應用意義,會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同學們,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每當周一升國旗時,我們心中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熱愛國旗就是熱愛祖國,國旗對我們這么重要,你們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國旗的知識呢?你對國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學生思考回答(挖掘學生生活經驗)

  同學們知道的真多,說明同學們平時認真觀察,是個有心人。

  二、引導探究,自主建構

  活動一:探究比例的意義

  1、你了解到哪些關于國旗大小的知識?

  學生交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機會。

  2、你們仔細觀察,結合我們上節課學的比的相關知識,估計一下每種規格國旗長和寬或者寬和長之間是否存在什么規律?

  (1)猜測

  預設:

  生1、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生2、寬和長的比值相等。

  (2)小組驗證

  每個小組任選兩種規格國旗,驗證一下每種國旗長和寬之間存在的規律。

  (3)展示交流小組驗證結果,學生到黑板前板書得出結論。

  預設:每種國旗的長和寬的比都是3:2,他們的比值相等。

  每種國旗的寬和長的比是2:3,他們的比值相等。

  教師小結:240:160與144:96的比值相等我們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寫成240:160=144:96或240/160=144/96

  我們把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括號中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 你能說出一個比例嗎?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

  試一試,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動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利用學生列舉的比例和判斷題中的比例,大膽猜想一下,每個比例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會存在什么關系?

  2、小組內驗證猜測結果

  3、展示驗證猜測情況。得出結論,

  預設: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相乘的積就等于兩個內項相乘的得數”。

  “在比例里,把兩個外項乘起來,再把兩個內項乘起來,它們的得數是一樣的”。

  教師歸納總結。

  同學們說得對,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誰能用分數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樣求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的積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強化訓練、應用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與性質,那么能利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嗎?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2:1/5和5/8:1/4

  (3)1、4:2和7:10

  (4)0、5:0 、2和10:4

  2、判斷。

  (1)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0、6:1、6與3:4能組成比例()

  (3)如果4a=5b,那么a:b=4:5()

  3、填空

  5:2=80:()

  2:7=():5

  1、2:2、5=():4

  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外項互為倒數,其中一個內項是6,另一個內項是()。

  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是12,其中一個外項是2、4,另一個外項是()。

  4、寫出比值是5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

  5、根據3a=5b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四、自主反思、深入體驗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后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主要屬于概念教學,是為以后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自主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二、說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先復習比的一些知識,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個比讓學求比值。揭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讓學生寫出比,再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后觀察、比較,發現比值相等,問:“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是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說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教學比例的意義后,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導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說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0。4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從比較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后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接著就做些練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及應用。特別強調了已知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利用這個式子改寫成比例。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10頁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練習四的第1—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教學比例的意義

  1.復習。

  (1)教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2)教師:我們知道了比的前后項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們會求比值嗎?

  教師板書出下面幾組比,讓學生求出它們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學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4.5:2.7=10:6)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2.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指名學生讀題。

  教師:這道題涉及到時間和路程兩個量的關系,我們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表格的第一欄表示時間,單位“時”,第二欄表示路程,單位“千米”。這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邊問邊填寫表格。)

  “你能根據這個表,分別寫出第一、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

  板書: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200:5

  然后讓學生算出這兩個比的比值。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0:2=40, 200:5=40。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比的比值。再提問:

  “你們發現了什么?”(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這兩個比怎么樣?”(這兩個比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80:2=200:5或 = )像這樣(指著這個式子和復習題的式子4. 5:2.7=10:6)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著比例式80:2=200:5,提問:

  “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引導學生觀察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然后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讓學生齊讀一遍。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 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例如判斷10;12和35:1: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舉例邊說邊板書。)

  (2)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3)鞏固練習。

  ①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指表 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

  學生判斷后,指名說出判斷的根據。

  ②做第10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書,不抄題,直接把能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邊巡視邊批改,對做得不對的,讓他們說說是怎樣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

  ③給出2、3、4、6四個數,讓學生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舉全)。

  ④做練習四的第3題。

  對于能組成比例的四個數,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題,給出的四個數都是分數,在寫比例式時,也要讓學生寫成分數形式。

  二、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第10頁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學生看書時,教師板書:80:2=200:5)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出的比例的外項、內項。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接著板書如下:

  80 :2=:200 :5

  內項

  外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后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2×200=400

  “你發現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說出來?”可多讓一些學生說,說得不完整也沒關系.讓后說的同學在先說的同學的基礎上說得更完整。

  最后教師歸納并板書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因為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么樣?”邊問邊畫出交叉線,如: =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板書: = 80×5=2×200

  3.鞏固練習。

  教師: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教師:我們可以這樣想:先假設3:4和6:8可以組成比例。再算出兩個外項的積(板書:兩個外項的積:3×8=:1)和兩個內項的積(板書:兩個內項的積:4×6=24)。因為3×8=4×6(板書出來).也就是說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所以

  3:4和6:8可以組成比例。(邊說邊板書:3:4=6:8)

  (2)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1題。

  三、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四、作業

  練習四的第2題。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7

  教學內容:教材第30~31頁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練習六第1~5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用比例的意義或性質判斷兩個比成不成比例;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用比例的意義或性質判斷兩個比成不成比例。

  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把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概括。

  教具、學具準備:小黑板,教學課件

  教學步驟

  一、復習鋪墊

  l.什么叫做兩個數的比?請你說出兩個比。(教師板書)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比,知道怎樣求比值。今天就根據比和比值來學習比例,并且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二、導入新課

  1.教學比例的意義。

  讓學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較每組里兩個比的比值有什么關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7.5 :3

  追問:比值相等,說明每組里兩個比怎樣?

  指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說一說,上面兩個等式表示的是怎樣的式子?

  2.下面兩個比之間的哪些○里能填“=”,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2○:1

  提問:填了等號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為什么不能組成比例?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可以看它們的什么?指出: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兩個比化簡后看是不是相同的兩個比。

  3.教學例1。

  出示例1,讓學生先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提問:怎樣判斷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讓學生判斷并寫出比例。提問:能不能組成比例?(板書比例式)為什么?強調:只有兩個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

  3 :6=5 :( ) 0.8 :( )=1 :

  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向學生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看開始組成的兩個比例,說一說其中的內項和外項。讓學生計算上面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并要求觀察,從中發現什么。

  5.判斷能否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2.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強調指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可以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判斷時可以先把兩個比看成是比例。如果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組成比例。

  如果學生有困難,啟發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寫以后,學生回答:為什么填這個數?

  讓學生口答結果。提問:從上面的計算里,你發現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質,并讓學生說一說。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請你說一說外項和內項。提問:在這個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追問:為什么交叉相乘的積相等?

  三、鞏固練習

  1. 提問: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2. 完成“練一練”。

  指名4人板演.集體訂正.說說是怎樣判斷的?

  3.做練習六第1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再寫出比例。提問練習情況并板書,讓學生說明“為什么”。

  4.做練習六第2題。

  讓學生判斷,在練習本上寫出來。提問:哪一個比和:4組成比例?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簡后兩個比相同)

  5.完成練習六第3題。

  學生先觀察、計算,然后口答,說明理由。

  四、全課小結

  這堂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可以怎樣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五、布置作業

  練習六第4、5題。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8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重視從下列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識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學好新知識,我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組“比”,由這組比,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比的知識,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稱,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為后邊學習比例意義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形成勇于創新的意識。

  為了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周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了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后,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周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得出新的知識。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么?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1、判斷。2、組比例。最后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系與區別,并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并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在課的最后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后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后逃離現場,只留下一只長25厘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意識。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要求: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會用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判斷兩個比是否 成比例,使學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靈活地判斷兩個比是否組成比例。

  教 具:

  投影機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提示課題,引入新課。

  1、引入:如果有兩個比是相等的,那么這兩個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樣的性質?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

  2、引入新課。

  三、導演達標。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么?

  C、這兩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們有什么關系?

  板書: 80:2=200:5 或 =

  (2)引出比例的意義。

  A、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討論:組成比例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如何判斷兩個比是不是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C、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練習,后講評)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看書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項?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項、內項?

  (2)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先讓學生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再計算兩個內項的積,最后讓學生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然后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相等。

  3、練習:判斷下面的哪組比可以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

  四、鞏固練習:第一、二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五、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怎樣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業:第二題。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 篇10

  從整堂課來看,把握住了整個流程,抓住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從孩子們的反饋可以看出達到了本節的教學目標,對比例的意義及基本性質掌握都很好,并能運用它的意義及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在教學過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課堂主體這一理念,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結論并能學以致用。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亮點是在學習比例的時候從學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學,充分重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質的學習中,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了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將學習內容“大板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探究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小組共同探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課的最后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后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后逃離現場,只留下一只長25厘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告訴孩子們數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從而激勵孩子們熱愛數學并能學好數學。

  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時間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復習導入部分用時過多,加上練習題偏多、偏難,以至于學生思考時間較長,所以整堂課看起來前松后緊。

  其次,在課堂形式上顯得比較單一,和孩子們的互動不是很多,替孩子們回答的較多,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沒能夠靈活處理,給學困生的鼓勵較少。并且在整堂課中的語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識的講解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不夠靈活,在分數比例里應該讀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學讀成了分數形式,而沒有給予糾正。在練習題中孩子們耗時較多,這也恰恰說明了前面的環節沒有教扎實。在最后思考題的攝入中給孩子們的啟發較少,沒能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讓我和孩子們都能有更大的進步!

【小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案(通用10篇)】相關文章: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8篇)03-30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8篇03-30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集合8篇03-30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合集8篇)03-30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案03-02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案15篇03-02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04-03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教案03-16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11篇)04-03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11篇04-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川| 连山| 积石山| 芒康县| 吉木萨尔县| 泗水县| 讷河市| 元阳县| 祁门县| 新乐市| 永春县| 巩义市| 广宁县| 望谟县| 安西县| 天气| 法库县| 大邑县| 威远县| 萨嘎县| 通渭县| 泽普县| 天峻县| 宁化县| 德清县| 榆树市| 沈阳市| 耿马| 思茅市| 马尔康县| 安仁县| 开封市| 鄂托克前旗| 方山县| 青龙| 武威市| 墨竹工卡县| 井研县| 万载县| 和顺县| 特克斯县|